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了国内外这么多美术馆、博物馆,到处都能见到在临摹、在速写的人,不止学生,很多大人也会来临摹和速写。

包括埃尔米塔日美术馆、卢浮宫、国家美术馆这样的知名大美术馆。

甚至,在埃尔米塔日博物馆,一群孩子来美术馆参观和临摹,走累了,老师让他们在美术品前围坐一圈,让他们坐在地上听讲,甚至趴在地上临摹。

这么看来,国内外其他美术馆、博物馆都弱爆了,红砖美术馆无疑是全世界观感最好的美术馆了。

——

以及,有些博物馆和美术馆,拍摄权是需要另外加钱的,比如在巴库的亚塞拜然国立博物馆,门票相当于20元人民币,要在馆内用照相机拍照的话门票是47元人民币。

在基辅的卫国战争博物馆,门票相当于7元人民币,带相机拍照是20元人民币。

但因为这些博物馆陈列和展品都很出色,所以很多参观者会选择多花点钱来获取拿专业设备拍照的权益。

建议红砖美术馆不要错过这个创收的机会,可以另外收取一份获取写生权的费用,看看有多少人愿意为了临摹展品而来给美术馆送钱。


我觉得有几种思维方式值得警惕,一个是——只要你提出,现在出现了问题,那就要归罪于一方,那就要站队,争出个是非对错。问题需要看到和解决,不是抛来抛去互相攻击,这样会让讨论本身变成没有意义的宣泄情绪。

况且这件事本身,属于沟通不畅,想讨论的是由此引发的想法,也不值当大动干戈。

二一个:「未知全貌不予置评」。话本身很好的,只是说实话,完全地「知全貌」是个伪命题,如果拿这个来吓人,可能对思想的交流是一种阻碍。

个人的东西毕竟有很多局限,欢迎大家讨论和补充说明哦,如果我能引到一些不错的玉,就很开心,自己是块好砖了。

————————

虽然不是艺管专业的学生,好歹也算兄弟学科。红砖这个行为和美术老师的抗议,充分体现出了对美术馆社会功能的认识分歧。

首先肯定一点:美术馆除了陈列、提供研究资料,很大一部分的职能就是公共教育。写生是艺术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多数美术馆、博物馆都是允许写生行为的(以前带孩子们体验过)。所以看到在老师原文中写著——「工作人员认为,这样(写生)会让大家误以为美术馆是可以写生的地方」——这一句的时候确实很懵。

懵到什么程度呢,好比听到有人说,「会让别人以为课本是可以用来读的东西」。

再承认一点:既然美术馆是个公共区域,确实要规范管理,这个本意没问题。尤其是装置性的展览,经常发生一些大家都懂的悲剧,在意一下随身物品(比如说国博不让携带自拍杆)也ok,但是要建立在这些物品有破坏展品、展出秩序的基础上。如果老师带著巨大号音箱带学生进去跳广场舞,拦一下合适,但是写生,我个人觉得没必要。

其实大家也看出来了,最让这件事有讨论热度的,是抗议文中,将「写生」和「网红拍照」这两件事对比。老师愤怒指出,为什么网红合照就合情合理,学生写生就「有碍观瞻」,甚至没收速写本?艺术的网红化和商业化,才是整件事的痛点。

这个,既要谈谈美术馆本身,也要谈谈红砖自己。

上面说过,美术馆具有公共教育功能。但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不管是艺术品还是艺术展览,都开始呈现出浓浓的后现代思想——这就意味著,个人的体验和学习过程成了更重要的东西。在展览中,比起死板的单方呈现,「互动」成为了更被重视的一环。

后现代强调意义的多样性。艺术家进行了思考和实践,再由每个观者自行理解,与其接触,获得不同的体验,这个完整的闭环才叫艺术创作。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思想,丰富艺术品的内涵。红砖作为偏向前卫艺术的展览馆,也很受影响。

