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了你国防部长的衔,前敌总指挥的权,倾国的钱,你还跨区杀了方面军总司令,结果敌人打进来了,你说你做的是宁远守备司令的事

还不该杀?

给了崇祯一个「五年平辽」的大画饼,结果第二年就让崇祯极度受惊,不杀掉你出气?


我讲一个故事吧:

有一个拥有万贯的私人企业。被一位十几岁的青年继承了。这位青年想做光宗耀祖,做一翻大事业。于是按书本知识,赶走了由于扣门的引得企业内部天怒人怨的财务总监,取消了每年的考核指标……等一系列措施,这让他得到管理层的拥护……

这时,有一个哈佛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拍著鸡胸向他推荐一个项目,并许诺:只要给他企业1/3的资源,在五年内,他一定能为企业提供双倍的资源……同时,为了让企业内部不影响他的运营,不准派财务查他的账,不能影响他的人力调配,不准派人监督他……

青年人由于急于求成,根本不听内部高层人员的规劝,还真的答应……

结果那位哈佛高材生一上任就把一个拥有丰富经验的地区负责人(学历没高材生高)给开了,接著又是一系列神操作……

一年半后,青年人收到了法院发来的传票,说哈佛高材生以公司名义贷款……需要立即还款……,公司里挤满了来要债的(高材生贷的款)。同时哈佛高材生跑来告诉你,钱不够了,要加钱……

请问如果你是青年人,这个高材生该不该开了?


袁崇焕为什么而死涉及到袁崇焕的罪名,分析袁崇焕的罪名可知袁崇焕的死因。

崇祯皇帝定的口头罪名: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欵则斩师。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麻,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崇祯长编》)

正式罪名:袁崇焕谋叛欺君,结奸蠹国;斩帅以践虏约,市米以资盗粮;既用束酋,阳导入犯,复散援师,明拟长驱;及戎马在郊,顿兵观望,暗藏夷使,坚请入城,意欲何为?致庙社震惊,生灵涂炭,神人共忿,重辟何辞?其家属本当依律正法,姑赦不论,妻子流二千里,安置福建,财产尽没入官。(《国榷》)

对照《崇祯长编》的袁崇焕罪名(简称罪名1)和《国榷》的袁崇焕罪名(简称罪名2),《国榷》的袁崇焕罪名是骈体文,应该是正式的、向全国通告的罪名。罪名1和2两相对比,向全国通告的罪名2更清晰直白,也更严重。罪名2解释了罪名1 「专恃欺隐的具体内容,即欺骗隐瞒皇帝,「谋叛欺君」。罪名1还有敌我之分,罪名2袁和敌人被视作是一伙的。

袁崇焕的正式罪名讲的是袁崇焕密谋谋反的事。即斩杀毛文龙以履行与虏达成的密约,并且导虏入犯京城,坚请入城,意欲谋反。

问题是袁崇焕密谋谋反这种惊天内幕是怎么知道的?告发人是谁?

谋叛怎么谋的?欺君怎么欺的?首先这些都是绝顶机密,这一内幕是怎么知道的?

「斩帅以践虏约」,指的是杀毛文龙是履行与敌人达成的约定,但这一惊人机密是怎么知道的?当时后金高层既没有明朝高级间谍以通风报信,同时也没有袁崇焕身边亲信主动告发,若非后金故意放回来的太监密报,明廷怎么可能知道这一惊天内幕?只此一条罪名可知崇祯是相信了假情报,中了计。

「先是,获明太监二人。令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巴克什 达海监守之。至是还兵。高鸿中、鲍承先遵上所授密计,坐近二太监。故作耳语云:「今日撤兵,乃上计也。顷见上单骑向敌,敌有二人来见上,语良久乃去。意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时杨太监者,佯卧窃听,悉记其言。 庚戌(二十九日),纵杨太监归。后闻杨太监将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奏明主,明主遂执袁崇焕入城。磔之。」(清太宗实录)

清太宗实录的记载使得真相大白,原来是崇祯中了反间计,听信了后金纵归太监的密报,以为袁崇焕同敌人有密约,杀了毛文龙,并且导虏入犯京城,坚请入城,意欲反叛。崇祯后给袁崇焕定的罪名完全是中计的反映。

《明季北略》记载:「都中又喧言崇焕导虏入犯,上甚切齿。先是,虏出猎,掳我多人。中有二珰(太监),上命侦崇焕者,亦被掳。虏视之,知为珰也,乃设一计,佯为袁遗书约犯边,答云:「知道了,多谢袁爷。」又佯惊云:「乃为珰闻,缚珰亟斩之!」又故遗一奴私放珰归。珰归,上其事。上再召崇焕入,即下诏狱。

其他罪名如「市米以资盗粮。既用束酋,阳导入犯」说的是卖米给蒙古部落束不的并且引导束不的侵犯明朝,但实际上束不的没有跟随皇太极入侵,没有来的蒙古部落称不上是「强盗」。

「复散援师,明拟长驱。」只不过是袁崇焕见敌人势大,明军援兵尚未聚齐,不宜力敌,暂时分兵防守而已。

「及戎马在郊,顿兵观望」,北京城下,袁崇焕领军击退后金军,取得广渠门之战和左安门之战两战胜利。歇了几天,就被指责为「顿兵观望」。

「暗藏夷使」指的是带来的喇嘛,但前任皇帝明熹宗确是表扬过喇嘛。

「坚请入城,意欲何为」,请求入城休息,被攻击为别有企图,意欲谋反,恐怕是崇祯相信了从后金营中逃回来的太监密报而大起疑心吧。

最后袁崇焕被处以「磔刑」,即千刀万剐,这也是只有「谋反大逆」罪才会有的「待遇」!


那我倒想问个问题,袁崇焕之后的洪承畴,崇祯最起码要把洪承畴家里人给剁个干干净净没毛病吧?结果崇祯剁了吗?

