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心理諮詢師其實還是在講道理,反正我和ta說的時候是這麼感覺的,但是道理真的人都懂,那麼心理諮詢的意義又是什麼呢。還是僅僅是這個心理諮詢不夠專業,或者是我自己問題。


每次我的諮詢師提出一個解釋時,只要我表露出沒有什麼感覺的樣子(都不是否定)...諮詢師就會和我說,那可能是我想錯了,或者,現在還沒到討論這個的時候。

總之,對於道理或解釋的理解一定是和感受綁在一起的。

如果這個道理真的適用於我們,我們的身體感受會告訴自己。不是「道理都懂依舊過不好自己的人生」而是「這個道理不適用於我們」。

(感到自己日漸被我的諮詢師慣出感受第一的毛病,但我喜歡,嘻嘻嘻。)


要是講道理有用的話,我肯定優先講道理。因為高效。

但事實上道理的內化,有的時候「聽」是沒有用的,需要「體驗」和「練習」。而這個是「心理教育」和「心理諮詢」的一個很大的分界線。(當然諮詢中可能也會適當的有一些心理教育的成分:比如告訴遭遇家暴的來訪者有哪些法律求助途徑;提供部分有關學習的神經科學知識,幫助學生理解自身學習方法的問題等等)

如果你感覺到自己和諮詢師的工作中對方「道理」讓你感覺到不舒服,不用急著去解釋到底是誰的問題,可以試著和你的諮詢師去討論這個部分,看看你們可以一起在後續的諮詢中去做哪些調整,讓諮詢對於你而言更有效。


不是的。

好的諮詢師一般都是竭盡全力地去創造條件,讓來訪者可以自己領悟到那些道理,並且願意自覺主動地在生活中踐行這些道理。

很多來訪者之所以覺得痛苦,就是因為ta陷入了某種刻板固化的認知模式,這套認知模式非常強大。

諮詢師妄想用自己那一套所謂的正確的認知去替代來訪者的認知模式,根本不可能做到。因為這時候諮詢師和來訪者之間就陷入了一種競爭和對立的關係,而不是合作同盟關係。這對諮詢起效是很不利的。

如果諮詢師陷入到講道理這種境地,諮詢效果大概率是比較有限,來訪者也很快就會脫落。

講道理要是有用的話,來訪者完全可以通過自我對話,自己說服自己。那些道理到底是不是正確的,得由來訪者說了算,讓ta們自己為這些道理建構獨特的意義,外人強加的道理只會讓人反感。


我的諮詢師從來沒講過道理。

但我學會了ta的思維方式,遇到問題都能用ta的手段分析自己了。

這可比講道理一勞永逸多了。


心理諮詢中講不講理——這個話題也許非常有意思,因為人們(諮詢師和非諮詢師)會發現諮詢中「講理」會有許多的困境。

圖片來自網路

舉個例:某心理諮詢師說:「你的焦慮沒有什麼必要,就是自我不夠強大」,從道理上看,這句話似乎沒有問題,但是來訪者的感受是什麼呢?也許是這樣的感受:「我現在明明是焦慮,看來你沒有辦法了?」,「我知道我不夠強大,你這話是什麼意思?你說了我就強大了?」,這些傾聽者的感受會反應給諮詢師,如果諮詢師繼續「講道理」,我想這個諮詢就會不愉快地結束了——諮詢師感覺當事人不可理喻,當事人感覺諮詢師更不可理喻。

不僅是心理諮詢是這樣,人和人的打交道也如此,很多人總是如實地把自己的感受全說出來,可謂真誠無比,但是沒有人待見他/她,甚至遠離他懼怕他/她,如此真誠的人何故招來這麼不公平的「待遇」?顯然有些「真話」是不可說的。譬如,一個大人跟孩子說「你早晚會死的,高興什麼呢?」,高興什麼且不說,「早晚會死」是千真萬確的,千真萬確抹殺了高興的心情,反正早晚都死那就苦悶吧。「道理」上說得通,不過「世界末日」也來了……那麼人一定要欺騙和自我欺騙中生活嗎?不是!人註定是真實地生活,不管她/他以什麼方式真實——老鼠愛大米是真實,「愛你象老鼠愛大米一樣"也是真實,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世界裡真實地感受和生活,這些就是存在,存在是「講理」的。

圖片來自網路

這裡面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一個人想改變自己的存在狀態,他/她需要另一種生活,這該怎麼辦?論語里有這樣一段話: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不同個性不同處境的來訪者,他們對生活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同的——心理諮詢的「理」就在這裡,而不是為來訪者設定「正確」的生活法則。若諮詢師熱衷於給來訪者所謂正確的生活法則,便是執著,控制自然會產生,則必然發生惡性反移情

圖片來自網路

如此舉一反三,有萬花筒似的「理」,但是有一點是無可置疑的——都是在那特定的事實上尋找可行路徑。

甘露可以救人,也可以毒死人。

創造的勇氣(羅洛·梅文集)京東¥ 27.10去購買?

存在之發現(羅洛·梅文集)京東¥ 34.90去購買?

原創文章,未經作者同意,請勿摘錄或轉發,謝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