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真的可以统一吗?


谢邀~

本著严谨科学的态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啦

(其实以我本身目前的知识储备,不足以回答嗯(′-ω-`)。但,我可以是做果壳的搬运工呐~),希望这个回答能帮到你呐~

说到「统一思想」这个问题:

⒈(下文转自搜狗百科:http://baike.sogou.com/m/fullLemma?lid=7708744fromTitle=%E7%BB%9F%E4%B8%80%E6%80%9D%E6%83%B3)

我们经常在报章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上看到或听到「统一思想」,或者把「思想统一」到某种精神或者某人某单位某组织上。那么,思想是否可以统一?是否应该统一?如何统一?如何衡量思想统一?

  我们知道,对同一个问题,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因为每个都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利益诉求,他们很可能不仅不能统一思想,而且可能完全思想不同。如对于北京的高房价,尚未购房的人认为房价太高,希望它降低,最好打个对折,而对于已经购房的人来说,他希望房价还继续涨,多翻几倍才好呢,开发商就更不必说了。即便对同一个问题,可能有相同的认识,但这也仅仅只能说人们对某个事件形成了共识,而不能说统一思想,如部分经济学家坚持认为,北京房价过高,泡沫很大,而相当一批未购房者对此形成了共识。

  先不讲思想是否可以统一,首先看我们的思想是怎么活动的。

  任何有正常思维的人都知道,思想如果不外化为语言、文字、图表、音符等等东西,它是不可捉摸的,你根本不知道别人的脑袋瓜里想些什么,哪怕你打开人家的脑袋瓜或用什么高深莫测的仪器去探测,顶多也只发现一堆脑细胞在那里做著你根本不懂得生物运动。所以,你只能通过文字等外在的符号来判断一个人的思想。

  哈,聪明的你一定会说,我写的东西不一定是我脑子里真正想的东西啊!嘿,还能有比这更聪明的话吗?有的,历史悠久的「屈打成招」就是将表面的文字等于真实的思想,将所谓的文字等于已经发生的事件。可是,我们知道,这叫「屈打成招」。「蒋干中计」中的书信,显然也是一种虚假的符号。

  所以,不论是从生物学、脑科学还是从军事学间谍学来看,一个人的思想是否真的「统一」到你所要求的某种事务上或精神上,你真的很难判断。由此看来,你那么三令五申地要求「统一思想」,其实要么你自己自欺欺人地认为,大家都按照你的要求「统一思想」了,要么你老实承认,你根本搞不清,大家是否真的「统一思想」了。

  所以,与其做这么一件让你显得你十分弱智、显得别人十分虚伪的事情,不如降低要求,别「统一思想」了。

⒉可以参考一下邪教对大众的洗脑――

【邪教是如何洗脑的?如何让被洗脑者恢复?】侯铁:经作者(李亚玲的微博|微博 李亚玲_…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198763/answer/26454444?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分享自知乎网)

我的知乎回答:宗教信仰发生重大改变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1谢邀。 「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需要我们先看一…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870172/answer/285001639?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3.「统一思想」的话,个人看来和心理学也是有关联的,推荐书《乌合之众》,《影响力》,电影《浪潮》。所以――

①(《乌合之众》读后感,转自豆瓣: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5768008/)

近日匆匆读罢古斯塔夫?勒庞所著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1895)一书,颇有感触。遂作读书笔记一篇,希望在梳理全书脉络的过程中加强理解,亦班门弄斧以期抛砖引玉,望各位不吝赐教。

一、评价与背景

美国社会心理学大师奥尔波特说,心理学领域写就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勒庞不失远见地预言人类将进入一个群体时代,并认识到这群缺乏组织的人的日益重要性。他坚信正是群体禀性中的道德因素构成了历史的真正主脉,而这恰是历来为社会学家所推崇的自然科学式的描述方法所不具备的,故勒庞对集体心态的探讨,对后世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深具启发价值。

写作背景:1)习惯上认为该书是一部以阅读法国大革命事件为基础的著作,但这一说法并不足够准确。除去大革命的岁月,该书还包括第三共和国的审判、走马灯般的政府更迭、布朗热事件、雷赛布之巴拿马饮恨、德雷福思冤案等二十余个用以佐证观点的历史事件,借此勒庞考察了社会历史运动中群众——作为参与主体——的行为、心理特征。2)处于人类思想的转型期。宗教、政治和社会信仰的毁灭,以及技术发明给工业生产带来的巨变是构成这一转型基础的两大因素。群众力量的崛起,民主和社会主义观念的普及,让维护保守主义和精英主义理论的勒庞惊惧。3)精英主义的兴起,精英主义代表普遍对民主政治感到悲观,认为民主政治常常发展成多数人暴政,只有政治精英才是民主政治的保证。

