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可能是一个可行的角度,以MBTI测试为例,在思考(T)和情感(F)的倾向中,可能倾向于思考。基本描述包括:对任何感兴趣的事物,都要探索一个合理的解释。喜欢理论和抽象的事情,有怀疑精神,有时喜欢批判,通过逻辑推理过程与感受自我成长获得成就感。除本段引用外,余下全文所使用的全部概念未经严格明确定义,如造成理解歧义请在评论区留言。

说的直白些,无非是辩论起来有快感或者不指出来会有不适感,辩论的过程有成就感或是给大脑止痒。

主要是对于逻辑上的断裂和不自恰就像有些人看到错别字一样无法忍受,可能是一种无法克制的不适感,就像有的人看到别人含胸驼背会忍不住自己挺直腰杆,是某种意义上的生理反应。

不可能像别的答主自以为是的批评自以为是,通常,重视逻辑思考的人不假定自己全然正确,因为这和逻辑思考的基本逻辑是相悖的,也不会介意自己是否站在了正确的一方,在被指出自身思考的局限时,会进行反思,与他人争论的成就感更多是源自探索自己逻辑的边界和界限,获取某种意义上的新知,当然,就表现形式来说,评价为迫切的需要他人认可自己的结论好像也没什么不妥,但更贴切的界定是需要他人了解或是认知到自身的逻辑,想要被接受的是逻辑推理的过程本身,而不是高高的举著确定的结论要别人跟他走。

而自以为是的定义是假定自己全然正确,不容置疑反驳,不接受批评,是一种明显的逻辑断裂的表现,因为辩论和发现逻辑上的漏洞是依赖于对理性逻辑的持续思考。自以为是触发的行为也不应该是喜欢与别人争辩,而应该是喜欢为争辩下结论,因为理越辩越明,自以为是的人是不喜欢争辩的,因为自己是正确的,争辩则是无价值的,你们这些人不要争了,听我的,跟我走,我是对的,通通闭嘴才是合理的逻辑行为。

你瞧,我刚刚生动的诠释了自己的说法,因为对存在逻辑漏洞的答案产生了一种非得说点什么的感觉,对于观察到的现象没有被正确的描述或是有更优化的描述;对于定义没有被清晰准确的界定或是有更贴切的描述方式;对于概念的混淆、定义的滥用,对现象不够本质的观察......都会在不同程度的激起觉得有意思的成就感或是无法忍受的不适感,类似于在大脑深处,无法触碰的痒。

在生活大爆炸(Big Bang Theory)S7-08-The Itchy Brain Simulation中,Sheldon的描述

已经有人对这种现象进行过研究了,发现了逻辑断裂需要强迫症似的指出来这种行为,可以理解成一种人格特质。逻辑思考型人格和感受认知型人格在性质上的的差别,类似于内向人格与外向人格的区别。

内向外向人格的本质区别是获取精力的方式,独处还是与他人交互。就像外向的人周末一定要去进行社交或者逛街,反正一整个周末待在家里不与一定数量的其他人交谈互动或者不看到人来人往简直就是谋杀,不与他人互动的房间里没有一点能量,我的能量已经干涸了,我要窒息了,我要出门!

而内向的人可以一整个月呆在家里做自己的事情,没有社交活动,甚至没有网路互动,只是阅读、健身、工作等等,一个月、半年不参加任何形式,任何规模的聚会也没有任何不妥,参加无营养的聚会像溺水一样,到处是无意义的干扰消耗我的能量,这些人把我独处积攒的精力消耗一空,我要回家!

