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说守住魏国江山靠的不是曹氏而是司马氏,这种说法对吗?魏国的胜利是大势所趋还是主要真的归功于司马氏?


大概率是不可能,那时候魏国的综合国力–(蜀汉+东吴)=绰绰有余。


如果武侯没死的话,或者改革(土地革命?人才选拔?)成功的话有可能,或者三代姜维能有诸葛亮的声望并且能力比武侯更强的话。还是有可能的

否则,正常轨迹不能的,为啥诸葛亮北伐?因为时间是站在魏国这边的,毕竟全国未统一魏国有共同的敌人,大概率不会内乱,举个不恰当的例子,2000年湾湾军力财力跟大陆比简直碾压,现在?大陆跟湾湾也是碾压。 因为时间站在人多土地多的势力


蜀汉诸葛北伐时期,司马只在第一,第四,第五有过较大影响。

张郃,曹真,郭淮,后期与姜维对抗的陈泰,邓艾,在国力差距和防守优势下,上述人物都能够有效止住北伐的效果。

个人觉得除了第一次出其不意有机会获得大规模成果外,蜀汉其他几次希望都不大。如果不是第一次无功而返,诸葛也许不至于事必躬亲到短短六年就殒命五丈原。

丞相天下奇才,鞠躬尽瘁,对内不扰民,对外」雍凉不卸甲,中原不释鞍」,但仍旧在敌人有防备的针对防守下收效甚微。后期双方主将才智相差无几,能把计划完全兑现的可能性就很低了。

附:诸葛五次北伐战争经过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设疑兵于斜谷,自己率大军攻祁山。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

建兴六年(228年)年冬,诸葛亮为响应东吴而进行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蜀军粮尽退军。魏将王双率兵追击,被蜀军击败,蜀军斩杀王双。

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派遣陈式攻占武都、阴平。魏将郭淮带兵援救,诸葛亮亲自率军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汉成功得到二郡。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军包围祁山,司马懿和张郃带兵援救。李严运粮不继,蜀军粮尽退军。张郃追击蜀军至木门,被蜀军射杀。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未能成功抢占北原而与魏军僵持达百余日。秋,诸葛亮逝世,蜀军退回汉中,至此诸葛北伐结束。


不能,没有司马氏,还有张马氏,李马氏。东汉是外戚,内侍皇权,文臣世家共治天下,十常侍之乱,董卓进京后,平衡被打破,皇权统治基础被摧毁。单纯以拥汉为目的,基本不会成功。刘备的前半生就证明这点。待隆中作对,诸葛出山,刘备开始成功,隆中对有一句」待天下有变,将军」,没有提拥汉。


单看三国后期魏蜀吴的人才就能看出,魏国是最强的。当时黄河流域是成熟的农耕地区,人口众多,长江流域也就几个点像建康,长沙,成都,江夏等口多点,好多地方还是未开发的蛮荒之地,根本没法和当时的黄河流域比,魏国只要不内乱,灭掉其他俩是早晚的事。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口的优势非常明显,人口就是最大的资本。没了司马,还有其他的人才冒出来,何况当时的钟会邓艾等单论军事能力都是杰出的


灭不掉的,实力摆在那,诸葛也是一步步来的,他自己都不敢确定


谢邀。三国后期,魏蜀吴国力相差巨大。武侯北伐时期,想要打败魏国,重兴汉室都已经很难实现了,更别说姜维那会了。并且武侯北伐时,司马懿的作用并不大,前几次司马懿都没参加。并且当时魏国主要是防吴,对于蜀国,只要做到坚守不出,待其粮尽自会撤退。这是曹睿下的意思,司马懿只是执行这条政策而已,只能说司马懿执行的很完美,让武侯找不到破绽,以至于北伐后期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成果。等到武侯死后,期间蒋琬,费祎休养生息,后面的姜维穷兵黩武,再加上黄皓乱政,蜀国已再无成功的希望。蜀国最接近成功实在一伐的时候,可惜一伐还是败了,以至于武侯在后出师表中写道「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换句话说武侯自己也知道成功的机会已经很渺茫了,后面的几次北伐,只是为了自保,并不求成功。而魏国那边即便没有司马家族,只要统治者自己不作死,基本上不会被翻,顶多只是延后统一的时间而已。


