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这些东西有段时间了,但是想到人生一场空,又觉得研究这些东西真的有意义吗?请各位开示一下。


请问题主,父母对你的人生有意义吗?

《易传 系辞》有言曰:「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2.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6.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7.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

8.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9.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10.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解:

1.安定的生活很好持有、做到。靠——(山、医、命、相、卜)很好谋生。如——(清修、医儒、算命、风水、卜算)

2.人在迷茫、无助的时候很好引导。现在称心理辅导。再生父母说的就是引导。其心神不宁、心性不坚者。面对小风小浪就已经输的一塌糊涂了。

3.所有争斗、抢夺都是从一方一无所有开始的。它只有命,它只能拚命。当拚命的人多了,战乱就会开始了。而治理战乱,最好就是在它未开始之前平息下来。所以学习很重要。读千丈书、行万里路。当然书读错了,人就会变的自大、妄为。

4.几个人才能抱住的古藤应该有一万年的寿命。几个人才能抱住的古树也有上千的年寿。再高的高楼大厦,也是从无到有,土石为轴而成。世界之奇观,还是得你行千里、万里去丈量。

5.当你想有所作为、大展宏图必定会经历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只有规划明确、运筹帷幄才可一帆风顺、一次功成。执于某事、某人、某物时。注定会失去。得到终将会失去。有种爱叫放手,有种自私叫占有。

6.而圣人的心里有众生万物,但它不为所动。所以,不会痛苦、失去、过失。

7.民间议事,常以几成成功率来决定此事开不开始。所以往往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8.守著收益开始目的性太强。看不见的东西才有趣。这就是圣人的不败之由。

9.大家可能觉得:圣人没有欲望、没有执念。教不了世人什么。实则所有可学的东西,都在人世间,就看你的慧眼能不能识得它们。

10.圣人最终还是要为天地平衡、阴阳无极、日月星辰、乾坤混元、宇宙虚无为己任。而不是不敢所为,大局为重。


不想去忽悠,所以学周易也没赚到钱。

人生未来规划,发展,即便算出来了,也改不掉。谈不上趋利避害,如果逼乎上有,那我肯定也不相信。

学知识,研究哲理,不好意思,我只是市井小民,到不了这个层次,只想满足自己的吃喝拉撒,顺便能去几趟会所。

另外,我学的算不错的,至少逼乎上99%的所谓的大师水准不会比我高。


有想更好了解易经的,可以加公众号

就我自己而言先是出于好奇学的梅花易数和卜卦法,说实话这些东西不难理解。不过卜卦容易断卦难,要想断的准就需要系统全面的学习周易,不然所有的方法都是扯淡。有时碰到奇怪的事偶尔会给自己和朋友算一卦,然后对照书籍查卦象爻辞。有人会说梅花易数和卜卦断卦不同,是不同我知道,说得太清楚不好,你懂我也懂就好。

自己现在最喜欢的还是易经卦序中蕴藏的事物发展规律,及每一卦每一爻给我带来的启示。为什么学易的人少,我觉得现在生活节奏太快,大家都习惯了「快餐」,但是学易经是一个极慢的过程,需要你不断的思考。我看网上有很多关于易经的教学视频,说得都对,但是只能是鸡汤,其内容远不及原文的万分之一。

个人认为学易就应该如忧患九卦之首的履卦所象征的那样。由小畜密云不雨到天地交泰,中间必须经过履卦的脚踏实地奋斗。学易路上我们一起努力吧!

放几张照片吧,特意找到自己学习履卦时的笔记


学问也是具有时效性的。

而具有时效性的学问是否值得研究应该看他的适用性和天花板位置。

适用性方面主要是同社会进步方面的契合度。不只是功利的实用主义,而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应用性。举个简单例子,家具行业里面大部分企业放弃了传统精华的卯榫结构,而采用现在的快装工艺。这种改变不是传统的家具不好,而是这种巧妙的工艺不适应目前的市场而已。主要考量在于成本,效率和人员进入门槛,这三个方面就让卯榫结构成少数的坚持了。

周易也是同理,不是不好,而是对目前的技术变革,社会伦理变化的指导作用变小了。在时效性和应用性方面不占优势。

学问的天花板也不是说学问到头了,而是学问的延展性和载体的适应性。

学问能否延展开去,在应用和学问分支上能否进一步细化,并升级,是考量一门学问是否值得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研究的重要因素。

周易分成六十四卦真不是学问延伸。

另一个天花板就是学问的载体了,也就是人。周易这类学问之所以讲究悟性,是因为对人智力的要求较高。学问越是走到高端,对人的智力要求越是严格,这在其他学科也是一样的。

能否有效评估智力因素造成的学习天花板,也是判断是否值得继续研究的前提。就跟广义相对论和多维空间一样,本人一直就没明白过,站在院墙外面的想像都做不到。

当然有前提是,本身兴趣,职业需要(文化类)是非常赞成继续研究的。

另:看周易,最好把连山,归藏一起看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