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土地面积我们国家很多省和欧洲一些小国类似,资源也不差,那么为什么经济发展水平会差很多?或者说居民生活水平差很多?这个和人口数量和经济模式有关系么?


在开始论述前,先说一句:跟人口多少没关系。相反,人越多,各种产品潜在的市场也就越大。毕竟消费产品的是人,不是你家的房屋。

欧洲总体很有钱。这句话有没有错?没错。可是有钱的国家主要集中在西欧,也就那几个,十个手指头就能掰过来了。南欧,也就西班牙义大利葡萄牙还可以。东欧一帮穷人。北欧五国,芬瑞挪冰丹,也就瑞典还不错。中欧,瑞士靠军刀手表这种精细加工业闻名于世界。其余的,不好意思,不穷也不富,人均GDP也就我国中部省市的水平而已,关键我也没听说过。

说完这个,我们来说第二个东东,叫产业发展。众所周知,产业一般划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基于一般理解,第一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不需要其他产业的支撑。第二产业的主要基础是第一产业,一是原料二是人。第一产业的粮食蔬菜水果树木可以为第二产业的部分工厂提供原料。二,第二产业对土地的渴求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必然导致土地上的人会被赶出去,这些人为了谋生又会加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主要是基础是第二产业。没有强大的工业能力作为支撑,服务业的价格必将比其他地方的偏高。举个例子,砍伐木头属于第一产业,把木头做成凳子属于第二产业,把凳子卖出去叫第三产业。当然了,也有很多原料不属于第一产业的产出,比如说铜矿石。

纵观现在世界上颇为发达的城市或城市群,无不都是走了一条先发展第二产业再发展第三产业的道路(不说第一产业,就是管饱就行了),无论是伦敦,亦或者纽约,还是国内的上海广州。我从未没有见过哪个发达城市能始终以第三产业立足世界的。

好了,基于以上,我们来总结欧洲(不算东欧)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模式。欧洲,大概很好命,遇上了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没有错过。凭著这两次工业革命的契机,欧洲,特别是西欧英法德三国,迅速的壮大起来。后来呢,第二产业的发展促生了第三产业,这不仅是因为第二产业在本国走进了困境,也是因为第三产业的巨大潜力。所以,在二战之后,欧洲很多国家纷纷把国内的一些成本高产能低的工业迁往东南亚及其他地域的发展中国家,而专注在本国发展精密加工型产业和第三产业(主要指金融业和旅游业)。精密加工型产业的代表就是,瑞士的军刀手表,法国的香水。这些产业的工人,不是你村口的王大妈读过两年小学就能胜任的。这些产品,投入高,收益也高,在全世界基本处于一个唯己独尊的状态。而金融业,最著名的就是伦敦了,四大金融中心之一。说到旅游业,不得不感叹欧洲在地理上是真的好命。欧洲主要就两种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地区,全年温和多雨,说白了,全年不冷不热,气温适宜。地中海气候虽然夏季热还少雨,可毕竟是靠近地中海的,人们可以去地中海的海滩晒太阳喝葡萄酒。再不行,还有阿尔卑斯山脉等著你去滑雪。或者,可以去冰岛,虽然全年偏冷,可是人少,没那么多的人烟污染,景色很纯净。抛开地理不算,欧洲的文明史还是比较长的,去了还是比较多文物可以看的。

说完这个,再来说说欧洲的居民生活水平。好不好?好。这不假。但是,只要不是在高福利的国家,那些人也还得很努力地去工作否则就没法在城市里生活下去。如果不信,大可去看下伦敦中心区的人民,每天工作加班拚命的程度不亚于国内一线城市的人。而说到高福利国家,就要提一下北欧五国,典型的高福利高税收国家。同等的工资,所交的税收,在这些国家远远高于在中国。讲白了,政府拿著你的钱去买这些高福利给你享受,实际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另外,欧洲很多国家,都有一些垄断性的专利,不会卖给其他人或者国家,每年从这些专利里他们就能获取一笔非常巨大的专利费用以供国家开销。说白了,在这一块就是吃老本。

而我们国家呢,东部的沿海城市,尤其是北上广深杭,已经是在立足第二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产值与规模正在慢慢赶上或者超过了欧美的老牌发达城市。中西部的很多城市,正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换句话来说,这些城市正在经历类似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一时半会比不上欧洲的经济水平或者居民生活水平很正常。


欧洲被剥削过吗?哪个国家敢站出来说,我被列强剥削了200年,损失超过350万平方公里土地,还能发展成现在中国这样(人均不说,就说总量达到世界第二,这点要求不过分吧),我服他。。。

说白了,要是玩游戏是中国近代这种开局,你会玩吗?反正我是绝对打出gg的


老生常谈,中国需要时间,中国还在快速上升。我们不能拿一个二十多岁职场新人和四五十岁的公司老总比社会成就吧?


为啥北京会成为国内经济排名第二的城市?武汉却只是二线


说简单点就是人,你回家资源再多,世界格局的变化或者技术革命,就立刻回到解放前,而主导人的因素说简单点就是淮南淮北的差异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