二、第一卷 群体心理

心理群体的一般特征。 集体心理的获得,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接受暗示和相互传染而同一,以及立刻把暗示转化为不再受责任意识约束的行动的倾向,是群体成员——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非理性人——的主要特点。而群体表现是好是坏,只取决于所受暗示具何性质。于是便有了十字军,在粮草装备几近全无的情况下,向异教徒讨还基督墓地的英雄主义;也有了罗兰夫人,在被雅各宾派送上断头台之时,留下的那句「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 冲动、易变而急躁的性格,易受暗示和轻信的习惯,夸张而单纯的情绪,偏执、专横而保守的态度一同造就了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的群体行为。

只受脊椎神经控制的群体缺乏主宰反应行为的能力,刺激因素的多样性致使群体变得朝三暮四,甚至先后屈从于最矛盾的情感并不惜血流成河。思考的离席,及人数赋予的力量感,令群体彻底听命于本能。 除暗示外,一些子虚乌有的神话之所以能在群体中大行其道,不仅因后者极端轻信,也是集体幻觉的结果——群体总把歪曲性的想像力所引发的幻觉同真实事件混为一谈,即便二者的关联微乎其微。「群体的思想感情因接受暗示和相互传染而同一」,某一群体成员对真相的首次歪曲作为传染性暗示过程的起点,其余成员——同为失去观察能力和批判精神的非理性人——接收著相同的歪曲。由是,所谓的集体观察,并不靠谱。 对于各种意见和信念,群体或全盘接受,或一概拒绝。这种绝对化而不容怀疑的态度,在人数赋予的力量感的催化下,促使群体赋予自己的理想和偏执以专横的性质。同时,其极端化的感情也注定它只会被简单、极端的感情打动。诚如「他(凯撒——笔者注)的权杖吸引著他们,他的权力威慑著他们,他的利剑让他们心怀敬畏」所述,群体只对强权卑躬屈膝。此外,群体受无意识因素支配,因此很容易屈从于世俗的等级制,难免十分保守,它对变化和进步怀有本能的敌视。 群体虽然经常放纵自己野蛮和破坏性的低劣本能(如,打砸抢烧),却也不时树立起崇高道德行为的典范(如,「九月惨案」的罪犯把他们从牺牲者身上找到的钱包、钻石放在会议桌上,本来他们是很容易把这些东西据为己有的——可见私利甚少成为群体的强大动力)。虽说后者是群体成员对美德的无意识实践,却也部分体现了群体对个人道德的净化作用。

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像力。

群体的观念有两类:一类是因一时环境影响来去匆匆的观念,另一类是基本观念,后者因环境、遗传规律和公共意见而极具稳定性。批判精神的退场,使群体无法察觉众观念逻辑上的矛盾,这是最矛盾的观念之所以能在群体中同时流行的原因——观念的社会影响与其包含真理与否无关。低俗化改造后形成的绝对的、毫不妥协的、简单明了的形式是众观念为群体接受的前提,而进入无意识领域直至内化为一种情感,是群体领会这些观念的方式。 所谓群体「推理」,就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或连续的事物搅在一起,并立刻将具体事物普遍化,进而得出一个泛化的结论。比如,因为冰这种透明物质放在嘴里会融化,故同属透明物质的玻璃置于口中也会融化云云。逻辑论证——它们总是认真思考的产物——是群体无法理解的。 正如缺乏推理细胞的人一般,群体的形象思维能力强大而活跃,事实上群体也只能为形象所动。所有时代和所有国家的伟大政客,包括最专横的暴君,都把群众的想像力视为他们权力的基础。而影响民众想像力的,并非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如,对它们进行浓缩加工),纳粹党宣传部部长戈培尔可谓深谙此道。

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 如上文提到的,群体将暗示立刻转化为行动的倾向、喜怒无常的脾性、对意见全盘接受或拒绝的态度,反映了群体信念的宗教形式——一种以盲目服从、专横的偏执和要求狂热的宣传等宗教感情为特点的,将一切危险的讨论排除在外的形式。群体的宗教感情不仅涉及对某个英雄或政治观念的崇拜,还包括虔诚地将其作为自己全部思想和行动的目标与准绳。而群众随时准备为偶像赴汤蹈火的残暴的激情,是所有统治者喜闻乐见的。

三、第二卷 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群体意见、信念赖以形成的间接因素(准备性因素)。 种族、传统、时间、各种典章制度、教育等间接因素是酝酿一切群体意见和信念的土壤。

