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有的,孔子經常說錯話做錯事,但是他願意承認錯誤並改正。我印象里有好幾處,我大概說說。

孔子到武城,聽到歌聲,認為讓百姓聽音樂,就是殺雞用牛刀,其實就是說百姓不配聽禮樂。子游果斷糾正了孔子,孔子認錯,說之前說的只是笑話。出自陽貨篇。

還有陽貨第一篇,陽貨給孔子送禮,最終被陽貨套路,答應出仕當官,這明顯與孔子當時的想法不一樣。

還有兩次被子路批評,一次是見一位美女,孔子被子路說的對天發誓沒有做錯事。還有一次孔子想去一個小國做官,子路非常不理解,孔子說去哪裡做官都行,只要肯讓他施展抱負就行。

這幾個地方都是後世比較有爭議的地方,孔子的言行或許可以勉強自圓其說,但爭議都很大。


客觀說沒有。

主觀說必須有。


單純從語言形式上去看,會有,特別是那些形而下看待一切的唯物意識,經常胡亂解讀。比如孔子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也說過「言必信,行必果,硜硜小人哉」,從價值精神高低服從順序來解讀,就無價值矛盾。


有,像鄭國變法和晉國變法孔子就是兩種不一樣的態度。在周遊列國時衛靈公邀請他,問他知道軍事嗎?他說不知道。但他手下的弟子子路和冉子怎麼那麼會打仗啊?孔子是個虛偽的人


每個人都說過矛盾的話,要去理解說話時的語境,只是單純的計較說話的邏輯沒有人能夠做到不自相矛盾。


孔子的話雖然有不一樣的,但一般屬於因材施教,時間地點不同


有,還很多。

不是他的話矛盾,而是他說話的對象不同。


有教無類和親親仁民愛物就有矛盾。孔子對學生包括自己兒子一律平等,但按倫理觀念應當先偏私自己的兒子。


就是一個官迷,你覺得他會說不靠譜的話不?


目前的文獻沒有完整孔子的話,有的都是其底子憑記憶錄入的,所以處處都是一知半解,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不囫圇,也正是因為不囫圇而產生了很多歧義


當然有啊!世界本來就是矛盾的


你覺得呢?


沒有,如果發現有是我們認識理解錯了。


「要盟也,神不聽。」這是孔子的話,意思是:被迫訂下的盟約,老天爺也不會遵照執行。他和別人訂立了盟約,卻很快背棄了,還說了這話為自己的行為辯解,可見「仁」也是講條件的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