思考与情感的关系就和内向与外向的关系类似,是对立的是否关系,而不是并行的包含关系,特质本身的属性在我的理解可以和性别属性类比,人类性别的男女都从属于人类,但男性和女性是截然不同的,而共同的属性从属于人类,不从属于性别。

所以情感认知型或者说感受认知型在交谈和辩论中,更注重感受,也就是你指出我说的话存在逻辑漏洞或是说我定义使用的不准确,令我产生了不适的感觉,而这种不适可能和逻辑思考型的不适感觉是一致的,所以,双方的辩论形成了一种互相伤害的结果,也就是常见的男女差异之:女方做错了事,男方指出,虽然语气和用词在逻辑上无懈可击,并且已经非常谨慎的措辞注意保护女方的感受了,但女方的反应仍然是:「你为什么指责我!」潜台词是「你指出我的错误令我很不愉快,我不喜欢你指出我的错误,你赶快来抱住我说,虽然我做错了,但没关系,我不生你的气」。所以在逻辑上回应做错的原因,或者解释说明并不是在指责你是错误的反应,虽然这听起来回答「你为什么指责我」是如此的符合逻辑。男性认为是对事不对人的,只是在就事论事,没有对女性本人表达什么,根本不是在指责,可是,很抱歉,感受认知型是不存在对事不对人的,并不在逻辑上将事和人主动的分离,无论从能力上还是意愿上。

感受认知型常见的表达式:"这个事让我觉得他...,我觉得他做这件事...,他做这件事给我的感觉...",对比一下逻辑思考型常见的表达式:「这件事给我带来的思考...,我认为这件事...,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推论或知道......」,感受认知型在通过感受认知的时候,是不区分事和人的,事和人是包含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逻辑思考型在对事进行判断和对人进行评价的时候,是通过行为定义评价人,而事情是可以抽离施事的主体的,即使这主体是自己。

而回到刚刚男女差异的例子,感受认知型是无法将自己的行为仅仅限定在自己的行为上,去定义、界定、描述行为并且暂时不考虑自己在施事行为时的感受的,因为感受是更加整体连贯的,感受与整件事的关系是包含关系,是无法割裂的,指出行为上的错误和指责她的感受无异,没人喜欢产生被批评、指责的感觉嘛,所以话说重了就会引起反弹,「你怎么可以凶我!」就出现了。

感受认知型认为逻辑思考型不可理喻,实际上是在说交谈过程或者辩论的体验很糟糕,这个家伙总是揪著我的小字眼不放,一直在指出我在定义、概念甚至语法上的错误,是的,我可以承认我说错了,但有的错误是否指出根本无关紧要,对谈话毫无影响,他甚至可以完整的表达出我想说的话,他明明知道我在说什么,却不肯以友好愉快的姿态将对话进行下去,就喜欢抱著那套他认为对的东西,一定要分出个对错,根本不听我说了什么,也不在意我和他对话的感受,和这种人交流真是要被气死了,好气哦!和这种喜欢纠错的人对话的体验实在是糟糕透了!

而逻辑思考型认为感受认知型的人在交谈和辩论的过程中,存在太多逻辑漏洞实际上也是在说交谈过程或者辩论的体验很糟糕,对方使用大量含义不清楚、不准确的定义,混淆一些基本的逻辑概念,在推理过程中出现明显的逻辑断层、断裂、漏洞,以及无法自洽、自相矛盾的表达,是无法将谈话和辩论正常的进行下去的,因为语言在进行意思转化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失真,如果交谈的双方对自己使用的定义和术语都不进行明晰的界定,那根本就是鸡同鸭讲,无异于求出£200+¥2000+€30+$60=多少比特币,却试图以一种不允许查询汇率将单位换算的方式,也不指定等式换算的时间,因为不同的时间汇率的不同,数值是不同的,于是会开启追问模式,「哦,我亲爱的朋友,你说的这个问题我需要查询一下汇率,所以,你现在告诉我问题指定的时间吧,是昨天还是今天,还是去年和今年的对比关系,还是上个月和这个月的对比关系,还是预测一周以后,一个月以后呢?」"而通常能得到的回答大概是你就直接告诉我多少或者你累不累啊,我不问了总行了吧"。而无论哪种回复都会让逻辑思考型变成哑巴,因为不指定汇率,他就哑巴了。逻辑思考型无法不通过逻辑进行思考判断,那感觉就像舌头被切掉了,却被要求唱高难度的歌曲。逻辑思考型对于所有无序和混乱的谈话都会觉得实在无法忍受,而且,对方在被指出逻辑错误以后,虽然认同指正本身,但不以为然,反而觉得我在攻击他,天呐,他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嘛?我有可能和他进行有效的对话吗?拜托把他的「舌头」还给他吧,我甚至无法分辨他发出的音节是有含义的单词还是毫无意义的呻吟,和这种不进行完整逻辑思考的人辩论实在是太痛苦了!


