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什麼是來訪者提一個問題出來,讓諮詢師回答。通過回答,就可以知道這個心理諮詢師是什麼水平的?那麼,如果有,這個問題會是什麼樣的?類似於出考題?

理性探討,就事論事,想知道一些更具有操作性的做法,非常感謝啦:D

像什麼需要探討這個提問背後的動力或者覺察背後情緒等等等之類的回答就免了哈。別答。另外一鍵邀請難免會遇到一些~ ~的回答

不多說,只能說,看到了之後,黑名單歡迎您:D


說實話,我不太贊同用「考驗」二字來驗證心理諮詢師的技術,因為這個相當複雜,不僅涉及諮詢師使用的技術風格與流派設置問題,還涉及心理諮詢臨場發揮及對話的感受力,僅憑一兩個片段以及提出的問題就判斷這個諮詢師水平足夠優秀或者不優秀,是不嚴謹的。

就像醫生一樣,在沒有看病之前,你如何判斷這個醫生水平很高,問幾個問題他能夠回答,而且答得專業,就說明這個醫生水平很好嗎?倒也不一定,醫生的水平還是要從臨床診斷以及做手術的效果來判斷,要是能治好患者,原來很痛苦的,經過治療以後變好了,才能說明這個醫生的水平值得信賴。

換到諮詢師身上,也是同樣的道理。真正合理的認知是,這個諮詢師在諮詢過程里態度良好、諮詢設置嚴謹遵守倫理、諮詢效果評估下來也很不錯,整個過程給人的感受和專業度都十分符合,有這幾個方面作為依據,才能夠說明這個諮詢師的技術和水平能夠得到保障。

對於來訪者來說,考驗諮詢師技術並不是目的,只能是諮詢關係還沒建立起來之前的一個「試用心態」,做心理諮詢,來訪者最重要的還是要關注「效果」,效果才是來訪者做諮詢的目的。

因此,這個提問最好的問法應當是「評估」,有沒有什麼辦法評估心理諮詢師的技術是到位的,或者評估諮詢師是否專業,這樣的方式比較符合來訪者的權益,也有利於來訪者如何辨別諮詢師在諮詢里有沒有準確操作。

說到這,我就稍微拓展講一下吧,如何評估心理諮詢師的技術。從專業的角度來說,評估諮詢師是否專業、或者是否匹配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建立諮詢關係的能力。諮詢師做諮詢的時候,能否與來訪者達成良好的諮詢關係,在共情、傾聽、理解、尊重等態度上能不能與來訪者匹配,雙方感覺是否合適。

2、諮詢技術的運用。這裡面的技術,包括具體化、解釋、內容反應、自我暴露、情感表達等各種會談的操作,在諮詢中是否運用恰當,有沒有不合適的地方。

3、諮詢出現問題的臨場解決能力。移情、阻抗、依賴等方式出現時,諮詢師如何應對,有沒有準確化解諮詢裡面所出現的困境,維護來訪者的感受。

4、諮詢效果評估。每隔一個階段,諮詢效果的評估結果,有沒有達到預期的諮詢目標,心理測量的分數有沒有下降,會談評估下來來訪者有沒有感受到有效果。

5、結束諮詢。結束諮詢時,諮詢師有沒有給來訪者造成痛苦的感受,分離時有沒有覺得難受,在分離時有沒有做好循序漸進以及諮詢目標的確立,還有布置家庭作業在家裡面自我練習等各種情況。

6、諮詢案例記錄。整個諮詢裡面諮詢師的記錄是否完整,撰寫要求有沒有達標,個案概念化的情況做得怎麼樣,在檔案管理以及隱私方面有沒有做到位等,都可以考慮進去。

這個表,一般是督導對於新手諮詢師的考核使用的,判斷諮詢師能力是否到位的工作情況,許多機構在給新手諮詢師培訓的時候也常常會評估,還蠻好用。作為來訪者也可以借鑒參考一下,在工作的同時給諮詢師評估一下,要是諮詢師的分數還不錯,能夠達到七八十分,就足以說明這段諮詢整體上效果還行;要是分數過低,比如只有三四十分,可能說明在諮詢關係和工作中遇到了諸多問題。