所以虽然说我个人也不喜欢网红打卡肆虐,但单从这个意义上,一个本身就需要「交互」、「体验」感的当代艺术展,无论是「拍照」或是「打卡」,都是在进行一种互动,让固定的东西流动起来,很符合「想怎么看,就怎么看」的那种feel。因此只要不影响展览的正常秩序,非常严重破坏其他人的观看体验,这种行为也是合理正当的。

还有就是红砖本身的性质。作为红砖的常客,不得不说门票确实是贵的。美术馆要履行公共教育的职能,其实多少需要一些公益属性。不知它是有政府扶持,还是偏私立私营。如果是后者,商业化、重视回收成本也有了一些可理解的因素。当然我还是觉得这种现象造成的影响非常不好——营造了一种穷人和艺术之间的距离感,这种「高雅矜贵」的姿态不仅背离了它本身秉持的后现代艺术思想,更招致了许多人的恶感。毕竟 贵 意味著 小众,而小众的对立面是大众。平心而论,「不能在展厅写生」的愤怒,和网红打卡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但是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实在是大家对红砖这一类的风气,积怨已久。

其实不仅意义有多样性,价值也一样。美术馆的价值,也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去看,或者,它们应该共生互存。我支持自由的美术馆写生,也不反对游客的「打卡」,前提是守序。很久没有这么认真地写答案了,不得不感叹一句:如今艺术已经不再是不接地气的阳春白雪,它的确变得更广阔了;然而不得不面对的副作用,是它的深度有时候也会被稀释得浅薄。接下来它又会何去何从呢?

————————

既然有人看那就多写一点,关于美术馆商业化。其实商业化本身倒不是什么坏词,有利有弊。这次红砖关于写生的态度看起来只是小事一桩,其实背后隐藏著挺大的问题。

虽然红砖的做法有问题,唯利是图,吃相难看,也是事实,但脱离大环境还是显得有些不太客观。

当代艺术,以及它的市场,对于中国来说,都是西化程度比较高的,跟他人已经较为平稳的状况相比,我们的发展还需努力,尚很多没解决的问题。还没有一套与国情相吻合的独立体系,对于这一块的处理和管控,还是一片空白。这意味著,当下的艺术绝对会被资本运作影响,而且程度不轻。

或许我们还需要继续去输出一些关于当代艺术的常识,提升大众这方面的素质,也留一点耐心,一点期望给还不甚健全的中国当代艺术体系,给不成熟的民营美术馆。

——————————

再补一句:理解喜欢艺术的人对这事有情绪。甚至看到一些红砖的支持者也很有话说,当然不太好听。不过我还是觉得,问题最好理智探讨,不希望过于情绪化。


赞同大部分吐槽,你若规定不能临摹,凭什么允许网红摆拍和摆拍?

有规矩不是不行,请不要双标。

想放图,但知乎突然搞毛啊!!!在路上都想好了答案,唯有用图n指代,后面能发图了再补上。

图1

广东美术馆齐白石展,众小学生趴在橱窗前临摹。我是大学才第一次去美术馆看展,看的恰好是当年广东美术馆最好的展(门票是平日特展的两倍,也才30块)。

那展大部分是齐白石小画甚至习作,我看得入迷,小学生们都认真在画,那水平我感觉是兴趣班里的拔尖生。挺羡慕妒忌恨的,我小学都没这种机会。

前几天我写伦敦国家美术馆的梵高《向日葵》借展到东京国立西洋美术馆[1]。我同事在朋友圈回复:「F454,去年我离他不到一米的距离看了一下午,最羡慕的是有一群幼儿园的孩子们,趴在画的下方,涂鸦了一下午」。

我当时还回她,你可以马上带上你家孩子去广美画~你还可以跟她一起画(看来不能带去红砖)

