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肯定是不能。

從弗洛伊德以後,無論是精神分析理論,認知行為理論,依戀理論……都給出了一個關於人心理的最原初假設:人尋求依戀客體是最基本的動力。無論是嬰兒還是成人,都渴望與另外一個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只有在這種親密的關係中才能夠成長並發展,老年人也不例外。

人工智慧機器人可以重複人說話,假裝共情,也可以給出一些很好的建議,但它沒有辦法給另一個人情感上的依戀。而沒有情感的建議,幾乎是沒用的,因為得到這些建議,沒有體悟,也沒有動力去改變。

況且,現在各大網站都有人工智慧的回復,不要說你生氣了,它安慰不了你,就是稍微複雜一點的問題,人工智慧也回復不了。人工智慧仍然是線性思維,你說一我回復二或者你說一我回復123,但人類的大腦和語言並不是線性的,我沒有情感記憶和場景記憶,當我們在說一個概念,一個問題時,我們腦海當中會想像到當時的場景,還包括一些顏色,氣味。當我們說「你理解我」時不僅是要你理解我對某個概念,知識的思維,還希望你能理解我當時的情感,渴望,當時的身體姿勢。而機器人要想做到這一點,恐怕還要很久很久。


應該是做不到的。

當然如果放寬到比較寬泛的心理健康領域,通過人工智慧提供一些方式方法、提供一些不那麼針對具體的個性化處境的信息參考,可能是可以的。但是更深一層就沒有辦法進行。原因就是源於深層的或者根本性的一些心理問題,本就是「個體」和「類」之間的矛盾問題,是特殊和一般之間的矛盾問題,是生命本質在自由發展上碰到的問題。換一個角度來說,其實就是獨特的、具體的「人」,遭遇到「異化」、「非人化」。

因此對於深層問題,一定會涉及到關於個體獨特的、非常個性化的本質的那一部分,而這是需要通過另一個獨特的、個性化的個體,通過和這麼一個個體接觸才能夠觸及的,這是一個自由的創造的過程。這也就是諮詢關係是諮詢起效中十分關鍵的要素的緣故。

那麼人工智慧其實就不是這樣一個個性化的、獨特的個體了,雖然我們想要通過大量的數據統計學習,讓ta表現得像這麼一個真實存在的自由的個體,但是本質上還是相差很遠的。


未來的確有可能會出現可以做心理諮詢的AI(其實現在做一個也不是不行,畢竟小愛同學和天貓精靈都已經夠聰明了,稍加改進就能拿來做心理諮詢,但心理諮詢收益太低,沒人去做這樣的開發),但AI不能代替它背後的心理諮詢師,AI做的只是輔助心理諮詢師,減輕心理諮詢師的勞動量。

具體可參見我的另一個回答:https://www.zhihu.com/answer/1158754625


如果人工智慧心理機器人可以成立,那麼市面上超過百分之九十九的職業基本都可以被淘汰了。

能夠治療早就到強人工智慧的階段了,目前來看一是技術很難達到,二是倫理道德的問題比較嚴重。

但天曉得未來會是什麼樣,我們又會怎麼樣哩?

畢竟沒有人比我更懂人工智慧 (狗頭保命)


首先說是做不到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它是一個創造性的,而人工智慧心理機器人的話更多是統計學基礎上做出最優勢的反饋。那麼說這種反饋有可能並非是針對來訪者的,而是針對曾經這種情況下大量反饋中提取的一項。

這就表示有兩種衝突,一個他人個體化和你自身個體化之間的衝突。一個是海量平均數據和你個體化之間的衝突。


首先,我不贊同用「戰勝」這個詞,為什麼人工智慧和心理師就必須站在PK的對立面而不能是合作的關係呢?

