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用厨房秤控制每天的摄入量,可是对于肉类,蔬菜,还有燕麦这种生熟重量会有差异的,到底是按生重还是熟重算呢?比如燕麦70g,加牛奶之后简直是一海碗,吃完涨到下午。。。肉类也是,生的称好,蒸熟之后会缩。好困惑,求解答。


一般食物计算能量都是计算生重的。主要的原因就是题主所困惑的,生食和煮熟的食物的重量有显著差异。

而生重好掌握,熟重不好控制。主要就是因为,熟重一般是生重食物水分的增加和流失程度,程度的大小和食物的烹饪方式和烹饪时间都有密切的关系。

举个例子:

比如有100g的生蘑菇,你将它放到锅里面来煮几分钟,他的重量会减少到75g

再煮10分钟,蘑菇的重量会减少到只有40g。

也就是说,不同的烹饪方式和不同的烹饪时间,会导致食物重量巨大变化。比如像米饭,还有题主提到的燕麦片一类食物的会吸收水分,食物的重量和体积会增加,和加入水分量有很大关系。而像鸡肉,蔬菜一类的食物,在烹饪过程中细胞中的水分会流失掉,引起重量的下降。

所以,如果你要想知道自己吃的食物确切的能量,应该称食物的生重。除非这个熟食食品的商家已经提供了热量信息,比如食品包装袋上面的食品标签就写的是熟重的热量,或者《中国食物成分表》上能查到该熟食的信息。

以上。


用薄荷APP或者其他记录饮食热量的APP,一般烹饪过的食物我都按熟重,同一种食物按不同的方式烹饪,热量也不一样呀,例如煮鸡蛋、水蒸蛋、炒鸡蛋的热量就不尽相同。所以熟食算热量最好就是称食物的熟重,而生吃的食物就称它们的生重,例如黄瓜、番茄、生菜、彩椒等。例外情况,薄荷APP上没有我要的蒸紫薯、煎鳕鱼等熟食,我就记生重,用薄荷APP久了,你就会知道哪些是例外情况。

鱼禽肉类和蔬菜含水量较高,在烹饪的时候有些水分就会流失出去,一般烹饪后会变轻。像燕麦片、面类、米类等水分含量较少,在烹饪的时候其吸收水分膨胀,估计熟重会比生重多一倍左右吧。

吸水膨胀的食物,你可以自己算一下该食物的生重比或者以自身经验,下次就不会整出一碗海了。像我(女生,特殊的160cm,44kg,BMI值19.6)一般做我自己一次分量的杂粮饭(大米、糙米、黑米、藜麦随机搭配)80g左右生重,煮熟后称得140g左右;意面生重是50g;燕麦片生重是40g左右,不想每次都称生重,可以拿量杯呀,熟能生巧。我的杂粮饭生重比大约是=生重80g/熟重140g=0.5714,如果下次我要吃200g的饭,我称115g左右的米就不会错了(米和水的比例和之前的近似)。

计算食物的热量是无法完全准确的,只能作为一个依据和参考。

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题主,我非专业人士,如有错误的地方请指正。


一般食谱里写的都是生重啦。

拿燕麦来说,毕竟大家加的水都不一样多,熟重真的没法算。

肉也是生重。

如果你是在减肥的女生,照著食谱吃饭,并不是一定要准确吃到它写出的份量。

一顿吃不了70克燕麦,那就吃50g嘛~


肯定是熟重,生重称了的话也行,但是计算就比较复杂了,得算上你加的食用油,各种调味料,再加上生重


我只想说称热量这方式挺傻的~嗯,推荐你用个薄荷app,用那个计算吧。


我一般是称生重,讲道理,食品包装袋上标示的营养成分卡路里含量也都是按生重标注。做熟了,一方面不便于称重,另一方面,煮熟后有些水分蒸发出去了,有些吸水变重,与包装上的真实记重 就有了比较大的偏差。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