虽然双方在对话的初始,都试图聊的明晰愉快,也并没有对彼此存在敌意,倒可以说友善甚至亲密,但双方对于明晰和愉快的定义存在著根本性的差异。

感受认知型对明晰的理解是尽量多的对感受和体验进行描述,对谈话的气氛和氛围有一定预期,把交谈描述成交换看法更合适;而逻辑认知型对明晰的定义是,使用尽量准确、并且双方认可的定义和概念对事情交换思考,绝不能止于看法,逻辑思考型预期的交流是建立在选取对象→进行观察研究→抽象观察对象的质与量→对观察对象以及其本质及表征进行思考→进行逻辑判断→得出逻辑结论→与现有知识结构及概念进行联结→组织语言→选取事例→再次抽象概括或建立联系或发散......的基础上的。

而对愉快的定义差别也非常明显,感受认知型的愉快是描述对话体验的,至于什么样的对话会愉快,维度并不单一,是一种随喜随性的任意感受,而逻辑思考型对愉快的定义是,首先,对话是建立在逻辑清晰的基础上的,至于话术的技巧只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是强化表达的手段,如果定义可以描述界定清楚,或者所使用的例证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那优先使用明晰的定义,明晰绝对原则,而过程的体验本身并不是第一优先的,这和感受认知型的人恰恰相反,谈话的愉悦体验本身是最优先,不可替代的,至于举的例子是不是没有瑕疵并没有什么要紧,关键是故事要好听。

所以逻辑思考型是断然不能接受我觉得,我看到了什么现象,于是产生了什么感受性的结论的,我来模拟一段对话:

比如"我看北京二手房市场房价下降了(的新闻),(于是经过一些信息的联结,比如限购政策以及银行对购房者的贷款限制等信息),我想北京房价还会继续下降",甚至可能都没有()里的信息作为佐证,而这样感受式的结论在逻辑思考型的眼中无异于选取对象→得出逻辑结论,这与逻辑思考型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因为被省略了①进行观察研究→②抽象观察对象的质与量→③对观察对象以及其本质及表征进行思考→④进行逻辑判断等至少4个步骤,于是会开启穷追不舍的追问模式:「北京二手房市场房价下降的成因,现行政策的影响,与土地招拍挂、土地使用性质的关系,北京房价继续下降这一结论的推论过程,首先定义一下下降的北京房价是指什么房价,二手房市场,还是新房市场,下降的幅度是多少,下降的周期估计会有多久......」理论上直到追问到可以认同结论为止,或者因为讨论需要的逻辑判断他还没有成型,或者需要补充信息量,而对方又无法提供定量的信息,只能提供定性的感受时,会主动暂停讨论,但不会停止思考,而在追问开始的时候,通常感受认知型的表述都是就是一种感觉,"没有为什么,刨根问底的追问什么,我不知道,我没想过",而这个时候,新的矛盾又再次产生了,常见的表达式是「你不知道怎么能下结论呢?」哟吼吼,而这通常被等同于:"你没有资格描述你的感受"哇,这个罪过就大了,"我就说说不行么?我就是这么的!不可以么!"。「没有不可以,你当然可以这么想,可是,可是,(经典闪回)为什么呢?为什么这么想呢?为什么不那么想呢?你是怎么想的呢(你思考的过程是什么呢?)」"切,可以不可以是你说了算啊,还用你说可以啊,而且!又!问!我!为!什!么!,是么?不可以杀了他么?"

