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貌似这四个从武功来讲最无争议。吴越地处东南,他们能称霸于中原各国之上吗?宋襄公似乎是因为仁义加分了,郑庄公毕竟国土小了些。实在头疼……


如果春秋战国时期有维基或者百度百科的话,那"春秋五霸"的词条一定会沦为各国撕逼大战的战场。

「听说了吗,最近地府搞了个什么百科的东西」在前637卒区晒月亮的宋襄公听跟他在同一个区的杞成公说道「里面可以编辑各种词条,比如可以编辑我自己的词条,杞成公,这样别人就可以在百科上知道我的事迹了。」

宋襄公听到后,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似乎想到了什么,然后草草结束了今天的谈话,急匆匆地走了。

在另一处,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一个郑国人在地府百科上创建了「春秋五霸」词条,最初为:

齐国齐桓公;

晋国晋文公;

楚国楚庄王;

秦国秦穆公;

郑国郑庄公;

(排名分先后)

在将郑庄公这个小霸加上去之后,这个郑国人心满意足的走了。

直到两年后,这个词条被一个来自宋国的叫商丘的现在在前286区的名为庄周的后世习惯叫他庄子的公务员发现了。小庄怒了。「你奶奶的,我大宋国建国比你早,亡国比你晚,爵级不比你低,当初桓公死了,还是我们襄公平定了齐国内乱,这他妈是谁排的野榜啊」。出于老子祖上也发达过的心态,小庄同学不顾郑庄公名字里也有一个庄的情份,毅然改成宋襄公后心满意足的离开了。

齐国齐桓公;

晋国晋文公;

楚国楚庄王;

秦国秦穆公;

宋国宋襄公;

(排名分先后)

五天之后,词条再次被修改!这次冒出来的是吴王阖闾。「可笑可笑,你个千古笑柄也敢做五霸的千秋大梦,真是滑稽」,阖闾怒改之,把襄公改成自己的名字。

齐国齐桓公;

晋国晋文公;

楚国楚庄王;

秦国秦穆公;

吴国阖闾;

(排名分先后)

结果当天词条又被改了。阖闾赶忙去看,发现自己的名字被改成了越王勾践!上面还写著:勾践以计惑吴王,三千越甲可吞吴,阖闾遂卒。谁改的?

阖闾看了看修改者的id:带著小施施泛舟西湖的小蠡!阖闾老血一喷,又死了一次。

修改后的榜单。

齐国齐桓公;

晋国晋文公;

楚国楚庄王;

秦国秦穆公;

越王勾践;

(排名分先后)

另一边,伍子胥看到了这个榜单,也坐不住了。你个傻叉阖闾,谁让你不听我的话了。看在你爹的份上,我再帮你一把吧。于是把榜单改成

齐国齐桓公;

晋国晋文公;

秦国秦穆公;

越王勾践;

吴国阖闾;

(排名分先后)

把越王放在吴王前面,你勾践这样没话说了吧。于是伍子胥心满意足地走了。

一直隔岸观火的楚庄王郁闷了。丫的,我招谁惹谁了,你伍子胥小混蛋真是到死都要恨著楚国么,把你弄得家破人亡的又不是我,这排名要客观,客观,懂么!庄王一怒惊人,挑了一下,秦穆公,就是了,走你~

齐国齐桓公;

晋国晋文公;

楚国楚庄王;

越王勾践;

吴国阖闾;

(排名分先后)

可是没过多久,这榜单被秦始皇看到了。婶可忍,叔不可忍 ,谁笑到最后谁笑到最甜,乃们不造么?既然是我大秦国终结乱世,一统中华,我老祖宗怎么可能不在榜上。你晋文公要是没我祖宗的帮助,能称霸乎?而且晋国到战国就被瓜分了,晋文公也脱不了干系。于是给在前208区的李斯留言后,榜单又被改了。

齐国齐桓公;

秦国秦穆公;

楚国楚庄王;

越王勾践;

吴国阖闾;

(排名分先后)

