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主题阅读是只以一本书作为主要阅读书籍,还是可以几本书一起推进?


谢邀。

主题阅读的问题关键在于主题,既然题主提到了这个问题,就先说一下主题阅读的顺序:

1.确定好阅读主题后,开始选书,选书一般都是参考书友们的评价,尽量选择同一主题下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书籍。以「习惯」主题为例,在这一步中,选择好七八本左右的相关书籍,最少也要五本书,否则不容易形成一个基础的知识体系。

2.选择好书籍后,下一步就可以开始读书了,在阅读的时候,前几本一定要认真读,等你读到感觉这些书其实说的都是一回事的时候,这个时候主题阅读的效果就出来了。

读完第一本的时候,你就已经可以按照作者的思维体系做一个大致的框架了,这个框架基本上就是整本书的精髓。

然后把这个框架放到一边,仔细的读第二本,然后再做一下这本书的知识框架,如果运气好的话,你会发现这个知识框架本质上和第一个知识框架是相似的,那你可以就不需要再做第二个知识框架,直接在第一个框架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就好了。

在完成第二本书的吸收之后,接下来就可以阅读第三本书了,如果第三本书的框框架还是和前两本相似的话,那进一步的修改完善那个框架就可以了。

3.解决好冲突。如果在进行主题阅读的时候一直像上面说的那样流畅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但是也很有可能遇到两本书的观点冲突的情况,这个时候,一方面可以借助于阅读第三本第四本书籍来参考,另一方面自己也可以开始思考,让自己去判断哪种观点更正确,自己更能接受。

这个过程非常重要,这个过程完成之后基本上这个主题下你所找到的书的内容全都已经吸收干净了,而且精华的部分就是你自己整理出来的知识框架,这其中甚至还会有你自己的理论补充,所以你对整个框架也是了然于胸,主题阅读的高效可见一斑。

4.补充完善,当自己已经把主要框架搭建好,发现再读同一主题的书很少能发现新东西的时候,这就说明自己的框架搭建的是成功的,根据二八原则,你已经抓住了那80%的重点内容,剩下的时间与精力就可以用到下一个主题上了,以后再遇到同主题的书籍时拿过来一翻,就知道这本书的水平如何,如果有新的有价值的内容,那就再补充到自己的知识框架中去。

在说完主题阅读的方法后,再看下题主的这个问题,答案就已经很清楚了,首先,先确定一个好的主题,其次,一本一本的精读直到不再有精读的必要。

注意一点, 主题阅读也有著自己的局限性,相对来说更适合理性的、具体的学科的阅读,抽象的、文艺的书籍可能用起来就不是那么合适了。


主题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层次,到了这个层次,我们读书时就不再是把某本书当作阅读的中心,而是以具体的主题为中心。按照过程划分,主题阅读可以分为确定主题、形成草图、收集资料、构建体系、迭代更新五个阶段。

确定主题

根据你的需要或者兴趣来确定主题。主题设置得越宽泛,你需要了解学习的内容也就越多;设置得越具体,则越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如果你想成为教育领域的专家,那么教育理论、教育技术、教育史、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等内容,你可能都需要有所了解。如果你是想解决自家小孩的学前教育问题,那么只需要关注与学前教育有关的内容即可。

形成草图

在收集资料之前,我们需要试著先自己独立写一份大纲。写出自己所能够想到的关于这个主题的所有内容,建议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利于更好地发散思维。

可以从主题的内容组成部分发散思考,也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尽可能多地写出来,先不要做筛选。

收集资料

根据你形成的草图,去找所有相关的资料,可以是图书、可以是文章、也可以是音视频等等,形式不限。

根据你想对这个主题了解的深入程度的不同,收集资料的完整性要求也不同。如果你只是想要对这个领域有一个通识性的了解,那么读一读入门书籍、经典教材和学科发展史即可。如果你是想成为这个领域内顶尖的专家,那么就需要持续多年地对这个领域的发展进行追踪学习。

可以通过找相关主题的书单来选书,也可以借助搜索引擎的关键词搜索。一个好用的方式是找到豆瓣上的图书,然后根据这本书的标签和相关推荐找到更多与主题相关的书籍。

在选书的时候可以通过参考图书的评分评价,阅读书籍的目录和简介,把不符合要求的、质量低劣的书籍筛选出去。更多的方法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文章:如何邂逅一本好书?