实际上在认知感受型和逻辑思考型的眼中,我看我想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认知感受型眼中的我看就是我看到的意思,i see,我看到你走进屋坐下了,我看到你和我打招呼了,我想表示感想sentiment共情empathy,(比如让我想到了)"诶~,曾经沧海难为水",也可能和我感到i feel肚子痛,和我想我肚子痛是相同的意思,在逻辑思考型眼中,我是我观察observe研究survey,我观察到北京二手房市场的房价下降了,我想,i wonder我想知道这是什么回事,或者,我想知道这意味著什么,是否意味著北京的二手房市场价格会持续走低呢?

对于同样的一句话,已经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理解,让我们继续我们的模拟对话,于是矛盾迭代了。

「你说你是思考得出的结论,却没有思考过程,这不能让我信服,我对你的思考过程感兴趣,咱们来交换一下思考吧?」于是再次提出了经典的问题「为什么?」原因、性质、方式、路径一系列逻辑拆解汹涌而至,而对于听到原因和性质这类定义和概念的感受认知型来说,无异于作为一个中国中学生,可在课堂上,老师虽然是中国人,但自己听到的却是叽里咕噜的阿拉伯语教学,完全搞不懂对方从兜里掏出一水缸的抽象概念是想把谁给淹死,必须马上停止这个话题,可能有保持缄默法,转移话题法,等等手段,而逻辑思考型对于未完成的逻辑思考有非同一般的执念,因为没有妥善处理的问题是大脑里无法触碰的痒,在话题转移的初始,以为对方是想通过这一话题介绍或引出对之前问题的理解,比如感受认知型通过提出"今天去买菜,某某鱼涨价了"以转移话题,而这在逻辑思考型听来,「哦?是从CPI角度分析的么?」(好笑么?这种充满困惑的较劲是不是也有点意思)可在感受认知型连续切换话题后,逻辑思考型发现对方「好像忘了」一开始我俩聊的是房价啊,「那房价的思考呢?我已经告诉你我的思考过程和结论了,那你的呢?你说你了啊。于是又再一次挑起话题,那房价那个问题呢?」而感受认知型的人在心理上已经崩溃了,"这个人是有病吧,简直不可理喻,我绕了一大圈就是为了不谈房价,这家伙念念不忘的跑这跟我不忘初心来了,没有为什么!别问为什么!我都快烦死了,谁来救救我......"而此时逻辑思考型仍然在试图将听到的一盘散沙的信息拼凑成一个完整连贯的逻辑闭环,而通过感受认知型给出的信息往往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是为什么呢?北京的房价会下跌么?可以通过北京二手房市场房价下降作为参考么?作参考的依据是什么呢?......」如果感受认知型看到或是听到逻辑思考型脑袋里的想法会这样说,"你累不累啊,你不累我累了,我受不了了,咱俩别唠这个了,行么?"而这时候往往逻辑思考型还剩下一个初始问题仍然在思考:「所以你为什么可以不经过逻辑思考判断就可以得出结论并作出行为呢?或者你的思维过程不能得出你所得出的结论啊,那你是如何得出结论的呢?你的想法即思考充满了逻辑漏洞」............(在整个模拟对话时使用的引号有细微的差别并且斜体了,"感受认知型"和「逻辑思考型」)不过,虽然逻辑思考型的最后一个思考仍在继续,并且没有得到解答,但好在对话终止了,停止了互相伤害。


以下是本人尝试对题主提出的这一现象进行理论概括,另本人没有心理学、哲学系统理论学习背景,使用的定义和概念可能和标准通行的定义存在较大差别,表述上可能也存在不合理,或是存在一定逻辑漏洞,如有发现,还请不吝指正。再次强调,以下使用的哲学概念的定义都是我本人理解的含义。

