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同理心太强有哪些影响?

不同的「同理心」类型之间有哪些区别?对于「同理心」的研究目前处在什么阶段?男性和女性之间会有「同理心」差异吗?


概念

共情的概念来源于德语,「Empathy」一词最早由铁钦纳带入心理学的领域,实际上是他对德文术语的翻译,他认为共情是通过内在模拟形成心理意象的过程。由于1957年罗杰斯在心理治疗的领域中强调共情,越来越多心理学家开始研究共情。

虽然现在对「共情」的理解缺乏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共情是指个体在观察他人的行为和情绪反应时自动化地感染对方的情绪,并且引起自身类似的情绪反应,它在人类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内涵

共情还可以区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共情是一种多维度的心理结构,包括:

(1)认知成分,如观点采择;

(2)情绪成分,如对他人情绪产生合适的反应等;

(3)区分自我和他人。

狭义的共情是源于对他人情感状态的理解、并于他人当时体验到的或将会体验到的感受相似的情绪情感反应。

研究者对共情的定义达成了以下共识:

(1)共情存在著个体差异,共情能力有高有低,这种差异表现在个体自身的身上,同时也会表现在不同的个体或人群之间;

(2)共情能力的高低是可以测量的,测量工具需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3)共情变数可对个体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早期的研究者对共情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两种观点上,一种观点认为共情是对他人经历的情绪反应,另一种观点认为共情是一个认知过程, 是指对他人的一种准确的感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些研究者倾向于将共情理解为一种综合性的系统, 其中既有认知成分又有情感成分(共情的多维观)共情具有激发亲社会行为的强大动力作用, 高共情者更容易做出亲社会行为。


与同情相区别

共情是指体验他人精神世界的一种能力,是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概念,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深远意义。但同情与共情不同,同情一词来源于希腊语「sympatheia」,字面意思为共同受苦,表示与别人伤悲相似的情感在心理学中,Wispe(1991)将同情的定义包括两部分:第一,对他人感受的关注意识增加;第二,对别人的困境作出必要的安慰行为的强烈愿望。Eisenberg等(1996)认为同情是基于他人负面的情绪状态或情境的理解而产生的他人取向的情绪反应,包括悲伤、关心和缓解他人负面情绪的愿望;既可以是个体地单纯符号信息的间接理解,也可以是个体对他人情绪状态或情境线索的直接感知。

朱智贤(1989)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对同情的定义为「同情是道德感之一,是个人对他人的态度」。具体表现为能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并给予道义上的积极支持;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及对其行动的关心、赞成、支持的情感;是一种受人的立场、观点和思想觉悟制约的,由认识、感情、动机、行动交织在一起的高尚的道德情感。

同情和共情都是对他人情绪的反应,但是二者并不一样。同情仅仅是站在自我的立场上看他人的问题,觉得他人遭遇不幸挺可怜的,采取安慰他人的举动。比如,我看到一个孩子被高年级学生欺负后感到特别委屈和愤怒,如果我仅仅是那个孩子,我可能会安慰他:「他们欺负你真不象话!好了好了,先别哭了!」甚至用糖果等物质诱惑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但这样可能会加深孩子与他人之间的矛盾。而共情则要求我进入孩子的精神世界,理解和分担他的精神负荷,给他提供精神帮助。共情不是站在我的立场上看你的问题,而是我站在你的立场理解、接纳你的情绪,并且通过我的语言表达你的情绪。共情并不表示同意,而是表示体贴,从而能够让孩子平静下来。所以,我会跟孩子说:「刚才他仗著身高比你高、力气比你大打你,你打不过他们,受了委屈,让你感到伤心了,是吧?还挺生气,恨不得把他们都赶走,对吧?」共情是接纳他人的情绪,包括不良情绪,体会他人的想法和内心感受,并表达出来。让他人认识到自己的情绪,这对他们今后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很大的帮助。

同情是我们为了他人而感受的,共情是我们与他人共同感受的。再比如,如果我们的一位朋友深爱的人去世的时候,我们会为他感到巨大的悲哀和痛楚。同情是我们依据类似的失去亲人的经验设想我们的朋友痛苦感受:「我理解当一个深爱的人去世时的伤心。」而共情则是:「我能通过你目前的感受理解你,我能感受到你此刻的伤心。」同情和共情都能够传达关爱,但它们传达的是不同的理解信息。共情比同情更具有支持性。

共情和同情都是对感知到的他人情感的情感反应,但共情是指自己的情感状态与他人一致,而同情是指对他人生活中的不幸事件的担心和悲痛的情绪体验。


参考文献

de Vignemon, F., Singer, T. (2006). The empathic brain: how, when and wh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0(10), 435-441.

Eisenberg, N., Fabes, A., Murphy, B., Karbon, M., Smith, M., Maszk, P. (1996). The relations of children』s dispositional empathy-related responding to their emotionality, regulation and social function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2), 195-209.

