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奇怪。不仅是陆抗,陆抗之子,陆晏和陆景也都在最后的伐吴战争中为东吴而死,而他们的兄弟陆耽,陆云,陆机等人都在西晋仕官。

再往上陆逊从祖父,陆绩父亲陆康也是因为孙策而死,陆家被孙策困守庐江时,有一半人惨死,险些灭门,但这并不妨碍陆逊,陆绩在东吴仕官,陆逊甚至娶了孙策女儿。

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

我个人认为的主要原因。

在门阀制度下,家族利益大于一切。

江东陆家一直是东吴望族,这跟他们一直迎合统治者利益是分不开的。

原则上讲,无论谁统治江东,只要他愿意保证这些门阀的利益,门阀贵族们就愿意为他们出力。这个统治者可以是献帝,可以是孙家,当然也可以是司马家,说白了,对陆家而言,他们的命脉被这些人掌握,君不见诸葛恪一人有过,而江东诸葛氏惨遭灭门。

相比来说,陆抗所面临的处境其实并不恶劣,陆逊是自己病死,虽然跟孙权有关,但他们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杀父之仇,再者,陆抗掌权时,大帝早就去世,即使有仇也算不到谁头上。好比陆逊仕官时,孙策也已去世,即使真有什么仇,也不太会代际传播(何况大帝也不太待见他哥哥一家)。何况孙休继位时,还追谥陆逊为昭侯,陆家在东吴也一直是德高望重,蒸蒸日上的姿态,大帝之后还特地召见还都治病的陆抗,流著泪对他说:「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前后所问,一焚灭之,莫令人见也」。这时的陆机,你能要求他怎么做,他为吴国恪尽职守,不仅因为这个符合他的理想,而且陆家根本还是在孙家手上,随便一个决定就足以让陆家万劫不复。而客观上,即使因为谗言被疏远过,孙家一直算是对他不薄。

而之后,孙家失江东,陆家也很快攀附上司马家,实际上,直到唐朝,吴郡陆家还一直是名门望族。

中间对家族的责任埋没了多少理想和操守。

说到底,理想,执著,仇恨,忠诚

这些其实也无比可贵的东西

在触及根本利益之后,都一文不值。


我一直想彻底梳理一下孙陆两家的纠葛,正好在这开个题。

首先是回答题目:孙吴是一个相对松散的统治结合体。孙氏皇帝只是众多大贵族中的挑头者而非绝对的神性天子。对于各大家族和孙家的关系而言,既有臣服于皇帝的一面,又有盟友关系相对独立的一面。

一言以蔽之,对孙吴来说,称臣是结盟的高级形式。

曹丕和刘备骂骂咧咧地退出了群聊。

1.大帝步皇后

没错,我们要讲孙陆关系,所以第一节是步皇后。如果我们乐意,可以叫她步练师。

步皇后是死后追封,在她活著的时候,步夫人封后受到朝臣的阻碍,一直无法实现。

步练师出自步骘一族,长女大虎嫁全琮,是为全公主;幼女小虎嫁朱据,是为朱公主。最强的后盾则是孙权本人。

就这,被重臣们摁著立不了后。

周瑜等几个人的嫌疑可以排除,他们没活到那个岁数,剩下的一个都别跑。

要摁住孙权和步骘,张昭顾雍陆逊你们仨都得上。张无忌带殷天正打三渡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虽然没有明确证据,但孙权和张昭之间,你不让我封后我不给你拜相,这个是可以猜的。

那么重臣们心仪的人选是谁呢?徐夫人,或者叫徐妃。

徐妃,吴郡富春人,父徐琨是孙坚的外甥,孙徐两家关系密切,徐琨是最早起兵支持孙策的人之一,死于征黄祖。宣太子孙登的母亲出身低,所以交给徐妃养大。这是朝中要求立徐妃为后的重要依据。

真的很有道理。

从纸面上看,徐妃立后的条件确实比步练师好。何况徐党的核心不是别人,正是宣太子孙登。

但徐妃也有劣势。她是丈夫死后改嫁的孙权。她初婚丈夫叫陆尚,陆康的孙子,陆逊的堂兄。

大家不用在乎徐妃与孙权的辈份问题,孙家以后还有更劲爆的。不过这个婚史,你们还是上点心。

所以究竟是陆逊插手孙权继承问题,还是孙权手伸进陆家了?

