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热爱祖国的,他为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而忧心,他激烈地抨击中国人的国民性中一切不利于民族生存,不利于中国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东西,那些愚昧的,残忍的,献媚的丑恶态度都是鲁迅的敌人。就像那个时代的新知识分子一样,殷切希望中国人能建立新道德,摒弃陈腐的旧道德,建立一个朝气勃勃,奋发图强的中国。他希望用笔唤醒中国人民,希望中国能够自强不息,免于欺侮。如果公知的标准是这样的,那么鲁迅就是他那个时代的公知,为了祖国的未来不惜一切代价,去指正去批评去抗争,他不仅那时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以后的历史里,无数人学习他的榜样,这些奋斗的、勇敢的人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如果中国公知就是为了中国而去指正去批评去抗争,鲁迅当然是一个中国公知。


在中国人麻木的时候呼喊醒来,要学习要成长的人是觉醒者。在中国人已经觉醒的时候呼喊醒来,要跪舔的人才是公知


不是,公知是站在人民对立面的阴阳人

鲁迅是跟人民站在一起的鼓舞者


是的,这个不分时代。现在也同样是


这里是另外一个问题下我写的答案。

我去年听到一个播客,理想国举办的,大概是陈映真的作品再版发布会,会上请到了戴锦华和汪晖二位。其中在鲁迅与陈映真联系部分,汪晖对陈映真的叙述我认为也可以用到我们对鲁迅的认识上。

以下是我听写的部分内容,可能会有差错,重点部分,播客原标题《戴锦华×汪晖:「世界可以改变」的愿景破灭了吗》,这篇播客是我作为一个理工科出身的文学外行人,所认为的,理想国Naive咖啡馆开播以来,最有价值的一篇。

在《将军族》前面的这篇文章里面,和他的后面的叙述里头,都涉及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当他阅读了鲁迅之后,他怎么通过鲁迅去理解中国,怎么爱上中国。他爱上的这个中国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地让你自豪的中国。因为鲁迅笔下很多是批评自己的,愚昧的、落后的,很多很多的问题。可是鲁迅的文学当中有一种独特的品质,这个品质就是,当你意识到自己的这些问题的时候反而更深地爱上了它(中国),这是自己的一个社会。所以他的批评性和他的眷念,和民族的这个概念,在陈映真那儿其实是非常正面的。因为有这样的一个情感性的,一个直接通过文学——那个时候他还不是社会科学式的分析,是一种情感式的接近他的叙述,所以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我阅读这个作品的时候,比如说他的这个将军族这一组,第一卷,语言的风格上、人物的性格上,明显地和鲁迅的传统有非常深的关联。可以说有些作品甚至带著模仿,他明显的有些描写的方式带著对鲁迅的模仿。可是这种模仿不是一般的模仿,它有完全的当代性。因为鲁迅的语言、句式,放到今天已经不太能适应今天的人的阅读风格了。可是在陈映真的笔下,鲁迅的叙述方式在他那里好像具备了现实主义的活力。 而且怎么去描述这个文学呢,我认为更准确的是批判现实主义是一个理论的概念,基本上我觉得是可以的,不过在这个地方和鲁迅的关联用鲁迅的语句来说,就是所谓的为人生的文学。他的第一卷里大量地写这个。还有就是他对心理的重视,他对身后的同情,他对褒贬之间,贬的部分总是结构性的,对每个人物总是带著同情的,哪怕是他批评的人物,他也不是简单地用一个简单否定……


不是。

请分清知识分子和公知的区别。

可以参考这个回答:

https://www.zhihu.com/answer/1135285901


「公知」这个词应该是一个贬义词,拿来形容鲁迅,本身就是错误的。就好比拿杀人犯来形容执行死刑的法警。

如果你非要问有什么区别,其实形式是是一样的。问题是鲁迅做的是对的,公知则是做错了。


胡适与鲁迅你们喜欢哪一个??

www.zhihu.com图标

不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三个主将式的人物,一个是蔡元培,一个是陈独秀,一个是胡适,没有鲁迅的份儿。鲁迅只能说是新文化运动中,某一方面的一个将领,绝不是主将式的人物。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主要方面是白话文运动,这个运动的发起者,是胡适。有个美籍汉学家周质平说得好:胡适是创造白话文运动的英雄,鲁迅不过是白话文运动创造出的一个英雄。没有胡适提倡白话文运动在先,鲁迅依旧写他的文言文,后来能否成为「青年导师」、「文化伟人」就值得怀疑了。在提倡白话文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说胡适比鲁迅更具「先见之明」,胡适对鲁迅也多少起了一点领导作用。鲁迅比胡适大十岁。发起新文化运动,开创白话文运动的不是鲁迅而是胡适,实在是让人太遗憾了。没办法,这是事实,这是历史,谁也改变不了。

再一个是,鲁迅从根子上说,是一个旧文化人,不是一个新文化人。有个美籍华人学者(周质平)说过一句很有见地的话。他说,在新文化运动中,「从一开始,鲁迅在气质上就是个局外人,最终成了一个新文化人物的强有力的批判者」。这话是事实根据的,看看他跟那么多的新文化运动的人物成了仇人,就不难明白。还有,他的文章,不是纯正的白话文,半文不白,疙里疙瘩,有点气势,有点精彩的地方,全是古文的句子。

你如何全方面评价鲁迅??

www.zhihu.com图标

比如鲁迅和胡适、陈西滢、徐志摩等人的纠纷,不过是意气之争,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处境的人之间必然会有分道扬镳,说的严重点,也不过是不同人生理念之间的差异,硬要往阶级斗争上扯,往不同的主义上扯,就荒谬了,让人不可思议了。胡适、陈西滢这些人后来确实是跟著国民党走了,你说鲁迅和他们是两种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李四光、顾颉刚这些人留在大陆,还算是很进步的,鲁迅也跟他们有过纠纷,又算什么性质的斗争?

人是环境的动物,顺境时可以雍容大度,潇洒自如,一到了困境,逆境,气就不打一处来了,心底里那种阴暗、狠毒、偏执,就要发泄出来了。

「闲话事件」中,鲁迅、周作人与陈西滢的论战,结仇,说浅点是意气之争,说深点,就是新旧之争,落后与先进之争,两种相对峙的文化势力之争。历史一直在发展,社会一直在进步,鲁迅的这股气,一直就憋了下去。到上海后,在共产党的引导下,矛头自然就对准了胡适、徐志摩、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派」,不管你做什么,都要横加批评。


小姐这个词本来是中性与友善的,因为某个群体才逐渐演化到今天的语义。


那会儿哪有那么保守,直接出200万汉奸


根据原本的定义(即未污名化的时候)

「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业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当然是。


看你怎么定义「公知」了

如果仅仅是字面意思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话的确是,钱锺书这些人也同样是

如果是现在意义上的公知的话抱歉不是。

Ps不要钓鱼


是原义公知,是公共知识分子

不过现在「公知」已经被「阴阳怪气」的「阴阳人」彻底污名化了,成了贬义词。

所以鲁迅不是现在人所说的「公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