本来在旁边睡觉的晋文公,躺著都能中枪:「丫丫的,这都能躺枪,老子的霸主地位是天子钦定,列侯公认,请尊重事实好伐!」,说完就让狐突去改榜单了,顺便交代把自己的玄孙晋悼公加上去。狐突打开网页,发现词条已经变成这样的了:

「春秋五霸」的称谓多来自于民间的自发评判,并没有明确、稳定的评选标准。地府百科不收录此类标准不清晰的评比结果,也请广大网友理性讨论。——地府百科

而在另一个地方,前643区的齐桓公看著诸侯相争五霸名头,笑而不语:「一群傻逼」。

总结:春秋五霸中,齐桓公是唯一的霸主。若论唯二的霸主,则晋文楚庄誓死相争第二。若评选唯三的霸主,除了前面哥几个,秦穆、越勾践、吴阖闾都能来凑热闹了。如果评选五霸,则宋襄,郑庄,吴夫差也能来插一脚。


关于春秋五霸,目前还有两种主流看法:

《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两种看法冲突的焦点,表面看,似乎是宋襄公、秦穆公与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的对比。实际上,是关于「霸」的理解或者从方舆(地缘)格局来说,是何处是真正中原的纷争。两者是二而一的关系。

关于「霸」,史学家参照最没争议的晋文公,提炼了两个特征,一是尊王攘夷,二是获得周天子的册封或举行会盟被推举为盟主。

其分歧其实隐藏在第二点,周天子的册封为重还是被推举为盟主为重。若两者冲突,那么以哪种为重?所谓「霸」,是以周天子的册封为标准呢,还是以诸侯推举为标准。以笔者看,答案就藏在「霸」字里:

从「霸」字的构形看,金文「霸」与后来的「霸」字构形一致,都是从雨从革从月。三个构件里,就构件「革」的本意一般人不是太明确。

「革」字的古文构形,为撑开的皮革,作为名词,自然是皮革,作为动词,则是从「撑开、晾干使皮革定型」引申为加工处理,使得形态(秩序等)发生改变。

但无论作为「皮革」还是作为「改革」,放在「霸」字中,都感觉别扭。而且,「革」字实际还可以作为形容词使用:

表示[病情]危急:成子高寝疾, 庆遗人请,曰:「子之病革矣。——《礼记·檀弓上》

这种含义,我认为是从撑开的兽皮引申出「满、尽、到达极限」等含义,进而引申为病情严重、危急。

甲骨文「霸」字从革从月,表示满月,由满月月光最亮,引申影响力最大。至于为何用构件「革」来修饰月,那是因为「满」字、「圆」字等能表示满月的字,那时候还没造。

金文中加构件雨,是因为「革」字主要表示「改革」,为免误解,加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构件「雨」来表示「影响力」。

所以,从「霸」字本义出发去理解春秋五霸,就是春秋时,先后对华夏族影响最大的五个国君。

而从尊王攘夷的提出,就明确的表示东周小朝廷对天下的影响还不如一个诸侯国。因而,作为春秋的霸主,周天子的册封,只是锦上添花的事。

所以,问题的焦点,变成哪里的诸侯,可以基本代表天下。

而我们历来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因此,问题又可等同为:哪里才是真正的中原。

一般的看法,是将河南省等同于狭义中原。然而,那只是行政中原,是三河一关的大关中势力控制真正的人口(地理)中原的核心。

人口意义的中原,大致以亳州为中心,南太行、泰山(蒙山)、大别山为大致边界的区域:

上图红线处,从大别山开始,逆时针方向大致的标志性界线为张八岭、洪泽湖、蒙山、太行南麓、伏牛山东麓、桐柏山。

对比春秋初期的地图:

晋、齐、楚三国几乎紧挨著人口中原,而且自身也是大国。是以两种说法中,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三者皆无异议的上榜。

再对比春秋后期:

