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很纳闷,讨论一个历史细节问题,不引史料原文就开始在那里做「阅读理解」、「心理分析」,有些人的脑子除了洞之外是不是就没有别的东西了?

@黑白漫步 的答案称

他就是说了一万句MMP,史官敢写吗?

问题是谁告诉你这句话是「史官」记下来的?

这个说法最早的记载应该是弘治元年(1488)祝允明所撰《成化间苏材小纂》,卷一「武功徐公传」,原文如下:

景皇帝闻钟声,问左右谁邪?左右对太上皇。景帝曰哥哥好好。

*或曰于谦邪夫?未委然否。

作为一本30年后才出现的、以记录地方名人为要务的私人著述,而且传主是夺门之变的功臣徐有贞,这段记载的可靠性恐怕是要打个折扣的,而且无论真假,都和「史官」扯不上关系。

@胡拉 认为这三声好体现了「朱祁钰怀疑于谦造反」,亦属荒谬。

首先,提到于谦的这句在原文中是以备注小字的形式出现,只是「或曰」,而「未委然否」也可以表明编撰者不甚认同的态度。流传至今的杨瑄《复辟录》倒是采用了这个「或曰」的版本:

景皇帝闻钟鼓声,问左右云:"于谦耶?"左右对曰:"太上皇帝。" 景皇帝曰:"哥哥做,好!"

但是《复辟录》正文虽然成书更早,这段话却是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附入的,与其来源《苏材小纂》相比已有讹误,不可不察。

其次,即便景帝确实问出了「于谦耶」,亦不能武断解读为「怀疑于谦造反」,至于担心「于谦夺了皇位」更是天方夜谭,对明代制度稍微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文臣篡位是绝无可能实现的,也没有智商正常的文臣会去尝试篡位。即便于谦发动政变,那也必然是「拥立」而非「自立」。

说到这里,问题本身已无回答的必要:

景帝是否曾在听到他哥哥复辟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是一个好(《复辟录》),两个好(《苏材小纂》),还是话剧表演式的三个好(《明朝那些事儿》)?

说不定他只是喘了两声气呢?

各位想像力丰富的答主,何不去起点大展宏图呢?毕竟知乎又不给钱。

最后,希望知乎给我一个「亲自答」的认证。


梁武帝为什么「呵,呵,呵」

还有啊,

还有什么「寂 寂」(开黑打出gg——good game?)

……这都什么意思啊?

以后事相托。死令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

不堪纂承大统,顾惭群后,此亦天命去矣,又何言!

百年无罪,汝可任处置之,宜将吾妻子置一好处,勿学前人也。

天子亦不敢与叔惜,岂敢惜此汉辈?但愿乞儿性命,儿自下殿去,此等任叔父处分。

夺则任汝,慎勿杀也 ,

作事不可在人后!

宋氏若不骨肉相图,他族岂得乘其衰弊,汝深戒之。

吾昨夜梦吞土,卿试为我思之…寿酒,不得尽此乎?…不图为乐一至于斯!

卿幸为我宣行。

唯愿后身生生世世不复天王作因缘!

朱门久可患,紫极非情玩,颠覆立可待,一年三易换。时运正如此,唯有修真观。

吾家事若此,惭见卿等!

汝不闻汉文帝俭素,葬在霸陵原,至今见在。如每年寒食无事时,即仰量事差人洒扫,如无人去,只遥祭。兼仰于河府、魏府各葬一副剑甲,澶州葬通天冠、绛纱袍,东京葬一副平天冠、衮龙服。千万千万,莫忘朕言。

李氏吾世仇,理难降首,不可俟彼刀锯。吾不能自裁,卿可断吾首。

卿辈事吾以来,急难富贵靡不同之;今致吾至此,皆无一策以相救乎!

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

食煑饼,今腹中闷,得水尚可活。,

卿王者妃,埶不复为吏民妻。自爱,从此长辞!

朕闻之,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

愿自今已往,不复生帝王家!,

七日而殡,皇太子即位于柩前。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

废兴,命也。吾宁奋剑而死,不得衔壁而生!

佛教,自杀者不复得人身

师知卖我,陈霸先反。我本不须作天子,何意见杀。

人之将死,能言则言,不能言则苟延残喘,乱语罢了,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他不说好他也没办法啊,人家都坐上龙椅了,自己身体又那个德行了,百官谁还会为了这么一个病蔫蔫的再去拼啊,还拿什么争啊,就那么著吧


《明史》里说朱祁钰是在哥哥复位之后不久才安然「病逝」的。这话说的...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他儿子死了,法定皇太子又换回了朱见深。

人在病重,按照手续,他死了,朱见深做皇帝。

他自己这脉,绝嗣啦。

临死前,发现他们父抢子的皇位。

有种看他们笑话的感觉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