Smith, A. (2006). Cognitive empathy and emotional empathy in human behavior and evolution. Psychological Record, 56(1) , 3-21.

Vossen, H., Piotrowski, J., Valkenburg, P. (2015). Development of the Adolescent Measure of Empathy and Sympathy (AM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 66-71.

Wispe, L. (1991). The psychology of sympathy. Plenum Press. New York and London.

郑日昌, 李占宏. (2006). 共情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心理咨询和治疗, 20(4), 277-279.

朱智贤. (1989). 心理学大词典.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伙伴黄彬彬Margaret的答案已经很棒啦~ 那就略略补充2点吧~ (^_?)☆

「同理心」一词的来源

英文单词的「Empathy」,是源于古希腊语εμπ?θεια (empatheia,意思是「物理情感或激情」)。[1] 而在中国,「同理心」这个词则为Hermann Lotze 和 Robert Vischer 所改编的。主要参考了德语单词Einfuhlung(「感觉进入」),并由 Edward B. Titchener翻译为「同理心」。[2][3][4]

顺带一提,在现代希腊的语境中,「εμπ?θεια」其实是意味著「恶意」或「敌意」的。

普通人群的共情-系统化理论(Empathizing- Systemizing Theory of General Population) [5]

Baron-Cohen 在 1997 年首先区分了男女心理 上的性别差异。其认为女性擅长语言、社会判 断、共情与合作以及童年假装游戏等;而男性擅 长数学推理、嵌入式数据任务、心理旋转和空间 技能等(Baron-Cohen Hammer, 1997)。

即, 女性 大脑更倾向于共情(E), 男性大脑则更倾向于系统 化(S)。

在此, 共情是识别他人情感和想法(认知成分)并对其作出恰当情绪反应(情感成分)的驱力,个体可以通过共情预测他人的行为、共享他人的感受;

系统化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是一种基于 「如果-就(if-then)」的规则理解和建构系统的驱力 (Baron-Cohen, 2002)。

其提及的6种不同的系统分别是:

(1) 技术系统, 如交通工具、机械等;

(2)自然系统, 如 生态学、生物学等;

(3)抽象系统, 如逻辑、数学等;

(4)社会系统, 如法律、经济等;

(5)可组织的系统, 如分类学;

(6)运动系统,如玩乐器或扔飞镖等物理运动。

个体可以通过观察系统中物体或行为的规律,分析「输入-操作-输出」关系来推断控制这些系统的规则,以达到理解该系统的目的(Baron-Cohen Belmonte, 2005)。

在进行上述定义之后, Baron-Cohen 接著又分析了共情和系统化技能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分布。 他认为:

(1)共情和系统化技能在一般男性和女性 人群中都呈正态分布;

(2)男性的系统化水平普遍 高于女性;

(3)女性的共情水平普遍高于男性;

(4) 共情和系统化技能的性别分布大部分是重叠的。

其中,第4点也意味著:虽然男性普遍更擅长系统化, 女性更擅长共情,但也有许多男性拥有较好的共情能力,同时也有不少女性的系统化水平较高 (Baron-Cohen, 2004)。

References / 参考文献资料:

1. Empatheia, Henry George Liddell, Robert Scott, A Greek-English Lexicon, at Perseus

2. Titchener E.B. (1909/2014) Introspection and empathyArchived July 26, 2014, at the Wayback MachineArchived July 26, 2014, at the Wayback MachineDialogues in Philosophy, Mental and Neuro Sciences 2014; 7: 25–303. Gallese, Vittorio (2003). "The Roots of Empathy: The Shared Manifold Hypothesis and the Neural Basis of Intersubjectivity". Psychopathology. 36 (4): 171–180. CiteSeerX 10.1.1.143.2396. doi:10.1159/000072786.PMID 14504450.4. Koss, Juliet (March 2006). "On the Limits of Empathy". The Art Bulletin. 88 (1): 139–157.5. 曹漱芹 曹颜颜 《孤独症:大脑极端男性化的表现形态?》 [J].心理科学进展 2015, Vol. 23, No. 10, 1775–1788

心理学知识内容支持编辑 | Gabriel

更多专业的心理学文章和回答,请关注:壹心理 - 知乎

谢谢一路有你,如果喜欢,记得点赞哦(〃▽〃)

编辑于 2020-01-16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简单心理Uni简单心理Uni?

儿童心理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什么是共情?

在1960到1970年之间,精微咨询技术(microcounseling skills)的盛行忽略了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一技术的追捧加剧了人们对共情的误解,让人们以为共情就是把来访者所说的内容和感受重复给他们。

然而真是这样吗?