除战国七雄与吴越,《史记》世家中所记载的国家,就只有上图红圈中的陈、蔡、郑、宋、卫、鲁。皆在笔者所指的人口中原范围。

因此,所谓的春秋霸主,就是能会盟中原主要国家,并且获得中原之外部分国家支持的盟主。

显然,秦穆公连晋国都压不住,只能西向称霸西戎,影响力完全没有深入到人口中原之地。霸主之号名不符实。

宋襄公身处中原,帮助齐国平定内乱,确实有一定实力。但他在试图称霸,攻击曹国以显示国力时,邻国的陈穆公感受到宋国的威胁,于是邀诸侯重修齐桓公之好,结果陈、蔡、楚、郑等国在齐国结盟。

再之后,宋襄公以郑国支持楚成王做诸侯霸主为借口,攻击郑国,楚国发兵救援,双方发生泓水之战,宋师败绩。因而,宋襄公的霸主之名也是名不符实。

反观吴王阖闾,率吴军攻入楚国国都郢都 ,创造了春秋时期攻占大国都城的先例。虽没有会盟事件,但影响力而言,不弱于过去的盟主多少了。遗憾的是,继位的夫差没能再接再厉,或者至少维持一下,别让世仇越国马上翻盘,吴王阖闾的霸主成色就能饱满些。

而越王勾践,就是以「卧薪尝胆」著名的那位。通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励精图治,同时施展美人计、反间计等削弱吴国。终于,趁著吴王夫差北上会盟的机会,大败吴国,之后慢慢消化,最终灭吴。

灭吴之后,勾践发起徐州会盟,而周天子「致伯」。

因此,无论从《史记》世家的选择还是《荀子》的文章,其实春秋五霸是再明确不过的事,「春秋五霸」名单之争可以休矣。


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楚庄王、晋悼公。

或: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悼公。剩下一席晋襄公占20%、越王勾践占17%、郑庄公7%、楚成王5%、秦穆公5%、宋襄公5%、晋成公7%、晋景公7%、晋厉公10%、楚穆王5%、吴王阖闾5%、吴王夫差7%

我的想法是把全祖望的晋景公换成楚庄王。因为楚庄王打败了晋国,成为霸主。

秦穆公只能影响西戎,没会盟。

吴王阖闾只打败楚国,没会盟,后来还被越国打败。

吴王夫差黄池会盟到底是吴还是晋是盟主有争议,而且会盟的时候就被越国打败。

越王勾践称霸时期按照有的标准已进入战国时代,且持续时间很短。

郑庄公、宋襄公实力较弱。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有了五霸的说法?为什么不是四霸或者六霸?霸,具体又是什么意思?怎么来定义霸呢?

真正能算得上霸主的,只有齐桓公和晋文公两位「方伯」。

因为算不算霸主,主要取决于人们对「霸主」的定义是什么。是军事实力天下第一?还是具备绝对的政治影响力?或者是有周天子的加封?又或者打赢了哪场著名的战役和主持了哪场重要的会盟?

这些都是后人赋予给「霸主」的定义,莫衷一是,才导致有「春秋五霸」或者「春秋七霸」的说法。唯一能给「霸主」一个准确定义的,是当时人们的价值观,这才是最权威的唯一标准。

解读历史应该多以当时人们的价值观为评判标准,而不是用后人的观念去猜测。

你去问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谁是春秋霸主?」

估计他会告诉你:「啥是霸主?我只知道各国只听『方伯』的话。」

在春秋时期,每一位有点实力的诸侯国君的终极梦想,就是称「方伯」。方伯,就是诸侯之长。称伯的说法在《史记》、《左传》中都有提到,尤其是《东周列国志》中很明显。

《史记·周本纪》:「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怎样才能称为方伯呢?就是得有周天子的正式册封。要举行会盟,设肉胙醴酒,召集天下诸侯来一同见证,周天子赐大辂之服、赐彤弓弧矢,下达文书致意,才算得上诸侯之长,真正的霸主,有了替周天子管理天下的权利。

那么具备什么实力才能被周天子册封呢?