这里面说明啥问题?

杀袁崇焕的崇祯也就个不到20的中二少年,十几年后的崇祯想法就不一样了。

中二少年犯的错而已,结果现在一群中二想尽办法替中二时期的崇祯推卸责任,有意思?

本题下绝对要炸出一群人,lu先生,胡说先生,王教授,z公公,还有杜大师!欢迎你们到来!


辽东巡抚李维翰,1618年被罢免,天启初年下狱论死。

继任者杨镐崇祯二年被处死。

继任者周永春1621年被遣戍。

继任者袁应泰守辽阳失败,自焚殉国。

继任者薛国用,惧怕清兵攻城,又不敢请告,忧惧而死,年仅49。

继任者王化贞,崇祯五年处死。

继任者阎鸣泰,崇祯初年遭魏忠贤牵连,遣戍死。

继任者张凤翼,清兵入寇不能阻止,惧怕朝廷归罪,服毒自杀。

继任者袁崇焕,崇祯三年处死。

继任者王之臣,被罢免,疑似唯一善终。

继任者毕自肃,战败自杀。

自万历44年至崇祯元年11任辽东巡抚仅一人善终。

蓟辽总督刘策,处死,蓟辽总督曹文衡被罢免,蓟辽总督丁魁楚崇祯九年被遣戍,明亡后才起复,蓟辽总督吴阿衡战败被俘宁死不降,被清兵处死,蓟辽总督张福臻于清兵作战时被击毙。

蓟辽总督杨绳武病死军中,未曾受辱,算是第二个善终的。辽东督师范志完于崇祯十六年被崇祯亲自审问处死。

蓟辽总督傅宗龙崇祯十二年被下狱,两年后因无人可用而出狱,被李自成活捉后处死。蓟辽总督洪承畴松山之战被活捉,降清,第3个善终的。、

孙承宗崇祯四年被罢官,崇祯十一年被清兵攻破城池,自杀。

卢象升崇祯十一年清兵入寇时主战,但最终只有五千兵力可用,无兵无粮之际战死乱军之中,崇祯认为其临阵脱逃,尸体八十多日后才被允许收敛。

熊文灿崇祯十三年坐大辟弃市。

杨嗣昌忧惧而死。

梁廷栋服毒自杀。


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师】,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麻,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刑部侍郎涂国鼎承旨先出,上责诸臣欺罔蒙蔽,从无一疏发奸,自今当洗心涤虑,从君国起见。诸臣皆叩首引罪,承旨起,复进户部尚书毕自严,谕以清核兵饷。——《崇祯长编》

就是【】里的这个罪,什么反间计的段子现在都9102年了还有人信?满清自己的记载都互相矛盾,所有记载反间计的史料都漏洞百出,所以说啊~脑子是个好东西


在袁吹子们心中,明朝气数已尽,崇祯杀了袁崇焕,这是在阻碍历史进程嘛。

细数袁崇焕的功劳:功劳一,在明廷已得知蒙古部落在崇祯元年投靠后金的情况下,崇祯二年关外大饥,袁崇焕疯狂卖粮(布米易柴薪,根本不是吹子们意淫的买马)给蒙古人,不能饿死了这些后金的协军,说不定后金还可以通过蒙古协军获得明军的粮草,这样可以帮助敌人渡过饥荒!结果袁崇焕抗辩时自己嘴漏了,「各夷共谓:室如悬磬,不市卖一二布匹于东,何由藉其利而糊口?」(《明清史料甲编》第八册)。蒙古人把物资「市卖与东(东,后金)」,袁崇焕狡辩蒙古人是为了赚取差价便于买粮糊口。自然崇祯大怒,「西夷通虏,讥防紧要。奏内各夷市卖布帛于东,明是接应,何以制奴」!按照《国榷》的说法,袁崇焕为了不饿死敌人卖粮乃至「边储始竭」!宁远搃兵满桂塘报束伯二部三十六家具归于大清——崇祯元年六月

双方于崇祯元年八月正式盟誓,《满文老档》记载:「八月初三日,与喀喇沁部议和,誓告天地书曰:『满洲、喀喇沁部两国,同心修好』」。

而在《十七世纪蒙古文文书档案 (1600—1650)》一书,其中有一则档案是满文老档八月初三日后金与喀喇沁盟书的原文:

「满洲、喀喇沁我们两国为结盟和好,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置一碗酒,一碗肉,一碗血,一碗枯骨,许下诺言,对天地起誓。如不履行此誓言,喀喇沁与满洲不友好,与明国除原有的赏和去大都贸易外如有私下密约,或堕入察哈尔之奸计背叛。喀喇沁遭天谴责,执政之拉式奇布、布颜、莽苏尔、苏布地、庚格勒为首几个大小塔布爱等遭殃,不得长寿,如同这碗血,流血而死,被按埋于地下。如同这碗枯骨,其骨散败。如果履行其对天盟誓之言,天地保佑,获得长寿,子孙万代永字太平之福。」

这份盟书和满文老档的不同之处在于,加上了「原有的赏和去大都贸易外」的字样」, 这份文件已经是彰明昭著的喀喇沁与后金结盟和好,所谓「与明国除原有的赏和去大都贸易外」,就是把明朝当成冤大头,一面和明朝的敌人后金结盟,一边要继续从明朝那里骗取经济好处。

而喀喇沁朵颜人一向两头吃好不安分,甚至在宁远之战时,也趁火打劫。对这类,能提供有限的「人道救援」,不至于饿死就已经很宽大了。而「伟光正」的督师对敌人表现出了十分的「仁慈」和「友爱」!