一个小插曲来了解一下「共情」与「情绪反馈」的差别:

卡尔·罗杰斯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写了一篇略尖锐的文章,讲到共情不是人们简单理解的「情绪反馈 (reflection of feelings)」,因为坊间有对他的共情的这样的传闻:

罗杰斯在他10楼的治疗室内接待一位来访者。

这位来访者告诉罗杰斯,他非常抑郁,罗杰斯说,「听起来你真的十分抑郁。」

这位来访者接著说他在考虑自杀,他大声说「我太抑郁了,我想从楼上跳下去。」罗杰斯又接著几乎一字一句地按照来访者所说的回复了他。来访者此时直直走到窗户旁,打开了窗户说:「我太抑郁了,我现在就要从楼上跳下去。」罗杰斯接著说,「你太抑郁了以至于你现在就可能要从楼上跳下去。」愤怒之中,来访者站在窗户的边缘。当他跳下去时嘴中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啊啊啊啊啊!!!」与此同时,罗杰斯一个人在治疗室内重复:「啊啊啊啊。」

你现在可以理解罗杰斯,这个在20世纪因共情如此出名的心理学家被大众的扭曲理解而感到的失望了吧。其实,他所定义的「共情」和「情绪反馈」是有很多细微差异的。

而共情究竟是什么呢?

一如罗杰斯表述的:共情是理解另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经历,就好像你是那个人一般。但同时,你也时刻记得,你和他还是不同的;你只是理解了那个人,而不是成为了他。共情还意味著让你所共情的人知道你理解了他

来看一下罗杰斯在自己的文章中关于共情的阐述:

「渐渐地,我所理解的共情被扩大成一个咨询师的感受能力。当我和来访者共情的时候,我能感受到我体内升起一些无法言明的东西需要被表达。这可能听起来有些奇怪,也许有点让你摸不著边。但是我发现,每当我把这些无法言明的东西表达出来的时候,来访者都会从中找到共鸣,并终于为他们那些模糊的思绪和情感找到出口。」

就如罗杰斯所说的,去捕捉那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但是却可以从来访者身上感觉到的情感恰恰才是共情的关键。

共情能力该如何培养和运用呢?

以下是资深心理咨询师 Ed Neukrug 博士总结的几点可以在咨询会谈中运用到的共情回应方式,希望对大家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有所启发。

8个新颖且有创意的共情回应:

1.对非言语行为的反馈(Reflecting nonverbal behavior)

这是个很简单,但也很重要的回应。大多数咨询师可能早就会通过来访者非言语行为来表示共情。咨询师可以命名这种非言语行为去描述来访者当下的情感状态。

来访者:我不知道今天我们可以聊些什么。最近发生了太多事了。

咨询师:嗯,看到你的坐姿(非言语行为),我感到你这周可能经历了很多事吧?你没精打采的姿势看起来很沮丧,很郁闷。我还感受到,你是不是难过的想哭?

2.对深层情感的反馈(Reflecting deeper feelings)

这发生在咨询师觉察到来访者表面表述之外情感的时刻。不过,很重要的一点是,这样的回应并不是在分析来访者的行为,因为我们是在假设来访者的感受。这些回应应是咨询师真正体会到的一种情感,而这种情感是来访者没有意识到的,是在表象之下的。

来访者:我想不出什么别的办法了。我对我的丈夫感到无所适从,很挫败。无论我做什么都不见得有用。我一直尝试著用新方法去解决这些事情,但是他从来都不关心这些。我有种我把什么东西都扔给他的感觉。

咨询师:你的挫败感我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你尝试著那么多不同的方法想做好,但它们似乎并没有什么用。不过,总的来说,我觉得我从你的讲述中感觉到了悲伤---你为你无法和你丈夫有足够的连接而感到悲伤。

在这个例子里你可以看到咨询师是怎样先指出来访者明显感受到的挫败感,然后慢慢的转移到了悲伤的。尽管来访者没有直接指出悲伤,但悲伤被咨询师察觉到了。如果咨询师所感觉到的是对的,来访者就会有之后的相对回应。

3.指出有冲突性的感觉和想法(Pointing out conflictual feelings and thoughts)

这种回应会帮助来访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知道自己正在自身的几个冲突部分挣扎不已。这些相互矛盾的部分往往是来访者在生活中被困住的原因。只有让来访者意识到这些冲突的部分,他才能在之后的人生中做更睿智的选择。

来访者:你知道的,我很爱我的妻子。没有她我会有很大的痛苦。她在我心中有石头般镇定的力量,让我的生活变得容易的多。

十分钟后...来访者:有一天,我和同事出去吃午饭。我知道她在跟我调情。当我在她周围时,我就想到我多么希望在我的生命中有一个想她一样的人啊。我甚至想和她有一腿。咨询师:我听到了两部分的你。一部分,你觉得你的妻子让你安定;但另一部分,你希望你能拥有让你兴奋的事。

