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起夷陵之战的数据统计,基本都是集中在刘备方面如何惨重,似乎很少有看到东吴方面的战损统计。按史书来说,吴两方开战前彼此可谓势均力敌,各自兵力都在五六万的样子。战役结束后刘备方面固然十不存一,那东吴方面的战损有个大概的数据吗?


我觉得可能就几百来人吧,主要集中在在巫县、秭归死人,然后陆逊反攻前的一战也死了点人,用诸吴将的话来说叫做「空杀兵耳」。


吴军具体伤亡多少人这个肯定没法查了,只能说伤亡不大。

吴军的伤亡大概就这几个方面,

1《先主传》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

2《陆逊传》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

3《陆逊传》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

到这里,估计有些朋友会想,马鞍山之战陆逊传不是没写自己那边的损失吗?怎么这里陆逊军会出现伤亡呢?

马鞍山之战,刘备自己亲自带兵主动上山组织兵马防御,而陆逊进攻。这种情况下,刘备军起码士气方面应该不会特别低,毕竟是最高统帅亲自坐镇,但是刘备军都出现了死者万数的情况,那么就算陆逊再怎么厉害,也不可能说刘备军死万数,陆逊军没死几个人。所以说陆逊这里我认为最起码有几千人的伤亡。

当然,如果不是刘备亲自带兵上山,换成张南冯习这些人的话,那估计陆逊还真有可能伤亡更小了。

所以综合来看,吴军损失应该是几千人以上,当然了,几千人的损失对吴军来说还是影响很小的。


本问题下首篇高质量回答,求老铁们刷一波赞,谢谢。

问:东吴在夷陵之战后的伤亡损失大概有多少?

题主想问的应该是有没有关于吴军方面具体一点的战损统计。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夷陵之战的始末

据蜀汉方面的记载,刘备在发动伐吴之役的开场还是势如破竹的

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三国志.先主传

蜀军先期的战果据《先主传》的描述为:攻破巫县和秭归两地的李异、刘阿部守军并成功占据两地。

而李异、刘阿又是何许人呢?

逊遣将军李异、谢旌等将三千人,攻蜀将詹晏、陈凤。异将水军,旌将步兵,断色险要,即破晏等,生降得凤。——《三国志.陆逊传》

据《陆逊传》可知李异为陆逊帐下的水军将领,而陆逊在给孙权的上疏中强调蜀军前期水陆并进的态势的棘手性的信息来源很可能就是不久前刚刚切身体验过败逃回来的李异的描述。

合别督诸军渡江,取洲上屯坞。明帝即位,遣南屯荆州,与司马宣王击孙权别将刘阿等。追至祁口,交战,破之。——《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

而刘阿为孙权的别将,但陆逊曾经做过孙权的帐下右部督,为孙权的亲信将领,又在东吴取得荆州后被孙权授命【守峡口以备蜀】,可知刘阿此时应该是归属于陆逊帐下的。而这些也与蜀汉方面的军事情报相对应,蜀军探知到守卫这一带的前线最高指挥官为陆逊,并在前期成功击败了陆逊的部将李异和刘阿迫使其弃城而逃,由此或可侧面推断李异和刘阿部应该是有过较大的损失才不得不选择退却,而蜀汉方面对此也认为有值得记录一笔的价值,可知刘备伐吴前期主要创伤的是陆逊所督部队的守卫力量。

再据《先主传》后续的记载来看

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三国志.先主传

里面对刘备的描写很容易给人这样一种观感:刘备前期优势很大——刘备a了过去——刘备打出了GG,一切都发生的太快而让人始料未及。当然其中也再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战绩了,而梳理这段记载你会得到以下脉络:

先主军被大破,死了几个将领,先主从猇亭撤退到了秭归,在秭归收合了离散的队伍,丢弃了水军战船,走陆路回到了鱼复,并把鱼复改名为了永安。吴国之前被暴打的李异、刘阿烦死人像个苍蝇一样追著你嗡嗡嗡,然后在白帝城附近的南山扎营,到了八月份,吴军收兵回到了巫县。

其间蜀军怎么遭遇大败的过程只字未谈,明显是被讳掉了,此时就需要根据综合交战双方的记载的原则结合东吴方面的资料来看了。

首先对照此战的吴军主帅陆逊的传记来剖析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以金锦爵赏诱动诸夷,使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各为别督,先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欲以挑战。——《三国志.陆逊传》

