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呢?


谢瑶,楼上周先生说的极是。孔夫子没说只能择一而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善而改。所谓见贤思齐,不贤而内自省。


谢瑶

呵呵,我觉得你们还是没有仔细研究这句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你们都说是三个人中必定有一个值得学习的,可是你们完全没有注意到"行"这个字。

第一,行,古意走,走路。是说三个人走路。三个人走路,先别管走什么路,这三个人走的是一条路是可以确定的。论语大多是可用于任何语境,那我们不妨把语境放大一点,直接把这个路定义为"智慧之路,真理之路"。当然别的路也行,你爱是什么路就是什么路。

在这条路上行走的人呢,当然前提是"我"也在这条路上走,肯定是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的。其实这里又扯出第二点了,也就是"行"既然是行,那就不是光说大话半天不动,也不是走走停停没个目标,更不是老是走歪门邪道屡次碰壁还洋洋自得的人了,而是方向正确(名正),过程合理(言顺)的人们才是老师阿!

也就是说,在真理之路上行走的人们,做出成果的人中,有我学习的地方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在古代常用来泛指多数,而在这里也可以就坐实为三人,指在范围不大、数量不多的人当中,也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不是别人都那么好,自己就那么差,而是他们好的举止言行,我可以通过思齐来加以学习,他们不好的举止言行,我可以通过内自省来加以改正。这当然是值得效法的做人准则,而这也是古代明智的政治家与学者共同的观念。


孔子推崇的政治家子产就说过类似的话,子产在郑国执掌大权,郑国有人聚集在乡校里,乡是乡村的乡,校是学校的校,乡校是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也是人们聚会议事的地方。郑国的民众在这里评论执政的得失,意见不一,喧喧攘攘,手下的大臣禀报子产,并建议说把乡校取缔了吧,子产问为什么要取缔,接著说这些民众聚集在一起,议论我们执政者政令的善与不善,他们认为善的,「吾则行之」,我就照著做,他们认为不善的,「吾则改之」,我就照著改,「是吾师也」,他们实际上是我的老师啊,我怎么能,又怎么肯去取缔乡校呢?子产还补充道:「我只知道从善如流才可能减少,乃至消弭怨恨,从没听说过采取强硬手段,可以防止怨恨的产生。用强制的手段当然可以暂时堵住他们的嘴,不过这就跟防洪水一样,等到决了大口子,我就完全没法挽救了,那才真正不堪设想,不如就开个小口子,因势利导,让我听到了可以及时来匡补我的过失。」

他手下的大臣听了这番话,当场感动地表示:「我现在才知道您的确是能成大事的人,像我这样的人真是没出息了,要像您这样做,郑国才有依靠,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才真正有益。」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89 节内容

盐选专栏

听复旦名师妙解传统文化精髓

傅杰 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导

89 小节 | 9 小时

¥99.00 会员免费

发布于 2019-07-28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周涵有心眼周涵有心眼一个爱读书的从商辩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他可没说三个人里面只有一个值得学习。

还有,读书是追求大道,吹毛求疵是自缚双脚。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他可没说三个人里面只有一个值得学习。

还有,读书是追求大道,吹毛求疵是自缚双脚。


比如你对这句话有了疑问,这时我产生了答案。但这个答案仅限于我所经历的,并非是大家共同的认知。所以,这句话的前提是谦虚,要明白自己认知的局限性。

另外一方面,原文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当一个人对待他人时的各种优良品德才是学习的目标,同时以人为镜,其不善者要自省,要改。

但这个善,才是真正需要参的。什么是善?为家为国为他人是善,为动物为植物是善。真善者无私。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儒家的善也是自性,是心动之源。但大多数人只想著怎么做,却没意识到,自己脑海中的善是行为,而儒家的善是指本性。

而论语以情为主,王阳明以心为主,都是很好的经典。参经,不要流于形式。


师不一定是教授好的东西的老师,可取之处也不一定就是人的长处。你和一个喜欢欠钱不还人待久了,就会知道"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也是基本礼仪。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