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冲突和矛盾,咨询师可以指出这些冲突。一旦来访者的两难困境被完全的指出后,他们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了。否则,人们会在这两个冲突的想法和感受中来来回回,很难去明白这一切。

4.运用视觉意象(Using visual imagery)

这会让来访者运用到与传统谈话治疗不一样的神经通道(右脑)。

一位被朋友和家长恐吓的来访者想自杀。当你与来访者坐在一起时,你的意识让你缓缓想起一副画面,这时,你可以与你的来访者分享。

咨询师:你知道的,当你在与我讲述你的情况时,我就想像到你躺在地上,周围都是你的朋友和家人,他们向你宣告著各种负面的评判。你觉得你根本动不了。虽然你尝试著想出什么办法从这里逃出去,可是你根本想不出什么对策。

像以上所说的强大意象会让来访者知道你理解他的情况和所承担的重量。他们可以帮助来访者用一种全新的、富有戏剧性的方式去看待自己的处境,从而找到从这种困境中挣脱的方法。

5.运用类比(Using analogies)

就像视觉意向一样,类比的方法会让来访者运用到与基本的情绪反馈不一样的神经回路。类比会运用到逻辑分析,把一个人的状况比喻成另一部分内容---一种更容易被接受的情况。

来访者:我在这个巨大的办公区工作,每天我都坐在我的小隔间里。其实那里有很多很多人在我周围,但我感到我是一个人的。这比我真正一个人呆著的时候还要抑郁。尽管所有的人都在我周围,但是没有一个人注意到我。没有人跟我讲话,没有人和我互动。有时候我会特别难受,我不如在我的小隔间死了得了。但我觉得,没有人会注意到我吧。

咨询师:这很像你就像一只蚂蚁一样,在蚁穴里一般。所有蚂蚁都非常地忙碌著,忙碌著,忙碌著...他们从来你看你,不听你,不触碰你。好像就算你在那消失了,其他人也不会注意到你走了一样。

6.有目标性的自我暴露(Using targeted self-disclosure)

有时揭露自己和来访者相似经历可以很好表示你对他的理解。来访者会假设如果咨询师也克服了此类困难,他们也可以克服。

来访者:我大脑已经无法思考了。我就是很抑郁。我尝试了各种方法去改变我的生活,但是什么都没有用。我尝试去多跟人沟通,我换了工作,我改变了我的外表...我甚至还用了抗抑郁药,但是一点用都没有。

咨询师:你知道吗?在我的生命中,我也有这样一段时间。我还记得那段时间我是多么的难受,想挣脱。费了好大的劲儿才走出来。

注意这段对话中,咨询师并没有很详细的回应。咨询师明显不想暴露太多他自己的生活。有目标性的需要小心使用,仅仅让来访者知道我们理解他就可以了,我们并不希望从自我暴露中得到什么。因为如果你对自我暴露感到愉悦的话,你这么做可能只是为了你自己开心才这么做的。

7.运用媒体来反馈(Reflecting media)

有时来访者的境遇会让咨询师联想到某一个特定的电影、书、或者流行故事。联系到媒体的回应方式可以让治疗围绕著媒体角色而进行讨论。让来访者自己和媒体进行对比,给来访者希望。

来访者:我才刚刚拥有一切,我才刚买了新房子,才刚开始我的事业,接著就可以过个完美的日子了。但是,龙卷风把这一切都夺走了。

咨询师:你所经历的让我想起了那本书《老人与海》。那位老人刚抓到可以让他脱离贫困的那条鱼,他把它系在船上。但是鲨鱼袭击了船。那个老人失去了他一切的财富。

这样的回应可能会给来访者希望。比如,《老人与海》的结局是被击败的落魄老人说著他一定会和那个年轻的孩子再去钓鱼的。这可能会让来访者体会到一种「打不败」的人类精神。

8.以一种可感触到的方式去给予反应(Reflecting tactile responses)

这样身体的感觉反应会让来访者感受到你是一面「镜子」——照出他所经历的。

来访者:每当我和我伴侣在一起的时候,他不断用负面的言语攻击我。我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尽可能达到他的期望,但事实上我好像永远也达不到。即使我觉得我做了他想让我做的,这看起来好像依然不够。我完全迷失了。

咨询师:当你告诉我你经历了这一切的时候,我感受到揪心的疼痛,好像被咬了一般。我的肚子好像也在拧巴著。我想这也许是你所感受到的。

这样的方式也不仅仅只限于负面情绪...

来访者:我今天去工作感觉特别好,没有什么不开心的。我老板告诉我,我的工作做的很棒,还说她已经建议上面让我升职了。太开心了!