  1. 具备天下第一的军事实力。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国能打得过我,甚至都不敢跟我打,而我想打谁就能打谁,打谁都能打得过谁,而且我还能一呼百应,召集大家共同讨伐一个不听话的国家。
  2. 具备绝对的政治影响力。各诸侯国,政治态度全都臣服于我,不一定全都与我具有朝贡关系,但绝对具有附庸性质。他们之间发生了矛盾,由我来主持公道,要是谁不安分,我可以名正言顺地讨伐他。
  3. 获得周王室的认同。不光只有武力,还要有「徳」。谁被戎狄侵犯了,我要帮它抵御侵略,甚至帮它复国搞建设;谁家发生谋权篡位的事了,我要帮它戡平内乱,扶持正室继位;谁家与谁家有了土地纠纷,我要去主持正义。这样才符合周礼,周天子才认同你。

所以说,春秋时期谁是霸主?称得上方伯的才是霸主!有几个方伯,就有几位霸主。

那么都有谁称了「方伯」呢?

郑庄公是率领造反运动的带头大哥,实力可以算是当时的第一,但不具备绝对统治力,更重要的是周郑交恶,周桓王都被他射了一箭,就更别谈获得周天子的认同了。所以,郑庄公不算。

齐僖公、郑厉公、宋庄公、鲁桓公和齐襄公只能算是几个恶棍,他们在春秋初期掀起了一点波澜,但崇尚暴力,德行恶劣,人心不服,军事实力也勉勉强强,根本都不能入围候选人之列。

齐桓公,降伏了鲁国,为宋桓公正名,柯地之盟上允诺曹沫而德行天下,紧接著伐宋复郑举行幽地会盟,又兵定孤竹安稳北戎,戡平鲁国庆父之乱,平定卫国,帮卫、邢筑城搞建设,最后召陵会盟退了楚国,而且为周王室平定了子颓之乱,最终葵丘会盟,周襄王正式册封齐桓公为方伯。所以,春秋霸主,齐桓公算一个。

宋襄公就是一个小丑,自欺欺人地以为自己真是个人物了,虽然具有尊爵和桓公遗嘱的舆论优势,但军事实力实在可怜,试问有哪个诸侯国服过他?连个衣裳之会都能让人给抢劫了的君主,只能成笑话,成不了霸业。所以,宋襄公不算。

晋文公,这个是不可争议的,他要是不算,那没人能算了。十九年的逃亡之路,成就了这个神一样的男人,为周王室平定子带之乱,拿到了尊王攘夷的大旗,经过城濮一战打退成得臣,就已经是天下的老大了,又收拾郑、曹、蔡小国,在践土会盟,受周襄王的彤弓弧矢的册封,成为没有争议的方伯。所以,晋文公是霸主!而且是春秋霸主的至尊!

秦穆公,这个就比较有争议了。在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两个方面,看起来似乎还可以,但仔细想想,他的武功,也就有个殽山封骨的美名,那还是晋襄公关闭城门不想跟他打,才成就了的。且不纠结这些争议,就问他有没有受周天子彤弓弧矢的册封?没有!一生致力于「东进战略」的他,在晚年启用繇余征服西戎,受西戎二十余国的朝觐。周襄王只是派尹武公赐金鼓祝贺,并没有举行册封的会盟,所以说秦穆公是「西戎伯主」可以,说他是方伯,不算!

楚庄王和楚成王,之所以要把他俩放在一起分析,是因为原因相同。楚庄王,军事实力绝对没得说,邲之战使他完全屹立于天下之巅,使得当时整个国际局势呈南强北弱的格局。楚成王,整整把春秋初期拖了四十余年,是打不死、拖不垮的肉盾。然而,他俩也不是春秋霸主,或者说就不能是霸主!因为天下,是中国的天下,方伯是在周王室里的诸侯国中挑选的,你楚国是系统之外的蛮夷,就根本不能纳入评判体系。选姚明成为NBA的logo,你觉著可以吗?所以,楚国就不能纳入方伯和霸主的评判体系中,他们应该去和周天子一较高下,去「王」的范畴中玩,别来「公」的领域祸祸。我们只能说,楚庄王是春秋时期一个很厉害的人物,楚成王、楚共王是比较厉害的人物,但不能说他们是霸主,霸主只能是中国人。