辽东经略高第报西虏乘奴入犯率二千余骑犯平川三山堡等处赵率教率兵御之前后斩虏首级八十三颗获达马一百五匹又犯中后所副将杨应干率兵追至高台堡斩虏首级二十颗获达马七十匹得旨屡报捷音朕心嘉悦袁崇焕已升佥都御史满桂赵率教实授总兵加都督同知左辅等俱著查明优叙所发犒赏银十万两听经臣分给宁远前屯两处军士督臣出关援兵既集当相机调度逐虏过河各路口尤宜严加防护无致疎虞——《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八》,天启六年二月袁崇焕的所作所为,连「水太凉」都瞧不起,在自己的《牧学斋初集》中《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孙公(孙承宗)行状》,「公(孙承宗)驳之曰(驳斥辽东巡抚丘某的以夷制夷):往以吊丧愚奴而为奴愚,以买米愚束(束,请求在高台堡开市的喀喇沁朵颜人首领束不的,也有译为苏布地)而为束愚」。功劳二,消耗明朝资源。袁崇焕上台二筑锦州,将朝廷大量资源砸在辽西走廊。想想辽沈战役,国军的飞机大炮都打不通到锦州的路。功劳三,削减关内防务。提出要精兵简政,不过简的是友军的!崇祯二年蓟镇缺饷闹兵变,连总督喻安性都下课了,后由刘策代替。关内各督抚清汰,制定了各镇的兵饷(户部尚书毕自严《覆户科题覆新饷出数疏》,五月底具奏,关宁军、蓟镇新兵、天津、东江等处军费预算共为513万不含闰月)。蓟镇兵,分为旧兵和新兵。旧兵,由原九边旧饷供给;新兵有三万多(不是新入伍的),由新饷(辽饷)供给。由于辽事起,辽饷费用日益增加,也就挪用侵占了不少九边旧饷,所以蓟镇从天启元年为弥补兵员不足,就用辽饷供给了一些新兵。关臣(都察院巡关御史方大任,简称方关院)疏称,旧兵归旧营食旧饷,新兵归新营食新饷……万历年间臣部老库犹有银八百万,冏(太仆)寺老库亦有银一千二百万,那(通挪)借应急陆续殆尽,迄今帑藏一空无可挪借。兼以辽左被兵,旧饷x项多被新饷暗侵,随致正额日缩而愈称不足矣。——毕自严,《登答方关院蓟密永三协兵饷疏》,二年八月初六具六月,东江斩帅,东江定员四协共二万八千人(月钱七钱)。八月,袁崇焕假惺惺的要给东江增饷(增饷后反倒断粮了),东江定员二协共二万二千人(表面上由月钱七钱提高到关宁军标准,一两五钱),东江军饷由24万增至43万!由此再次调整编制要求把蓟镇新兵(大概月钱一两一钱)由三万砍成一万二(东拆西补做假账凑成四百八十万政绩,崇祯爱钱嘛)!

今关臣谓(蓟密永三协)旧兵缺额三万三千六百有奇,新兵仅有三万三千三百有奇,若以新数而补旧数,数适相当,良为有见。至督师则欲以新兵一万二千为额,兵部又欲以新兵一万八千为额,统候圣明裁定归一,臣部惟有照数措发,按期给发而已。——《登答方关院蓟密永三协兵饷疏》

那些吹子们断章取义,把「新数补旧数,数数相适」给吃掉了,意淫出是朝廷裁掉这三万新兵,让袁大吹买单收留了蓟镇不要的渣兵一万二!而「新兵归新营食新饷」,这三万本来就全是辽饷供给的!吹子们连什么叫新饷旧饷,傻傻分不清。更何况毕自严五月具奏的《覆户科题覆新饷出数疏》中明确记载蓟镇各都督的汰定兵饷,这三万新兵正是蓟镇各督抚汰定后确定的。九月,刘策表示督师的经制太少,西协请求加编七千。臣草疏巳接蓟辽督臣刘策分属新旧粮银一揭,内称蓟镇新兵除督师经制(重点,督师经制)一万二千一百九十名之外,再选七千八百十员名驻劄西协,俱支新饷。——毕自严《覆督师题各镇兵马钱粮经制疏》,九月初三具最终东江定员一万八千人(实际兵员并未减,还是二万八),给蓟镇又加了六千新兵编制。枢辅孙承宗疏奏:河东之兵,当毛文龙时,号为十五万,实四万二千耳;厥后,道臣王廷试定为二万八千,前督师袁崇焕初令旗鼓徐敷奏点阅,仍照二万八千之数;继欲合四镇之兵,止用辽饷四百八十万,故经制定止二万二千有奇;后又以蓟镇原定一万二千之外,欲加六千,故又损河东之四千,而更为一万八千有奇。然海冻不通,兵未简定,岛中至今现兵存二万八千也——《崇祯长编》,三年二月这么一折腾,最终蓟镇的瞭望台兵几乎清汰干净了!吏科给事中祝世羙以敌兵出境,四城俱复,捷胜之后当急修乘时之策,因陈四事,曰:……去冬入遵之役,由于台兵尽汰,瞭望无人。今宜速添夜役,重赏死士,得彼情形,可以预吾布置——《崇祯长编》,三年五月此外在崇祯元年底,天津也被清汰不少。对登莱,趁机以不设巡抚为由,由抚镇改为协镇(降级并减员)。近见津门预计本色疏内,督师议兵止以十万五千二百八十名为额,是已裁去二万八千名,所省不赀——毕自严《召对面谕清查辽左缺饷疏》,元年十月三十日具

功劳四,纵容甚至贪饷。袁崇焕被杀后,立即被毕自严举报「空月马干」。

今查关宁重地兵缺至二万三千有奇,自应陆续召补。马骡缺至三万(后查入卫倒毙马骡仅二万),此自冏(太仆)寺事。原无所谓马干买马之说也,即有空月兵饷,草料银两例应照数按月清查报部还官,此各镇相沿之定也。关宁空月马干之数,创于袁崇焕。臣部初亦谓其即能灭奴,姑不争执,以鼓恢复之志,不虞荏苒经年而马匹尚未完,马干尚日支也。——毕自严《覆兵部议关宁旷银买马疏》关宁军缺员二万三千,敢情袁崇焕入卫部队全死光了!而且关于马骡,其实在二年五月《覆户科题覆新饷出数疏》的初步预算得,本来毕自严提供的豆料马干仅供近五万马骡(「视今日见在之马骡而言」),而袁崇焕却造册了近六万马骡。而斩帅后再次调整编制中给东江虚设马营,还要求先运送豆料。而毕自严以为多余的马干是用来买马:

「先是,罪督袁崇焕初定关宁经制,议以虚悬马骡,预支实在料草以为买马价值之用」——毕自严《覆节旷尽扣买马压欠终无补期疏》

此外,袁崇焕以市马钱为由,挪用了十多万的抚赏钱,最后还是由毕自严代为填补(袁崇焕编制的军费预算中居然不含市马钱),甚至在下狱后京城谣传袁崇焕用「市马钱」贿赂孙承宗帮忙求情。斩帅后,以制正东江为名,欲将东江移镇于辽南,于是在东江「拟设马兵营十营」,其实岛上马毛都没有:

「又谓督师制正东江疏内原欲用岛兵于陆,故为之设马设料。但买马既艰,航海不易,岛兵移陆尚未有期,而料豆先自劳扰。不如俟有次弟而后运科未也!」——毕自严《覆督师题各镇兵马钱粮经制疏》

还报告给崇祯「合四镇官兵十五万人马八万匹」!功劳二三四,合起来就是加速明朝军事力量的衰弱。估计袁崇焕这人不喜欢显富,什么钱财都往东莞老家搬。《人民的名义》开头的赵德汉抄家,住家很一般啊,吃得也一般。深挖,别人有豪宅,有一面墙一个冰箱一张床,深藏不露啊!宁远抄家「家无余资」,只有皇赏物,有妾和侄儿,外加仆人15人(最后仆人全同罪流放);东莞老家不动产(房屋、田地、鱼塘)就价值5000两,还抄出盐本!!!天启四年,袁父死了,袁穷得连回家奔丧的路费都没有:

「七年中,臣之嫡兄崇灿丧矣;嫡叔子腾丧矣;堂兄生员崇茂,育于臣父为犹子者,今亦丧矣。诸丧暴露,各有家口,俱待食于臣父。臣父非有厚产,不过终岁拮据。今臣父已矣。止一幼弟崇煜,少不谙事,诸一切生待养而死待葬者,俱靠臣一人。臣自为令至今,未尝余一钱,以负陛下。昨闻讣之日,诸臣怜臣之不能为行李,自阁督抚以下,俱醵金为赙」——《三乞归假疏》

才几年光景袁家就家产翻番当了盐商!(盐本一项,需要盐课司追查)

功劳五,遣散援军,放敌入京。蓟州城在其县志以及陈仁锡的《无梦园初集.山海纪闻》中都有记载,北靠山(府君山)南临河(漕运河——州河),后金只能从东北方向而来,必须经城南大道才能到达京畿的三河等地。本来刘策等已率援军赶到了蓟州城去堵截,结果袁崇焕一来,把刘策(刘策黑锅背到断头)等通通打发到后方,为皇太极突入京畿扫清了障碍。后来弘光的吏部尚书徐石麒大骂袁崇焕在蓟州城「牛酒犒劳」皇太极。这「牛酒犒劳」的解释虽然不靠谱,但说明徐石麒也实在没有其他靠谱的解释来说明袁大粪在蓟州城「遣散援军」等奇葩行为。

「崇焕阳主战而阴实主款也,甚至杀东江毛文龙以示信。嗣先帝之不许,遂嗾奴阑入胁款,仍戒以弗得过蓟门一步,崇焕先顿甲以待。是夕敌至,牛酒犒劳。夜未央,敌忽渝盟,骑突薄城下,崇焕师反殿其后。」——黄宗羲《弘光实录抄》转引自全家殉国的民族英雄徐石麒疏大清兵以驻通州十里之外京师尚无侦探移书问兵部侍郎申用懋荅以[止闻在蓟不闻在通]而庄户蒋玉等四人亲见——崇祯二年十二月敌既过境,袁崇焕只管自己绕道也不管后方是否知道。节制遣散各援军时,连敌过境后如何相互通信告知,压根没想!功劳六,封锁、饿毙东江。袁崇焕改饷司搞海禁,直接掐断东江经济命脉,由此胁迫毛文龙。在袁的管理下斩帅后命登莱发十万粮「以济冬春」,「买发迟误」仅发了二三万,最后仅有数千到(官僚集团贪了不少)。甚至搞得东江有的地方从九月就开始断粮了,让东江完全没有战力(饭都吃不饱打个铲铲战),由此极大的配合了皇太极入关。对皇太极的协军好吃好喝的供著,不能饿死;对于友军,就是直接毁灭!袁崇焕对历史进程清楚的很!枢辅孙承宗疏奏:河东一镇(东江在斩帅后改名),其兵民俱陷蕃归正之人。去年袁崇焕经制其军,定二万八千员名,后又改为一万八千。而旗鼓徐敷奏先往清理,实遵登州道臣二万八千之说,岛兵至今未知已减一万也。今敷奏称,在岛人民及老弱、妇女尚两倍于此,则不下八九万人,而粮饷久已乏绝。即以兵言之,旅顺口、广鹿、长山、石城、獐子、皮鹿诸岛,有自去年九月缺米者,有自去年十月缺米者,有自去年十一月缺米者。惟长山岛一营可支至今年二月耳。即减其兵,而犹是民也,宁可坐视其死?且未经明汰,厯日已深。前崇焕今登州运买十万以济冬春,而收买迟悮仅发二三万,其达于岛者不过数千而已!惟在皮岛者,尚可与鲜人交易支吾。而各岛远在二千里间,每岛屯种腴者不过千石,瘠者不及数百石。民既再倍于兵,即照兵给廪,犹苦不足,况兵粮已久绝乎?……——《崇祯长编》,三年二月

功劳七,吹牛皮忽悠崇祯。什么广渠门大捷、左安门大捷,在一系列吹子的「大捷」下,后金一路「败逃」,从京城东北,「败逃」到南海子(北京南苑),再「败逃」到更南的良乡固安。清朝有个叫杨应琚的,在清缅战争中就忽悠乾隆一路报捷。结果乾隆翻地图,咋越捷越深入!崇祯就该信袁崇焕,这样皇太极可以早点把关内搞残破大失人心!

