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麃呜F路可从大后方运送兵员物资,旅大军港进可攻退可守。海战有一定偶然性,为什么拼消耗的陆战也败了?



在这个问题下与 @闲人 先生发生了一些争执,所以认为有必要单独开一个回答说一下。

俄罗斯帝国为什么输掉了日俄战争??

www.zhihu.com图标

在 @闲人 的评论区下Ta表示日本帝国的工业实力在1894年已经明显超过清帝国。但是,至少在火炮制造方面,Ta的这一论断并不符合事实。诚然,日本帝国在明治维新后拥有了比清帝国更加现代化的医疗、教育、行政系统,然而,不能以此类推认为日本的工业实力在1894年也有这样的优势。日本帝国的社会制度相比于清帝国更加「现代」,但这并不意味著日本在所有领域都立刻占据了优势地位(相比于清帝国)。

应该说,在1894年清日双方的工业互有长短,很难说哪一方有明显的优势。在一部分领域占据优势,而在另一些领域清帝国占据优势。

举一个例子。众所周知的是,日本联合舰队在甲午战争前列装了大批英式速射火炮(4.7寸炮和6寸炮),而清帝国海军缺乏这样的装备——但这丝毫不能证明日本帝国在1894年已经拥有了比清帝国更强的工业。因为日本的全部4.7寸40倍径舰炮和6寸40倍径舰炮均为英国原装进口,而清帝国则已经具备了在本土仿制这两款兵器的能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清帝国海军没能优先换装)。

清帝国在1890年引进了1门英制120毫米40倍径速射炮作为样品,随即开始仿制,1892年即宣告仿制成功。在之后的三年,江南制造局陆续仿制了12门4.7寸40倍径速射炮和4门6寸40倍径速射炮。1892年生产120毫米快炮10门,1893年生产120毫米快炮2门,1894年生产152毫米快炮4门。值得注意的是,在1893年120毫米快炮的产量骤减至2门,这是因为有限的钢材被305毫米重型要塞炮的生产任务挤占,如果把资源集中用来造速射炮,1894年开战以前攒出25-30门是有可能的。当然,清帝国暂时还不能做到100%的仿制这款产品,部分零件仍需要进口,但起码学会了组装。

战争结束后,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菲特利曼中将在他的文章中对清帝国的军工业给予了正面评价:

在江南、南京以及天津等兵工厂,自己能制造出4.7英寸速射炮、机关炮、改良的「李·美德福尔德」步枪以及其他现代军用步枪

至于说日本帝国,尽管日本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谋划仿制英国研发的管退速射炮,但实际上他们直到1896年才成功仿制出安式速射炮,而且只有少量生产。之后到1908年,日本成功仿制了安式120毫米45倍径速射炮,为明治41年式。

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日本舰队的速射炮全部为原装进口,而清帝国虽然已经购买和仿制了为数不少的速射炮(截止到战争爆发前,外购到货26门,仿制16门),但只有极少数的速射火炮被交付舰队[1]。这应当归咎于清帝国高层的迟钝、呆板(北洋舰队本可以从江南制造局获取所需的速射炮),而不能说明日本有更强的工业。这反而印证了一点,即清帝国落后的体质不利于它动员最大力量用于打赢一场战争,即便是它本身的某些优势也不能被发挥出来。

至少在中口径速射炮上,1894年的清帝国可以仿制/来料组装(每一年约10门120毫米速射炮),而同时期的日本只能进口原装产品。难道能断定日本的工业实力在1894年已经压倒了清帝国吗?显然,做出此等论断为时尚早。在1894年,双方的工业实力总的来说尚在伯仲之间,很难说谁已经具有了压倒性的优势。

清帝国从上到下的体质当然是不适合现代化或者说工业化的。但如果由此判断日本在其工业化早期即迅速在工业实力上压倒了清帝国,这是一种制度决定论的观点,是不妥当的。日本在1894-1895年的战争中获胜,这应当归结于日本建立起了更加现代化、更加适合战争的国家机器,这是日本取胜的关键。日本的近现代工业在1890年代也只是刚刚起步,认为此时的日本已建立起压倒清帝国的工业的观点是不恰当的。