咨询师:我刚刚听到你说到有关你老板的事时感到身体一阵轻松。我知道你的工作环境曾经是多么的困难。

以上提到的这些共情回应的方法能给咨询过程注入崭新的能量,帮助来访者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来理解自己的困境。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与来访者共情的反应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机械的或者程式化的。

当你能熟练、灵活地运用这些共情技巧,你将会从咨询工作中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就好像是一种"顿悟" ("Aha moment") 的感觉吧。

原文「Creative and novel approaches to empathy」
来源于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2月2日发表于Counseling Today
原作者:Ed Neukrug
编译:Confidia


【简单心理Uni】 心理咨询师的终身成长学院,汇聚海内外名师,针对不同阶段的心理咨询学习者,提供40+种培训课程,专业针对性强,体系化程度高,直播/录播、音频/视频、线上/线下形式多样,目前已有20万+人参与学习。

更有20+门免费课程等你来开启哟,课程学习戳 →「http://jdxinli.cn/q199xq」

发布于 2019-10-23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心理咨询师贾睿心理咨询师贾睿?

上海心园友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心理咨询师

那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同理心。

我认识同理心是一种心智化的能力,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表征的能力。

这种理解不是口头上说:嗯,你说的我明白,我理解你。而是深刻的站在他人角度,去看到这个人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来表达的真正的东西是什么。要做到这些,首先我们肯定是需要理解自己的。所以说是理解自己和他人,把理解自己放在前面。

一个对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毫无兴趣,完全不想探索也不进行自我觉察的人,不可能发展出理解他人的能力的,自然不具备同理心。真正有同理心的人,看到人不是平面的,是立体的。他们在听对方诉说他们的故事是,带的不是八卦心,而是对对方这个人的兴趣。

那么研究达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我不是很懂,可能我本身比较注重精神分析的学习而不是心理学的实验,所以这点无法回到。

男女是否有差别,我认为差别不大。如果著眼点在故事层面,那么男女可能有差别。如果著眼点在心理表征,在情绪在感受在对方的内心,那么男女差别是不大的。所以真正有同理心的人,完全可以跨越男女去理解和共情对方的。

————————————————————————————————————————

公众号:影心理

预约心理咨询,请联系助理,微信号:xinliwanka

本人微信:verynew0807(不闲聊,不回答心理问题)


什么是共情?

在1960到1970年之间,精微咨询技术(microcounseling skills)的盛行忽略了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一技术的追捧加剧了人们对共情的误解,让人们以为共情就是把来访者所说的内容和感受重复给他们。

然而真是这样吗?

一个小插曲来了解一下「共情」与「情绪反馈」的差别:

卡尔·罗杰斯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写了一篇略尖锐的文章,讲到共情不是人们简单理解的「情绪反馈 (reflection of feelings)」,因为坊间有对他的共情的这样的传闻:

罗杰斯在他10楼的治疗室内接待一位来访者。

这位来访者告诉罗杰斯,他非常抑郁,罗杰斯说,「听起来你真的十分抑郁。」

这位来访者接著说他在考虑自杀,他大声说「我太抑郁了,我想从楼上跳下去。」罗杰斯又接著几乎一字一句地按照来访者所说的回复了他。来访者此时直直走到窗户旁,打开了窗户说:「我太抑郁了,我现在就要从楼上跳下去。」罗杰斯接著说,「你太抑郁了以至于你现在就可能要从楼上跳下去。」愤怒之中,来访者站在窗户的边缘。当他跳下去时嘴中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啊啊啊啊啊!!!」与此同时,罗杰斯一个人在治疗室内重复:「啊啊啊啊。」

你现在可以理解罗杰斯,这个在20世纪因共情如此出名的心理学家被大众的扭曲理解而感到的失望了吧。其实,他所定义的「共情」和「情绪反馈」是有很多细微差异的。

而共情究竟是什么呢?

一如罗杰斯表述的:共情是理解另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经历,就好像你是那个人一般。但同时,你也时刻记得,你和他还是不同的;你只是理解了那个人,而不是成为了他。共情还意味著让你所共情的人知道你理解了他

来看一下罗杰斯在自己的文章中关于共情的阐述:

「渐渐地,我所理解的共情被扩大成一个咨询师的感受能力。当我和来访者共情的时候,我能感受到我体内升起一些无法言明的东西需要被表达。这可能听起来有些奇怪,也许有点让你摸不著边。但是我发现,每当我把这些无法言明的东西表达出来的时候,来访者都会从中找到共鸣,并终于为他们那些模糊的思绪和情感找到出口。」

就如罗杰斯所说的,去捕捉那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但是却可以从来访者身上感觉到的情感恰恰才是共情的关键。

共情能力该如何培养和运用呢?