吹子们最爱鼓吹的广渠门大捷,战后连个人头都没有——战场真干净!跟班周文郁只好在《辽西入卫纪》里解释,「盖九边尚首虏,每以争割首级误事。公深鉴陋规,于未战之先,与诸将士约,惟尽歼为期,不许割级,故将士得一意剿杀,以获此胜。」战时不能割,战后打扫战场就不能割?人头是什么,富贵——升官和赏钱!满桂早期就一直靠人头挣赏钱。当初就是因为袁崇焕支持赵率教瓜分满桂人头,导致满桂愤愤不已还要赶走满桂。而戚继光为解决抢首级,早在作战小队中有明确分工——战时有人专职割人头,还有一套赏钱分配规则!黄军一路打劫,后金士兵身上哪会没有一点金疙瘩,关宁军士兵难道不愿意打扫战场发点小财?!此外,「五年复辽」算什么,估计修炼了天罡嘴炮神功,对明熹宗鼓吹屯田——「由此行之,奴子不降,必为臣擒」,相比之下「五年复辽」还谦虚了点。在袁崇焕的牛皮奏折上,后金不知道「败亡」多少次了!总的来说,崇祯不识时务,苟延残喘而已,早就上吊投降,让后金早点入关!袁崇焕英明,种种作为顺应天意。

虽说「吹牛不上税」,但牛皮吹太多「真要上税」。


说到底,就两个原因,吹牛逼和不把领导当回事


更新一下

在这道题里很多人在纠结袁崇焕和毛文龙的是非功过,觉得某人正确就如何如何,其实袁崇焕被杀没那么折腾。

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件事上,袁崇焕有两大问题:

一是无授权和旨意,在毛文龙无迫在眉睫的叛变或兵变时,杀毛文龙。

二是矫诏。

有这两条,崇祯帝要追究袁崇焕任何一条的责任,袁崇焕都只能以死谢罪。袁崇焕又没有足够抵偿错误的大功,被杀真不奇怪。

这里袁崇焕是「国之栋梁」还是「国之奸贼」根本不重要,就凭这两条杀袁崇焕,在明代真没什么办法拦的。

检方上诉的罪名是制毒、贩毒。给这样犯罪嫌疑人辩护,反复辩护嫌疑人没有杀人可以让嫌疑人免除死刑吗?凭制毒贩毒一样杀他。

一个人有罪,不等于所有罪都可以往他身上安。

一个人是忠臣,不代表他所做的事都对。

一个人是奸臣,不代表他所做的事都错。

以下是原答案:

其实袁崇焕杀毛文龙后,袁崇焕的结局就已经基本确定了。这位在崇祯帝手里最多能当官当到辽东局面稳定,至于是否能体面的离开,取决于「平辽」这件事做得怎么样。袁崇焕做的足够差,所以离场方式是剐。

最后明诏的袁崇焕罪名,除去说不清的部分(比如坚请入城、分兵、顿兵不前之类,这些实在是说不清,因为缺乏足够的资料)。其实关键是两条:「托付不效」和「以谋款而斩帅」。有这两条,崇祯帝就不可能让袁崇焕活著了。

如果「平辽」实现了(哪怕是后金在其任上自爆),袁崇焕有活命的希望,但袁崇焕是「托付不效」,只剩死路一条了。

其实从中央的视角看,袁崇焕真的没有活命的理由了。

袁崇焕说可以五年平辽,于是派去「平辽」。结果到了辽东,第一件事是杀毛文龙,毛文龙就算有再大的罪过,也轮不到袁崇焕来杀。

有权现场格杀毛文龙的人是毛文龙的监军太监。袁崇焕在这件事里,唯一一个出手杀毛文龙还没问题的局面是「监军太监已无力控制局面,来找袁崇焕帮忙,袁崇焕出手杀毛文龙」。问题是整个过程中都没有看到监军太监的身影,因此可以说杀毛文龙是袁崇焕自己搞出来的。

这情况就像总公司派一人去分公司当一把手,去之前这位和总公司要了一堆许可权。到分公司后,和分公司财务总监不对付,要是走程序把不对付的财务总监调走也就罢了。结果新任一把手的处理方式是:找了个酒驾司机把财务总监给「70码」了。你是总公司的也不会用这位了吧。

崇祯帝收到杀毛文龙奏报后,还没处理袁崇焕,是因为辽东局面还要靠这位收拾。忍了这口气不代表不算这笔账。如果「平辽」成功,袁崇焕算功臣,不过也不会再用了;如果「平辽」失败,那就新账旧账一起算吧。


感谢@刘哲类邀请。

不过这个问题太容易回答了。

因为类似袁崇焕地位的明末官员在崇祯一朝,没几个有好下场的。

所以,在崇祯手下干活,死的概率很高。

基本属于,活得过初一,活不过十五。

在我看来,权力一旦过于集中于皇帝,而皇帝又不愿意与他人、或其他集团分享权力。尤其是王朝末年,那么就会出现崇祯死弯。

在我看来,袁崇焕主要是动了崇祯的蛋糕。在崇祯看来,全国的所有资源都是他的,兵、将都是他的。袁崇焕的军事改革,集中权力,犯了大忌。

兵备道时明朝中后期的产物,正是解决明朝军事问题的一个补丁。

袁崇焕和卢象升、郑崇俭都是明朝末年的杰出兵备道系的代表。包括孙传庭,都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在基层磨炼几年,然后选出里面的有效官员统领军事,为大明救火。