种族。种族因素决定群体气质的特征。这解释了为何不同国家的群体的信念、行为、受影响的方式各不相同。 传统,是种族精神的综合反映。人类历来的两大关切,一是建立某种传统结构,以成文明;二是摧毁因变得破败不堪而失去必要性的传统,以求进步。倘若传统因群体的保守主义精神而过于牢固,那么这种情况下,暴力革命也无济于事,其结果只能是打碎的锁链被重新拼接在一起,这也是被暂时消灭的旧传统屡屡恢复昔日影响的原因。 时间。群体信念的出现植根于漫长的过去。在时间的帮助下,事物从无序走向有序。诚如拉维斯先生所言:「政治和社会组织是需要数百年才能打造出来的产物。封建制度在建立起它的典章前,经历了数百年毫无秩序的混乱。绝对君权也是在存在了数百年后,才找到了统治的成规。」 政治和社会制度。制度是观念、感情和习俗长期积淀的产物,而观念、感情和习俗并不会随著改写法典而被一并改写。事实上,就制度本身而言无所谓好坏,只有适合与否。对于不同国家,即便拥有相同的制度名称,底下仍可能掩盖著最不相同的东西。因此,与其一拥而上地炮制宪法文本,不如让必要性和时间承担完善宪政的责任。美国史专家王希在《原则与妥协》一书中指出,「美国宪法之所以具有一种超稳定性,恰恰因为它处在一种永恒的、因循现实的动态之中」,正是这种实用主义精神,支撑著美国政体从容不迫地走过两百余年的风雨飘摇。 教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国民心智的唯一手段。而当下教育制度与实践生活的差距却不断扩大,人为训练和填鸭式教学大行其道。不考虑年轻人即将投身其中的现实世界,不考虑他必须提前学会适应的社会,只会造就一批头脑狭隘、缺乏开拓精神和意志力的人——而判断力、经验、创新精神和个性恰恰是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条件。

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 随著上述长期性准备工作的延续,直接因素能够成为实际说服群体的资源。换言之,直接因素使观念产生一定结果。

形象、词语和套话。上文提到,「群体只能为形象所动」,而某些词语或套话,正是激活形象的妙方。词语的威力与它所唤醒的、独立于它真实含义的形象有关。有时,最不明确的词语(如,民主、社会主义等),反而影响最大——类似于音乐的空筐结构,为生成于不同潜意识的各种形象提供空间。并且,同一词语激发的形象亦因时代和民族而异。这便引出了替旧事物更名换姓的政治效用。托克维尔曾说:「执政府和帝国的具体工作就是用新的名称把大多数过去的制度重新包装一遍。」换言之,用新名称代替那些会让群众想起不利形象的名称。这著实堪称统治者的艺术。而这门艺术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在同一个社会,同一个词对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往往有不同的含义,表面上看他们用词相同,其实他们说著不同的语言。 幻觉。文明伊始,幻觉便慷慨填补了科学不敢承诺的空白。相比于真理,幻觉(如,宗教幻觉、哲学和社会幻觉等)更合群众口味。如今具朝鲜特色的封建军事「社会主义国家」何以如此强大,原因就在于我们万万岁的启明星大将军是一个非常无视现实,因而敢于向广大朝鲜同胞承诺幸福的人,他所鼓吹的社会主义在信息极端闭塞的群众心里是极具活力的最后幻想。

经验。经验几乎是唯一能够让必要的真理在群众心里生根的手段,并且只有不断重复才能生效。现实中,为说服群众必须付出灾难性的经验代价。比方说,要想让整个法兰西相信庞大的普鲁士军并不像1867年梯也尔先生所说的那样,只是一支无害的国民卫队,就必须来一次让前者损失惨重的战争。从这个意义上讲,普法战争无疑是一次宏伟的试验。

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 上文阐述了影响群体意见与信念的各种力量,下文将说明是什么人以何种方式将其有效地运用于实践。

