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好奇,心理学家是怎么解决自身问题的,自我分析诊断和治疗有效果吗,还是因为无限放大的观察者效应导致心理学现象和方法对于越了解心理学的人的潜意识就越不起作用?


在这里我们就把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临床心理学家,一起讨论。姑且统称『心理医生』 吧。其中只有精神科医生有处方权可以开药。

①一个很好的『心理医生』,懂得预防,也就是说不会让自己发展到需要『医疗』的地步。要能够治未病。

②根据病症的不同而定。如果是精神分裂、双相障碍等明显有生理、遗传基础的病症,任何人都需要吃药。精神分裂症往往会损害自知力,所以这个恐怕无法自医,因为根本无法识别自己病了。双相障碍可能会被自己识别出来,可以自己去找同行开药吃(情感稳定剂)。

③一般的情绪问题,确实可以自己调节。


心理学家几乎不能自医。从心理学开始诞生之起,除了弗洛伊德,在他随后的弟子都接受心理分析。弗洛伊德虽然没有接受别人的分析,但他通过写作,对自己有大量的自我剖析以及梦的解析,对自己有了深刻的了解。

历史上最经典的,他与荣格之间的爱恨情仇,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也是相互分析。最著名的一次是两人同船前往美国,相互分析对方的梦。其实在分析的过程中,都是在了解自己,探索自己,治疗自己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区。只有接受分析,才能对自己更加了解。精神分析或者动力取向的咨询师,是要求做个人体验,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治疗的过程。

当我们跟来访者之间的关系走得越深入,就会有越多的移情发生。弗洛伊德说,没有移情就没有治疗。在移情与反移情之间,我们能够区分,哪些是来访者带给我们的,哪一些是因为我们自己未处理的情节。否则我们可能会将自己内心的创伤,带入咨访关系中,让来访者陷入二次创伤。

精神分析和动力取向对于咨询的设置相当的严格,他要求避免双重关系,否则咨询师会过度的卷入而无法保持中立。

最近读了《共情的力量》这本书,书中的作者,作为一个心理专家,因为未能共情到弟弟的感受,导致弟弟自杀,这让他非常的内疚。

我们发现,有时心理专家也很难帮到自己的身边的人。所以假如自己有病,或者自己身边的人有病,请去找专业人士做治疗,而不是自己给自己做治疗。


首先,心理学家跟咨询师、治疗师未必是一回事,对那些研究大脑、神经系统或基础研究的心理学家来说,跟物理学、数学的没什么区别,甚至对心理咨询也是一窍不通。

另外,本身对了解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人来说,能不能也不是完全的。

主要取决于什么性质的问题,对那些需要正确认识、认知改变、觉察性所能改变的某些情况,在足够了解的情况下,附以一些专业的处理方式,是有可能的,以神经症性的问题为代表,而有些必须需要他人(外力影响)的问题,既然不是孤立个体能够处理的,那无论了不了解,自然也没什么办法,不是一个人能处理的,知道是没用的。

还有一个问题,没人保证心理学是正确的,公认的东西,也可能是群体的迷醉,所谓心理专家自认的「正确」,恰恰是这个东西阻碍了所有一切的可能性。

简单说,不是所有问题都是个体独立能解决的,如果确实了解「正确」的关于心理和大脑的东西,相应的处理能力和应对能力自然要强的多,但这不可能是无限的。有些东西,必须是在环境中和关系中才可能的,实际没什么复杂,就是现实条件不具备,那是不可控的,可控的就是花钱有个按科学原则施加有益影响力的氛围和关系。不过90%以上都是废物中的极品,垃圾中的战斗机。

更何况,目前,不知道多少打著「心理学」的名义,和心理学无关的东西。

至于某些一直流传的东西,似乎越了解心理学好像对咨询有负面影响,就比较搞笑。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是有其自然规律的,包括认知、情绪的改变在内,还要具备相应条件,反其道而行之就是雪上加霜。要解决问题,自然这是必须的前提,如果真的了解,更利于遵循这个规律,如果可以随心所欲,那干脆闭著眼睛瞎忽悠好了,还研究探索什么。其实无非就是脑子里弄了一堆垃圾、制造出更繁杂的圈圈,自以为那是心理学,所以才起了干扰作用。

在《自控力》里提到一个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向唯一知道的哈佛的科学心理学教授维格纳求助,结果他并不知道如何处理,只是告知一个自己的「白熊效应」的试验,因为这就是他所知道的,未了解咨询与治疗领域的心理专家,是不了解临床咨询与治疗这玩意的。

在心理学领域搞出成就,除非是在大脑、生物学、神经系统方面弄出新发现,实践应用上,无论怎么搞的好,也不会显出什么太大建树,因为看不出什么新鲜玩意。


医者不能自医?外科医生当然难以给自己做手术了,但是内科医生不能给自己治感冒?中医不能给自己调理身体?心理健康的恢复,一方面靠矫正性体验,另一方面也靠自我认知和觉察。绝对化的答案,一定是有问题的。


临棋只恐迷当局,袖手还输不著高。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