然後回答這個問題,在現階段,人工智慧可以「普惠」到的是一些心理知識類的傳播,在這一點上的確比人工的方便很多。但是用多了各個平台的機器人客服你就會發現,到最後具體、特別的問題還是需要人工服務。

心理諮詢的複雜性在於同一句話對不同的人說會有不同的效果,不但要結合語境,還要結合來訪者的氣質、特性、認知能力、成長經驗、防禦機制、當下情緒狀態、關係的安全程度等等等等,除非人工智慧真的發達到這個地步,否則對於心理諮詢師來說,別說戰勝,就連合作都可能是個負擔。


能否通過人工智慧來進行心理諮詢服務,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兩年前我開始寫一份心理服務AI的專利申請技術交底書,至今還沒有寫完。主要是雜務太多或者想法也不足夠成熟吧。AI心理服務,超越人工服務是一定的。第一條理由,常規的心理服務, ?有其

普遍的規律和邏輯,而這種邏輯可以服從於不同的經典流派和成熟的治療方法與干預策略。AI可以戰勝人工心理服務的第二條理由是服務數量、時間和精力,自助的形式,機器一定是超越人工的。


未來的某一天,AI一定會成為精神科的輔助工具,但是(200年內)不可能成為心理諮詢師。

100年內AI有可能偽裝成諮詢師,跟人進行簡單聊天,但不會有治療效果。

治療比診斷複雜的多,並且治療方法的普適性很差。


人與人之間必然是要溝通的。

人工智慧會不會診斷和處理先不講,首先要學會把話說明白吧。

語言的三要素包括:語音、辭彙、語法。

什麼時候人工智慧會好好斷句了,有抑揚頓挫了,聽起來確實像是一個真實的人在講話了,才能算是把話說明白了吧。

現階段,大多數聽起來還是屬於人工智障吧。當然,更有可能是我還沒遇到過高級的。


我就問人工智慧,是先有的雞還是先有的蛋,它能回答出來嗎?

你再問諮詢師同樣的問題,諮詢師會問你,你在想這個問題的時候是什麼情緒。

諮詢師經典的一句話,關注當下發生的事,諮詢室中發生各種各樣的事,人工智慧即便存儲空間再大,再像人,還得陰溝子里翻船


基本上沒可能,機器沒有人類真切的情感流動


在大數據統計方面,人工智慧心理機器人一定能戰勝心理諮詢師,但就真實的效果而言心理諮詢師的效果會比較好吧。


人工智慧只能成為心理諮詢中的一個很好的輔助工作,真正要做心理諮詢工作的還是人,還是心理諮詢師,所以你說戰勝心理諮詢師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人會隨機應變,機器不會的,現在很多企業做心理機器人也是主要是想它們輔助醫護人員,而不是取代。在這點上像連信科技他們開發的Psybot心理機器人就在社區、醫院、企業單位幫助心理服務一線人員提供了智能的心理服務,而不是整個社區,醫院都是機器人。


心理諮詢師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心理的依賴感。除非是基於NLP機器學習,讓用戶感受不到對面是一個心理諮詢師,更像是一個鄰家大姐的感覺。但是這個還需要時間。需要大量的心理諮詢數據。目前人工智慧在垂直領域生長,也算是在做準備吧

比如萬靈做的心鏡。其實也是可以做作APP的同時,有了更多真實的心理數據,去對AI進行訓練,便於AI更好的進化

心鏡

人工智慧賦能精神心理疾病精準診斷與治療

心鏡App

心鏡 — 診療一體化服務精神心理疾病患者

智能預診 — 常見精神類疾病診前自查心理評估 — 心理檢測與心理疾病篩查心理疏導 — 個體化在線認知行為治療情緒日記 — 喜怒哀樂心路記錄與復盤

心鏡醫生端App

心鏡醫生端 — 高效患者管理與隨訪工具高效問診 — 患者預診線索智能化梳理病歷生成 — 自動寫病歷對接醫院系統

院外隨訪 — 在線推送隨訪量表與問卷

隊列研究 — 回顧性分析與前瞻性研究

心理諮詢師解決的問題是幫一個人如何成為他自己,也就是如何做人。而不是幫他解決具體的問題。

如果,人工智慧也能幫助一個人如何探索自己,那麼人工智慧本身就是人類了。

如果人工智慧和人類毫無差異,就可以取代,否則,不可以。


診斷,心理測試或者可以,但是治療不行。


曾經就這個問題親自問過一位美國足外科醫生:回答如下:人工智慧雖然可以通過病人的狀況得出一定的治療方案,但由於缺少與病人直接的交流——也就是所謂的互動,使其診斷結果與人類醫生略有出入。因此一段時間內人工智慧無法替代醫生。我相信很多心理諮詢師的回答也是如此。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