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要看我们怎样看待心理咨询。

如果我们把心理咨询理解成为一种治疗性工作,那么也许没有「病症」的正常人没有必要去接受咨询。

如果我们把心理咨询理解成为一种探索性/支持性/成长性工作,那么也许任何人都可以去做心理咨询,就像一个人没有病也会定期去接受体检一样。

然而真正的心理咨询,其实包含了以上的几种工作形式。

我们不能说每个人都有必要接受心理咨询,但是一个人接受心理咨询,无论是在何种情况下,我们都不能说那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对于中国人来说心理咨询这个词,还是相对陌生,虽然这个词普及率越来越高了,但心理咨询具体是怎么回事,大家还是比较模糊的。许多人对心理咨询还是有误解的。

最常见的就是,有人把心理咨询的「咨询」二字等同于生活中的「咨询」,以为就是我有疑问,来咨询咨询下你;

我自己就遇到不少这样的事情,朋友约我去喝咖啡,然后就说,我有个事情,想找你做个心理咨询。

NONONO,心理咨询不是请教,也不是教导,她有她自己特定的约定和设置。

  • 有人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分析,因此,不少人遇到问题,就会电话给咨询师朋友,说,我孩子沉迷游戏,早恋,不学习;或我最近突然很烦躁,很伤心难过,好痛苦,麻烦您帮忙分析分析,这是什么原因?
  • 还有有人认为心理咨询就是给方案,要答案;有人遇到困难了,比如说夫妻之间闹矛盾了,或者最近很闹心,烦躁,就问咨询师,我该怎么办,你告诉我该怎么办?渴望咨询师给他一个答案,或教会一个方法。
  • 有人认为心理咨询就像看病一样,我把我的症状说了出来,咨询师能像医生一样开药出来,我按时吃药就可以药到病除。
  • 也有人认为心理咨询就是谈话,两个人约在一起,通过谈话就解决问题;
  • 也有人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开导,我在某个问题上没有考虑清楚,或想错了,你帮我开导开导,让我想通;
  • 也有人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发泄情绪,就是让你去把情绪发泄出来,就好了;
  • 也有人认为心理咨询只要很短的时间或很少的次数就可以治疗好,比如两次、一周就可以好;

真的是你们想的这样简单么?

心理咨询的确是靠沟通,聊天谈话来治疗,不使用药物,也不为来访者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更不为来访者提供人脉资源,如介绍工作,介绍对象等,甚至不替来访者出主意,作选择。如上面所说,心理咨询主要是通过谈话进行,倾诉、宣泄和抚慰情绪是其主要功能之一。

但这种谈话却不是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谈,而是专业性的谈话。它以来访者为主,是有方向,有目标,以解决来访者心理问题为目的的谈话;

是经过训练的咨询师在严守保密原则的前提下,以平等、共情和无条件接纳为宗旨,在专业的心理咨询理论框架下,履行咨询中的设置和规定,采用专业的咨询技术而开展的谈话;

是以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建立可靠、信任的关系为基础,深入探索来访者内心世界、深层欲求、动机和人格的谈话。

心理咨询不解决来访者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

通过心理咨询,来访者那纠缠不清、犹如乱麻的问题疏理清晰了;

模糊的欲望、动机、目标擦亮了;

内在的能量、动力和信心激发了;

受伤的心灵修通了,抚平了;

思绪和视野开阔了,认知水平提升了;

情绪管理能力加强了,耐受力提高了;

社会适应性增强了,应对方式合理了。心理的强大和人格的完善,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最重要的内部资源,也是获得事业进步,家庭幸福,生活美好的必备素质。

因为陌生,就有许多误解,尤其我们国内对心理咨询接触还是太少;

有资料统计,在美国,几乎每一个中产阶级都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每100万人口中有500左右心理工作者,平均每1,600人中有1名心理咨询师;

在德国,1980人当中就有1名心理咨询师;

在日本,拥有心理咨询师的公立初中达到了3,762所。

而在中国,100万人口中仅有3.4名心理服务人员。

由此可见中国在心理咨询领域的认知欠缺有多少。

其实心理咨询是一个咨询师和来访者在相关约定下(如保密原则),咨询师不是分析师也不是老师,咨询师更像一个陪伴者,像面镜子一样,帮你觉察到你没有觉察到的东西,也帮你觉察到你觉察了但你不想去面对的东西。

