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车子和房子并不是不是结婚的与否的必要条件,没车子真的是很不方便。

不管结婚与否,车子真的需要买,在外地的,探亲回家给父母亲戚买点东西,住在父母身边的,父母身体不舒服,随时可以开车带父母去医院。

偶尔自驾游,都需要一个车子。

房子呢,住自己的房子真的比租房子强一万倍。

结婚是为了什么呢?为了要车子房子?

不是!

所以,不要觉得这是女方提的要求,其实每个人都想要更高的生活质量,你自己也需要这些。


应该是舆论的引导居多,但具体情况也该具体分析吧。以我家劳工为例,做机械设计,工业企业上班。今年疫情,公司为节省成本,取消了班车。车子对于他来说就是刚需。

如果有班车呢?一是需要晚上加班,班车不会等他;二是从住处到班车乘坐的距离不近,开车能节省半个钟头以上的时间。我认为有个车子对他来说也是刚需。

对于我来说,上班骑电瓶车大概半个多钟头。车子就不是刚需了。

房子嘛,毕业租了6年,终于混上了两人的一套小房子(47平,还未交首付)。感觉某种意义上属于刚需。毕竟我俩的户口都没有在居住地,熊孩子的上学问题,就被这个小房子所绑定了。

不过反过来说,真的没有打算去住,打算先租出去吧。至少我俩现在租住的,比购房要大。个人觉得首套房子也属于刚需,不管是从投资还是储蓄的角度讲,毕竟房子的背后,绑定的公民权益实在是太多了。

下水管道疏通剂淘宝¥ 19.90去购买?


无他,因为大多数人买的起了。。。虽然是砸锅卖铁才买的起。

既不是舆论,因为光靠舆论,舆论引导你买大豪斯,大牛排,你没钱谁也引导不动。。。舆论一定要结合大多数人的实力收入。

也不是刚需,毕竟过去三转一响都结婚了,房子车子其实是伪刚需,只不过你身边人都买了,自然成了面子上的「刚需」。。。

当然你不能总盯著热门城市热门地段的房价来考虑,一线打工三四五线买房才是大多数农民工(含部分农村凤凰男)的归属。

举几个例子。

我大表哥87年人,靠卡车拉货,家里盖3层小楼,买了辆五菱宏光。我小表弟94年人,靠他爹妈在一线打工25年,县城买了50万的学区房,最近在惠州又购置一套以后养老。

我前同事夫妻月入均过万,因为父母都是种地的,没积蓄,所以也就是回老家省会买套150万的地铁三房,在深圳继续租房。


其实每个年代结婚都不容易。

70年代三转一响

三转一响又称四大件。20世纪60~70年代的流行词,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那时一般家庭有了这"三转一响"就觉得是过上了"小康"的幸福生活。这些光有钱还不行,计划经济时代,你还要求爷爷告奶奶地借工业卷。

80年代是「万元户」

那时候米价0.14元,肉价0.95元,走亲戚送礼2元左右,压岁钱0.1-0.2元,1万元简直可以数十年不愁吃穿了……问题是大家月工资才几十块。。。

90年代以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梯房小汽车逐步普及。

到现在已经是一动(车)不动(房)+十几万彩礼了。

你去问问结婚的人,谁家还没套房,没部车,交不起彩礼?


假如女性要求你学历是博士,能力象马云,风趣象靳东,你觉得还有希望吗?

至少车子房子个人买不起,爸爸妈妈还能帮上忙,颜值,学历,能力家里可帮不上你了!


因为攀比

你只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很难不受别人想法的影响

当别人都在谈论自己老公,自己男朋友月入,年入多少的时候,你对自家甘于平淡的那位就一点想法没有?

当别人在说自己家房子,自己孩子,自己车子的时候,你想想自己住的地方,每天上下班挤公交地铁的窘迫,回家要忍受邻居的吵闹,心里仍然能够波澜不惊吗?

尤其是女性,天性就是繁衍后代,想为后代找一个稳定的环境是天性,这就要求与之匹配的男性要能提供相应的资源,这是刚性需求;但是当基本需求满足要求锦上添花的时候,就是虚荣心作怪了,但是谁又不喜欢从他人嘴里听到羡慕自己的话呢,尤其是女性,喜欢做比较,孩子时期互相比较谁梳的辫子好看,大了比较谁的衣服时髦,有了男朋友互相比较谁的男朋友节日生日送的礼物昂贵,结婚了比较谁的老公收入高,有了孩子比较谁的孩子学习好,就这么比来比去,一生都在比较,还是太闲了的关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