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写作者,我认为文学作品的创造力在于 文学形式的创造力语言的创造力

哈罗德布鲁姆写有一本《影响的焦虑》,大意是:文学经典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模仿借鉴的典范,但同时也给了后世作家试图超越经典的压力。文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一个真正有野心的作家,一定不甘心使用别人的「话语系统」去写自己的故事。他们一定会想办法去摆脱文学经典施加给自己的压力,去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句子。

这种创造力,没有「最」。每个时代的经典,就是对上一部分经典的「反扑」(我觉得「创造力」是后世作家对既定经典的一场战争。)

你愿意多大程度上离开「文学经典」提供给你的写作舒适圈,你就有多大的创造潜力,就有多大的原创性的可能(仅仅是可能)。而原创性是保证作品不朽的基准之一。世界只需要一个博尔赫斯,不需要博尔赫斯二号。

所以,在漫长的文学史中,除去经典的高峰,最有创造力的应当是那些真正的「反扑者」。这里我尤其喜欢法国的新小说派。

我特别推荐两位作家。一位是克劳德 西蒙。一位是卡尔维诺。 我觉得,就论创造性而言,西蒙挑战了文学语言的可能性。而卡尔维诺挑战了文学形式的边界。

西蒙的小说都在重复一种经验。

《弗兰德公路》《刺槐树》《农事诗》,都是他对战争经历的重复体悟。

语言,文学语言,有无逼近无限心理真实的可能?色彩浓郁的语言,在打乱了语法规则后,却更逼近一种真实的心理感受。

西蒙是一个重塑性极强的作家,他用他的语言,重塑了战争,重塑了恐惧,重塑了色彩。

他的《植物园》不仅切割语言,也切割了阅读。最近南大出版社首次出版了他的《三折画》和《导体》。

至于卡尔维诺。卡尔维诺的每部作品,都能给读者惊喜。这种惊喜,就我而言,更多在于形式上。一个作家,如何能够不断地探索他的表现形式?

在《命运交叉的城堡》中,卡尔维诺引入了塔罗牌,让故事中的人物成为写作者,随机构成新的故事。

在《在冬夜,一个旅人》中,他尝试了文学地域性风格的交融,一本书中,交杂了元小说,日本文学特有的物哀情绪(模仿得太高明了),以及对其他各种文类的戏仿。这是一本令人心潮澎湃的小说,不因为其故事,而是因为其形式。

在《看不见的城市》中,他将城市缩化为一个又一个的概念,网状地赋予这些城市以女人的名字。为什么要网状?有一天,我见到一副星空图,看见一颗又一颗的星辰被简化为一颗颗的白点,星罗其上。我忽然就明白了卡尔维诺的用意。

什么叫创造力?这就是创造力。

六小龄童摊手.jpg

最后,安利一下我的个人文学公众号:

陈锦丞的句子

我也希望探索文学的可能性,平时会写一些先锋小说。不过好久没更新啦,复试完就更新。 谢谢~


但丁 ,代表作《神曲》

《神曲》是文学史上最美最杰出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

《神曲》的创作动机本身就是十分浪漫的故事:1274年5月的佛罗伦萨的一个舞会上,年幼的但丁初见9岁的小姑娘贝雅特丽齐,对其倾心,由此开始了长达一生的爱慕,爱而不得。但丁对贝雅特丽齐的爱情是精神上的,他将贝雅特丽齐看做美与善的化身。在贝雅特丽齐去世后,但丁希望让贝雅特丽齐在诗歌中获得不朽的「新生」,这成了他创作《神曲》的最初动机。

《但丁与贝雅特丽奇》(亨利·霍利迪 1883)

《神曲》分《地狱篇》《炼狱篇》《天国篇》三部分,通过象征——梦幻的手法,叙述但丁迷失道路(象征迷失了人生方向),贝雅特丽齐先派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带但丁游历地狱、炼狱,再亲自带但丁游历天国的故事,虚构了一场游览地狱、炼狱、天国的历程(其结尾象征贝雅特丽齐帮助但丁找回了人生方向)。

《神曲》在虚构这样一场梦幻的游历,还构建了地狱、炼狱、天堂三重艺术空间,这三重空间又分别层层细分,《神曲》对地狱、炼狱、天堂的每一层都有详细的描绘,包括每一层的种种景象、但丁在每一层遇见的人物(许多人物都刻画入神,令读者印象深刻)、经历的事情等等。但丁对这三重空间的构思十分明确细致。地狱中每一层都有灵魂因为生前犯下的罪在受罚,而且惩罚的方式和其生前的罪行相互对应;炼狱中每一层都有正在通过赎罪来获救的灵魂,赎罪的方式也与生前犯下的过失相对应;天国中每一层都居住著善良的灵魂,每一层的景观都与居住著生前的善行相对应。《神曲》艺术世界的奇异、丰富、详细,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神曲》的描写画面感极强又多彩细致,但丁在《神曲》每一处细节上的用心使《神曲》在艺术想像和艺术真实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这些都体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