一笔烂账,说不清楚。

可以确定的是后来徐妃彻底失宠,闲置吴郡,原因是「妒忌」。而众所周知,孙权的宠妃是步练师。

步党,孙权领衔,步骘、全琮、全公主参演,可能有朱据和朱公主。

徐党,宣太子孙登领衔,张昭、吴四姓出演,可能有朱据和朱公主。太子四友有顾谭、诸葛恪、张休(张昭子)、陈表(早逝)。

熟悉吴史的朋友应该已经看出来了,这就是两宫之争的雏形。

三国志的一些注疏者曾疑问,为何步骘等贤士会站队鲁王,我想他们站的不是鲁王,而是孙权、步练师和全公主。孙权也明白,所以真站鲁王的全寄杨竺等人,孙权最后都杀了,但绝大多数「鲁党」,混得比太子党好多了。

说的就是你,顾谭。

2.顾与陆

这一节从顾雍开始。

吴国总共五十一年国祚,其中顾雍当了十九年丞相,四舍五入就是一半时间。他与陆逊一文一全,一内一全,掌控吴国行政与军事二十年。可以想像,不需要顾陆朱张反对,只要他们像张昭一样对孙权关闭大门,孙吴根本就没有可能建立。

但这样对四姓有什么好处呢?

所以大家还是合作一下的好。

这是孙吴的底色,联姻、让利乃至推广部曲私兵,没有这些就没有孙吴。没有了孙吴,南朝还有这些,甚至有更强势的王谢世族。

按照光荣史观,得到顾雍和诸葛瑾几乎没有区别。但现实不是这样,现实是得到顾雍你拿到了建国的入场券,诸葛瑾可不行,他有个弟弟你可以试试。

一百年后,司马睿又重走了一回孙权路,摸到了顾荣的门。

顾雍的祖辈如何已经很难考证了,从他开始:他的妻子是陆康的女儿,大顾陆氏。

他的长子顾邵只活了三十岁,活著时名声在陆逊之上。当然,当时没人知道陆逊是SSR。他娶陆骏的女儿,顾陆氏。

陆骏的儿子叫陆逊。

后来小顾陆比顾邵还早逝,顾邵又娶了孙策的女儿。

巧了,陆逊也是。

所以陆逊和顾邵这关系,我觉得应该叫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陆逊只有陆抗一个儿子,这代「有可能」没和顾家联姻,陆抗的女儿又嫁到顾家去了,小顾陆氏。

为什么说有可能呢,因为陆抗失去发妻张氏之后又生了陆机陆云小顾陆这些人,从顾陆两家一贯表现来看,这位不知道出处的妻子八成姓顾。

所以两宫之争中陆逊给顾邵的儿子顾谭出头,吴亡后陆机陆云跑顾家大本营华亭悠游,跟顾荣特别好。顾荣的妻子也是陆抗的崽。陆机陆云给他俩不知道写了多少东西。

看见顾和陆一律按异父异母的亲兄弟处理。

所以现在你是孙权,被丞相顾雍和上大将军陆逊管了二十年,你怎么想。你的太子十分依赖陆逊、顾谭,你怎么想。

这还是不知道后面还有陆抗顾荣俩SSR呢。

吴国的建立和存活非常依赖孙顾陆同盟,孙权要做的是一边把同盟推向较高形式,一边避免把顾陆同盟逼急了。

3.上大将军

这一节讲讲上大将军这个职位。

三国皆承汉制,在细微处有不同。最高武官都是大司马。

魏国的大司马曹仁,曹休,曹真,大家都很熟悉了。然后是大司马公孙渊,丢人。再往下是大司马司马懿——这名字坑人啊,虽然人更坑。所以到了司马懿这里名称改回太尉了,后来又有太尉王凌。有人认为魏国是觉得好多大司马都是死在任上所以不吉利给改了,但我觉得这就是个借口,因为大司马本身就没什么升迁途径了,升晋王,赐九锡吗?三公本身就需要很高的资历,在职去世,正常不过。