参考

  1. ^外购到货的26门速射炮中有14门部署于炮台,6门属于广东水师,6门属于福建水师;本土仿制的16门速射炮只有5门被交付北洋舰队


日俄战争在台面上是一场单挑,但在台面下,其实是一场群架。


如果把日俄战争比作一局大棋的话,那么第一颗棋子的落下,要从 1894 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说起。


1


甲午一战之后,清政府除了向日本赔款 2 亿两白银之外,还答应了一系列附加条件:承认朝鲜归日本控制,并割让辽东半岛。


然后,俄国就拍桌子跳了起来。


按理说,这是只涉及中日双方的事,俄国人急什么呢?那是因为俄国不仅觊觎辽东,还早就把中国的东北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可以说准备将其纳入自己国家的版图,只是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而已。


为此,俄国拉来了自己在欧洲的两个盟友德国和法国,要求日本把辽东半岛还给中国,这就是著名的「三国干涉还辽」。


由于日本在甲午一战中也消耗了大量的国力,所以在清点了自己的筹码之后,只能再向清政府敲了 3000 万两白银的「赎辽费」,被迫归还了辽东半岛。


虽然半岛是还了,但日本人的梁子却结下了——他们不恨中国人,恨俄国人。

然后就到了 1900 年,第二颗棋子又被埋下:「义和团」运动爆发了。


因为「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组成了近 2 万人的军队直扑天津和北京。有意思的是,其他国家的军队打著「解救本国大使馆和侨民」的旗号,好歹去的是直隶方向,而俄国却立刻发动 15 万军队大举进攻根本没有什么「义和团」的东北,随后占领东北全境。在其他国家军队都撤出北京之后,俄国没有一点要撤军的意思——就是准备赖著不走了。


眼看俄国就要实现它所谓的「黄俄国计划」,独占中国的东北全境,这回轮到日本坐不住了(清政府把消息透露给了日本)。日本拉著英国和美国开始干涉,要求俄国必须撤军。这回轮到俄国清点自己的筹码,算下来觉得和列强作对不值得,最终签署了《交收东三省条约》,被迫承诺在一年半之内全部撤兵。


八国联军侵华时的俄国军队。在侵占了中国东北之后,俄国还索要了最多的「庚子赔款」份额
八国联军侵华时的俄国军队。在侵占了中国东北之后,俄国还索要了最多的「庚子赔款」份额

于是,东三省算是还了,但俄国人的梁子也结下了——他们也不恨中国人,恨日本人。


其实这两个国家互相仇恨本来就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因为它们对领土和利益的诉求高度重合——虽然领土和利益都是属于它们的邻居的。


一个是老牌帝国主义,一个是新兴帝国主义,围绕著邻居家的那块好地,开始摩拳擦掌。


其实它们都知道,一场战争是不可避免了。之所以还不打,只是因为双方都要盘算一下自己背后的盟友和手上的筹码。


2


日俄战争在台面上是一场单挑,但在台面下,其实是一场群架。

以日本当时的情况,虽然经过「明治维新」后国家实力迅速膨胀,但要单挑堪称「巨无霸」的俄国,它心里也是没底的。好在,它的身后站著英国和美国。


英国长期以来一直把俄国视为自己在中国的利益竞争对手,尤其担心侵占中国的东北以后,俄国会继续渗透到长江以南——那是英国的核心利益所在区域。再加上同为岛国的惺惺相惜感,英国于 1902 年 1 月 30 日与日本在伦敦签订了同盟条约,主要目的就是共同对付俄国。


而美国因为进入中国比较晚,利益基本都已被列强分光,在试图插足东北时,好几次都被俄国拒之门外,所以也希望借助日本来对抗俄国。


俄国的背后也站著欧洲两强,那就是法国和德国。


清末被列强瓜分的中国蛋糕
清末被列强瓜分的中国蛋糕

法国和俄国在 1902 年同样缔结了同盟。法国对俄国的主要诉求倒不是在华利益,而是希望俄国能够对德国施加一定的压力,让德国始终保持一种两线作战的状态。


德国和俄国并没有盟约,但德国支持俄国在远东扩张。除了和日本的势力范围有冲突外,其实德国的主要目的是对抗法国。德国最希望的就是俄国在远东大干一场,甚至直接和英国爆发矛盾,因为这样的话俄国就会把西线的兵力调到东线,从而大大减轻德国的压力。


台面下各自啦啦队的基本实力相当,那么台面上的两个拳击手实力究竟如何呢?


