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了國內外這麼多美術館、博物館,到處都能見到在臨摹、在速寫的人,不止學生,很多大人也會來臨摹和速寫。

包括埃爾米塔日美術館、盧浮宮、國家美術館這樣的知名大美術館。

甚至,在埃爾米塔日博物館,一羣孩子來美術館參觀和臨摹,走累了,老師讓他們在美術品前圍坐一圈,讓他們坐在地上聽講,甚至趴在地上臨摹。

這麼看來,國內外其他美術館、博物館都弱爆了,紅磚美術館無疑是全世界觀感最好的美術館了。

——

以及,有些博物館和美術館,拍攝權是需要另外加錢的,比如在巴庫的亞塞拜然國立博物館,門票相當於20元人民幣,要在館內用照相機拍照的話門票是47元人民幣。

在基輔的衛國戰爭博物館,門票相當於7元人民幣,帶相機拍照是20元人民幣。

但因為這些博物館陳列和展品都很出色,所以很多參觀者會選擇多花點錢來獲取拿專業設備拍照的權益。

建議紅磚美術館不要錯過這個創收的機會,可以另外收取一份獲取寫生權的費用,看看有多少人願意為了臨摹展品而來給美術館送錢。


我覺得有幾種思維方式值得警惕,一個是——只要你提出,現在出現了問題,那就要歸罪於一方,那就要站隊,爭出個是非對錯。問題需要看到和解決,不是拋來拋去互相攻擊,這樣會讓討論本身變成沒有意義的宣洩情緒。

況且這件事本身,屬於溝通不暢,想討論的是由此引發的想法,也不值當大動干戈。

二一個:「未知全貌不予置評」。話本身很好的,只是說實話,完全地「知全貌」是個偽命題,如果拿這個來嚇人,可能對思想的交流是一種阻礙。

個人的東西畢竟有很多侷限,歡迎大家討論和補充說明哦,如果我能引到一些不錯的玉,就很開心,自己是塊好磚了。

————————

雖然不是藝管專業的學生,好歹也算兄弟學科。紅磚這個行為和美術老師的抗議,充分體現出了對美術館社會功能的認識分歧。

首先肯定一點:美術館除了陳列、提供研究資料,很大一部分的職能就是公共教育。寫生是藝術學習的一個重要手段,多數美術館、博物館都是允許寫生行為的(以前帶孩子們體驗過)。所以看到在老師原文中寫著——「工作人員認為,這樣(寫生)會讓大家誤以為美術館是可以寫生的地方」——這一句的時候確實很懵。

懵到什麼程度呢,好比聽到有人說,「會讓別人以為課本是可以用來讀的東西」。

再承認一點:既然美術館是個公共區域,確實要規範管理,這個本意沒問題。尤其是裝置性的展覽,經常發生一些大家都懂的悲劇,在意一下隨身物品(比如說國博不讓攜帶自拍桿)也ok,但是要建立在這些物品有破壞展品、展出秩序的基礎上。如果老師帶著巨大號音箱帶學生進去跳廣場舞,攔一下合適,但是寫生,我個人覺得沒必要。

其實大家也看出來了,最讓這件事有討論熱度的,是抗議文中,將「寫生」和「網紅拍照」這兩件事對比。老師憤怒指出,為什麼網紅合照就合情合理,學生寫生就「有礙觀瞻」,甚至沒收速寫本?藝術的網紅化和商業化,纔是整件事的痛點。

這個,既要談談美術館本身,也要談談紅磚自己。

上面說過,美術館具有公共教育功能。但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不管是藝術品還是藝術展覽,都開始呈現出濃濃的後現代思想——這就意味著,個人的體驗和學習過程成了更重要的東西。在展覽中,比起死板的單方呈現,「互動」成為了更被重視的一環。

後現代強調意義的多樣性。藝術家進行了思考和實踐,再由每個觀者自行理解,與其接觸,獲得不同的體驗,這個完整的閉環才叫藝術創作。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思想,豐富藝術品的內涵。紅磚作為偏向前衛藝術的展覽館,也很受影響。