造成题主描述的现象,原理上是因为思考认知型(逻辑思考认知型/思考认知型)和感受认知型在认知的基础单元上存在根本性的差异。感受认知型以体验experience为路径,以自身的感受feel和"想法=随想"为起点,抒发出的是感想,得到的是关于感受的体验式的基础认知单元。常见的行为是思念miss和想像imagine(我想你是一种想像式的感受嘛)。

而逻辑思考型以思考为路径,并且以逻辑为工具,以选取对象进行观察作为起点,被观察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比如可以将思维活动本身作为观察对象,经过分析推理论证等一系列思考行为进而得到关于思考的思考式基础认知单元。常见的行为是观察observe和思考think,wonder(我将思考定义为行为,和肢体行为一样,属于大脑有节律的运动)。

正是因为形成基础认知单元的路径差异如此之大,并且不可调和,也就是比较常见的感性和理性的差异,鉴于感性和理性的差异和男女差异等等差异如此之普遍,了解了这些差异之后,可以得出不和感性认知型的人进行「想法」的交换即思考的交换的结论,这和直观感受的这两种人别辩论了好像也没什么差别,但在原理上了解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不止可以判断是否要与特定的人辩论或是交换思考,还可以预判不和一类人进行辩论,还可以帮助解决一些常见的男女差异、沟通代沟等问题,这是通过直观感受仅仅得到不再和这个人辩论了的结论,或者虽然同样得出不和某一类人交谈的结论,但存在扩大概念的风险在效果上是存在本质区别的。并且还有一项功能上的区别,认知到了原理的模式,可以尝试通过转换表达式进行有效沟通,而这一点是仅仅通过感受式的直觉难以实现的(再来模拟一小段对话"你有毛病吧?那俩是一回事么?""是不是一回事我有什么毛病?你给我滚一边去!""我滚!我滚!行了吧!就不爱和你说话!""我爱和你说话!""行了,你闭嘴吧!""你每次都是这样的,就会让我闭嘴,要么就跑远了躲著我,嫁给你我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了!""娶了你我才是倒了大霉了!")摊手,而引发灾难的「罪魁祸首」竟然是逻辑,因为对「那俩是不是一回事在逻辑上存在分歧」「你有毛病吧」只是作为主观上对于对方逻辑的离谱程度的程度修饰副词,「你有毛病吧」等同于你想(看待问题的方式)的是「非常不著调(不合逻辑的)」了里的非常,这一句非常引发了什么呢?)

(还有一个令我耿耿于怀的男女差异的例子,一家人去迪士尼乐园玩,妈妈很想和白雪公主合影,可是想和白雪公主合影的人实在太多了,于是爸爸带著儿子去玩其他的项目了,妈妈一个人静静的在队伍里等待,周围都是叽叽喳喳的小朋友,她可真是等了足够久啊,好在快要排到她了,这个时候爸爸和儿子来找妈妈了,我记不清是营业快结束还是去喊妈妈吃饭了,他们去玩了好几个刺激的项目了,兴高采烈的向妈妈挥手,要妈妈和他们会合,他们不停的呼唤和招手,妈妈已经看到了,可她低下头看著自己的脚尖和面前短短的队伍,不肯走开,孩子已经跑过来拖妈妈了,而爸爸那稍稍皱起的眉头和不理解的语气令我一生都难以忘怀,还拍什么照呢,孩子都这么大了,走吧,再不走就怎么样怎么样,别排了,我实在记不起爸爸说了什么了,只记得妈妈低著头盯著自己的脚尖仿佛犹豫了有一个世纪那么久,然后她的肩膀微微的塌陷了,她也许很用力的咬了嘴唇,最后,她还是在拍照之前走开了,我却分明听到了整个世界的叹息。)每每想到这个故事都会令我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也许爸爸和儿子的催促让她失去了坚定等待时的期待和憧憬,那种在花园里等待全部的鲜花绽放的欣喜,那种少女般轻盈的脚步,或者让老公和孩子等待的焦灼还有看似与年龄不相称的行为带来的窘迫都冲淡了她坚定的在队伍里等待的心情,哪怕说一句下次来再拍呢?这次实在是有特殊的情况必须马上离开,是啊,已经过了少女憧憬白雪公主的年龄了,在队伍里站著都显得突兀,孩子都带到乐园玩了,可那又怎样呢?可那又怎样呢?那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我本人是十足的逻辑思考型人格,在对话和阅读等过程中,对逻辑断裂的容忍度非常低,轴的了不得,但从来没有轻视过感受认知型。我作为一个能够进行符合逻辑的有效思考的个体,其中一项重要的功能或者说指标就是在这种时刻,希望自己做到绝不做那个泼冷水的人,要尽全力避免自己成为那个让整个世界叹息的人,如果犯了错误要及时修正弥补,要做那个理解并支持伴侣的男人,要做那个陪妈妈排队的孩子,「妈妈,你已经排队很久啦,我陪你一起排,马上就到啦。」