在我看来,袁崇焕、卢象升、郑崇俭都是在军事能力上升的阶段被误杀、错杀,甚至是虐杀。

他们都没有统领大规模骑兵军团(5万以上骑兵)的经验。可惜了。看不到古典华夏骑兵进化成近代骑兵了。

袁崇焕的骑兵军团算入了行,多两年学习是可以成为一代名将。这个我看好。因为从袁崇焕军事基础、民政、练兵、新技术使用、步炮使用来看,学习能力和纠错能力(尽管没有特别严重的错误,除了救北京)是非常厉害的。

皇太极的军事能力很糟糕。锦州是第一次带兵作战,情有可原。

但他在蓟州的轻敌冒进,差一点点就被明军包了饺子。

皇太极很幸运。他遇上的是崇祯,可以反复帮助纠正他的严重错误。

最糟糕的是崇祯没有学习能力,不能从错误中成长。

关于明朝皇帝的另一个回答。

朱元璋的能力是否被高估了?


袁崇焕的死,代表后金终于可以全面、彻底地打败林丹汗、联合蒙古,在东西中两千里的长城防线随时向明朝发起进攻。

关宁军最终成长为军阀。袁崇焕时期只是集权而已。

为了省钱,崇祯最终把东江镇搞得分离崩析。

明朝最有意愿抗击后金的两大势力,被崇祯搞得一塌糊涂。


最搞笑的是崇祯还扩大了兵备道的编制,但再也没有出现杰出的将领了。或者别人看穿了吧。

我觉得写得比较好的一个回答。

推荐一下。 @宁南左侯

崇祯皇帝为什么要杀袁崇焕? - 宁南左侯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679926/answer/191335784


回复 @晃天下

被你拉黑了,所以无法回复你了,只好在这里开个回答回复了。

【袁崇焕既杀毛文龙,欲力主款,因奏曰:『臣亦不讳言款;即惠徼宗社之灵,还侵地、归叛人,而我存朝鲜,何惮不为』?】

袁崇焕这个上奏,只见《国榷》有记录,其他资料,特别是《崇祯长编》里没有。

然而,《崇祯长编》里,记载了袁崇焕的其他上奏,

《崇祯长编》

崇祯二年六月

袁崇焕疏言,毛文龙不过一匹夫耳何遂悖逆至此……(注:杀毛文龙)袁崇焕疏言,工部所造盔甲迟缓且不合式,请内外分造……(注:要盔甲)七月袁崇焕再疏辞荫,许之 ……(注:辞掉待遇)八月袁崇焕请给步兵绵甲 ……(注:要盔甲)袁崇焕疏言,毛文龙既诛,岛中需米甚急……袁崇焕疏言,东江一镇乃牵制之必资……(注:整理东江镇)袁崇焕疏言,臣去岁莅任时,兵无统纪而饷缘之不清……(注:汇报工作)十一月袁崇焕疏报,入援机宜……(注:打后金)

六月杀毛文龙,到十二月下狱,袁崇焕的上奏里,根本没有一个字提到议和,都是正常的汇报工作,跟《国榷》记录的完全相反,袁崇焕是一副杀气腾腾,要打后金的架势。

从另外一个角度,己巳之乱,无疑是议和失败,袁崇焕如果真的主张议和,那么肯定会因此被弹劾。然而《崇祯长编》里,没有人弹劾袁崇焕议和,只是说他没打好仗。

崇祯二年十月

大清兵至大安口,兵部尚书王洽疏言,臣先以书约督师袁崇焕,令祖大寿赵率教伏兵邀击,今两路分入,如入无人之境,请旨严饬 上林苑监署丞李逢申疏,陈三事,一曰壮城守,二曰语轸恤,三曰募勇敢,兼论督师袁崇焕骄矜退缩,糜饷悮国请加申饬

是不是明朝官员良心发现,对袁崇焕网开一面,不弹劾袁崇焕议和呢?显然不是,因为袁崇焕天启七年打完宁锦大捷,就被朝廷一撸到底,就是因为议和,被纷纷弹劾。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八十六》

天启七年七月

督饷御史刘徽奏,宁抚素以灭奴自许,中外咸思倚重,而向日讲款一节,闻者无不诧异……未几一面讲款,奴且有事于东江攻东未已,奴更西犯乎锦州得旨……袁崇焕谈款之时,实以款外作用望之,然未尝不屡致丁宁;今奴东西并犯未见作用河南道御史李应荐奏,袁崇焕假吊修款设策太奇,项因狡虏东西交讧,不急援锦州,此似不可为该抚解……得旨……袁崇焕暮气难鼓,物议滋至,已准其引疾求去工科左给事中陈维新……又言旧抚袁崇焕……李僧一遣,动出非尝……不意信使驰驱,徒博其两番僣号,一纸嫚书,未几而蹂躏我属国矣……得旨……旧抚袁崇焕轻遣李僧动出,非尝茫无实效已允回籍

天启七年,袁崇焕打赢了宁锦大捷却被罢官,就是因为派遣僧侣吊唁,议和失败,难道袁崇焕真的记吃不记打,两年后,崇祯二年又公然议和?

按照袁崇焕处心积虑要搞死后金的做法,他求款干嘛?都讲和了,他这个无双良将,还能封侯入相吗?

