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文学作品中:《弗兰肯斯坦》里的怪物、《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


emmm谢邀(&>﹏&

我先瞎说一波,有时间再找一些比较自洽的理论依据,,毕竟我也不是美学这方面的研究者,,所以请大家海涵。

这个问题问的是为什么人们会对丑陋的东西感到恐惧。这就要弄清楚人为什么要界定美与丑。美丑两种概念的产生就是因为对立而存在,人们把喜爱的,令人愉悦的事物称之为美的,与此同时把讨厌的,令人厌恶,感到恐惧的称之为丑。这种最直接的感官体验决定了一个人视一件事物是美或是丑,它们构成了美丑最初的定义(所以看脸这种事不是现在这一个时代的特征,而是美丑概念存在以来所有时代都会有的现象,只是标准会有所变化)。长久而来,这种体验积累转化为经验,又整理催生出观念。抛开各个文化,社会对美丑定义的影响,基本上人类会认同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我试著罗列一下:美:光明的,明亮的,洁净的,清晰的,有秩序感的;整齐,对称,雄伟,富有韵律感的;富有生气与活力的,青春茁壮的;色彩亮丽、关系和谐的,,,

丑:黑暗的,阴霾的,肮脏的,含混的,失序混乱的;畸形,失衡,猥琐,杂乱无章的;死亡的,毫无生气的,衰老的,颓败的;色彩黯淡、搭配错乱的,,,

我所定义的基本上都是成对出现。我肯定只是列举了一小部分。很多人肯定要说我所定义的并不绝对,比如谷崎润一郎描写的阴翳礼赞就对阴翳含蓄的美情有独钟;你和你的祖母拥抱时也不会因为她的衰老而感到任何不适;基督在十字架上,佛陀在菩提树下苦修的姿态充满神圣感……这样的和我所描述的定义不符的审美或审丑体验太多太多了。我要说的是,我所定义的是最基本的,最直观的感官体验。而纷繁复杂的审美体验受到社会文化情感心理等说不清的因素的影响,已经发生变化了。抛弃这些而用你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对美丑最基本的判断(这就是看脸大多数时候评判的都是陌生人,因为亲人你就很难说得很清楚了,这时候人们又含蓄了)。这些审美经验可以说一直贯穿于人类的历史,来源恐怕要追溯到尚在林间穿梭的时候。在人类的童年,人们渴望光明,可以驱走野兽,寻找食物,直线便于思考,带来便利,青春带来力量,还有交配繁衍,壮大种族,衰老死亡带来悲伤,朽烂的尸骨,毒虫的螯刺,野兽的利齿带来恐惧。人们渴望活下去,喜爱那些帮助他们的,厌恶那些伤害他们的。前者以美之名赞颂褒扬,后者以丑之名诅咒排斥。回到问题的开始,那么是因为丑陋的事物令人厌恶,而当他们有了力量,带给人们伤害和死亡时,厌恶就变成了恐惧。

说一句无关的话,,路走错了的时候,太在意自尊反而不好。


只有发现世界的丑陋才会觉得美好是那么的可贵,才会更加懂得珍惜
丑陋的事物大多是有害的,人对此产生恐惧,这是基因所决定的,在漫长的进化中,绝大多数没有恐惧感的都死了,他们的基因也随之消失,流传下来的,自然而然就天生形成了对这些事物的恐惧~

泻药 第一次答 我就胡答

可以类比人为什么会对美丽的事物有好感 可能是一种本能吧

(ps 婉容是真的好看越来越耐看系列)


因为这世上存在著美的事物。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