同样有意思的是,夷陵之战由刘备于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发起,但在《陆逊传》这里记事的时间线是从黄武元年(222年)正月开始疏展的,显然,屯驻夷陵的陆逊所部之前被刘备击破的事实也在吴志这里被讳掉了。孙权面对刘备的大举来攻,任命陆逊为前线最高指挥官,督领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部共五万人抗击刘备,其中的重量级的将领就不用细述了,按《陆逊传》的话来形容他们就是【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如果不是因为这次明确规定了陆逊的许可权在他们之上,论资历和地位,他们在军中的部曲的力量相比都不太可能比陆逊要少,因而诸将任气,不服陆逊应该也是有一定的理由的。再根据吴军的军事情报对照来看,东吴方面对蜀军的底细也查明的八九不离十。

黄武元年春正月,陆逊部将军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三月,鄱阳言黄龙见。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余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自正月至闰月,大破之。临陈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刘备奔走,仅以身免。——《三国志.吴主传》

而据《吴主传》的记载,时间线也是从黄武元年开始讲述的,经蜀汉方面的记载对照来看,夷陵之战前期的战局于东吴而言是相对不利的,但蜀军所取得的实际战果也只局限于攻破巫和秭归两县守军并占领城池,于东吴而言的损失也是丢失两县,陆逊麾下的李异、刘阿部或许遭受重创,除此之外并无其他损失。

而对照《先主传》同样可以发现,自章武二年以后的夷陵之战的细节和蜀军失败的原因一直语焉不详,可见转年之后吴军逐步是在站稳阵脚慢慢掌握主动权的,正如《吴主传》里提及到的陆逊部将宋谦破蜀五屯提振士气的记录一样,陆逊在获得孙权给予的数万军力的大力支持后,也开始一步步筹划著反击刘备。

而在陆逊著手准备反击的时候,《陆逊传》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细节

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己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三国志.陆逊传》

吴营中不服陆逊的诸将对陆逊的军事计划有所异议,从诸将提出的理由来看,可知两军自黄武元年正月以后的主要状态就是对峙,即诸将发表不满情绪时所说的【相衔持经七八月】,而陆逊在给出自己的理由的时候也映证了这一点,刘备年前攻势迅猛士气高涨又乘胜追击,【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因而吴军面对刘备大概也是避其锋芒、坚守不战的,刘备对于陆逊的龟缩战术也实在没什么好办法,【不得其便】,可见蜀军也是被动的与之对峙无法打开局面的。

而等到陆逊认为战机到来,准备反攻的时候,陆逊先做出了一次试探性的攻击,即引用史料所述的【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在这个过程中吴军的战果肯定是不好的,要不然诸将也不会拿空杀兵的风凉话埋汰陆逊,而根据《孙子兵法.谋攻篇》的【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用兵原则来推测,即当兵力十倍于敌时可以选择包围歼灭敌人,五倍于敌时可以选择猛烈的进攻敌人,多于敌人一倍时可以分割消灭之,与之相当时可以试著与其正面交战。以汉制一营满编一千人来推算(即使不知道蜀军编制,以五万人除以五十营的兵力也可以得出这个结果),则吴军此次试探性攻击派出的兵力可能在一千到五千之间,由于进攻失败,其中应有数千人的损失。

但陆逊紧随而至的火攻和前后夹击则对蜀军造成了极大的杀伤,以《吴主传》记载的战果来看【临陈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刘备奔走,仅以身免。】,可以说刘备输的很惨了,即便吴志存在夸张的可能性,像题主一样形容蜀军十不存一也差不多接近实际情况了。还是从《陆逊传》后续的战争内容来看,陆逊正式发动反攻之后吴军就打的特别的顺风顺水了,但因为吴军是胜利的一方,且蜀军在此战损失极为惨重,吴军此前的损失相比起此战获得的战果,也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了。

(孙桓)从讨关羽于华容,诱羽余党,得五千人,牛马器械甚众。——《吴书》

黄武元年,刘备举兵攻宜都。然督五千人与陆逊并力拒备。——《三国志.朱然传》

宜都之役,(韩当)与陆逊、朱然等共攻蜀军于涿乡,大破之,徙威烈将军,封都亭侯。——《三国志.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

刘备次西陵,盛攻取诸屯,所向有功。——《三国志.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刘备出夷陵,璋与陆逊并力拒之,璋部下斩备护军冯习等,所杀伤甚众,拜平北将军、襄阳太守。——《三国志.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