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不完全等同于病人和医生,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者的参与和主动性也占有很大的作用,这是双方一起合作配合的一个探索之旅。

当然,心理咨询有很多疗法,不同的疗法在处理方式和设置上都不一样;

像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矫正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

心理咨询并不是针对」病人「的工作,并不是说你来做了心理咨询,你就是一个有「病」的人,甚至我们日常听到的「神经病」。

真正的咨询旨在于促进心理健康,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让我们能够更好的接纳自己,接纳我们身边的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相信,在未来,随著心理咨询的普及,会有更多的人受益于心理咨询。

随著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予以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对心理疾病给予了比以往更多的宽容、理解和支持。相信不久,心理咨询也许会在中国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甚至成为一种时尚热潮。

心理咨询师的病人(来访者)和精神科医生的病人有什么不同?


心理咨询的本质,应该是「帮助来访者更好地实现个人成长」。

然而,现在这方面的状况,并不是很乐观,因为就像当代医学一样,心理学的发展,也还非常有限,更无谈心理咨询的发展。毕竟,我国已经很严肃地审视了这个行业的国家级考试,从而已经在两年前就取消了心理咨询的资格认证考试。

国家现在的态度,比较近乎于「看看市场会如何定义心理咨询行业」以及专家们还在探索真正更正规、可靠的心理咨询应该是什么样子。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难免大家都会很茫然、不知所措。

所以,鄙人认为:

1、既然心理咨询的本意是帮助来访者更好地实现个人成长,那么,按常识来说,任何的个人成长的实现,都必须著重培养——海纳百川且积极的学习习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君子作风、勇敢且高标准且严谨地经常(尤其是有突发情况时)自我分析和自我审查——的良好习惯,而这些习惯的培养,如果有自学、自省的习惯且知识面确实较宽厚,其实是不需要去心理咨询的;

2、高水准的对心理问题的分析,会耗费大量的思考力,且需要建立在相对更完善的知识面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即使是水平够高的咨询者,如果每天实际咨询(而不包括继续深造、自省、整理笔记)超过3小时,那么所提出的建议的水平,也将直线下降,所以高水平的咨询者不会有能力回答太多来访者的咨询,就势必会有相对高一些的价位。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们来说,一个比较舒适的用于心理咨询的总的花销,往往占到收入的比例,最高不应超过年收入的1/6。 在这样的背景来说,还是建议能自己想明白,就自己来想想、自己到网上或者书店或者图书馆搜搜看,而不要过于著急去花钱咨询,因为心理咨询不是「工业化产品」的整齐且标准统一,而是「定制化产品」的相对纷繁多变,见过几个咨询师才能遇到真的适合自己的,还是一个未知数;

3、在预算有限或者不愿在心理咨询这方面花销太大的情况下,其实还可以考虑:

1).与朋友倾诉——优点是更容易得到同情和关怀,缺点是占用了朋友的时间且有可能给朋友一些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到友情;

2).开始自学心理学相关的常识——网上的花里胡哨的心理测试,可以多多益善地玩一玩,比如MBTI人格分析,以及其它那些哪怕只是「纯属娱乐」的乱七八糟的测试,都可以玩一玩,因为就算并不准,也会多多少少对拓宽视野有好处,毕竟开放的思维方式、丰富的阅读、海纳的情怀,会对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自己,有值得肯定的好处——到图书馆实地翻翻看那些心理学相关的理论专著,也会对擅于抽象思维的自学者大有裨益;

3).所谓的「心理学」,本质无外乎为了得以:更好地了解真的真实的那个自己——所以,接受自己、真的爱自己,才是任何人的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有了这个很强烈且清晰的认知,再来反思自己的方方面面、经历和反应模式,才能更快更准确地实现「自助」且真的「自主」的成长。

祝好!


这就像问正常人有去锻炼身体的必要吗?虽然不太确切,但还是比较形象的。

对于这样的问题每个人或者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答案,而这些答案都是基于其对心理咨询的不同认知水平,所以问题的核心是如何提升自己客观、功能性认知心理咨询的能力,然后才能得到更加有益于自己身心功能的答案。


卧槽,这语句问的,

难道一个人没生病,就不能做健康体检吗?好奇怪啊,,,

何为正常人?你的和我的标准一样吗?

你把 正常人和心里生病的人,放在了对立面,可是ta们都是人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