3


应该说,如果以举国之力来衡量的话,日本当时绝不是俄国的对手。

俄国当时的人口达到了 1.4 亿,拥有陆军常备军 104 万,后备役军人 375 万——这个数字别说日本,连欧洲列强看了,都心里发毛。在海军方面,俄国海军拥有 200 多艘战舰,日本海军主力舰还要向英国购买,而俄国的战列舰都已经实现自己建造(法国人设计)。


但俄国当时也面临三个巨大的问题。


第一,军队主力都部署在西线,在东线的远东地区只有 10 万左右的兵力,海军在远东也只有 60 多艘作战舰只。当时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贝加尔湖段并没有完全开通,从欧洲运兵到亚洲的远东,火车需要开 6 个星期的时间,每昼夜只能开两至三列军车。


第二,俄国军队的数量虽然庞大,但技术和指挥水平普遍落后。有线电报电话只配备到集团军和军,师以下部队还是靠骑马甚至徒步通信。在全世界已普遍进入火药时代时,俄军不少将领还是崇尚当年库图佐夫击败拿破仑远征军的刺刀白刃战战术。


第三,俄国人非常轻视日本人,或者说轻视黄种人,称日本人为「猴子」。当时他们做出的判断是,一个俄国士兵能打三个日本士兵,在远东根本不需要打大仗,只需要做一次「餐后散步」,就可以「教训一下日本人」。


相比之下,日本虽然国力逊色,但备战比俄国要认真得多。


当时日本的总人口大约为 4400 万,陆军大约 37.5 万人,战时可动员后备役为 200 万出头。海军是当时日本的骄傲,大约有作战舰只 80 艘,绝大多数都是在英国建造的新型军舰。


虽然国力和军力不如俄国,但日本当时也有三个优势。


第一,日本对俄作战蓄谋已久。从中国清政府手里拿来的 2.3 亿两白银赔款,日本把相当一部分投入了军备。从国家开支看,日本在 1893 年到 1894 年的开支是 8400 万日元,而到了 1897 年就增加到了 2.4 亿日元,其中军费增长是最大头。


第二,日本在中国东北战场能一下子投入超过 25 万兵力,鉴于俄国糟糕的后勤运输能力,在俄国把主力部队运来之前,日本在东北战场能形成绝对优势。

第三,日本陆军中的很多军官留学德国,部队里也有很多德国教官,整体的战术思想和战斗素质要高于俄军。日本的军舰数量虽然不多,但质量精,舰队的高级军官都留学过英国,指挥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都很强。


俄国装甲巡洋舰「佩列斯韦特」号停泊于旅顺港。这艘军舰建造于 1898 年,其引擎能提供 14500 马力的动力,使它能轻易达到每小时 18 节的航速。军舰上装备有大炮 70 多门,多数为速射炮,并有 6 个鱼雷发射管。这些大炮的射程超过 3 英里(约 4.82 千米)。日俄战争期间,这艘军舰给日本海军带来了极大压力
俄国装甲巡洋舰「佩列斯韦特」号停泊于旅顺港。这艘军舰建造于 1898 年,其引擎能提供 14500 马力的动力,使它能轻易达到每小时 18 节的航速。军舰上装备有大炮 70 多门,多数为速射炮,并有 6 个鱼雷发射管。这些大炮的射程超过 3 英里(约 4.82 千米)。日俄战争期间,这艘军舰给日本海军带来了极大压力

所以当时的情况是,双方都知道一场战争在所难免,而俄国希望能够拖得越晚越好,便于自己再做一些准备,而日本希望越快开战越好,在俄国尚未调集主力以及防御工事还没修好之前,一举歼敌。


于是,1904 年 2 月 8 日,一场蓄谋已久的战争,终于由日本率先打响。


4


如果要把日俄战争概括一下,最重要的其实就是三场陆战、一场海战。


第一场战役是辽阳会战,这是场颇有戏剧性的惨烈会战。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42 篇内容