构建体系

在这个阶段,你需要先翻阅你找到的图书或资料的目录和大纲部分,看看他们是如何构建体系的,然后与自己的体系进行对照,完善修正自己的体系。之所以之前先要自己写一份草图而非直接参照别人的体系,是为了锻炼自己独立思考和构建体系的能力。

到此,你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框架,接著你要填补这个框架。选定主题内的一个分支主题,去阅读你找到的那些书籍中所有和这个分支主题有关的内容,无关的部分不读,由浅至深地读。

接著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整合,这些书里的内容有可能重复,有可能矛盾,有可能片面。重复的内容把它们合并。矛盾的内容则要仔细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比较不同作者给出的论证和论据,选择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的那一个或者保持中立的态度同时报告二者。片面的内容则要组合到一起使它们完整。

作者们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辞汇来称呼同一个概念,这时候你要明白它们指代的是一回事,在自己加工和输出时则要统一名称,选择认可度最高的那种命名方式。

在完成一个小单元(分支主题)之后,接著去吸收下一个小单元的内容,直至整个体系全部填充完成。

迭代更新

迭代更新是在任一个阶段都可以进行的,在任何时候,你掌握了新信息,发现了更好的新内容,那么就需要把你掌握到的新知识填充到原有的体系当中 ,对原有的体系进行优化。

迭代更新是持续终生的,即使你已不再研究某个具体领域,在学到新知识时,如果与之前掌握的领域有关,也可以把它补充到原有的体系之中。

主题阅读对于阅读者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阅读者可以熟练掌握基础阅读、速读、精读等技能。到了这个阶段,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阅读者了。

创作不易,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的话,请点赞支持我一下吧~这将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学习方法、思维模型、个人成长的内容,欢迎关注我的知乎专栏【阅读方法】或者个人公众号:默默加一。大家一起来快乐玩耍~

我推崇曾国藩,但他有一条读书规矩,我坚决不同意。

这条读书规矩就是「读书不二」,他的解释是「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私以为,读书最重要的就是主题读、穿插读、交叉读、跳跃读。

找一堆主题相关的书籍,当中必定有经典神作、推荐杰作、流行佳作、无用烂作。曾国藩懂得选书,且他所在时代,几无好书可选,公认经典之作屈指可数,他践行「读书不二」,根本在于他能选出好书。

但身处 21 世纪的你,信息来源之多,已与曾国藩时代截然不同,包括图书出版、宽频网路、移动网路、社交网路、日常工作等,注意力与精力有限,普通人甄选高质量信息需花费更多时间。同时,科学进步会带动知识理论不断更新,只读经典,也会面临最新研究成果的挑战。而且,具体到个人而言,只读经典神作明显忽视了各人的认知能力高低不同,需要渐次满足,层次知识填充。

这样,你就需要主题读、穿插读、交叉读、跳跃读,践行王云五的「为学当如群山式,一峰突起众峰环」读书法,结合「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熟读精思」、「八面作战」这四个步骤去阅读。

所以,我现在的做法是在一段很长的时间中,读一本经典神作,再穿插读推荐杰作、流行佳作,好几本书交叉读,在一本书跳跃读,发现并抛弃无用烂作,这样就发现了经典神作的存在意义,从而实现「一峰突起众峰环」。

例如我读《资治通鉴》,并不是在单纯读史,而是想「以大尺度的时间观照人性的变与不变、轮回与演进」、「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相关书籍有《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独裁者手册》 、《毛泽东选集》、《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人类简史》……

书单请见「《通鉴》注我:大尺度时间观照人性」


同意楼上的 ,你问题的的本质应在主题,而非阅读

先定位目标,提出疑问,再主题研究,解答疑问

比如说:

我的目标是,我在企业信息化领域从事了10年了,我希望能够写一本书,沉淀经验,分享经验。

定位目标:

这样一本书至少应该有哪些元素?观点,理论,案例,对不对?按照金字塔原理组织一下,综合理论-分理论-观点-案例。 案例支撑观点,观点支撑细分理论,细分理论支撑综合理论。这是这本书的核心骨架。

主题研究:

通过观察,假设,阅读,交谈来形成观点(主题研究不限于书籍)通过推导或实践来证明观点(推导与实践相一致常被用来证明物理定律)形成分理论,形成综合理论,辅以丰富案例。搞定。

供参考.....


关于「主题阅读」步骤的一些思考1、确定主题并收集相关书籍2、浏览目录,对各书章节进行分类3、阅读同类别的章节,总结评价各作者观点4、全局回顾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