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沒有發生的,不能斷言的事情。

但我認為,不能說諸葛亮就真的全無辦法,因為魏國不可能全員開天眼,司馬懿的威信不可能一直不受損害,而在這種情況下,曹叡能不能一直力保司馬懿去如此執行策略,便是個未知數。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忌桿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說到底,戰爭到達僵持階段,真正比較的,是在資源上補給上如何損傷敵方,補益己方;又是如何鞏固己方前線與後方的信任,而又擾亂敵人後方與前線的信任。

司馬懿知道自己的戰術是對的,問題是,其他人真的就能分清楚理智和懦弱的不同嗎?真的就能一直堅信司馬懿這是理智而非懦弱嗎?

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跟著司馬懿直接對抗諸葛亮的將領,尚且還曾會對此有看法,那麼在朝堂上的大臣們就能一直那麼信賴司馬懿的堅守不戰?

儘管當時曹叡還在信任司馬懿,可如果真的持續下去,司馬懿的堅守能夠帶給讓朝堂能一而再,再而三的信任嗎?

有一個成語,叫三人成虎。

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蔥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於市,而議臣者過於三人矣。願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為知。」於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後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長平之戰,廉頗的堅守策略最終被趙國朝堂否定。

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

鉅鹿之戰,章邯最終因為危機意識而投降項羽。

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未戰。秦軍數卻,二世使人讓章邯。章邯恐,使長史欣請事。至鹹陽,留司馬門三日,趙高不見,有不信之心。長史欣恐,還走其軍,不敢出故道,趙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軍,報曰:「趙高用事於中,下無可為者。今戰能勝,高必疾妒吾功;戰不能勝,不免於死。原將軍孰計之。」陳餘亦遺章邯書。章邯狐疑,陰使候始成使項羽。

司馬懿的堅守,是當時基於敵我狀況下的理智手段,但問題是,這種手段真的能被認可嗎?

真的能夠指望魏國朝廷一直相信「沒錯,雖然乍一看我們優勢很大,但我們就是打不過諸葛亮,所以必須支持司馬懿」嗎?

更別說,後世李世民看了司馬懿的操作,本來就是一頓怒噴:

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

因此,其實可以推敲,如果諸葛亮真的沒死,那麼後續很可能會發生一種情況,就是魏國對司馬懿的不信任不斷累積,最終質變,導致魏國更改統帥,或者說要求司馬懿更改戰術,必須激進對決。

這或許,也是諸葛亮在等的真正轉機。

但可惜,我們終究沒有看到,到底會不會有這樣一個轉機。

悠悠蒼天,曷此其極。


一直守?這是不可能的。

放棄進攻,等於放棄主動權。

你不進攻,對面也沒有理由放棄已經得到的土地。再不濟,來一遍轉移一遍人口,匈奴打法你見過吧。——今日守渭北,明日守長安......涼州也不用要了,諸葛亮在那治蜀強兵,你在這蹲著看他發育......指不定哪天都打通絲綢之路了。總有各種各樣的變故會讓你守不下去,絕對不出兵?那不可能。

曹睿死了你總得回去交接吧,廉頗換趙括知道啥下場麼?

首都也開始有風言風語說你擁兵自重了,趕明曹爽掌權了又聽說他想親徵......就算你一塊地方沒丟還成功高平陵之變了,淮南三叛基本也準備好了......至於孫權軻比能公孫淵又不是死人,這麼多年沒事也搞你兩下順便搶點地方。你說你要去平叛吧,換個領頭的還可能守不住。因此這個問題不是諸葛亮能不能打贏的問題,是在「雍涼不卸甲,中國不釋鞍」的情況下帶魏能挺幾年的問題。

反正人家阿亮怎麼都不虧,又不是在自己家跟你耗。你不出來打,人家肯定也輸不了啊。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 天下沒變,就涼涼


