这是没有发生的,不能断言的事情。

但我认为,不能说诸葛亮就真的全无办法,因为魏国不可能全员开天眼,司马懿的威信不可能一直不受损害,而在这种情况下,曹叡能不能一直力保司马懿去如此执行策略,便是个未知数。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说到底,战争到达僵持阶段,真正比较的,是在资源上补给上如何损伤敌方,补益己方;又是如何巩固己方前线与后方的信任,而又扰乱敌人后方与前线的信任。

司马懿知道自己的战术是对的,问题是,其他人真的就能分清楚理智和懦弱的不同吗?真的就能一直坚信司马懿这是理智而非懦弱吗?

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跟著司马懿直接对抗诸葛亮的将领,尚且还曾会对此有看法,那么在朝堂上的大臣们就能一直那么信赖司马懿的坚守不战?

尽管当时曹叡还在信任司马懿,可如果真的持续下去,司马懿的坚守能够带给让朝堂能一而再,再而三的信任吗?

有一个成语,叫三人成虎。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长平之战,廉颇的坚守策略最终被赵国朝堂否定。

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

巨鹿之战,章邯最终因为危机意识而投降项羽。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原将军孰计之。」陈余亦遗章邯书。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

司马懿的坚守,是当时基于敌我状况下的理智手段,但问题是,这种手段真的能被认可吗?

真的能够指望魏国朝廷一直相信「没错,虽然乍一看我们优势很大,但我们就是打不过诸葛亮,所以必须支持司马懿」吗?

更别说,后世李世民看了司马懿的操作,本来就是一顿怒喷:

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

因此,其实可以推敲,如果诸葛亮真的没死,那么后续很可能会发生一种情况,就是魏国对司马懿的不信任不断累积,最终质变,导致魏国更改统帅,或者说要求司马懿更改战术,必须激进对决。

这或许,也是诸葛亮在等的真正转机。

但可惜,我们终究没有看到,到底会不会有这样一个转机。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一直守?这是不可能的。

放弃进攻,等于放弃主动权。

你不进攻,对面也没有理由放弃已经得到的土地。再不济,来一遍转移一遍人口,匈奴打法你见过吧。——今日守渭北,明日守长安......凉州也不用要了,诸葛亮在那治蜀强兵,你在这蹲著看他发育......指不定哪天都打通丝绸之路了。总有各种各样的变故会让你守不下去,绝对不出兵?那不可能。

曹睿死了你总得回去交接吧,廉颇换赵括知道啥下场么?

首都也开始有风言风语说你拥兵自重了,赶明曹爽掌权了又听说他想亲征......就算你一块地方没丢还成功高平陵之变了,淮南三叛基本也准备好了......至于孙权轲比能公孙渊又不是死人,这么多年没事也搞你两下顺便抢点地方。你说你要去平叛吧,换个领头的还可能守不住。因此这个问题不是诸葛亮能不能打赢的问题,是在「雍凉不卸甲,中国不释鞍」的情况下带魏能挺几年的问题。

反正人家阿亮怎么都不亏,又不是在自己家跟你耗。你不出来打,人家肯定也输不了啊。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天下没变,就凉凉


无奈的告诉你是的,蜀汉在地缘战略战略上的劣势和国力注定了诸葛北伐的必然方略,迅速夺取战略支点(陇西地区),寻找魏军主力展开决战歼灭有生力量,进而夺取雍凉。

一边耗不起,一边就要耗著你。司马懿凭借雄厚的国力和战略纵深,有的时候不败也是一种胜利,可是对于诸葛亮来说只能是赢。


战争说到底就是拼后勤。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司马懿死守并非是魏军打不过蜀军,而是以逸待劳,是取胜之道。而诸葛亮除非在野外连续重创魏军,否则魏军的守备根本就不能被消耗,进而更不可能攻克城池。在多次北伐中,蜀军求的就是速战速决,怕的就是后勤供应不上。

而敌人怕什么,我们就要做什么,这是任何斗争中都适用的准则。所以就算诸葛亮再活几十年,只要魏军坚持这个原则,诸葛亮就不可能北伐成功。


没有,国力差距太大,除非他可以找到暗度陈仓的途径


这个不知道,看诸葛身体状况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感觉诸葛少年颠沛流离又跑去种地又去南征身体可能早就拖垮了,后期直接坐车,无奈?_?`,

还是司马家族会锻炼身体,妻妾成群,孩子都能生那么多,制造出八王之乱来,现在看看都是司马懿隐忍的结果,不知是不是司马懿家族自司马懿背信弃义开始就不再信任别人,后期直接大搞分封各各都为了权力自相残杀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老物不足惜,虑困我好儿耳,老物可憎,何烦出也 之前见司马懿粉解释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司马懿是迫不得已骂原配的,为的是向世人证明不惧内?

虽然司马家族对谁都不真,哪怕对曹家也是当街弑君背信弃义诛杀曹氏宗亲, 对老百姓更是屠城筑京观,何不食肉糜 ? 可唯独司马家族对刘聪就是真爱,哪怕五胡乱华生灵涂炭也要骨肉相残为人家铲除障碍呢,毕竟 「故为陛下自相驱除 」 钱穆评价「君臣男女,无廉耻节,犹不如胡人略涉汉学,粗识大义。」


先做回答:唯一取胜的可能就是,被围的城弱小,那就能做很多事了。

可惜对手太强。

现实是,安营扎寨,没粮了该怎么办。

如何解决运粮问题?

首先面临,弹尽粮绝。

也很想知道,看到,有分析双方可调动兵力多少的回答。

如果诸葛亮兵力强于司马懿,完全可以直接攻营,是吧?

司马懿不应战,诸葛亮将 进退两难,

倍则攻之,兵力不够,强攻自损。

撤军不战,危险性和复杂性很大,

且,古代撤军耗损元气。


诸葛孔明被赋予太多,能理解出于补偿心态,都愿意听精彩,大快人心有多神。

实际三国中,诸葛亮以经纶济世,能力在治国安邦上,治军民政才华横溢!

三国演义偏向军事能力。诸葛亮并非擅长出奇制胜,原本才干能力,在演义中反而弱化了。

在兵法里,也没有,奇袭诡计或守正出奇类的思想。兵法价值观是,弱不能胜强,少不能胜多。


这玩意其实很不好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固然是不幸,但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幸运(孙策同理)。想比起来刘备袁绍就不幸多了。

当初袁绍常胜将军,何等威风,称得上气吞万里如虎,倘若官渡对峙时死了,后人提起他只会感慨天妒英才,只怕很多人会把袁绍当作三国第一英雄。

同样刘备要在夷陵那把火前死了,后人也会说皇叔打得东吴闻风丧胆,若非天不假年吞孙灭曹指日可待。

可惜这俩多活了两年。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