盐选专栏

历史的温度:那些博弈、较量与人性

馒头大师 复旦新闻学硕士

¥39.00 会员免费

编辑于 03-10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栾雨辰栾雨辰系外行星的研究生

尼古拉二世的宏观战略存在著两个最关键的矛盾:

其一,俄国长期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对于「非盈利」的军事开支进行了财政紧缩,然而却在这一时期在东西两线(黑海和远东地区)都部署或实施著积极进取的计划,这便造成了经济发展和军事发展何者应该优先的问题。

俄国人千方百计地夺得了旅顺这一远东不冻港,但是在保住这一据点的战略上则存在著重大失误。最为重大的失误在于财政方面。按计划,旅顺军港要塞工事的彻底完成要到1909年,对于旅顺要塞的拨款不仅是微薄的,甚至还少于对大连的拨款。财政大臣维特对此不能说没有责任,他忽略了军事拨款(亦即加快旅顺建设)的优先性:

在1904年前,由于财政赤字,对于旅顺的实际拨款只有460万卢布,而对于大连的拨款却超过1850万卢布,且这些拨款主要是用于大连自由港的基本设施建设而不是用于军事防御。

从战略上看,如果大连没有坚厚的防御工事而被敌方攻占,那么大连将成为敌方可以利用的进攻旅顺军港的良好基地。

(从左至右:沙皇尼古拉二世、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外交大臣罗斯托夫斯基伯爵)

其二,俄国陆军和海军何者应优先发展。这一问题的实质是要确定俄国的战略发展方向,究竟是陆上强国还是海上强国。基于俄国的财力,它并无可能二者兼备。然而,尼古拉二世的政府却妄图在维持庞大陆军的同时在东西两线都获得出海口,并且还整合马汉「海权论」和法国「青年学派」的理论,制定出了不适合俄国经济基础的「攻防皆可」的海军建设战略。

1902年春,按照尼古拉二世的意见,制定了俄国海军舰船建造计划:

使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力量与德国波罗的海舰队相等,使俄国太平洋舰队的力量与日本舰队相同,使俄国黑海舰队有能力穿过海峡进入地中海,使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二者的总体力量与德国所拥有的舰队相等。

该计划的实现期限为21年(1903-1923),分为三个7年完成,其首先要完成的目标是加强黑海舰队。在该计划中,新造舰船需要经费15200亿卢布,老舰整修和改造需要经费21350亿卢布,同时相应的军港改建以及作战人员增加也需要大约30650亿卢布,实现该计划所需的经费总共约为672000亿卢布。鉴于当时的俄国国家岁入不过25000亿卢布,经费难题根本无法解决。

1903年3月,当陆军部申请1904-1908年财政拨款时,多布洛罗伊斯基(С.К.Добророльский)中校报告说:

过去7年,海军的预算提高了66%,而同期陆军仅提高了12%。相对于1883年,海军的预算已经增加了两倍。与陆军方面一样,海军方面也对自己得到的财政拨款不满足。海军方面的目标是要把俄国建成海上强国,所以海军部所强调的是:尽管在1895年到1902年间海军军费预算几近翻倍,但海军部1902年的预算依然少于陆军部当年预算的三分之一。

在日俄战争前夕,俄国在远东的陆军兵力总共不过12万左右;日本陆军却已拥有步兵156个大队、骑兵54个中队、野山炮兵106个中队,其中仅在中国和朝鲜地区的驻军(台湾2个混成旅、朝鲜1个步兵大队,中国华北7个步兵中队)便大约有20万人,实际上陆海军都有优势。

这方面苏联就吸取了沙俄的教训,没有彻底打垮敌人之前绝不进行和平建设,一切都向陆军让步


尼古拉二世的宏观战略存在著两个最关键的矛盾:

其一,俄国长期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对于「非盈利」的军事开支进行了财政紧缩,然而却在这一时期在东西两线(黑海和远东地区)都部署或实施著积极进取的计划,这便造成了经济发展和军事发展何者应该优先的问题。

