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因为自身看的书比较杂,没有系统的理论框架,常感觉到困惑。希望得到负责任的回答,非常感谢!


建议你看看这本书《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们》,有比较系统地介绍精神分析的发展。


说几点主要的吧,第一个弗洛伊德有泛性论的趋向,什么都跟性有关,现在的精神分析不再把性摆到那个高度了。还有一个就是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或者各种问题几乎都只于童年各种遭遇等等有关,现在的也更看重全程的发展和影响。

精神分析自弗洛伊德以后分出了很多派系,除了共同点,每个派系还都有点自己的理论和名词,如果把他们的书混在一起看,就会非常困惑和杂乱的。说起来大家都是精神分析,怎么你说的跟我说的不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论,而且这些理论并不相互包容,而是各立山头,抓住了这一点,应该就没有那么迷茫了。

当然,想要厘清楚,最好的办法就是循线阅读,从来龙到去脉。


如果把弗洛伊德时代精神分析比作绿皮火车,现代精神分析便是动车组。

弗洛伊德时代的精神分析只能治疗神经症,无法对人格障碍和精神病开展工作,现代精神分析除了神经症还可以对人格障碍和精神病人开展工作,特别是客体关系取向的。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理论

所谓本我,指的是最原始的我,是天然、自然之我,是生而有我之我。所谓自我,指的是"自己"这个意识的觉醒,是人类特有的自我探寻的开始。所谓超我,指的是泛道德、伦理角度的"我"。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3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於潜意识之中。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著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的、未开发的本能冲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它遵循理想原则,它通过自我典范(即良心和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3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因此,在人格的3方面中,自我扮演著难当的角色,一方面设法满足本我对快乐的追求;另一方面必须使行为符合超我的要求。所以,自我的力量必须强大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否则,人格结构就处于失衡状态,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早期,他把地形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于心理学,将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构造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3个部分,广义的潜意识可以涵括前意识,并注重描述心理的不同深度层次和研究潜意识活动的规律。在他看来,人的心理犹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识,隐没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不仅个人的行为动机,而且整个人类的活动和文明的发展,都可以在潜意识中找到根源。在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后期,通过与不同学派和观点之间的长期论争,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早期运用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去描述心理活动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水平之间的联系;逐步修正和发展自己的学说,侧重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和建立一种新的人格结构模式。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3大系统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对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而言,这3大系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够卓有成效地展开与外界环境的各种交往,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实现人的崇高理想与目的。反之,如果人格的3大系统难以协调、相互冲突,人就会处于失常状态,内外交困,活动效率也随之降低,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和发展。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靠遗传获得,是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并有一种精神表达的本能。本我通过冲动性行为和形成意象得以表现,它追求快乐原则。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精神领域就是自我,它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是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管理机构 」,是现实化了的本我,即一方面,它接受本我趋乐避苦的的要求,力图实现本我的意图,另一方面,它必须正视外部现实世界的条件,区分主观心理世界与客观现实世界,从而能动地支配人在现实世界的活动。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是以「自我理想」和 「良心」为尺度,它追求理想原则。

本我、自我和超我有重要区别而又紧密联系。从区别看,本我代表遗传因素,是一种遗传给人的生物本能;自我主要是由个人经验和社会环境所决定,也就是偶然的、同时代的事件所决定的;超我则代表外部世界的理想,本质上是从他人身上和社会中继承下来的,是父母及父母的替代的影响。从联系上看,自我和超我是在本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衍生物,同时,自我是人格结构的中枢系统,是人们行为和动机的控制器和调节器,它不停地周旋于本我、现实环境和超我3者之间,平衡和协调它们的关系,承受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最大限度地避免自我的焦虑和解体。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社会文化传统的卫道士和道德规范的仲裁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自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不是一种静态的能量系统,而是一种动态的能量系统,它一旦形成,便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与发展之中。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来自本能,即人的欲望与冲动。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储藏库。它通过反射活动和愿望满足来释放能量。在本我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会遇到自我和超我的阻力,如果本能冲破阻力,自我的理性活动过程便遭受破坏,如果冲破受挫,本我的能量就转化为自我和超我活动的原动力。

弗洛伊德认为,无论是个体的成长发育,还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都是自我逐渐征服本我、打破本我「自恋」状态的过程。正是由于自我对心理能量的充分而有效的约束和控制,形成新的对象性发泄作用,使人们能够将满足本能之外的能量用来发展人的心理过程,使能量从本我的非理性心理过程转化为理性心理过程。超我的自我理想和良心具有奖励和奖励机制,它把能量投入到对理想的能量发泄作用上。

概括地说,心理能量通过求同机制由本我进入自我、再进入超我,心理能量同样遵循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它在人格中的不同分布状态决定著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本质。

本我只有能量发泄作用,而自我和超我同时具有能量发泄作用和反能量发泄作用。能量发泄作用的与反能量发泄作用之间的矛盾,使人内心产生焦虑。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它起到一种类似警告信号的作用。弗洛伊德认为,焦虑可以分为3类: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它们分别是自我对环境、本我和超我的一种恐惧。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变化发展是人们努力缓解和消除挫折、冲突、痛苦和焦虑等心理过程中,通过一些顺应和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使人格的作用保持连续性与规律性,并最终形成个人的独特人格。这些方法主要是:

1、求同作用;

2、移置作用;

3、升华作用。

求同是指一个人把某个外界事物的特点,特别是其他某个人的特点,纳入到自己的人格系统中。弗洛伊德认为存在4种求同类型:

1、自恋性求同作用;

2、目标定向性求同作用;

3、对象丧失性求同作用;

4、强制性求同作用。

移置是指心理能量从一个对象改道注入另一个对象的过程。

如果替代对象是社会文化领域的较高目标,这种移置作用就被称为升华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本能的升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来源。

除了上述肯定现实的方法来消除心理紧张外,人们还可以采用否认现实的方法来减轻人的焦虑,这就是自我的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机制、投射机制和反向机制等。

相关链接百度百科-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说老实话,我对精神分析学派没有多少了解。90年代我买过一些弗洛伊德荣格的书,后来又买过弗洛姆罗洛梅等人的著述,但读过的少,几次搬家后,书是几乎不剩一本了。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分析学派还是后现代的精神分析学派,实际上只适宜于做文学评论,对于心理治疗效果甚微。

我的感觉是,到罗洛梅手上,心理分析就日渐式微了,他试图把形而上的东西形而下化,弄成一种技术手段好去诓骗病患的钱财。呵呵,我可是大不敬了。

不晓得你博览群籍有何目的。如果是想向心理哲学或者认知科学或者道德知识论方向发展,那就读弗洛伊德和荣格等早期作家的作品,如果是想朝心理治疗师方向发展,我倒是建议你关注一下神经内分泌方面的发展,比方,拿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和神经肽催产素的功能调节作用相结合,你会获得一点启示。美日的心理学家都在朝神经生物学领域探究,也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先于精神理论的实证。


直接看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及体系


弗洛伊德时代

性!性压抑!Fuck!*#$#`***

咦~老色棍。

没眼看

现在

爱与自由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