图2

法国巴黎卢浮宫。当年第一次去的时候有个场景至今记得,一名女士带著一个带滑轮那种巨型画架在临摹油画。那可不是什么刚才红砖声明里的40*50,一米以上长宽肯定有的。

我找到这网页,[2]证明我不是幻觉,甚至有在名作品前临摹的人。

讲真,卢浮宫除了三大流量担当,以及[3]蒙娜丽莎出来那条法国18世纪和义大利文艺复兴作品为主的长廊,其他地方人烟稀少,临摹真不会挡人,而且临摹的人大离得蛮远的。

图3

日本各大国立美术馆、非当代美术馆、历史博物馆的特展(常展可拍,常展一般人少很多),大部分文化财建筑的内部,别说临摹禁止了,拍照通通禁止。白纸黑字写清楚的。

连集体讲解导览都少,有也一定会让全部参与人员戴上耳机,主讲人声音极小。现场一般会有语音导览售卖。

若跟小伙伴一起去看展,也别想多说几句话。太安静了。

所以这张图是不存在的233。

就是一刀切,所以不会出现红砖那种,这边一个网红在挡著别人看画,那边却不让人临摹。

图4

东京慕夏展现场。这图[4]在看点⑥。难得一个特展一个部分可拍照,都要严格画上两条线,第一条是观看线,后面是一条拍照线——因此拍照的人理论上不会影响观展体验。

日本展览不让拍摄,除了版权问题和作品保存问题,更多是出于不能麻烦别人的全民心理。

最近网红展也多了起来,可拍照的展变多了,但极少看到他们把自己人拍进去的。

专业答案各位大大都说过了,这篇就是想说多几个例子。

不双标的话,我也渐渐接受了日本的做法。当你不能拍照的时候,看展会更专心,希望用心用脑用文字记下(超级累的!)

但他们必定会提供很详细的展览目录和导览资料。付费图录(有所有作品介绍+专门写的学术论文)和语音导览(一般由明星献声,甚至有情节)的水准更高。

人家规矩多可是展体验也好啊。

红砖我觉得当代展质量在国内算一线,甚至有些展在世界领先(票价也是)。但观展体验确实跟不上,部分展有导览,部分展却没有。这次德不配位,被喷也是活该。

我 @老伯逃 了,他一深圳人疫情后自费飞了两次北京红砖看展,已从艺术萌新毕业了(是我和我号启蒙的我自豪),他怒码了图文答案却发不出去。我鼓励他发无图说明文之余,自己也码了一篇,热点可能过了,还是供大家参考。

参考

  1. ^伦敦国家美术馆史上最大外借展in东京 https://mp.weixin.qq.com/s/eWTsY6FbmYrznCuDhrluPA
  2. ^卢浮宫copyist https://mymodernmet.com/ivan-guilbert-louvre-copyists/
  3. ^卢浮宫深度攻略|为三大件外的心动画作加点脑洞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470615
  4. ^慕夏东京展 https://mp.weixin.qq.com/s/IzxEXzh0pEws_TpnRaNLKQ


二更:

红砖回复了,见下文链接。

有一说一,搞当代艺术的展馆还有有这个那个规定的,一点都不福柯,依然可以打差评。

「写生」事实之回复?

mp.weixin.qq.com

原回答:

我仔细看了红砖的参观规定,他们禁止的东西还挺多的:

  1. 不能在美术馆内换装拍摄(否则就把观众剥光?)
  2. 不能携带标语标识(否则把衣服上的商标绞了?)
  3. 不能携带三脚架等专业工具(否则没收三脚架?)
  4. 不能带书写、绘画工具(还真的没收了速写本!)

所以说,这件事给我的感觉是,进馆前是艺术爱好者,出馆时是艺术品

因为只要换一件衣服,就有可能把咱剥个精光。

这种待遇,也只有旧社会的casino(DuChang)才能体验吧!