無奈的告訴你是的,蜀漢在地緣戰略戰略上的劣勢和國力註定了諸葛北伐的必然方略,迅速奪取戰略支點(隴西地區),尋找魏軍主力展開決戰殲滅有生力量,進而奪取雍涼。

一邊耗不起,一邊就要耗著你。司馬懿憑藉雄厚的國力和戰略縱深,有的時候不敗也是一種勝利,可是對於諸葛亮來說只能是贏。


戰爭說到底就是拼後勤。

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司馬懿死守並非是魏軍打不過蜀軍,而是以逸待勞,是取勝之道。而諸葛亮除非在野外連續重創魏軍,否則魏軍的守備根本就不能被消耗,進而更不可能攻克城池。在多次北伐中,蜀軍求的就是速戰速決,怕的就是後勤供應不上。

而敵人怕什麼,我們就要做什麼,這是任何鬥爭中都適用的準則。所以就算諸葛亮再活幾十年,只要魏軍堅持這個原則,諸葛亮就不可能北伐成功。


沒有,國力差距太大,除非他可以找到暗度陳倉的途徑


這個不知道,看諸葛身體狀況吧,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感覺諸葛少年顛沛流離又跑去種地又去南征身體可能早就拖垮了,後期直接坐車,無奈?_?`,

還是司馬家族會鍛煉身體,妻妾成羣,孩子都能生那麼多,製造出八王之亂來,現在看看都是司馬懿隱忍的結果,不知是不是司馬懿家族自司馬懿背信棄義開始就不再信任別人,後期直接大搞分封各各都為了權力自相殘殺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了,老物不足惜,慮困我好兒耳,老物可憎,何煩出也 之前見司馬懿粉解釋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司馬懿是迫不得已罵原配的,為的是向世人證明不懼內?

雖然司馬家族對誰都不真,哪怕對曹家也是當街弒君背信棄義誅殺曹氏宗親, 對老百姓更是屠城築京觀,何不食肉糜 ? 可唯獨司馬家族對劉聰就是真愛,哪怕五胡亂華生靈塗炭也要骨肉相殘為人家剷除障礙呢,畢竟 「故為陛下自相驅除 」 錢穆評價「君臣男女,無廉恥節,猶不如胡人略涉漢學,粗識大義。」


先做回答:唯一取勝的可能就是,被圍的城弱小,那就能做很多事了。

可惜對手太強。

現實是,安營紮寨,沒糧了該怎麼辦。

如何解決運糧問題?

首先面臨,彈盡糧絕。

也很想知道,看到,有分析雙方可調動兵力多少的回答。

如果諸葛亮兵力強於司馬懿,完全可以直接攻營,是吧?

司馬懿不應戰,諸葛亮將 進退兩難,

倍則攻之,兵力不夠,強攻自損。

撤軍不戰,危險性和複雜性很大,

且,古代撤軍耗損元氣。


諸葛孔明被賦予太多,能理解出於補償心態,都願意聽精彩,大快人心有多神。

實際三國中,諸葛亮以經綸濟世,能力在治國安邦上,治軍民政才華橫溢!

三國演義偏向軍事能力。諸葛亮並非擅長出奇制勝,原本才幹能力,在演義中反而弱化了。

在兵法裏,也沒有,奇襲詭計或守正出奇類的思想。兵法價值觀是,弱不能勝強,少不能勝多。


這玩意其實很不好說。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固然是不幸,但某種角度來說也是幸運(孫策同理)。想比起來劉備袁紹就不幸多了。

當初袁紹常勝將軍,何等威風,稱得上氣吞萬裏如虎,倘若官渡對峙時死了,後人提起他只會感慨天妒英才,只怕很多人會把袁紹當作三國第一英雄。

同樣劉備要在夷陵那把火前死了,後人也會說皇叔打得東吳聞風喪膽,若非天不假年吞孫滅曹指日可待。

可惜這倆多活了兩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