在能够搞死皇太极的时候,他完全没有动机跳出来讲和嘛。

所以,《国榷》里说袁崇焕要议和,这恐怕又是明末文人喜欢干的事情:编故事为崇祯洗地。


@佛系一点

因为被那个答主屏蔽,所以无法在那里回复你;

【蓟辽总督节制顺天、保定、辽东三抚,】

袁崇焕是蓟辽督师,不是蓟辽总督。

蓟门外是蒙古,关宁面对的是后金,明朝再怎么信任袁崇焕,也不可能将两个方向的任务都交给他。

《明史~袁崇焕》

时所入隘口乃蓟辽总理刘策所辖,而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

【他负责的还真就是后金的事情,而不是只是打胜仗,他的任务更多的应该是负责制定对付后金的战略而不是打赢某一场战】

可是袁崇焕没那么大的许可权啊,想管也管不了;

九月,袁崇焕判断后金将从蓟门破口,于是派参将谢尚政协助防守,顺天巡抚王元雅认为是假警报,将袁崇焕所派援军遣返;后金十月二十六日破关。

《国榷》5495页

崇祯二年九月己丑,

袁崇焕以建奴欲西,先请驻宁远,增戍关门。至是,遣参将谢尚政等往备;顺天巡抚都御史王元雅谓虚警遣归

我说袁崇焕精通武艺,是因为有两条历史记载,

《泰宁县地方志网~江日彩:敢于直谏的御史台》

天启二年,江日彩就写了一篇《议兵将疏》,「今邵武令袁崇焕,夙攻兵略,精武艺,善骑射。臣向过府城,扣其胸藏,虽曰清廉之令,实具登坛之才"

江日彩:敢于直谏的御史台?

www.fjsq.gov.cn图标

《光绪重纂邵武府志》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进士,天启初任,明决有胆略,尽心民事,冤抑无不伸,素矫健有力,尝出救火,著靴上墙屋,如履平地


本来没兴趣,就这种万年老梗扯淡,下午闲著无聊闲逛的时候又被都督粉的牛皮之处震惊了,毕竟新知识点要考,

新知识点兵备道成了武官了,

咳咳牛逼,没想到亲耐的圆嘟嘟竟然成了武功高手……咳咳,

然后我说认认真真和他聊聊,没想到这厮竟然秀起了家教???

我开始相信这厮的家教应该是负数了,但是他传下流毒我去要扯扯,最开始我对袁毛之争纯属无感,看到他先说

我就提了一句震惊又见贺世贤不算人系列。然后某位唐先生就开始秀了,坦白说一个学语言的,跟人家职业扯淡的选手扯,我自己都有点害怕,可惜的是他菜的让人抠脚,除了秀家教的部分,我竟然找不到他的半点亮点,可惜的是唐先生一直热爱秀,

唐先生大概不知道贺世贤是谁吧,我们来看看,

我们把时间投入到后金天命5年,经过熊廷弼精心治理,明辽东总兵力恢复到16万。

明廷以熊廷弼「有胆知兵」,临危授命其经抚辽事。廷弼布将练兵、稳定军心民心,对后金采取「南顾北窥坐困转蹇」之策,固守主要城市,并四处筑城,步步推逼,困削后金活动空间。成效显著,部队士气高昂。

  后金不甘为其坐困,针锋相对以专攻辽沈为务.

这是熊蛮子倒霉之前的最后两张战,

大战自泰昌元年爆发 老奴大军「黄盖映日,旌旗映空」直逼沈阳。

沈阳守城总兵贺世贤亲统明军于沈阳城东二十里迎击,野战鏖斗,八旗败退十五里下营。

  与沈阳呈犄角之势的奉集也从容应战,总兵柴国柱带兵在堡东三十里小夹山、榆条寨与后金对

  战。因整顿后的明军「奉法惟谨,人人用命」,各路明军主动出击堵截,南北相顾,至八旗进攻

  无果,丢弃攻梯钩杆无数,怏怏而去。

  面对「军气扬,人情鼓壮,渐转渐佳」的明军四面筑城、步步为营的逼近。不甘受困的后金于八

  月发兵二万向沈阳外围蒲河进兵,贺世贤率部出城迎战,与皇太极所领右翼镶黄、镶红、镶白、

  正白四旗大军战于城东浑河之畔,复与代善、阿敏左翼四旗战于城北。八旗被杀二百人,退走

摘录自《山中闻见录》泰昌元年九月在灰山击败努尔哈赤,击杀八十九,

随后又在抚安堡击败努尔哈赤,击杀一百一十六,以上引自明实录

贺世贤「自叆阳驰赴遇贼剿其一栅斩首一百五十一颗」,

而「奴酋攻陷铁岭」,

总兵李如桢、贺世贤等「闻报驰援比至铁岭已失乘奴惰归斩获虏首一百七十六级」

你倒是说说怎么不如你家嘟嘟了???。野战浪战也能打!!!,大家割取首级数量也一样,

附上与某位说不过计划开始口吐芬芳的先生全部聊天内容, @阿唐 没错就是这位先生,

再来一位 @Postmates 听说这孩子还是浙大的。浙大的还是这水平看来堪忧啊,教出来的孩子,也不知道家里穷成什么样,出门从来不刷牙,小姑凉穷成这样也不等叔叔来慰问一下,小姑凉还挺害羞的,跟叔叔说完话就走了,别跑啊小姑凉,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1] )。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剑桥中国明代史》称:「他(崇祯)相信了谣言,于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杀了他最有才能的将领袁崇焕。」  袁崇焕的事迹、评论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正如孟森在《明本兵梁廷栋请斩袁崇焕原疏附跋》中提及,明末时期历史记载十分混乱,即使是与其耳目相关的人,其恩怨纠葛也尤其复杂。其中,主要争议的集中点是袁崇焕杀死毛文龙7a64e4b893e5b19e31333337623433、是否背叛明朝政府等。  被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学者之一的朱舜水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活动,在他的著作《朱舜水集》里,将袁崇焕称为「卖国贼」, 明末将领徐石麒也认为,袁崇焕表面上主战,而实际上是想主和,甚至以擒杀毛文龙的方式取信于清廷。 清朝学士张廷玉在撰写《明史》时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妄杀」,计六奇在《明季北略》里认为袁崇焕虽然死的冤,但是他列十二条罪状杀毛文龙,如同秦桧以十二道金牌杀岳飞一样。   叶恭绰等人给毛泽东的书信及毛泽东的回复  清乾隆皇帝觉得袁崇焕的死值得怜悯,民国初年,梁启超在《袁崇焕传》中对袁崇焕大加赞赏,认为他是能影响国家安危、民族兴亡的人。1952年,北京市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城市建设时,叶恭绰等联名上毛泽东,请求保护袁墓,毛泽东在回复中称袁崇焕为「明末爱国领袖」。  袁崇焕因为行事作风的问题,曾经让器重他的孙承宗大为震怒, 擒杀毛文龙也是袁崇焕擅自主张。他的同事王在晋认为袁崇焕虽然死于国法,但是他的功劳不可淹没, 但同时,他也认为袁崇焕的死是自取灭亡。