蜀汉因为诸葛亮的关系,长期并没有一个实权大司马和他分庭抗礼。诸葛亮死后数年,蒋琬晋为大司马。

吴国给陆逊发明了一个上大将军的名号,放在大将军上面作为「当时的」最高武职,却不让陆逊直接做大司马。

从后来吴国任命的大司马看,吴国不仅有这个位置,而且很愿意给出去。那为什么不直接让陆逊做大司马呢?我提三个可能性。

第一,孙权就是不想让陆逊正经地位列三公,硬给他压半级。

第二,他姑父顾雍是丞相,他不跟姑父平起平坐,自己逊让半级。

第三,大将军和大司马的职能范围不同,所以汉朝搞出了一堆大司马大将军。吴国因为有一位二十年的丞相行政,更需要将军们负责大将军这个职位的功能,而在中央有大将军的情况下,为镇守荆州职能相同地位更高的陆逊抬了个上字。顾雍,陆逊去世后,大司马官制恢复正常,上大将军管理荆州的习惯保留。又或者吴国对大司马的本意是授予那些够资格,快去世的核心将领。朱然在任命后第二年寝疾,陆抗拜大司马半年去世,吕岱90岁当大司马,这人就是个系统BUG。施绩,丁奉涉及到孙皓异常登基,所以弄了俩大司马出来。

喜欢哪个信哪个,或者提点别的说法。

4.王室之出

这一节讲陆抗。

况臣王室之出,世荷光宠,身名否泰,与国同戚,死生契阔,义无苟且,夙夜忧怛,念至情惨。

要回答题目里陆抗为什么那么拚命,这句本人回答应该是最合适的。

陆抗的母亲是孙策的女儿,这叫王室之出。

世荷光宠嘛,其实陆家对孙家多少有点仇将恩报的意思,谁让你家是我们认了的皇帝呢?

身名否泰,与国同戚,死生契阔,义无苟且。这算是掏心窝子了。

诸葛亮有句话,叫能贤亮而不能尽亮。这个情况对陆家同样适用。像陆逊陆抗陆晔这些人加入魏晋,同样可以得到很高的地位,但身名否泰,与国同戚,死生契阔,义无苟且,对诸葛亮和陆家来说就只有那一个国家可以。这是历史感情,家族因素,个人志向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诸葛亮,陆逊陆抗这个段位的人来说,「尽我」太重要了,重要到了身名否泰,与国同戚,死生契阔,义无苟且的地步。这里需要自己理解。

夙夜忧怛,念至情惨。

看一眼孙皓,惨 陆抗 惨。但是再惨也得接著干活。

两宫之争的经历就不赘述了。

陆抗与孙和通过张家姐妹连襟,而孙皓是孙和与何姬的儿子。孙皓的妹妹嫁给了陆抗的儿子,按照吴国惯例应该叫陆公主。

一方面,孙皓有自己的何氏外戚,但何氏外戚显然不够强。孙皓是暴君,但对陆抗大体上是维持著面子的,玩得再花也没敢拿顾陆开刀。贺邵在吴郡搞了点动作,最后还是被小事化了了;另一方面,也不接受陆抗的劝谏,我行我素。

陆抗传里开始出现大段大段的上书陈词,其中就包括王室之出这段,而结局都是石沉大海。

孙权搭理陆逊,你急。孙皓不搭理陆抗,你更急。急也没用。

要么你降晋;要么你清君侧,然后降晋;要么你帮他混日子。不然还能怎么办?祈祷天上落个雷把孙皓劈了吗?

没有办法了。经历了两宫之争的余波,我想陆抗完全不愿意卷入朝廷的斗争中,他只能把精力用在荆州,然后荆州就搞了大新闻。

孙皓召步阐入朝,步阐越想越害怕,直接反了,引爆西陵之战。陆抗A了上去,灭了步氏。

关于陆抗灭步氏,你可以认为这是灭族反叛者的常规操作;可以认为这是把陆步的新仇旧怨一起了解了;也可以说陆抗做的不对。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件事。

如果他不灭步氏,怎么办?

放步家人跑到晋国给吴国添堵?

抓步家人回去给孙皓发落?孙皓的残暴是出了名的,何况他跟步家还真有仇。

没得选啊,就地消灭步家还真是最优解。这个黑锅他可以不帮孙皓背,但代价是已经很糟糕的吴国环境进一步恶化。

陆抗他做不来啊。

最后千言万语还是汇成那句亲自答。

况臣王室之出,世荷光宠,身名否泰,与国同戚,死生契阔,义无苟且,夙夜忧怛,念至情惨。

惨 陆抗 惨。

5.补一个时间表

顾雍去世后,东吴顶层出现了一大波去世潮:

243年11月,顾雍去世;244年,张承去世;245年3月,陆逊去世,同年张休被赐死;246年,顾谭去世;247年,步骘去世;249年,朱然,全琮去世;

张承是张昭的儿子,张休的哥哥。他的妻子是诸葛瑾的女儿,两位女儿一位嫁给太子孙和,是为张妃;一位嫁给陆抗,是为陆张氏。

孙和的太子党以张,诸葛和顾陆率领的江东大族为核心,失去顾陆张的当家后只剩诸葛恪和朱据还算人物。然而在孙权坚定了废太子的决心,做好准备的同时,步全同盟唯二两位SR去世了,步全从此再拿不出一张像样的卡。

鲁王党也崩了。

谁让你孙权活得长呢。

没有强力人物坐镇,强行让鲁王上台,极有可能导致太子党掀桌子;如果让太子上台,鲁王党一个都跑不了。在250年,孙权搞出了一个复杂的结果:

立幼子孙亮,废黜太子,流放朱据,赐死鲁王及一批党羽。孙亮的妻子是全尚之女。

别问我孙权为啥觉得这样可以,我想不明白。大概这就是250吧。

朱据还没到流放地就被鲁王党的孙弘搞死了。

252年孙权去世,诸葛恪,孙弘和宗室孙峻共同辅政,新朝雅政,第一件事就是弄死了孙亮的母亲潘皇后。

这件事有一个准权威说法,但我不建议你们信,反正说一下:据说潘皇后问孙弘,吕后临朝听政的故事,然后几个大臣一合计,潘后就去世了。

第二件事是孙峻和诸葛恪联手弄死了孙弘。

我是想不通孙权最后的配置用处是啥。难道是杀人不脏自己的手?

随后诸葛恪通过东兴之战和一些内政工作建立了极高的威望,又给输回去了。253年孙亮和孙峻利用这位权臣不得人心又没有戒备的机会除掉了他,顺手弄死了废太子孙和,张妃乃至诛灭张氏和诸葛氏。孙峻与全公主和全氏外戚掌控朝廷。

顾与陆的长辈,妻子,妻舅,盟友全没了,朱然的儿子施绩和父亲的老部下丁奉可能是陆抗仅有的盟友。

255年,全公主和孙峻诬杀朱公主。

从245年陆逊去世到此,这是最艰难的十年。而诸葛恪被杀,张氏灭族则堪称至暗时刻。

256年,孙峻去世,三十八岁。因不满孙𬘭继承权力,吴国内部爆发了多次大战。孙𬘭族灭滕胤,吕据等人。

257年,淮南第三叛,孙𬘭因军事问题杀朱异。解围寿春失败,支援寿春的诸全氏子弟降魏。朱异是朱桓之子,朱据之侄。此战陆抗为柴桑督,支援作战,是吴军仅有的胜绩将领。升征北将军。

258年,孙亮借口追究诬杀朱公主的事干掉了孙𬘭的亲信朱熊和朱损。

为了给朱公主报仇,把她儿子都弄死了,反正别人都是双赢,朱家是输了一百次。

孙亮,全公主谋求消灭孙𬘭,但被孙𬘭反杀。孙𬘭废孙亮,改立孙休。

孙𬘭终于把吴国全国都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258年年底,孙休与张布,丁奉合谋诛杀孙𬘭。吴国终于有了一位正常的皇帝。孙休为诸葛恪等被孙峻孙𬘭杀害的人平反。

259年,陆抗拜镇军将军,假节,成为吴军的方面统帅。

264年,孙休突然去世,孙皓即位。好日子,完蛋了。

272年,孙皓召步阐进京。步阐反叛,西陵之战,步氏灭族。步陆延续三代人的对抗至此结束。

274年,陆抗去世。

280年,吴亡。


陆逊的死是和孙权有关,但是陆逊又不是孙权杀的。也就是说,这两人之间没什么深仇大恨。

陆逊死的时候,孙权那边的泄密案子,陆逊可是还没洗脱嫌疑,何况还有杨竺咬死陆逊有二十条罪。陆抗说个不好听的,他出仕的时候,底子是花的,他没资格要求什么。

就这样,孙权还允许陆抗接管了他爹部曲里的五千人,已经算是很给陆逊以及吴郡陆氏面子了。你要知道陆逊牵扯进了窃取皇帝私下事还有二十条其他罪名(虽然是冤枉的),而且还在立储问题上强势站了个队(尽管他一开始没想站队,被陆胤坑了)。就这几件事,孙权就算是想把陆家踩到尘埃里,其实一点毛病也没有。