周国平在关于女人学哲学的问题上表达过这样的观点:「看到一个可爱的女子登上形而上学的悬崖,对著深渊落泪,我不禁心疼。」我的理解是思考的过程并不都是愉悦的,反而是困惑、挣扎、痛苦要更多一些,至于那偶有得之的有意思也难以预期,反而,获取简单快乐情绪的能力被大大的削弱了,类似的要求包括无往不平行于外,高山仰止蕴于内的谦谦君子,或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心如止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的现代些,想保持观察的客观和独立性进行逻辑推演的哲思,就要尽力消除情绪这一无法判断影响的参数,尽量让自己的头脑保持冷静,而有效的观察是逻辑链条完整合理的起点。逻辑型人格怎么会说出今天收到了很好看的花,今天心情很美丽这种话呢?快乐和喜悦的价值可以和逻辑完整严密的价值对比么?我觉得无法比较,都各有其价值。如果每天都过的舒心惬意,有一些哲学问题的解答确实是只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如果没应用,则没有必要思考。

我的逻辑和思维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打磨,能够对不同的思维模式具有的性质作出一定程度的思考,绝不是为了在对话或是辩论中占据上风,更不是吹毛求疵似的要挑出些这个世界的毛病,不断的探求为什么?一脸执拗的皱眉,永无休止的思考,所预期实现的目的,包括希望自己和自己珍视的人能得到他们想要的,并以各自预期的方式,无论想要得到的是具体的实物,还是抽象的感受,即礼物或幸福。而一切的思考都会为解答自己想要什么?对方想要什么?期望以什么方式实现?对各项期望满足预期的衡量标准?还想要体验这个新鲜玩意儿么?我觉得这个你会喜欢?等等问题提供逻辑支持,最终实现的效果之一:就是不做那个硬要把妈妈拉出队伍的人,不冷言冷语的讥讽妈妈,在妈妈低头盯鞋尖、咬嘴唇犹豫,肩膀微微塌陷的时候,能够察觉并意识到自己在言语和逻辑上的漏洞,并及时的把妈妈按住,或者可以做的更好,在带著孩子玩过其他项目之后发现妈妈还在排队,抱抱自己的老婆并亲吻她的额头,「等了这么久啊,还没排到啊,我们等你,要我和孩子陪你一起照么?」是的,虽然仍然是以逻辑的方式,因为这是我唯一能做到的方式,但尽力将她的情绪与感受以及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纳入本身的逻辑范围了。虽然我的情绪感知能力各项指标完全正常,但对于感知到的情绪如何进行应对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一个逻辑判断,首先,对方处于什么样的情绪中,我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这需要通过感知模式获得,可接下来的问题必须通过思考模式,抽离的思考,那么我该如何理解对方和自己的感受呢?又该如何应对呢?我的感受想表达什么?目的和性质是什么呢?我需要以怎样的形式、在什么时间表达?......是的,情绪感受也要在逻辑的框架下产生和湮灭。