皇太极在他的防区来个大机动从山西入寇,一路杀到崇祯眼皮子地下,然后作战不力,没有拦截或者击败后金,之后不援友军,又带著喇嘛入城,加上擅杀毛文龙,崇祯又不是他爸爸,有什么理由放过他


不如换个角度看,崇祯认为自己还能掌控袁崇焕么?

一,袁崇焕战功不小,所谓功高震主,皇帝实在不放心;

二,崇祯无力掌控政局,需要一些手段来吓唬那些有异心的人,偏偏「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袁崇焕大刀阔斧的整顿军队,缓和与周边部族的关系,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崇祯的意思,皇帝自然想拿他开刀;

三,军队建设资金消耗极大,军费开销的事让那些高官很不满——军队把钱花光了,官老爷花什么?估计皇帝自己也在盘算这么下去自己也要变卖家产度日了;

四,崇祯并非领袖之才,虽有些小聪明,但军国大事上他还是太嫩,没有能力处理好各方利益分配,又无慧眼识人之才,不能建立自己的管理团队帮助自己出主意。最后这位皇帝可以说是被政务压在了崩溃边缘,做事已经没有章法。


因为崇祯是赌徒性格,赌满桂全军覆没,赌卢象升,赌洪承畴,末了还要最后赌一把孙传庭忠于彻底没筹码了,这么多筹码都用不好,所以最后身死国灭,死不足惜。


很简单啊,老板不好

帝在位十七年, 刑部易尚书十七人。薛贞以阉党抵死,苏茂相半岁而罢,王在晋未任改兵部去,允升遣戍,韩继思坐议狱除名,胡应台独得善去,冯英被劾遣戍,郑三俊坐议狱逮系,刘之凤坐议狱论绞,瘐死狱中,甄淑坐纳贿下诏狱,改下刑部痪死,李觉斯坐议狱削籍去,刘泽深卒于位,郑三俊再为尚书,改吏部,范景文未任改工部,徐石麒坐议狱落职闲住,胡应台再召不赴,继其后者张忻,贼陷京师,与子庶吉士端并降

再看

帝自即位以来, 诛总督七人:崇俭及袁崇焕、刘策、杨一鹏、熊文灿、范志完、赵光忭也。」崇俭与张献忠战本胜,以杨嗣昌言其撤兵太早,致师败绩,不俟秋决,以五月弃市

崇祯任用官员是最搞笑的,熊文灿只不过吹个牛皮 崇祯立马拉他去做督师,然后熊文灿挂了

孙传庭说自己聋了,崇祯叫巡抚去看看,巡抚回来说真聋了,然后这个巡抚跟孙传庭一起进了大牢

魏藻德会拍马屁,崇祯觉得他是人才,三年就把他从一个草民变成内阁首辅,然后李自成来了,魏藻德骂崇祯是昏君

郑鄤案,刑部尚书说郑鄤罪不至死,崇祯不想听 就把他发配了

崇祯痛哭流涕说满朝文武没人帮自己,吴牲站出来表示自己愿意代帝出征,后来吴牲想去南边,崇祯觉得他不听自己的话 于是把他送回了老家

袁崇焕不死简直无敌了啊


最根本的原因,他失去了崇祯的信任。


其实崇祯最终决定杀袁崇焕,满桂的指控很重要。


我认为,研究袁崇焕死因之前,必须严谨研究并复原毛文龙通敌叛国的历史,全面肯定袁崇焕双岛斩帅的历史功绩。

杀一个叛国汉奸,却被各种宵小以各种荒唐的借口进行污蔑。这是对中国价值观的挑战,目的只怕是为了让中国人以后不敢再除奸。

既然严谨研究历史上的袁崇焕,那就严谨研究毛文龙通敌的事实!严谨的历史,来不得关点马虎和模糊。

我建议那些对毛文龙到底有没有通敌这个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将毛文龙的《东江塘报节抄》从头到尾,详细地看一遍。基本上看完了东江塘报,你也就能大致上了解到,毛文龙从天启年间抗金,到崇祯年间计划裹军投敌,根本原因是崇祯停发东江军饷,引发毛文龙与明朝廷之间的军事对抗。

如果没有时间看历史文献,那么,我仍建议你看看我写好的两份文章,这些文章全部由明末当事人的奏疏组成,基本上我在明末文献中找不到相反记载。

《明末史科普,毛文龙通敌真相考辩》和《明末史专题:崇祯元年东江裁饷历史公案》

最后,我再次强调,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问,毛文龙通敌就是通敌了,没有就是没有。一切都讲证据。

直到目前为止,我在明末历史文献中,都没有找到能否定毛文龙通敌的反证。

我的文章谢绝三顺王后代水军「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导致尚可喜投敌,所以尚可喜杀的70万汉人,都算是袁崇焕杀的」神奇理论。不愿意严谨认真讨论明末历史的,麻烦绕道。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