以下是资深心理咨询师 Ed Neukrug 博士总结的几点可以在咨询会谈中运用到的共情回应方式,希望对大家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有所启发。

8个新颖且有创意的共情回应:

1.对非言语行为的反馈(Reflecting nonverbal behavior)

这是个很简单,但也很重要的回应。大多数咨询师可能早就会通过来访者非言语行为来表示共情。咨询师可以命名这种非言语行为去描述来访者当下的情感状态。

来访者:我不知道今天我们可以聊些什么。最近发生了太多事了。

咨询师:嗯,看到你的坐姿(非言语行为),我感到你这周可能经历了很多事吧?你没精打采的姿势看起来很沮丧,很郁闷。我还感受到,你是不是难过的想哭?

2.对深层情感的反馈(Reflecting deeper feelings)

这发生在咨询师觉察到来访者表面表述之外情感的时刻。不过,很重要的一点是,这样的回应并不是在分析来访者的行为,因为我们是在假设来访者的感受。这些回应应是咨询师真正体会到的一种情感,而这种情感是来访者没有意识到的,是在表象之下的。

来访者:我想不出什么别的办法了。我对我的丈夫感到无所适从,很挫败。无论我做什么都不见得有用。我一直尝试著用新方法去解决这些事情,但是他从来都不关心这些。我有种我把什么东西都扔给他的感觉。

咨询师:你的挫败感我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你尝试著那么多不同的方法想做好,但它们似乎并没有什么用。不过,总的来说,我觉得我从你的讲述中感觉到了悲伤---你为你无法和你丈夫有足够的连接而感到悲伤。

在这个例子里你可以看到咨询师是怎样先指出来访者明显感受到的挫败感,然后慢慢的转移到了悲伤的。尽管来访者没有直接指出悲伤,但悲伤被咨询师察觉到了。如果咨询师所感觉到的是对的,来访者就会有之后的相对回应。

3.指出有冲突性的感觉和想法(Pointing out conflictual feelings and thoughts)

这种回应会帮助来访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知道自己正在自身的几个冲突部分挣扎不已。这些相互矛盾的部分往往是来访者在生活中被困住的原因。只有让来访者意识到这些冲突的部分,他才能在之后的人生中做更睿智的选择。

来访者:你知道的,我很爱我的妻子。没有她我会有很大的痛苦。她在我心中有石头般镇定的力量,让我的生活变得容易的多。

十分钟后...来访者:有一天,我和同事出去吃午饭。我知道她在跟我调情。当我在她周围时,我就想到我多么希望在我的生命中有一个想她一样的人啊。我甚至想和她有一腿。咨询师:我听到了两部分的你。一部分,你觉得你的妻子让你安定;但另一部分,你希望你能拥有让你兴奋的事。

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冲突和矛盾,咨询师可以指出这些冲突。一旦来访者的两难困境被完全的指出后,他们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了。否则,人们会在这两个冲突的想法和感受中来来回回,很难去明白这一切。

4.运用视觉意象(Using visual imagery)

这会让来访者运用到与传统谈话治疗不一样的神经通道(右脑)。

一位被朋友和家长恐吓的来访者想自杀。当你与来访者坐在一起时,你的意识让你缓缓想起一副画面,这时,你可以与你的来访者分享。

咨询师:你知道的,当你在与我讲述你的情况时,我就想像到你躺在地上,周围都是你的朋友和家人,他们向你宣告著各种负面的评判。你觉得你根本动不了。虽然你尝试著想出什么办法从这里逃出去,可是你根本想不出什么对策。

像以上所说的强大意象会让来访者知道你理解他的情况和所承担的重量。他们可以帮助来访者用一种全新的、富有戏剧性的方式去看待自己的处境,从而找到从这种困境中挣脱的方法。

5.运用类比(Using analogies)

就像视觉意向一样,类比的方法会让来访者运用到与基本的情绪反馈不一样的神经回路。类比会运用到逻辑分析,把一个人的状况比喻成另一部分内容---一种更容易被接受的情况。

来访者:我在这个巨大的办公区工作,每天我都坐在我的小隔间里。其实那里有很多很多人在我周围,但我感到我是一个人的。这比我真正一个人呆著的时候还要抑郁。尽管所有的人都在我周围,但是没有一个人注意到我。没有人跟我讲话,没有人和我互动。有时候我会特别难受,我不如在我的小隔间死了得了。但我觉得,没有人会注意到我吧。

咨询师:这很像你就像一只蚂蚁一样,在蚁穴里一般。所有蚂蚁都非常地忙碌著,忙碌著,忙碌著...他们从来你看你,不听你,不触碰你。好像就算你在那消失了,其他人也不会注意到你走了一样。

6.有目标性的自我暴露(Using targeted self-disclosure)

有时揭露自己和来访者相似经历可以很好表示你对他的理解。来访者会假设如果咨询师也克服了此类困难,他们也可以克服。

来访者:我大脑已经无法思考了。我就是很抑郁。我尝试了各种方法去改变我的生活,但是什么都没有用。我尝试去多跟人沟通,我换了工作,我改变了我的外表...我甚至还用了抗抑郁药,但是一点用都没有。