然而孙权没有。他在陆抗送陆逊灵柩回吴郡安葬以后谢恩的时候,召见了陆抗,虽有软禁他的嫌疑,但是也给了陆抗一个为自己父亲洗脱罪名的机会。陆抗把握住了这个机会,把所有罪责都解释清楚了。孙权气消了一半。

大概七年之后,孙权死之前没多久,陆抗生病回建业去养病,孙权还特地召见陆抗,哭著跟他道歉,说我当年对你爹这事做得不厚道,我知道对不起你,你父亲那二十条罪咱烧了,这事儿翻篇。孙权都做到这地步了,陆抗还有什么借口不好好给孙家干活呢?毕竟陆逊已经死了,陆家还在,他作为当时陆家两个主要人物之一,这时候不往前看,难道还跟孙权说,我不原谅你,你还我爹命来?

另外,从陆抗后来的上疏里可以看出,他是自称「王室之出」的。他们陆家的利益早就和吴国王室绑在一起了。

况臣王室之出,世荷光宠,身名否泰,与国同戚,死生契阔,义无苟且,夙夜忧怛,念至情惨。

他不好好效力,对自身角度也是说不过去的。

还有一点,我想也是陆抗的一个主观原因,吴郡陆氏向来以「忠」立(四姓是张文朱武顾厚陆忠)。他父亲因忠获戾,哪怕要死都不背叛主君的一个人。他不好好给吴国出力,那不是打他爹的脸。而且后来陆抗的两个儿子先后为国捐躯了。再后来孙皓降了,陆机陆云兄弟再仕晋那就是后话了。


陆逊之死,孙权是有错,但并不能说有多对不起陆家。

陆逊做了什么引来孙权的暴怒呢?太子担心被废,派人在孙权床底下监听父亲的动向,当他得知孙权有意废黜他改立鲁王霸的时候,通过陆胤(陆逊侄)告知了陆逊,陆逊很可能并不知道这份情报的来源,当即向孙权上表,恳求不要废太子。

太子自惧黜废,而鲁王觊觎益甚。权时见杨竺,辟左右而论霸之才,竺深述霸有文武英姿,宜为嫡嗣,于是权乃许立焉。有给使伏于床下,具闻之,以告太子。胤当至武昌,往辞太子。太子不见,而微服至其车上,与共密议,欲令陆逊表谏。既而逊有表极谏。

意识到被监听的孙权非常愤怒,逮捕了当时参与谈话的杨竺,并且拷打他。最终杨竺交代了一些内容。

权疑竺泄之,竺辞不服。……竺不胜痛毒,服是所道。

杨竺交代的内容今天并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从后文知道,这里面包括陆逊的罪状。

孙权以杨竺所白逊二十事问抗。

鉴于我们并不知道这二十条究竟是什么,但是我们知道太子确实把窃听来的机密告知了陆逊,陆逊绝不是清清白白,他在立储这件事上已经踩过界了。

至于陆逊在废立事件里是否有所图,我不多做揣测,但是他的行为已经极大程度地冒犯到了君主。因此他被孙权责骂而死并不奇怪。

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

陆逊死时,没有被贬职;他的儿子陆抗,继承了父亲的兵马,并步入仕途。这里可以看出,孙权对陆逊的责骂,仅仅是出于愤怒,绝非想要打击陆氏家族。

逊卒时,年二十,拜建武校尉,领逊众五千人。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陆逊之死主要责任并不在孙权,孙权对陆逊也没有什么恶意。

而时过多年,孙权还在对陆逊之死耿耿于怀,向陆抗表达了自己对陆逊的歉意。毕竟他与陆逊就算有不妥、有猜忌,这位相伴他四十年、为东吴立下大功的名臣在抑郁中死去,绝非他所愿。

权涕泣与别,谓曰:「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前后所问,一焚灭之,莫令人见也。」

此时得到孙权歉意的陆抗,多多少少放下怨恨,有了继续为吴效力的理由。而他的举动,恐怕也是已在天堂的父亲的心愿。


吴国本来就不止是孙家的,而是江东各个家族的联合体,孙家不过江东各族中比较大的一个而已,和陆家并没有太大差距,陆家是为了祖国而战,而不是为了孙家而战。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