所以雖然說我個人也不喜歡網紅打卡肆虐,但單從這個意義上,一個本身就需要「交互」、「體驗」感的當代藝術展,無論是「拍照」或是「打卡」,都是在進行一種互動,讓固定的東西流動起來,很符合「想怎麼看,就怎麼看」的那種feel。因此只要不影響展覽的正常秩序,非常嚴重破壞其他人的觀看體驗,這種行為也是合理正當的。

還有就是紅磚本身的性質。作為紅磚的常客,不得不說門票確實是貴的。美術館要履行公共教育的職能,其實多少需要一些公益屬性。不知它是有政府扶持,還是偏私立私營。如果是後者,商業化、重視回收成本也有了一些可理解的因素。當然我還是覺得這種現象造成的影響非常不好——營造了一種窮人和藝術之間的距離感,這種「高雅矜貴」的姿態不僅背離了它本身秉持的後現代藝術思想,更招致了許多人的惡感。畢竟 貴 意味著 小眾,而小眾的對立面是大眾。平心而論,「不能在展廳寫生」的憤怒,和網紅打卡之間的聯繫並不緊密,但是能引起大家的共鳴,實在是大家對紅磚這一類的風氣,積怨已久。

其實不僅意義有多樣性,價值也一樣。美術館的價值,也可以從不同的維度去看,或者,它們應該共生互存。我支持自由的美術館寫生,也不反對遊客的「打卡」,前提是守序。很久沒有這麼認真地寫答案了,不得不感嘆一句:如今藝術已經不再是不接地氣的陽春白雪,它的確變得更廣闊了;然而不得不面對的副作用,是它的深度有時候也會被稀釋得淺薄。接下來它又會何去何從呢?

————————

既然有人看那就多寫一點,關於美術館商業化。其實商業化本身倒不是什麼壞詞,有利有弊。這次紅磚關於寫生的態度看起來只是小事一樁,其實背後隱藏著挺大的問題。

雖然紅磚的做法有問題,唯利是圖,喫相難看,也是事實,但脫離大環境還是顯得有些不太客觀。

當代藝術,以及它的市場,對於中國來說,都是西化程度比較高的,跟他人已經較為平穩的狀況相比,我們的發展還需努力,尚很多沒解決的問題。還沒有一套與國情相吻合的獨立體系,對於這一塊的處理和管控,還是一片空白。這意味著,當下的藝術絕對會被資本運作影響,而且程度不輕。

或許我們還需要繼續去輸出一些關於當代藝術的常識,提升大眾這方面的素質,也留一點耐心,一點期望給還不甚健全的中國當代藝術體系,給不成熟的民營美術館。

——————————

再補一句:理解喜歡藝術的人對這事有情緒。甚至看到一些紅磚的支持者也很有話說,當然不太好聽。不過我還是覺得,問題最好理智探討,不希望過於情緒化。


贊同大部分吐槽,你若規定不能臨摹,憑什麼允許網紅擺拍和擺拍?

有規矩不是不行,請不要雙標。

想放圖,但知乎突然搞毛啊!!!在路上都想好了答案,唯有用圖n指代,後面能發圖了再補上。

圖1

廣東美術館齊白石展,眾小學生趴在櫥窗前臨摹。我是大學才第一次去美術館看展,看的恰好是當年廣東美術館最好的展(門票是平日特展的兩倍,也才30塊)。

那展大部分是齊白石小畫甚至習作,我看得入迷,小學生們都認真在畫,那水平我感覺是興趣班裡的拔尖生。挺羨慕妒忌恨的,我小學都沒這種機會。

前幾天我寫倫敦國家美術館的梵高《向日葵》借展到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1]。我同事在朋友圈回復:「F454,去年我離他不到一米的距離看了一下午,最羨慕的是有一羣幼兒園的孩子們,趴在畫的下方,塗鴉了一下午」。

我當時還回她,你可以馬上帶上你家孩子去廣美畫~你還可以跟她一起畫(看來不能帶去紅磚)