咨询师:你知道吗?在我的生命中,我也有这样一段时间。我还记得那段时间我是多么的难受,想挣脱。费了好大的劲儿才走出来。

注意这段对话中,咨询师并没有很详细的回应。咨询师明显不想暴露太多他自己的生活。有目标性的需要小心使用,仅仅让来访者知道我们理解他就可以了,我们并不希望从自我暴露中得到什么。因为如果你对自我暴露感到愉悦的话,你这么做可能只是为了你自己开心才这么做的。

7.运用媒体来反馈(Reflecting media)

有时来访者的境遇会让咨询师联想到某一个特定的电影、书、或者流行故事。联系到媒体的回应方式可以让治疗围绕著媒体角色而进行讨论。让来访者自己和媒体进行对比,给来访者希望。

来访者:我才刚刚拥有一切,我才刚买了新房子,才刚开始我的事业,接著就可以过个完美的日子了。但是,龙卷风把这一切都夺走了。

咨询师:你所经历的让我想起了那本书《老人与海》。那位老人刚抓到可以让他脱离贫困的那条鱼,他把它系在船上。但是鲨鱼袭击了船。那个老人失去了他一切的财富。

这样的回应可能会给来访者希望。比如,《老人与海》的结局是被击败的落魄老人说著他一定会和那个年轻的孩子再去钓鱼的。这可能会让来访者体会到一种「打不败」的人类精神。

8.以一种可感触到的方式去给予反应(Reflecting tactile responses)

这样身体的感觉反应会让来访者感受到你是一面「镜子」——照出他所经历的。

来访者:每当我和我伴侣在一起的时候,他不断用负面的言语攻击我。我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尽可能达到他的期望,但事实上我好像永远也达不到。即使我觉得我做了他想让我做的,这看起来好像依然不够。我完全迷失了。

咨询师:当你告诉我你经历了这一切的时候,我感受到揪心的疼痛,好像被咬了一般。我的肚子好像也在拧巴著。我想这也许是你所感受到的。

这样的方式也不仅仅只限于负面情绪...

来访者:我今天去工作感觉特别好,没有什么不开心的。我老板告诉我,我的工作做的很棒,还说她已经建议上面让我升职了。太开心了!

咨询师:我刚刚听到你说到有关你老板的事时感到身体一阵轻松。我知道你的工作环境曾经是多么的困难。

以上提到的这些共情回应的方法能给咨询过程注入崭新的能量,帮助来访者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来理解自己的困境。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与来访者共情的反应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机械的或者程式化的。

当你能熟练、灵活地运用这些共情技巧,你将会从咨询工作中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就好像是一种"顿悟" ("Aha moment") 的感觉吧。

原文「Creative and novel approaches to empathy」
来源于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2月2日发表于Counseling Today
原作者:Ed Neukrug
编译:Confidia


【简单心理Uni】 心理咨询师的终身成长学院,汇聚海内外名师,针对不同阶段的心理咨询学习者,提供40+种培训课程,专业针对性强,体系化程度高,直播/录播、音频/视频、线上/线下形式多样,目前已有20万+人参与学习。

更有20+门免费课程等你来开启哟,课程学习戳 →「http://jdxinli.cn/q199xq」

发布于 2019-10-23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心理咨询师贾睿心理咨询师贾睿?

上海心园友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心理咨询师

那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同理心。

我认识同理心是一种心智化的能力,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表征的能力。

这种理解不是口头上说:嗯,你说的我明白,我理解你。而是深刻的站在他人角度,去看到这个人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来表达的真正的东西是什么。要做到这些,首先我们肯定是需要理解自己的。所以说是理解自己和他人,把理解自己放在前面。

一个对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毫无兴趣,完全不想探索也不进行自我觉察的人,不可能发展出理解他人的能力的,自然不具备同理心。真正有同理心的人,看到人不是平面的,是立体的。他们在听对方诉说他们的故事是,带的不是八卦心,而是对对方这个人的兴趣。

那么研究达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我不是很懂,可能我本身比较注重精神分析的学习而不是心理学的实验,所以这点无法回到。

男女是否有差别,我认为差别不大。如果著眼点在故事层面,那么男女可能有差别。如果著眼点在心理表征,在情绪在感受在对方的内心,那么男女差别是不大的。所以真正有同理心的人,完全可以跨越男女去理解和共情对方的。

————————————————————————————————————————

公众号:影心理

预约心理咨询,请联系助理,微信号:xinliwanka

本人微信:verynew0807(不闲聊,不回答心理问题)


那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同理心。

我认识同理心是一种心智化的能力,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表征的能力。

这种理解不是口头上说:嗯,你说的我明白,我理解你。而是深刻的站在他人角度,去看到这个人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来表达的真正的东西是什么。要做到这些,首先我们肯定是需要理解自己的。所以说是理解自己和他人,把理解自己放在前面。