群体的领袖。一切群体动物有著服从头领的本能需要。而所谓的「头羊」,或是全体成员中最迷醉于那种适合于使徒的强烈信念的人,或是为谋私利用取悦于无耻的本能来说服民众的巧言令色之徒。前者因理性亏空而无视目标的荒诞,后者因无力唤起民众的狂热信仰而奏效于一时。事实上,只有自身亦想入非非的领袖才能鼓动群众生发信仰并将他们组织起来,其专制权威是他得到服从的保证。这些煽动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活力充沛却只一时拥有坚强意志的人(如,加里波第);另一类是能够持续保持意志力的人(如,哥伦布、雷赛布),这种品质足以让他们征服一切。 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逻辑论证不被群体理解,简单断言却十分有力,这是宗教书、广告等总诉诸于断言的理由。它借助不断重复在群众头脑中生根,并以得证真理的姿态为人们所接受。如果一个断言得到了有效而无异议的重复,就会形成流行意见,并开始在群体中传染。当然,传染在作用于民众后,也会向上层蔓延,民众意见不久就会成为普遍意见。断言、重复和传染这套组合拳的作用略微缓慢,然而一旦生效,便效果持久。 名望。名望有两类:先天名望和个人名望。前者包括人的头衔、财富和声誉,以及荷马史诗/巴特农神庙的声名等;后者则是个人品质或精神面貌所生成的吸引力。名望让群体满怀赞赏或敬畏地接受统治力量(人、观念等)的支配,并逐渐丧失对现成意见的判断力。通常,成功是通向名望的主要阶梯,换言之,失败令名望受损,名望越高群众的反应越强烈。

群体的信念和意见的变化范围。

牢固的信念。与上文提及的「群体观念」相似,群体信念也有两类:一类是短暂而易变的意见(如,各种文学艺术理论),另一类是普遍信念(如,封建主义、基督教),后者历数百年而不变,成为传统,以构文明。普遍信念的扎根或根除均极其不易,通常唯有暴力革命才能对其加以革新。它在哲学上的荒谬性并不妨碍其传播,一如在长达1500年的时间里,莫洛克神般野蛮的宗教神话在欧洲各民族心中是那般不容抗辩。 群体意见的多变。一切与民族普遍信念相悖的意见——如同岩石上的流沙——极其易变。它们层见叠出的原因有三:普遍信仰的衰落;群众势力不受制衡的增长;报业对对立意见的不断呈现。此三者加之政府领导舆论的无能,使群众对一切秩序都存有极端分歧的信念,并对不明确触及自身利益的事务愈发麻木不仁。

四、第三卷 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群体的分类。

(1)异质性群体:由各特点、各职业、各智力水平的个人组成。

a.无名称的群体(如,街头群体)………………缺乏责任感 b.有名称的群体(如,陪审团、议会等)………具备责任感 (2)同质性群体 a.派别(政治派别、宗教派别等) b.身份团体(军人、僧侣、劳工等) c.阶级(中产阶级、农民阶级等) 说明:前文所述均为异质性群体的特征。 种族是影响异质性群体的基本因素。但「群体」并非「种族全体」。种族精神是共同体间的质的规定性,而群体精神则是变动不居的。故从共同体这一层面看,种族精神代表文明状态,而群体精神代表野蛮状态。

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 犯罪群体表现出易受怂恿、轻信、易变、感情极端化、对美德的无意识实践等一般化特征。对群体而言,只有法律意义上的犯罪,在心理上它毫不怀疑自己的清白——犯罪的个人始终坚信他只是在履行某种责任。多数人暴政,将群体那率直而幼稚的正义感展露无遗。这种在「崇高」名义下道德水准的放量下跌是很可怕的——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一个理直气壮的群体呼啸著一往无前地堕落呢?

刑事案件的陪审团。 陪审团的判决独立于它的人员成分。作为群体的一类,陪审团也深受无意识情绪、被告名望等因素的影响,理性思维的匮乏令其鲜为证据所动。动之以情,是辩护律师的首要任务,此后一切证据都可能变得十分令人信服。对某些因感情原因而违法的案件,陪审团常常优柔寡断,而这恰好缓解了法律的严酷性,弥补了冷漠无情的法官因职业严肃性而造成的缺憾。

选民群体。

选民群体同样不具批判精神,他们轻信、易怒、头脑简单。名望是征服他们的必要条件,欲将其彻底说服,候选人应毫无惧色地口头承诺最重要的改革,事实上选民并不关心自己支持的候选人在实行其竞选纲领方面走了多远,虽然正是此纲领使选民以为自己的选择受到保障。 再来说说普选权问题。普选权虽有缺陷,却不能废除。诚然,一种文明的伟大,如果仅靠以人多势众自夸的成员的选票,是无法让人放心的。但是,普选观念有著和中世纪宗教教条一样强大的绝对权力。打个比方,一个被送回中世纪的现代自由思想家在发现当时宗教观念的无上权力之后,难道能无视火刑柱而奋起攻击吗?虽然历史上不乏布鲁诺之类的真理殉道者,但时下的政客可不具备这样的觉悟与胆量,何况普选教条对自身形象有利。(这是一个精英主义者对民主的不满和忐忑) 即便选举权受限,选举结果也不会改变多少。由博学之士组成的选民群体,仍然主要受感情和党派精神的支配。

