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美國,一年30萬作業

父母每次在問起自己如何的時候,在句末總是會加上你要在那裡好好念書家裡面送你過去不容易,父母在國內很辛苦,你要好好念書之類的話。我和你爸(媽)都在國內賺錢不容易。我為了賺錢xxxxxxx。心裡知道這些話都是沒錯的。

但是挺多了心裡真的感覺很壓抑,身邊的人也沒有能理解的。

現在都有些怕和父母說話。父母總是怪不經常主動發微信。是真的自己沒有良心,自己的錯嗎。

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呢。


為什麼會不喜歡聽這樣得話,甚至發火,抵觸,不想再繼續努力。

因為自己其實一直在自責(容易自責的性格與長久的家庭教育方式有關,父母通過描述自己的辛苦,付出,要求你珍惜並做出努力,於是你會覺得不努力,或者因為不開心而稍有懈怠都會對不起他們的養育之恩,因此自責),焦慮,覺得對不起父母的辛苦,覺得做的還不夠好,但是想做到又太難。會覺得這樣不夠好的自己接受不了父母的批評有點有點任性,因為一點挫折就放棄努力,有點沒用。自己已經在自責了,已經在調整自己的情緒,準備為了自己做些改變的時候,父母又在強調要好好努力,要馬不停蹄,要注意這個那個,不然以後只能後悔,就把他們對我們的焦慮一股腦全拋在我們身上了,他們希望我們不要錯失機會,不要浪費時間,一切都緊趕慢趕著來,是希望我們好,但歸根到底是想讓他們自己安心。在自己調節自己的情緒,緩解自責得時候實在是難以承受更多的壓力,甚至希望以前那麼親密關係的父母,可以更信任自己尊重自己一點,而不是一遍一遍的說著你的不足,加重你的焦慮。其實小時候我們可以接受這樣的耳提面命,一方面是小時候自己的思想還沒有體系,獨立思考的能力有限,對父母經濟和情感上得依賴,會讓我們覺得父母一定是對的,哪怕有時候心裡沒那麼舒服,其實潛意識裡會覺得不能違背,不然自己就是不懂事,就會得不到父母的喜愛而自我反省(有時候這種反省夾雜著羞恥倔強和妥協);另一方面,父母對我們的期望,在小時候相對容易達到,你很容易從他們那裡得到認同並從中獲得安全感,隨著年齡增長,競爭越來越大,我們越來越難以滿足他們的期待(有時候甚至是小時候為了獲得喜悅和安全感而事事習慣爭優,難以滿足自己的期待)

父母的焦慮通常是急迫的,舉個例子,有一段時間我爸媽每一通電話都是「趕緊報名六級,六級沒過很多工作就找不到,以後後悔都來不及」,實際情況是我在長久的督促中,一邊自責於別人都能過六級,我過不了,但是面對自己的自責,和父母一遍又一遍的提醒你現在六級沒過很急迫的現狀,壓力倍增,在我跟他們哭訴壓力很大,不想做了之後,他們不理解我的壓力,說「有什麼壓力,抓緊時間複習就過了,你再矯情的調整又浪費了很長時間」,這是惡性循環,你的壓力不被理解,甚至變本加厲,他們會覺得你不僅六級沒過,而且不思進取還任性脆弱。我越來越討厭抵觸與他們交談,習慣性的自責有讓我覺得有負期望,但對父母的依賴和對親密關係的留戀,讓我依舊期待他們的理解和共識。這種循環中讓我備受折磨,如果雙方都不對自己的現狀做出改變(父母學會放手式的尊重和支持,保留親情,信任。子女學會分辨不良情緒是否來自父母並有選擇的過濾),矛盾就永遠存在。(當然,如果雙方目前都對現狀滿意,這種矛盾也不存在)

最近也在遭受與題主類似的困境,一度很壓抑,失去安全感和自我認知能力。看了很多類似問題的好的文章和回答,總結一下,覺得很有道理,有待補充(有這種煩惱,說明我們的父母都很努力,都很愛我們,只是可能出現了一些小瑕疵,這種瑕疵可以通過交流和自我調節緩解,別把親密關係想的太脆弱)一:經濟獨立會讓你對他們的依賴降低,開始有底氣思考自身。建立自信,自我認同,學會不要輕易陷入自責,而是保持在一种放松的,對未來充滿希望的自由狀態,記住,無論你想做什麼,思想上沒有負擔,一心只想做好這件事,一定是事半功倍,一定會。所以別那麼容易自責,即使自責也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否定自己。二:分清與父母交流過程中產生的情緒到底是自己無可救藥還是他們的強盜邏輯。三:大部分父母是真的希望孩子好的,是充滿愛的,但愛的方式不一定那麼舒適。