概率会比有司马家要大一点,但还是要看具体情况


结合历史实际情况,答案是 不能 。

首先一个,蜀汉政权的灭亡并不是完全由司马家族一手造成的,司马家族当政,任用钟会、邓艾灭蜀只是历史巧合,而蜀汉走向灭亡却是历史必然。

每一个政权的兴衰,不仅仅有外界的干预,其本身的弊病更是促使这个政权衰亡的根本因素。

就曹魏灭蜀一事,钟会邓艾的进攻只是直接因素,而最根本的还是蜀汉政权内部的腐败、国力衰减(损耗)以及当权者的昏聩。从这一点上说,只要蜀汉政权不能对国家弊病予以补正,别说消灭曹魏,就是自保尚且不能。说个题外话,例如南唐、南宋吧,偏安一隅的政权是不能长久的,所以国力较弱的蜀汉政权在三国环境不发生大变化的情况下是注定为他国所灭。

好,现在我回归到题主的问题上。我先按著题主的意思,假设没有司马家,看看为什么蜀汉灭不了曹魏。

先来看一下地理方面。早在昭烈帝拜访诸葛亮那会儿,诸葛亮就强调要「跨有荆益」「待天下有变」,可蜀汉后来有保持吗?

史实证明,没有。219年,荆州守将关羽被吕蒙击败,荆州失守,关羽被「传首洛阳」。查看地图,我们看到荆襄之地居当时天下腹心,是绝对的战略重地。无论哪国得之,都是受益无穷,可就是丢了,这是一个。

再一个,就是益州,其地理环境确实是保护了蜀汉一段时间。但在唐李白《蜀道难》中 ,我们也看到其地势之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势的险要在保护了成都的同时,又阻碍了成都的对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并不像荆州那样四通八达,这是益州不如荆州的地方(也算是在强调了荆州的重要性)。

但荆州又过于开阔,不易守城,这点不如益州。所以诸葛亮强调的是同时占据荆州益州,蜀汉失去荆州也是其无力北上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地理方面。

那在政治上又如何呢?

你可以试著画一下公元207年至公元222年关于蜀汉方面的时间轴,找一下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不难发现,207年至214年左右是刘备军阀的迅速发展期,而此后至219年刘备实力达到鼎盛。此时,刘备称汉中王,确实做到了「跨有荆益」。

但是219年荆州失守、关羽传首洛阳之后,汉中王的势力开始走下坡路。紧接著(220年),汉魏更替,汉献帝禅位与魏武王曹操之子曹丕,曹丕是为魏文帝,谥其父为武帝,三国正式开始。第二年(221年),汉中王对外宣称原汉废帝(献帝)已死,于是在成都称帝,是为昭烈帝,追谥原汉帝刘协为孝愍帝,蜀汉建立。222年,孙权称王,建吴。不久后,汉吴发生夷陵之战,汉军惨败,昭烈帝白帝托孤,崩,子刘禅嗣位,史称后主。

以上是荆州失守后的大事记。

普遍认为,荆州失守是刘备军阀集团开始衰落的标志,而夷陵之战更是大幅地消耗了蜀汉实力,使蜀汉变成最弱一国。这是蜀汉在国力上的缺陷。

在对外方面,蜀汉做得还算可以:东面在后主时期保持了较好的汉吴联盟,保证了东面稳定;南面恩威并用,采用了较为缓和的民族政策,安定了如今云贵地区的地方势力。

但是诸葛亮执政时不断的北伐既没有和东吴配合,也没有合理调用地方势力,有种孤军北上的感觉,更是在不断的消耗本就虚弱的蜀汉国力。蜀汉实力与魏吴二国的对比,就决定了短期内蜀汉难以兴起的情况。

再看看关于人才上,当时的曹魏可谓人才济济,无论是汉献帝时曹操执政,还是后来的文帝、明帝时期,甚至是三少主时司马氏执政时期,曹魏方面对人才的发掘和任用力度都是汉吴二国难以比肩的。相比曹魏,蜀汉对人才的发掘力度是相对较弱的,这也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蜀汉难以长久(如果蜀汉不改变的话)。当然,不可否认,这也与当时中国的地区经济发展有关。

说到经济发展,曹魏地区的黄河流域从远古时期就得到了发展,毕竟是南北朝前的经济重心嘛。到了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发展就已经领先了其他地区一定距离。而当时蜀汉所占据的益州地区,是向来被人视作蛮荒之地的地方,即使在汉朝,川蜀云贵地区的开发程度仍然较低。在三国时期,川蜀之地才得到了真正的发展,在经济上蜀汉也是劣势。

综上所述,蜀汉政权里里外外都不具备北上灭魏的条件(如果中国格局和魏吴二国无重大变故的情况下),所以对于题主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附上解题思路,可供题主参考: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