晋襄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他们这些也都是个顶个的厉害人物,其文治武功都在秦穆公之上,但还是那句话,你军事实力再牛,综合国力再强,没有周天子的册封,你永远都不是方伯。况且,到了春秋中后期,政治格局越来越焦灼,晋楚争霸呈现出一种拉锯状态,历史已经不允许出现齐桓晋文那样的绝对统治者了。谁是霸主,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是又怎么样,大家可以不服你,不是又怎么样,利益才是最关键的。

阖闾、夫差、勾践,当然也不能算作霸主,理由同上。我们只能说晋氏家族的这几个国君和吴越二王,是当时比较厉害的人物,但不符合霸主的标准。

综上所述,春秋霸主只有两位:齐桓公和晋文公!

评选春秋霸主的权威的、唯一的标准,是以处在当时历史时期的人们的价值观念,按照「方伯」的标准,去评判。


到底谁是春秋五霸?彭彭彭大萌的视频 · 168 播放

各种版本的春秋五霸,不一而足,大体上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吴王阖闾、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几位,其中前三位是各种版本中都公认的。

我们先来看看那三位大家都公认的霸主。

第一位是齐桓公姜小白。作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应该是个高大威猛又励精图治的一位圣明之君,其实不然,他只是一位吃喝嫖赌样样俱全的油腻大叔,他和李世民一样,非常听话,唐太宗听魏征的话,齐桓公听的是管仲的话。管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改革家,他把人的职业分为了士农工商四等,也算是开了抑商的先河。不过这还不算完,管仲在后人的眼里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创立了官办妓院,灰色产业合法化,且纳入国家财政,在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之余还带动了国内经济增长,齐国在管仲和他的国家大妓院的带领之下,国富民强,实力迅速增长,成为了春秋诸侯中最大的实力派,但是他们却从来不想著挑事灭了谁,他们想的只是主持公道,成为黑社会的大哥大,也就是前面说的「尊王攘夷」。当然,这个并不是齐桓公的初衷,而是管仲的主意,管仲,是王道最忠实的拥趸。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但其实,管仲是一千年前的荀彧。和荀彧终其一生忠于汉室一样,管仲心中挂念的,其实是那个天下共主周天子,而齐桓公,不过是他用来维护周天子权威的工具罢了,他们两个的不同,也仅仅是曹操比姜小白更有能力、也更有野心,所以他就不仅仅愿意做一个被用来「尊王攘夷」的工具。言归正传,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成就了霸业,但是在管仲鞠躬尽瘁之后,他那不学无术的本性也暴露无遗,最后结局也很惨,被自己的几个儿子给活活饿死在了寝宫里,到身上爬满了蛆虫才终于有人给他收尸。

齐桓公之后,齐国就开始了堕落之旅,他们姜姓的王位,最后还被田家给夺了去。自顾不暇的齐国再也没有当国际警察的能力了,第二任春秋霸主的位置就落到了晋文公姬重耳头上。重耳早年的人生轨迹和小白差不多,都是在国外的漫漫逃命中,只不过姜小白的返乡团只有鲍叔牙一个大v,而姬重耳则是带了一整个创业团队跟他一起上路,而且他的返乡之路要更为艰苦。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重耳这一路上,该受的罪算是都受了,就连洗澡都被偷窥,可谓心理生理双重打击,最后好不容易才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继位,成为了春秋第二霸晋文公,而一路追随他的那些创业伙伴,也依次当上了晋国的卿大夫,把持了晋国的朝政。齐桓公称霸是因为国富,晋文公则是因为兵强,谁不服就打谁,当年逃亡路上谁欺负了自己就打谁。当然,打人还是免不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又与齐桓公不同的是,晋国并没有在霸主鞠躬尽瘁之后就迅速衰落,这也和他们的六卿制度有关。国家的实权实际上掌握在卿大夫手里,所以国家也并不会因为某个国君的去世而遭受太大的打击,六卿之间明争暗斗的军备竞赛在一定程度上倒是保证了国家的战斗力,所以在晋文公之后晋国虽然没有出现什么霸主,但是在国家层面却始终能维持一个和楚国争霸的局面。