俄国人千方百计地夺得了旅顺这一远东不冻港,但是在保住这一据点的战略上则存在著重大失误。最为重大的失误在于财政方面。按计划,旅顺军港要塞工事的彻底完成要到1909年,对于旅顺要塞的拨款不仅是微薄的,甚至还少于对大连的拨款。财政大臣维特对此不能说没有责任,他忽略了军事拨款(亦即加快旅顺建设)的优先性:

在1904年前,由于财政赤字,对于旅顺的实际拨款只有460万卢布,而对于大连的拨款却超过1850万卢布,且这些拨款主要是用于大连自由港的基本设施建设而不是用于军事防御。

从战略上看,如果大连没有坚厚的防御工事而被敌方攻占,那么大连将成为敌方可以利用的进攻旅顺军港的良好基地。

(从左至右:沙皇尼古拉二世、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外交大臣罗斯托夫斯基伯爵)

其二,俄国陆军和海军何者应优先发展。这一问题的实质是要确定俄国的战略发展方向,究竟是陆上强国还是海上强国。基于俄国的财力,它并无可能二者兼备。然而,尼古拉二世的政府却妄图在维持庞大陆军的同时在东西两线都获得出海口,并且还整合马汉「海权论」和法国「青年学派」的理论,制定出了不适合俄国经济基础的「攻防皆可」的海军建设战略。

1902年春,按照尼古拉二世的意见,制定了俄国海军舰船建造计划:

使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力量与德国波罗的海舰队相等,使俄国太平洋舰队的力量与日本舰队相同,使俄国黑海舰队有能力穿过海峡进入地中海,使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二者的总体力量与德国所拥有的舰队相等。

该计划的实现期限为21年(1903-1923),分为三个7年完成,其首先要完成的目标是加强黑海舰队。在该计划中,新造舰船需要经费15200亿卢布,老舰整修和改造需要经费21350亿卢布,同时相应的军港改建以及作战人员增加也需要大约30650亿卢布,实现该计划所需的经费总共约为672000亿卢布。鉴于当时的俄国国家岁入不过25000亿卢布,经费难题根本无法解决。

1903年3月,当陆军部申请1904-1908年财政拨款时,多布洛罗伊斯基(С.К.Добророльский)中校报告说:

过去7年,海军的预算提高了66%,而同期陆军仅提高了12%。相对于1883年,海军的预算已经增加了两倍。与陆军方面一样,海军方面也对自己得到的财政拨款不满足。海军方面的目标是要把俄国建成海上强国,所以海军部所强调的是:尽管在1895年到1902年间海军军费预算几近翻倍,但海军部1902年的预算依然少于陆军部当年预算的三分之一。

在日俄战争前夕,俄国在远东的陆军兵力总共不过12万左右;日本陆军却已拥有步兵156个大队、骑兵54个中队、野山炮兵106个中队,其中仅在中国和朝鲜地区的驻军(台湾2个混成旅、朝鲜1个步兵大队,中国华北7个步兵中队)便大约有20万人,实际上陆海军都有优势。

这方面苏联就吸取了沙俄的教训,没有彻底打垮敌人之前绝不进行和平建设,一切都向陆军让步


补充一下,日本当年海军全套班子学习英国,军舰也是买的英美的战舰,军官到士兵更是士气旺盛,军官基本全部受过严格训练。反观沙俄基本上从克里米亚战争后就没怎么缓过气,虽然农奴制慢慢改革,但是军队兵员的素质还是参差不齐,虽然总体而言陆军作战还算勇猛。但指挥不得力,而且西伯利亚铁路没有贯通,贝加尔湖那段补给线困难。海军则更是士气低落,军官层腐败,士兵大多无心恋战,且训练情况恶劣。当年俄太平洋舰队被围旅顺后,几乎全军覆没,沙皇让波罗的海舰队,绕了三分之二个地球,从好望角跑来远东,沿途闹剧不断,把英国渔船当日本军舰打,更搞笑的把自己舰队的友军还当英国军舰来报复而主动出击,但因为士兵训练水平太差,自己人对轰了半天居然还没打中对方。可见这样的水平,还花了大半年跑到远东,面对以逸待劳的日本舰队,必然是失败的份儿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