一个对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毫无兴趣,完全不想探索也不进行自我觉察的人,不可能发展出理解他人的能力的,自然不具备同理心。真正有同理心的人,看到人不是平面的,是立体的。他们在听对方诉说他们的故事是,带的不是八卦心,而是对对方这个人的兴趣。

那么研究达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我不是很懂,可能我本身比较注重精神分析的学习而不是心理学的实验,所以这点无法回到。

男女是否有差别,我认为差别不大。如果著眼点在故事层面,那么男女可能有差别。如果著眼点在心理表征,在情绪在感受在对方的内心,那么男女差别是不大的。所以真正有同理心的人,完全可以跨越男女去理解和共情对方的。

————————————————————————————————————————

公众号:影心理

预约心理咨询,请联系助理,微信号:xinliwanka

本人微信:verynew0807(不闲聊,不回答心理问题)


换位思考,理解他人。

例一,女友很想买LV包,但怕别人说她挥霍。我主动买给她,是我想买不是她想买,是我挥霍不是她挥霍。

例二,女友想啪啪啪,但怕被扣上荡女的帽子。我主动玷污她,我是渣男,为了她我敢承担责任,她只是受害者。

例三,职场上敢于担责任。大家都想但又不敢做的事情,我主动做,成了众人分好处,败了我一个人受罚。同事不正希望有这样一个人吗?你知道后就做啊,同理心要行动。


同理心还有年龄差异~


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百度】

心理研究其实非常缓慢。只是发现了一个现象,然后就开始漫无目的的扩展。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关键在哪里。就是无序的扩展。脑筋急转弯,头脑风暴,抖机灵。这是现状。

要研究这个词所要表达的实际情况,就要从现象入手。

身边有一个人愤怒了,就开始咆哮。周围一群人会感觉到揪心,紧张。没人会说这个时候回感觉到同理心。然而,一个受到欺负的人,就会让周围的人产生感同身受。好像自己被欺负了一样,就开始愤怒了。这是同理心。当一个人情绪低落,如果你在身边,就会感觉到压抑和沉闷。这是共情。

如果你看电影,主人公英雄激情,你会觉得这个就是自己,也跟著激情澎湃,这是神入。

其实,说再多,只是把日常中的一些东西用奇怪的词来表达而已。你自己就是一部心理词典。

你身上发生的都是这个词典里的句子。

而中国人喜欢把这些词装作别人的故事来讲。所以,中国心理研究落后在这个关键点上。

男人与女人当然不同。因为男人是头脑为主,女人是心脏为主。这个主,是指以什么为第一选择。人脑思维第一,就是理智。心脏是直接感觉反应的地方。仔细感觉就在自己身上。


@黄彬彬Margaret 回答有提到定义 共情和同情都是对感知到的他人情感的情感反应,但共情是指自己的情感状态与他人一致

笔者:无感知时,仅识别生物感官功能的载体,虚拟场景也有智能反应,状态相似未必一致,同理共情:本体的体验接受的回应,未必是他人,可能是不同时期的本体自身


谢邀。

我属于强答了。

但我真的要说,如果按照同理心的解释,很多情况真的不属于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亦译为「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1]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这段是从百度kiao来的。

那么,我们身边的很多现象是同理心吗?不是,是霸道,是控制欲,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情景一,我在修照片,修的很辛苦,于是同事A过来说,你这里修的不对,我说好,我改,你那里修的不对,我说好,我改,最后她直接上来抢我的滑鼠键盘,我说,你修吧,我就走了。后来她甚至重拍了一遍,前提是,无论是拍还是修,我都比她好,同事和客人的一致评价。

这个案例中,A是自认为有很强烈的同理心的,她认为她完全能体会我的体会,她替我著急,她为我解决了困难,她认为我应该感谢她,那么,你们觉得呢?生活中抢你活干,抢你事做,还打著为你著想,为你好的人少吗?工作中善于好为人师,善于好为人母的人还少吗?他们会一致地说,他有同理心。

情景二,我追一个女生,女生不要我,然后我母亲大人让她的朋友打电话给该女生,威胁她,如果不和我谈,就让他们校董辞她工作,并放出一系列侮辱性话语。最后,母亲大人告诉了我,并期待我的感激,感激她们为我出了口恶气。

这个案例中,母亲大人认为我应该会气愤,我应该会想去骂她一顿,于是母亲大人做了她认为我应该做的事。

这就是无数现实中打著同理心旗号,行强奸之实的两个缩影。

真正的同理心是基于尊重的前提下的(我认为),未征得他人同意就开始幻想空想胡猜对方的心思,然后还把事给办了,这样的情况,真的,(负面的词你们自己往里填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