也許是諮詢目標遇到瓶頸,遲遲沒有解決,也有可能是諮詢關係開始破裂,沒辦法讓諮詢工作很好地進行下去,這個也可以在諮詢里進一步討論。

而在諮詢效果上,OQ-45量表也很不錯,這個實際諮詢工作中評估也很能反映諮詢師工作的效果和情況,來訪者和諮詢師做諮詢時,最好也是每隔一個階段,對於諮詢效果方面進行評估,效果好了,感受不錯,會有繼續諮詢的動力,要是效果不好,得考慮轉介,一直耗下去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對於諮詢技術和流派,這個可能是比較困擾來訪者的地方,心理諮詢流派不同,操作方式不一樣,會談的感受也不同,很難判斷諮詢到底有沒有效果,像認知行為的指導性風格,和動力學派、人本主義的風格就截然不同,感覺都不一樣。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判斷的,就是在諮詢裡面你感覺「貼不貼心」。雖然心理諮詢在處理困難、複雜的問題時會很痛苦,也很難面對,一時間也很難馬上調整過來,但是諮詢師的態度都不會太急,說一定要急於讓你變好或者立刻改變之類的,而是會比較平緩,即使遇到阻礙,也不會強求來訪者一定得去面對,這裡面諮詢師會調整諮詢目標、改變諮詢方案和策略等,不停地和來訪者溝通,然後最終達成一致解決問題的目的。

貼心的態度是諮詢裡面可以判斷諮詢師是否專業的一個指標。

注意的是,這裡面貼心不是指「舒不舒服」,舒服不是心理諮詢的特點,心理諮詢到了核心調整階段,絕大部分都是不太舒服的,會有些不適和難受,尤其是面對認知、情緒以及行為的改變上,甚至有些會會讓人達到「咬牙切齒」的狀態。

要是諮詢師這裡面在處理問題時依然還能夠保持平穩的情緒,態度良好,且沒有太多負面及難受的表達態度,也可以說明這段諮詢關係可靠穩定。

說到底,評估很重要。在諮詢工作中有一個名言,就是「好的評估是心理諮詢工作成功的一半」,評估到位了,很多事情都能夠循序漸進,水到渠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要是評估不準確,瞎貓碰死耗子,沒有一個標準,在諮詢裡面漫無目的,那麼對於工作的開展會特別不順。


難以僅通過類似考題的問題,篩選合格心理諮詢師,確定其水平。心理諮詢是一項兼具科學和藝術的工作,心理諮詢師的能力要求,包含科學的「硬體」屬性和藝術的「軟體」屬性。

心理諮詢師的「硬體」屬性,相對可通過一些指標衡量,比如心理學、精神病學學歷教育、系統培訓、受督導時長、諮詢經驗等。如何了解從業者的「硬體」資質,可參考下面的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331716807?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心理諮詢師的「軟體」屬性,難以量化,增加了衡量從業者水平的困難。從業者「軟體」包含對理論的消化、技術的運用、自身人格的成熟度、開放性、價值觀等。

比如,從業者接受過不少系統培訓、督導,不等於轉化為自身能力。如同一樣在重點學校從小學上到高中,同樣的老師授課,學生水平還是會參差不齊。

人格成熟度、開放性等,更難以通過問題衡量。問題衡量有效,莫過於心理測量。心理測量是心理學各學科中,測評最具專業性。可即使是心理測量,信效度都一直被詬病,被物理學等硬科學極度鄙視。這裡面有心理的複雜性原因。