那么,正确的认知不止可以界定描述乃至预判行为,更可以有效规避风险。虽然了解了原理不见得能够做好,甚至从效果上来说可能都没有从感受出发的人做的好,毕竟修行要以践行来体现,修持只提供方向,不必然等同于践行过程可以达到,但修行是人人都可以做的,而天分却不是人人都有。

而以上一系列结论,都只有在逻辑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才能够得到,逻辑是以思维活动为观察对象,即以思考维度的活动作为观察对象,经过思考行为得到的认知基础单元的规律和规则。即逻辑是思维活动的规则,即经过思考得到的关于如何思考的认知单元。

而哲学是对全部认知单元(包含所有基础单元(如被观察对象的属性、性质、分类,功能...)及高级单元?(未命名,即如何观察被观察对象,如何进行有效观察这一类对观察和思考得到的对基础单元进行思维加工的方法论式的认知单元)),包括认知(从属于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与本源问题(意识和物质的本源问题)及全部认知单元间的联系,可以认为哲学是以认知单元为观察对象进行的逻辑思考,进而取得的关于认知单元的认知。在将认知单元作为观察对象的过程中,认知单元也是通过观察或经过思考获得的,但不一定有有效的逻辑基础,而哲学的认知必然也只能通过逻辑思考获得。

我将哲学定性为认知,符合唯物论的观点,不认为认知是先验性或独立于人的物质基础存在的,无论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学科(社会人文学科),即使自然科学研究的自然规律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但我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本身是只能存在于精神世界的,并且以物质基础为条件的,且会随著我的消亡而消失,认知得以传承不是因为其先验性或潜藏在意识中,而是通过语言。语言是意识的转化,使得认知可以交互、被记录、被谈论、讨论,以及剽窃。

所以学好语言,可以进行更加卓有成效的表达,可以更快的理解到对方的表达底层含义是什么,通过哲学思考,可以对自身产生的反应进行认知和判断,可以规避错误的表达式,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论学好语言的重要性以及逻辑思考和哲学思考在生命中的意义。

人世间的种种问题和种种烦恼,都可以通过加强学习、个人修行不断优化哲学理解进行更有效的认知与应对,让对智慧的热爱和思考点亮智慧人生ching~,而人格特质倾向逻辑思考可以作为一个良性的开端。


确实有很多人思想狭隘,故步自封同时不讲逻辑,一般人遇到都会忍不住争论两句,但是时间长了你就知道,跟这种人争论完全就是浪费时间,所以看见傻?忍忍就过了,别犯强迫症。

题猪就是那种典型的自以为是的人。自以为我了不起,别人都是错,然后说话一直还带刺儿……不好意思,起码我不喜欢这样的,讲话不知道好好讲吗!非要以质问、找茬的口吻,就算别人错了、逻辑不好又怎么样,你觉得ta就会认为你是对的吗?

我认为首先要去看争论的内容是否必要,首先自己想一想这个争论的问题是否有意义,觉得有意义后再开始讨论为了问题去讨论的过程可能会让你更轻松一点

其次应该去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著不同的经历所以有著不同的知识所以遇事会有不同的看法是再正常不过的,固有经历导致让人改变想法也很难,可能聊聊就崩了。

最后明白你展开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和别人说道理进而让他改变还是什么?你也要明白聊聊的结果可能就是两边都不高兴。

如果你很清楚无法说服对方也坚信自己的想法无误,那何必争论呢?会很累的,还会让自己不开心糟糕的还会带来自我怀疑,也可能影响和别人的关系。

而且对方也可能这么觉得

下次争论时候康康这两句


人都这样,你很正常…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