议会。

五、后记

概括地讲,勒庞在《乌合之众》中研究了两个基本问题:个体是如何被群体湮没的?群体是如何沦为「领袖的囚徒」的?勒庞的深刻一如马基雅维利。但二者的区别在于,后者展示了统治者的牧民之术,而前者是被牧之民俯首称臣的驯服心理的演绎,或者说,领袖崇拜的心理解构。群体是无辜者亦是造孽者,从这个角度看《乌合之众》,实在像极了一部人类的悲剧史。

[相关书目]

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2年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浪潮》大致内容,转自:http://wenwen.sogou.com/z/q101559609.htm)

电影改编于一个真实的事情。1967年4月,加利福尼亚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历史课,进行到第三帝国时,一个学生提了个问题,

为什么德国人声称,对于屠杀犹太人不知情?为什么无论农民、银行雇员、教师还是医生都声称,他们并不知道集中营里发生的惨剧?当时的任课老师Ron Jones不知道如何回答。下课后,经过思考,这个老师大胆决定进行一项实验,在他的课堂上重现德国纳粹独裁统治。电影是这样开始的,选修政治体制课的所

有学生都认为纳粹是不可能在德国重现的。但是,老师在短短的五天就实现了在

课堂上进行纳粹的统治。

  第一课,严明纪律。对老师使用敬称,纠正坐姿站姿,请求发言要举手,发

言时要站立,不服从的被要求退出选课,只有一个退出,一个退出后又回来。  

  第二课,团结紧张。宣扬集体主义,体验团结的力量。每个人上课的座位由

老师定好。全班原地踏步,一直到整齐得可以摇塌一座桥。发言不举手的被反复要求先举手,回答问题不简洁明确的也被反复训练。有选修其它课的学生要求转到这个独裁班上课。

  第三课,泯灭个性。动议统一服装,泯灭学生的个体差别。没有要求的服装

又不愿意自己购买的,有同学主动要赠送。课后有学生焚烧了自己的品牌运动服,阿迪,耐克什么的。

  第四课,排异扩张。没有按第三课的呼声穿著白衬衣的学生明显感受到压力,

老师对红衣女孩的举手视而不见,学生对别的颜色服装的同学「道路以目」。动议给这个集体命名,设计标识,制作网页。这个以「浪潮」命名的团体的影响已经冲出学校。夜晚,「浪潮人」把他们的标识贴到商业区的显眼出,甚至还把他们的巨大幅标识喷绘到市政府大楼上。一直穿著红衣的女孩感觉同学对她象对待麻风病人。

  第五课,首领崇拜。动议制定统一的手势。最激进的学生甚至要跟著老师当

他的保镖,并逗留在老师家里影响老师的夫妻关系。红衣女孩开始抗击「浪潮」但是身单力薄,孤掌难鸣。

  第六课,悲剧收场。对「浪潮」逐渐失去控制看出苗头,并表达不同意见的

人被首领宣布为叛徒,讨论如何制裁。到这个地步,老师说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法西斯当年做的,并宣布独裁实验结束,要解散「浪潮」,但是已经视浪潮为生命的Tim拔出手枪阻止「浪潮」解散,开枪射击同学并自杀身亡。

有兴趣的话,可以多去了解营销心理学,群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呐~,因为生活总要有取舍,所以虽然回答者自身对心理学很感兴趣,但不得不暂时放弃,所以emm...希望上面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呐~

(假如有帮助嗯,还是希望有人赞呐(≧▽≦))
你联系上下文就知道,统一思想是围绕目标的,让大家放下分歧,共同努力,解决首要任务
按照辩证法,统一思想的意思就是没有思想。
可以做到形式上的统一,鼓励倡导某种思想成为主流,人们容易在利益和社会导向的驱使之下选择主流思想,而其它思想由于了解渠道的困难或功利和实用价值未被开发等的原因,难以成为大众的需要。不过人们无法满足的巨大需求便决定了思想的不断输出,需求不同导致思想的输出也会发生碰撞冲突。主要需求战胜另外一些需求便是思想做到形式上统一的过程,国家出现思想统一趋势时,往往是主要矛盾和需求的反映。强制手段做到思想的统一往往难以长久,特别是在充满著多样化生活需求的今天。除非人类只能输入思想和个人意志而不能反映需要,那么,这样和机器又有什么区别呢?

之前不知道看那个答主说的特好,忘了id了又知道的提醒一下。

大意是社会是建立在绝大多数人的顺从和少数人的反叛上之类的话吧。如果100%思想顺从的话那么国家也没有什么进步的动力了,如果叛逆的人太多又会导致国家动乱……

维持在一个平衡的微妙状态一直是中国千年来tz者们的一门高深的艺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