圖2

法國巴黎盧浮宮。當年第一次去的時候有個場景至今記得,一名女士帶著一個帶滑輪那種巨型畫架在臨摹油畫。那可不是什麼剛才紅磚聲明裡的40*50,一米以上長寬肯定有的。

我找到這網頁,[2]證明我不是幻覺,甚至有在名作品前臨摹的人。

講真,盧浮宮除了三大流量擔當,以及[3]蒙娜麗莎出來那條法國18世紀和義大利文藝復興作品為主的長廊,其他地方人煙稀少,臨摹真不會擋人,而且臨摹的人大離得蠻遠的。

圖3

日本各大國立美術館、非當代美術館、歷史博物館的特展(常展可拍,常展一般人少很多),大部分文化財建築的內部,別說臨摹禁止了,拍照通通禁止。白紙黑字寫清楚的。

連集體講解導覽都少,有也一定會讓全部參與人員戴上耳機,主講人聲音極小。現場一般會有語音導覽售賣。

若跟小夥伴一起去看展,也別想多說幾句話。太安靜了。

所以這張圖是不存在的233。

就是一刀切,所以不會出現紅磚那種,這邊一個網紅在擋著別人看畫,那邊卻不讓人臨摹。

圖4

東京慕夏展現場。這圖[4]在看點⑥。難得一個特展一個部分可拍照,都要嚴格畫上兩條線,第一條是觀看線,後面是一條拍照線——因此拍照的人理論上不會影響觀展體驗。

日本展覽不讓拍攝,除了版權問題和作品保存問題,更多是出於不能麻煩別人的全民心理。

最近網紅展也多了起來,可拍照的展變多了,但極少看到他們把自己人拍進去的。

專業答案各位大大都說過了,這篇就是想說多幾個例子。

不雙標的話,我也漸漸接受了日本的做法。當你不能拍照的時候,看展會更專心,希望用心用腦用文字記下(超級累的!)

但他們必定會提供很詳細的展覽目錄和導覽資料。付費圖錄(有所有作品介紹+專門寫的學術論文)和語音導覽(一般由明星獻聲,甚至有情節)的水準更高。

人家規矩多可是展體驗也好啊。

紅磚我覺得當代展質量在國內算一線,甚至有些展在世界領先(票價也是)。但觀展體驗確實跟不上,部分展有導覽,部分展卻沒有。這次德不配位,被噴也是活該。

我 @老伯逃 了,他一深圳人疫情後自費飛了兩次北京紅磚看展,已從藝術萌新畢業了(是我和我號啟蒙的我自豪),他怒碼了圖文答案卻發不出去。我鼓勵他發無圖說明文之餘,自己也碼了一篇,熱點可能過了,還是供大家參考。

參考

  1. ^倫敦國家美術館史上最大外借展in東京 https://mp.weixin.qq.com/s/eWTsY6FbmYrznCuDhrluPA
  2. ^盧浮宮copyist https://mymodernmet.com/ivan-guilbert-louvre-copyists/
  3. ^盧浮宮深度攻略|為三大件外的心動畫作加點腦洞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470615
  4. ^慕夏東京展 https://mp.weixin.qq.com/s/IzxEXzh0pEws_TpnRaNLKQ


二更:

紅磚回復了,見下文鏈接。

有一說一,搞當代藝術的展館還有有這個那個規定的,一點都不福柯,依然可以打差評。

「寫生」事實之回復?

mp.weixin.qq.com

原回答:

我仔細看了紅磚的參觀規定,他們禁止的東西還挺多的:

  1. 不能在美術館內換裝拍攝(否則就把觀眾剝光?)
  2. 不能攜帶標語標識(否則把衣服上的商標絞了?)
  3. 不能攜帶三腳架等專業工具(否則沒收三腳架?)
  4. 不能帶書寫、繪畫工具(還真的沒收了速寫本!)

所以說,這件事給我的感覺是,進館前是藝術愛好者,出館時是藝術品

因為只要換一件衣服,就有可能把咱剝個精光。

這種待遇,也只有舊社會的casino(DuChang)才能體驗吧!