总之,红砖美术馆没收观众财物的行为违反了物权法,需要给它们普普法了。

---

我原本以为,这是出于展厅环境和展品保存的考量,但只要看明白他们的参观规定,就能搞明白这些条文是为了赚钱,因为他们提供付费租赁场地和拍摄权的服务。

分享一个故事,这个月我和一位艺术家朋友在上海某小型私立美术馆里组织成了一场公教活动,展览是这个艺术家自己开的,本来我们计划团购一个门票组织10几名喜欢美术的初中生领进去做个导览和分享活动,然后美术馆方面除了要收门票,还要收艺术家场地租赁费,认为这类活动对自己没利益,是给人做了嫁衣。即便我们在活动上主动把美术馆写成主办方,他们也不同意。

我的意思是,这类现象在今天国内私立美术馆里还是不少,他们对公教活动毫无概念和认识,心里可能只有钱?但说实话,做美术馆不是什么赚大钱的项目啊!

搞不懂!

另外一点是,当代艺术美术馆总会走极端,和部分艺术家一样,一味排斥拒绝传统艺术行为与他们作品的互动,比如这里的速写,这种观念也是很狭隘的。

以上,祝红砖美术馆.......


抱歉,我就是写那封抗议信的人。我需要解释一下的是他们没有没收我们学生的本子。而是在进门的时候看见学生拿著,说「馆内不允许写生」。然后他就从我的学生手里拿(不是抢,动作温和)走了本子。我问他为什么不可以带进去。他说「带进去会让别人以为馆内可以写生,观感不好「 这时候一个同行女生的小本得到了进馆的获准,然后工作人员问我学生可不可以放在前台。我说你得把本子还给他,要存也得他自己存。我们又争辩了一会,他又把本子拿走了,留下一句,请您屈尊跟我们来前台一趟。自己丢下学生老远,径直走向前台了。在当时有点冲突的情况下,这样阴阳怪气,我还挺不高兴的。所以就很生气。他触怒我的一句话就是「美术馆里拿速写本,观感不好。」这位工作人员明确的说了馆内禁止写生这句话,而且始终也没告诉我,他们有正规的写生流程,也没给我解释清楚观感哪里不好。我气愤的点在这里。在事件发酵,得知红砖馆内可以写生后,我提出了数条关于写生的建议,给他们发了邮件,也公开了邮件,我真是不是来闹事的。

红砖一直在说他们可以写生,但是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前,他们似乎根本就没有公示过预约写生的流程和操作。更何况我们根本就不是去写生的,我又该怎么预约呢,有什么途经吗。它的第九条里也没有明确什么样的本子可以带进去,什么样的不可以。

我们为什么要带速写本呢?之所以带速写本是因为想在里面随机和观众交流,记录一下观众对装置羊祸的看法和意见,如果有一些需要稍微画一下的地方,可以画一下。因为有的观众说羊祸这个装置可以在戈壁滩上,越大越好,不是很诗意吗?有的观众说希望可以走到装置里面去。还有人说那个大头不像羊头。还有的观众提出建议说,钉子应该换一种材质。就大概是这样,速写本更方便。能把这些记录下来,也可以稍微画一下。画下来完成别的观众的一个小心愿,也好。我们也没有带画架什么的,因为本身这个学生想做的事情就是知道观众对羊祸这件装置的理想预期。需要什么画架呢?一直没解释是怕真的大家不能理解,但是在这里还是说说吧!另外今天在一个骂我的人微博里发现,他不是展览工作人员,也没参与志愿服务,却可以走到禁止观众出入的羊祸装置底下拍照,我不知道为什么?而且当天我也确实在尹秀珍的作品旁远远见到了疑似违规的拍摄。

对于这件事我不太想进行进一步地解释和评论了。因为我很担心我伤害到了一些在红砖认真工作的志愿者和讲解员。他们非常仔细地了解每一件作品,认真讲解,我真心不想让他们误会。我非常感激他们的努力工作。我也不想继续再争辩下去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