而观察吴军主要将领的部曲构成,其中单就孙权的发小朱然和宗室将领孙桓的部卒就至少有五千人,占到吴军总兵力的十分之一左右了,而韩当、徐盛和潘璋的具体兵力虽未说明,但稍一分析也能知道,韩当早在随从孙策渡江的时候就授兵两千了,论其先后随周瑜参与赤壁之战、随吕蒙攻取南郡的资历来看,其后韩当加都督之号时加兵万人,与昔日的周瑜、程普规模相近,可知此时应与此数差距不大,故而有于涿乡大破刘备的记载;而徐盛此前很早就封为中郎将,领校兵,此战前为庐江太守,还有专属的奉邑,以其此战中有与宋谦相类的攻取诸屯的战绩来看,他此时的部卒也应有数千;潘璋在合肥战后就拜偏将军,领百校,又在攻取荆州的过程中与朱然共同担负追杀关羽的任务,甘宁死后的三千余部众皆被潘璋所接管,判断潘璋所部此时的兵力或与朱然相类。此外此前遭受重创的李异、刘阿所部在战后甚至能率领自己剩下的残军追击刘备到白帝的南山在刘备的眼皮子底下扎营,可见刘备输的也确实是难成气候了。

而吴军可见于史料的折损兵力主要就是李异、刘阿部和陆逊正式发起反攻前的用作试探性进攻的那部分兵力,而以吴军八月收兵后紧接著在九、十月份就能从容应对曹丕的三路伐吴的大军来看,吴军此战的损失应该不会很大,虽然前后大概有数千人的损耗,但比起蜀军的几乎全军覆没和此战的丰厚收获以及还保留有足够抗击曹魏的大举进攻的兵力的情况来看,这些损失完全在东吴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对于东吴而言可能与曹魏的反复拉锯较之夷陵要更为惨烈一些,

综上,东吴具体的兵力损失情况无法统计出来,但有一个粗略的概念就是东吴此战应该也有数千人的损失,只是这些损失比起此战的斩获而言完全可以接受,并且夷陵之战带给吴军的压力和损失与曹丕的三路伐吴相比较而言,后者给吴军造成的实际杀伤要远强于前者,吴军抗击曹魏精心筹备的三路伐吴赢的并不轻松。

当然,如果刘备能沉住气等待曹丕率先对孙权发难再借机要挟,结果肯定会比现位面我们所看到的要好得多。


陆逊吴狗伤亡大于刘备,季汉以少打多威武霸气!

刘备在夷陵之战大约六万汉军,其中蜀军五万,蛮夷一万。

陆逊在夷陵之战大约七万兵力,水军强于刘备。

刘备汉军的伤亡,前中期攻守:5千。火烧连营:近万,马鞍山:损失1万多。秭归:损失4千,白帝城:数百,合计大约2.9万。

陆逊吴军的伤亡,前中期攻守:2-3千。火烧连营:4千,马鞍山:损失1.5万。秭归:损失6千,白帝城:3千,合计3万以上。

一个痴心人十个泼胆汉:夷陵之战,陆逊吴狗伤亡大于刘备,谁反对?季汉以少打多威武霸气!


本人季汗粉。我认为吴军本身损失很小。钱粮损失适中。三万于禁战俘被用作炮灰损失殆尽。

三万曹军中军生生打穿了先主军。

我想引用这位朋友的一些资料 @珑辉玥

文帝践祚,权称藩,遣禁还

贼频攻桥,误有漏失,渚中精锐,非魏之有,将转化为吴矣。——董昭传

只有于禁一人被遣返。董昭指出东吴改编魏俘。大魏吴王也有名分使用的名正言顺马前卒。

"土崩瓦解,死者万数"。

是以万计数,不是万加小数点。光是蜀军没这么多人,必然是双方的绞肉机。所以后来朱然只能用五千人守江陵。

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

孙权为什么打赢了还甚惧?很可能魏军俘虏消耗光了。吴军水平自己心里清楚。


吴军损失大概有这几个地方。1就是刘备前期在秭归破陆逊,李异等。

2是陆逊试探,结果损失1个营。

第三可能是很多人忽略了,就是双方在马鞍山决战,吴书提到刘备自己带兵马上山,而且还很多。说明前面所谓那个火烧连营对刘备军损失不大。此时刘备带兵阻击,陆逊进攻。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军都有死者万数的情况了,陆逊这边损失没几千人,可能吗?


这种怎么可能有伤亡,有伤亡的纯靠俘虏和降卒补都绰绰有余了,事实就是东吴这一仗打完,实力没有损耗,反而增强了,前面的襄樊之战同理,别说兵不血刃了,就算小有战损,吃掉的于禁降卒数量,十个战损都补回来了。

不明白为什么总要觉得孙刘一开战就是互相损耗曹魏占便宜,如果打仗都是双方消耗,那三国鼎立谁也别进攻了,都等著当缩头乌龟看另外两家撕不就完了么?键盘侠的脑子里,大战略就是这么简单。


损失多少不知道。斩获俘虏几万人,缴获了大批军资器械。总体赚了是肯定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