總之,紅磚美術館沒收觀眾財物的行為違反了物權法,需要給它們普普法了。

---

我原本以為,這是出於展廳環境和展品保存的考量,但只要看明白他們的參觀規定,就能搞明白這些條文是為了賺錢,因為他們提供付費租賃場地和拍攝權的服務。

分享一個故事,這個月我和一位藝術家朋友在上海某小型私立美術館裡組織成了一場公教活動,展覽是這個藝術家自己開的,本來我們計劃團購一個門票組織10幾名喜歡美術的初中生領進去做個導覽和分享活動,然後美術館方面除了要收門票,還要收藝術家場地租賃費,認為這類活動對自己沒利益,是給人做了嫁衣。即便我們在活動上主動把美術館寫成主辦方,他們也不同意。

我的意思是,這類現象在今天國內私立美術館裡還是不少,他們對公教活動毫無概念和認識,心裡可能只有錢?但說實話,做美術館不是什麼賺大錢的項目啊!

搞不懂!

另外一點是,當代藝術美術館總會走極端,和部分藝術家一樣,一味排斥拒絕傳統藝術行為與他們作品的互動,比如這裡的速寫,這種觀念也是很狹隘的。

以上,祝紅磚美術館.......


抱歉,我就是寫那封抗議信的人。我需要解釋一下的是他們沒有沒收我們學生的本子。而是在進門的時候看見學生拿著,說「館內不允許寫生」。然後他就從我的學生手裡拿(不是搶,動作溫和)走了本子。我問他為什麼不可以帶進去。他說「帶進去會讓別人以為館內可以寫生,觀感不好「 這時候一個同行女生的小本得到了進館的獲準,然後工作人員問我學生可不可以放在前臺。我說你得把本子還給他,要存也得他自己存。我們又爭辯了一會,他又把本子拿走了,留下一句,請您屈尊跟我們來前臺一趟。自己丟下學生老遠,徑直走向前臺了。在當時有點衝突的情況下,這樣陰陽怪氣,我還挺不高興的。所以就很生氣。他觸怒我的一句話就是「美術館裡拿速寫本,觀感不好。」這位工作人員明確的說了館內禁止寫生這句話,而且始終也沒告訴我,他們有正規的寫生流程,也沒給我解釋清楚觀感哪裡不好。我氣憤的點在這裡。在事件發酵,得知紅磚館內可以寫生後,我提出了數條關於寫生的建議,給他們發了郵件,也公開了郵件,我真是不是來鬧事的。

紅磚一直在說他們可以寫生,但是在這件事情發生之前,他們似乎根本就沒有公示過預約寫生的流程和操作。更何況我們根本就不是去寫生的,我又該怎麼預約呢,有什麼途經嗎。它的第九條裏也沒有明確什麼樣的本子可以帶進去,什麼樣的不可以。

我們為什麼要帶速寫本呢?之所以帶速寫本是因為想在裡面隨機和觀眾交流,記錄一下觀眾對裝置羊禍的看法和意見,如果有一些需要稍微畫一下的地方,可以畫一下。因為有的觀眾說羊禍這個裝置可以在戈壁灘上,越大越好,不是很詩意嗎?有的觀眾說希望可以走到裝置裡面去。還有人說那個大頭不像羊頭。還有的觀眾提出建議說,釘子應該換一種材質。就大概是這樣,速寫本更方便。能把這些記錄下來,也可以稍微畫一下。畫下來完成別的觀眾的一個小心願,也好。我們也沒有帶畫架什麼的,因為本身這個學生想做的事情就是知道觀眾對羊禍這件裝置的理想預期。需要什麼畫架呢?一直沒解釋是怕真的大家不能理解,但是在這裡還是說說吧!另外今天在一個罵我的人微博裏發現,他不是展覽工作人員,也沒參與志願服務,卻可以走到禁止觀眾出入的羊禍裝置底下拍照,我不知道為什麼?而且當天我也確實在尹秀珍的作品旁遠遠見到了疑似違規的拍攝。

對於這件事我不太想進行進一步地解釋和評論了。因為我很擔心我傷害到了一些在紅磚認真工作的志願者和講解員。他們非常仔細地瞭解每一件作品,認真講解,我真心不想讓他們誤會。我非常感激他們的努力工作。我也不想繼續再爭辯下去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