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鲁迅全集,很多地方都有强烈的共鸣,几十年前的劣根性似乎还是没有改变,是社会的问题吗?


很多皇帝都抱著资治通鉴读,读来读去还是犯了资治通鉴里的错误

说明人的劣根性 人民的劣根性无法一朝一夕改变

由这个民族构建的社会法则,文化属性 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多少帝王想「改」,但最后发现都无法与客观规律抗衡 都失败了

这不是某个阶级的问题 这是民族文化 社会属性的问题

鲁迅先生在彷徨后还是选择了为国家为民族呐喊

真的可贵


鲁迅的发现都建立在传统与国情上,传统和国情不变,他描述的个别现象就永远不会消失

什么传统?纲常默化的传统认知和保守的传统思想,

你看现在人们有改变这种传统么?家长、上下级的地位不平等观念依旧存在,即使法律条文化的平等已经出台这么多年也依旧如此,少有人愿意打破,因为思想是有惯性的,西方无法打破古罗马延续的平等思想,如同中国人难以打破阶级传统思想一样

其次是国情,也就是平均素质、人均物质分配水平没有重大突破

这个就是时间问题,人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传统对人的束缚力,素质越高,糟粕的束缚力越低,反之亦然

我们认为的没有什么变化的劣根性基本还是最广大的集体中,当然上层人群的劣根性也是没有全面消失的,只是在单纯的博弈中被一层一层包裹了起来让眼神不好的人难以察觉

简单来说,新中国还没有完全走出旧中国的影响,我们在努力积极地传承优良传统的同时,很难绝对化地排斥并抹除封建糟粕的荼毒,因为凡事的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我们选择传承我们的优良传统,就不可避免的延续传统糟粕,唯独的缓解方案是「趋利避害」,强调优良传统而规避封建糟粕,我们能做的只有这些

除非咱们什么都不要了,建立全新的新文化,但这势必会摧垮民族自信,所以不可取

这些根性一旦成为将要长久与我们相伴的事物时,就说明一定是我们掌握的某些优势为我们相对带来了劣势,如果说我们的劣势越可怕,那么我们的优势也越突出,这是马哲中很重要的一个定律。

所以强调趋利避害,就已经说明这种劣根性是伴随著我们的传承必然延续的,我们如果不想丢掉我们的民族传统和历史遗训,我们在享有优良传统为我们带来的好处时,必然要与劣根性对抗

这不能完全归咎于世人,即使世人难逃其咎。人一定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些什么代价


劣根性不可能很快改变,鲁迅「挖坏种祖坟」的伟大就在于此。可怕的是倒退,五四的精神已经记不得了。很多时候已经不是为正理而斗争,而是与正理作斗争了。


不知道你想说啥,阿q在如今的社会中还有50%,能反应出社会的什么问题吗?阿q在如今的社会中还有30%,能反应出社会的什么问题吗?阿q在如今的社会中还有10%,能反应出社会的什么问题吗?阿q在如今的社会中还有0.1%,能反应出社会的什么问题吗?还是,阿q在如今的社会中还有1个,能反应出社会的什么问题吗?


先生先是学医后从文。

但初心未变,始终是为了治病救人。

但是医生治病是需要病人的配合的。但凡讳疾忌医者甚众,岂是一两个良医可以治得好的。方子开的多了。反而变得惹人生厌了。

麻木又死不了人,但有时候却可以用来自保

人血馒头不能包治百病,但是终究给了那些自认为已经毫无希望的人些许心灵上的安慰。

何况现在的社会比以前已经好了不知道多少。

我想如果先生还活著的话,他应该也不希望做那个扰人清梦的人。

因为现在不管我们是装睡还是梦游。应该是死不了人了吧?哈哈


遗憾的是,社会的劣根性是无法从根本改变的,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和弱肉强食,千百年来无论什么朝代都是那些尔虞我诈的事,换汤不换药。

但是可以尽力去完善社会,这也是社会一直在做的事情。


我们的舆论环境连一个方方都容不得,因此面对社会问题时只能搬出鲁迅的言论,为什么?因为舆论环境培养不出又一个「鲁迅」。一个敢批判社会问题根源而其言论不会被和谐的「鲁迅」。


鲁迅对于人性的解析将永远适用。

除非生产力发展到只需要极少的劳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