一是掩飾,可能說謊。

二是定義難。

怎樣才叫「心理成熟」」開放「?有了確定的操作定義,才能確定衡量方式。

三是,目前對心理諮詢有效的因素,研究不夠精確。

比如,知道諮詢關係對效果極其重要。諮詢關係要建立到什麼程度才有效?如何衡量從業者具備什麼特質,才有利建立良好諮詢關係?不知道。更別提還有其他影響因素。

一個人的心理很複雜,心理諮詢是」1+1&>2「的複雜。療效因子不明確,從哪些維度確定從業者水平就不明確,難以提問衡量。

除了以上原因,還有其他原因。

雖然從業者」軟體「屬性難以衡量,可以提供一些參考方法。

一,感受從業者的真誠

不論你問什麼問題,或是諮詢中的體驗,感受從業者的真誠。

真誠不等於專業,但專業、合格的從業者,必定要真誠。

二,感到平等、尊重對待

心理諮詢是一項人文工作,少了人文關懷,效果大打折扣。

在諮詢中是否感受到從業者平等、尊重對待,可以衡量從業者專業學習,轉化為專業素養的程度。

三,感受從業者開放性

從業者是尊重來訪者不同看法,包容討論空間?還是」一言堂「,權威式教導,覺得自己是對的,來訪者一定是錯的,必須聽自己的?

心理學對心理的了解有限,心理諮詢不同流派都是一家之言,沒有哪個流派絕對正確。

如果哪個從業者,不能接受來訪者不同看法,堅定認為自己才是正確的,只能說明水平較低。

四,邊界感

網路諮詢的發展,以及個人執業的從業者,來訪者常有從業者微信、QQ等社交媒體,作為聯繫方式,可能還能找到微博、知乎等社交賬號。

從業者的專業賬號和個人賬號是否分開?是否不用專業賬號,發專業無關的個人動態?是否不在社交媒體與來訪者點贊、留言等互動?

在社交媒體環境下,保持好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保證自己諮詢時專註,對來訪者、對工作負責,既是基本要求,也是能力體現。


暫時想到這些,以後想到再補充。從業者」軟體「的考查建議,多是感受。我們的感受很智慧,很多時候提示了對自己有價值的參考。

如果諮詢中,你的感受願意繼續諮詢,可以繼續嘗試;

如果持續感受不好(連續超過3次諮詢),不論對方多麼專家,沒必要勉強。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祝好!


我記得這個問題十多年前遇到過(對,就是08年那一場災難的時候),我們遇到了大量不靠譜的諮詢師,試圖快速鑒別技術,於是諮詢師們學會了這樣的【話術】:

  • 保密!
  • 來者不問,去者不追
  • 諮詢到點就結束
  • 諮詢要收費,不收費沒效果
  • 熟人不諮詢,防止多重關係
  • 尊重來訪者的選擇,不替他們做決定
  • ……

隨著二三級考試和我們同行的推廣,這些話術風靡全國,成了諮詢師的口(fang)頭(yu)禪。

說都會說,真正做到的有多少呢?


其實我想說:

  1. 如果有這樣的問題,諮詢師一定比來訪者知道的還要早,然後就可以背話術了
  2. 話術是快速更新的,而技術是積累緩慢的
  3. 不要聽他怎麼說,而是看他怎麼做
  4. 所以,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非得要問問題的話——請避開目前在這裡高頻率出現的,答是或否都可能變成死亡答案的問題。以及自己所問的問題,可能是被很多人早就問過了。

有些問題比較深刻,雖然有很多不同的人問,但在當時當地,也可以有很多差別。而有些譬如說你覺得我漂亮嗎這類……在生活中都非常見仁見智的問題問起來就,個人是覺得作用沒大到哪去……

但是,在你認知里,在你憑藉過去的經驗去理解,諮詢這個全新的經歷究竟是個什麼東西的過程,很重要。而這個理解帶來你的目標又是什麼呢?

結合一些常被推薦的書,用你的理解和目標去問對方吧。


像 @吃瓜群眾之一 說的:罵他

你就質疑他啊,不配合啊,這類的。

我覺得你自己的感覺能說明很多問題,不需要一定是試探才能發現他的技術水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