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什么对待事物得失的态度?


排名不分先后,先从自己的理解去分别解释一下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就是顺势而为,得时候该感谢,失去时候不抱怨。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是居安思危的指导思想。失去不是永远的失去,得到不能高兴太早。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不被内外环境所影响,不应用分别心,和高低贵贱来区分你我他,自然泰然自若了

总的来说,第一个重顺其自然,第二个说福祸相依,第三个清心寡欲

目的都指向一种态度。方法各不相同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对事态无法控制、无法挽回的被动思想,一句话里含尽了无奈,进一步是痛苦、哀伤,再进一步也只能是无奈。这句话不是想说「得之我幸」,其实是为了说「失之我命」。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遇事这样想,算是在被动与无奈的包围中另辟一条道,但还是可以看出事件的第一认识已是非福。这句话是自己给自己的安慰吧,但这句话一般都不会起作用。就好像身上有了伤口,自己对自己说一个月后就痊愈了,但那痛楚不会因为这样想就消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句话看起来很好,不过没有人能做到,就是这么绝对,这句话只能是理想。其实这句话的态度就是没有态度,所以它算不上态度。

第一句话相比第二句话,第一句话更好一些。因为至少它可以让人认清现状,缺点就是容易落入「命」的陷阱,导致人缺乏主体意识。

第二句话,缓冲剂作用,基本上没有作用。

第三句话,这个态度人达不到,也就不可能抱有这样的态度,想有这样的态度也是白费力气。

我虽然说地有些绝对,但也只能这样说了。其他的不想多说。还有什么对待事物得失的态度?不好意思,得则喜,失则悲,这就是真实了,不会因为抱有什么样的态度而怎么样。甚至人说得失,重点也只在失字上。人想要的其实只是远离痛苦罢了,勉强是勉强不来的。

首先,这三句话都是在倡导一种在人生中;处世时要懂得「知足」的思想态度。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幸」本来就是意外的收获,所以说有所得而并不是永久的拥有,不值得欢喜;「命」成于势,所以有所失是做得还不足以构成运势,须要更加努力。

塞翁失马的典故是告诉我们两点:①防患未然;②转瞬间得失互化,不必执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的是博爱和宽容,不强调内外的分别,不存在私心。是「大我无我」的思想境界。所以这句话,不仅是讲得失。

宽泛地讲不计较得失的态度,还有:难得糊涂……等等。


你好!钻研这类学术性的问题,只会给您带来「所知障」,即「学的越多,傻的越多」。大脑里的道理是世智辩聪,起不来大用。心的智慧才会妙用无穷。让自己放松下来,回归本心,就会一通百通了!
拥有便是累赘,而失去便是解脱。

谢邀。

这三种态度在经常性的语境下似乎都讲的是「对待事物得失的态度」,细思其实不然。

1.「得」句,出处好像是徐志摩的信中的一句话。果真如此,那个人觉得:该句更多偏重于写信当下的语境心境相契合,不一定很讲究严谨确切的含义;「幸」、「命」两者本身也很难有确切点的定义。该句的积极意义在于有助于调试主观的心态,但谈不上是一种明确的态度。

2「塞」句,出处是《淮南鸿烈》中的一个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个人觉得,这句是典型的中国哲学对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尤其是对预测的不确定性的最广为人传的注解。所以该句具体讲得其实不是一种态度,而是一则哲学寓言。

3.「不」句,出自大家耳熟能详的《岳阳楼记》,确然是一种「对待事物得失的态度」。

对于这句,不少见到诸如「这是难以企及的境界」类似这样的观点,个人觉得颇有商榷之处;

实事求是、依据客观规律的来看待得失;

认清诸行无常,提示「我执」是不必要的、可以去除的。

其实古今中外,多家哲学观点,多位先贤都有类似的表述。在了解并且尝试理解之后会发现,在大道面前各家的主旨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只是因为种种原因的障壁以导致有人会觉得先贤说的境界是理想的、是达不到的;或者说在唱高调、是在订立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

但其实这种态度人人都做得到,并且都时常在做到;只是所处在这个状态的时间有长有短,并且不连续。但也从来没有要求没不经历一个过程直接就达到100%这样的境界吧。那为什么还有人觉得这难以企及呢?引用佛教的观点:包括「普通人难以企及」这种不细思即下定义的种种妄想执著才是认识客观规律的阻碍。

见贤思齐,从我做起,从当下开始即可。


不以物喜不是普通人能达到的水准,就算大儒也尚有不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岂是说说而已?数十年一日的专注才能磨练出这种特质。年轻轻就别做梦了,基本都没做好就想这想那的,很无聊。不谢邀。
我是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因为物的得失只是你个人臆断的得失,物一直在。
第一个说的是对待得失的随缘态度,第二个说的是祸福相依的辩证关系,第三个说的是做事时要诚心专注,排除我执。这三个对应角度不同,没有矛盾冲突,没有优劣,都需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