我父母也差不多這樣吧。我平時放假回家基本是沒有開銷的,因為只要我有一點開銷,哪怕就是去買個零食,我媽也要說你怎麼這麼捨得花錢知道現在掙錢多不容易嗎如此如此,我就會從心裡覺得他們其實是有點自私的,本來作為一個人就有努力做好分內之事的責任,就像我現在的年齡該努力念書而我基本做到了,我未來到了該自己掙錢的年齡那我也一定會去拚命掙錢,做父母的原本應當給自己給家庭創造好的條件,但是他們呢,覺得自己掙得錢不多,日子過得不滿意,甚至不能給子女一個不錯的生活,不去想辦法反而在子女面前不斷抱怨要求子女怎樣怎樣並且施加給周圍人生活壓力。。。總之我有時候會覺得這樣很不好
非常能夠理解你的感受,因為本人的父母也是這樣,從小縈繞在耳邊的就是「我為了你們多麼辛苦,你們一定要好好念書,一定要有出息」「我砸鍋賣鐵也要供你們」諸如此類。我不知道是因為他們的「諄諄教導」我才學習好,還是我本來就可以學習好,總之在學習生涯的初級階段,我還算是不錯的,達到了他們的目標。但是卻引起了後來的叛逆,感覺自己一直像個工具一樣被使用,內心充滿對父母的敵視和憤怒,潛意識裡要報復父母,而且是通過自我毀滅的方式,最後只能是兩敗俱傷得不償失。這樣的教育還讓我的人生從此背負起了一個沉重的負擔:內疚感和不值得。好像自己的存在是他們的負擔,自己唯有好好學習才能對得起他們,延伸到社會,自己只有足夠好,足夠優秀,別人才能愛你。而那種工具化的自我,又是我極力排斥的,所以潛意識是衝突的矛盾的。還有很多事情上,無法很好的表達自己的需求,別人的需求是第一位的,一旦不小心「傷害」到別人,立刻就會內疚自責,彷彿自己成了一個壞小孩,隨時都會被拋棄。這樣的人生是處處受限的,無形中給自己上了一套枷鎖,不得輕鬆和自由。慶幸的是自己能夠接觸到心理諮詢,開始慢慢發生變化。嘗試去理解父母,一是他們自身思想的局限性,他們沒有更好的教育方式,只能通過這種讓孩子內疚的方式來讓孩子好好學習。其實他們也不了解自己這樣說,會帶給孩子什麼感受,只要能看到孩子像自己期待的那樣好好學習就好了。同樣你也需要被理解被看到,我感受到你內心壓抑了很多的委屈,甚至憤怒,如果不去處理,長時間下去會影響到你的身心健康,以及你和父母之間關係的緊張。所以你需要將他們這樣做帶給你的真實感受表達給他們。其次,看到他們內心的焦慮,他們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夠讓你有一個好的未來,但是他們不是你自己,他們只能給你提供金錢,但使用金錢的人是他們控制不了的,所以他們內心很焦慮很擔心。子榮母貴,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中國傳統文化向來如此,雖然這是一種不健康的依附關係,但我們能看到他們內心的不安全感。再加上你如果不經常跟他們聯繫,在情感上給不到支持,他們會更加覺得恐慌。結果只能像祥林嫂一樣反覆念叨「我們很辛苦,你要努力」。雖然我們看到父母存在的很多問題,但是想要去改變他們著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年齡大了,思維固著嚴重,覺察和反思能力也有限。對他們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所以只能通過我們自己的改變來帶動父母的改變。比如試著去將自己在學習中取得的進步,生活中發生的好的事情主動跟他們分享,讓他們看到你的努力,你的成長,來減少他們的焦慮。

第三,試著和他們進行分離,這個分離指的是心理上的,當他們再這樣說的時候,仔細覺察一下自己的情緒,看看哪一部分情緒是他們自己的,哪一部分是你自己的,你是不是把父母的焦慮和不安全感全部背到自己身上去了。他們的還給他們,你只負責你的那一部分就好了。等到你自己強大了,你好了。你會發現父母也跟以前不一樣了,或者他們再怎樣也影響不到你了。但是要真正做到,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這就是需要通過心理諮詢進行個人成長的部分。

加油,所有我們和別人的問題,從根本上都是自己和自己的問題!
出國留學+1出國前我爸媽都在說你要好好學習啊,我們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啊,之類的,然後就給我一種感覺我是為了她們在學習。因為我媽學歷不是很高,她對我的期望就特別大,她不管我的學習,但是考差了她又會動手,比較輕的就是言語傷害。出國以後,我爸媽每次打電話都是說家裡的錢都給你讀書了,你一定要好好學啊,還有各類考試,考的不是很理想的時候我不會告訴她們成績,因為自己都覺得很丟人,然後他們就會不停的在我面前說花了多少錢多少錢。我媽說過最傷人的一句話就是,你現在的成就都是用錢換來的。一句話,否定我全部努力。如果不是為了你們,我早就不想活了。
不邀自答。誰賺錢不辛苦?成年人既然已經準備承擔這個責任,就沒什麼抱怨的。不過這是父母的問題,不是你的問題。父母的心智模式是他們自己需要努力的,對於我們,只需要做好我們自己。你就算是經常跟父母聯繫,父母還是不會得到滿足。這是心智模式的問題。推薦你看《捨得讓你愛的人受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