晋国与楚国争霸,自然楚国的实力也不容小觑。他们国家也出了一个霸主,叫楚庄王。不过和前两霸不同的是,楚庄王并不「尊王攘夷」,因为他就是夷。是夷就不会尊王,而且他自己也称王,甚至他还冲到周王室「问鼎」。当然,作为蛮夷,楚庄王能称霸,也有他的理由。他的做法,叫反腐倡廉。楚国地大物博、国库丰饶,但是国内官员贪腐严重,楚国国君一直都很无奈,直到楚庄王上台,先是装作一个昏庸无度的奢靡之君,等到各位贪官露出马脚、鹬蚌相争之后扮猪吃老虎,在楚国国内上演了一出反贪风暴的好戏,这也就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来历。政治清明的楚国国运急转之上,在与晋国的争霸战中开始占据了上风,也就出现了前面说的「问鼎」一幕。

其余人选中,我认为最接近霸主的秦穆公。秦穆公不仅是秦国后世各代君王的榜样,也是各国诸侯的榜样,因为他是真正的仁者无敌。当年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来了百里奚,带他走上了德政治国的王者之路。但是有很多人都不承认秦穆公的霸主地位,因为他太耿直了,或者说太老实了,人善被人欺,以晋国为首的各路诸侯总是以各种方式蓐秦穆公的羊毛,而厚道的老秦人却总是以德抱怨,不和他们计较,所以自然也没有去主动争霸甚至称霸,所以很多人并不承认他的霸主地位,事实上,秦穆公也只是称霸了西戎,算是半个霸主。

至于其他几人,我认为尚不具备称霸的资格。宋襄公、吴王阖闾、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人,宋襄公只是空谈仁义,图谋争霸,不仅自不量力,还口是心非。而后三位,终其一生都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报仇。他们虽然留下了诸如专诸刺僚、要离刺庆忌、卧薪尝胆等很多励志的故事,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却丝毫没有可以赞颂的地方,而且他们也不尊王攘夷,他们是比楚国更野蛮的夷,断发文身,打仗靠前排人员集体自杀吸引对方注意力后后排人员再攻其不备,这是何等的野蛮?这样的不开化,做著以怨报怨的勾当,与尊王攘夷的春秋争霸显然是背道而驰的,如此这般,怎么当霸主呢?

@知乎日报

彭彭彭大萌:春秋大义‖我写的春秋我做主?

zhuanlan.zhihu.com图标

五霸最早出现在左丘明的《齐国佐不辱命》其中写到:

『』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

既然五霸是左丘明写的,那必须是他认为的五霸才是正确版本。他认为不是的再厉害也不能是。

文章记载的是齐晋鞌之战。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589年。

而越王勾践前496年继位,吴王阖闾前514年继位。

也就是说五霸概念出来的时候这俩还没上位呢,所以有他们两个的版本肯定是不对的。

还是这句『』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

五霸得『』役王命『』。这个王在当时只能是天子,其他人称王就是僭越。

楚庄王这哥们估计把周定王尿都吓出来几滴,还役个鬼王。

所以楚庄王也不包含在左丘明写的五霸里。


齐桓公没争议,晋文公没争议,楚庄王问鼎中原,吴王阖闾差点灭了楚国称霸一时,越王勾践灭吴败齐。我认为这几个是真正的春秋霸主,宋襄公名不副实,秦穆公算地区霸主。


吴越地处东南……

楚、秦就地处中原了?

就是因为不地处中原楚国才各种被歧视,秦也好不到哪去。

按你这道理秦、楚是不是被开除了?

齐、楚、晋这三个才毫无争议。

秦因为毗邻晋这个超级大国,一直无法东进,因此秦的争议颇大。

宋,那个也比较搞笑,不谈了,我个人无论如何不认同宋的。

春秋五霸有两个版本(其实还有其他版本,比较小众):

1、齐楚晋秦宋2、齐楚晋吴越我个人站第二个版本,作为五霸最起码的是巅峰战绩和号召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