《神曲》的形式结构也是极富创造力的。翻译家田德望先生翻译《神曲》并为其写了译本序,以下这段内容便摘自这篇译本序。

「《神曲》用诗体写成,《地狱篇》《炼狱篇》《天国篇》各有三十三章,加上作为全书序曲的第一章共一百章,长达14233行,其中《地狱篇》共4720行,《炼狱篇》共4755行,《天国篇》共4758行,篇幅大致相等,且三篇最后一行都以「群星」作韵脚煞尾。

诗中所写的三个境界结构对称。地狱有九层,加上地狱外围共十层;炼狱本部有七层平台,加上地上乐园和外围上下两个部分共十层;天国包括净火天和托勒密天文体系的九重天共十重。这种匀称的布局和结构,完全是建立在中古关于数字的神秘意义和象征性的概念上的,因为中世纪人们认为『三』象征『三位一体』,是个神圣的数字,『十』象征『完美』『完善』,是个吉祥的数字。

《神曲》是用三行连锁押韵法写成的,这是但丁创制的新格律:每段三行,每行由是一个(一般是抑扬格)音节构成,诗韵大多是「阴性韵」(第二音节无重音的双音节韵),通过连锁押韵的方式把各段衔接起来,最后用一个单行诗句煞尾(押韵的格式:aba,bcb,cdc......yzy,z)」

下面放几个《神曲》中的片段,后附简略赏析

「……这时,我们遇到一队鬼魂沿著河岸走来,每一个都望著我们,如同黄昏时分在一弯新月下一个人望著另一个人一样;他们那样用力皱著眉头向我们凝视,犹如老裁缝穿针时凝视针眼一样」 ——《地狱篇》第十五章

(这个诗句里连用了两个比喻,一是「如同黄昏时分在一弯新月下一个人望著另一个人一样」说这是比喻是因为地狱中没有黄昏和新月,二是关于老裁缝穿针的比喻。这两个比喻前后相连,由「望著」变为「凝视」,自然地包含了鬼魂和但丁的距离由远到近的过程,而且在比喻中营造了两个场景,画面感强且画面丰富。)

「这里叹息、悲泣和号哭的声音响彻无星的空中…….种种奇异的语言,可怕的语音,痛苦的言辞,愤怒的喊叫,洪亮和沙哑的声音,同绝望的击掌声合在一起,构成一团喧嚣,在永远混黑的空气中不住地旋转,犹如旋风刮起的沙尘」。 ——《地狱篇》第3章

(对声音、明暗的描绘所实现的现场感以及氛围的营造)

「我随后就转过身来,只见我面前和脚下是一个湖,湖面由于严寒看起来像玻璃而不像水。」——《地狱篇》第三十二章

(多种感官的调动,例如此处在转身观察的动作中包含了视觉与温度觉,而且关于湖面的描述也具备画面感)

「我像死尸一般倒下了」(原诗e caddi come corpo morto cadde 连用五个两音节的词,其中四个是有颚音c构成的双声,读起来使人仿佛听到死尸突然倒下的沉重声音)——《地狱篇》第5章 (音韵效果的出色运用)


我认为是曹雪芹,在小说里描写的人物、服饰、膳食、生活、场景等细节都细腻到极致,整体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多样,诗、词、文更是经典完美。作品就是家喻户晓的《红楼梦》。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作品鉴赏

《红楼梦》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把爱情的悲剧写得像《红楼梦》那样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没有一部作品能像它那样把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了最深刻有力的批判。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正好最近在看一些文献,那就说下空间叙事的相关问题吧。

空间叙事研究普遍认同的是,福楼拜开启了「空间叙事」的先河,以前的传统叙事,都是时间性的,也就是按照一条时间的线索,从头到尾这么写下来,偶尔有一些插叙或倒叙,但是这个插叙或者倒叙,它依然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就类似于,张三欠了王五八块钱,所以三天之后张三来讨债,这个是基础的叙事顺序,插叙一下,昨天,王五对张三说,你明天来吧明天我就有钱了。

但是福楼拜特殊就特殊在,他打造了一种不同空间的共时性叙述,也就是叙述同一时间不同时空发生的事情,再举个例子,张三来找王五讨债,王五从花布手绢里抖搂出一叠子毛票,这时候侯六的羊啃了郑八家的菜,郑八正在那掐腰骂人,后院三奶奶听见郑八骂人,叹了口气,说,真是没个安生。

那么这段描写的叙事线索是什么呢?是时间吗?鉴于以上几件事的发生先后顺序并不具有明显的先后顺序,也不具备一定的必然的因果关系,那么串联起这个场景的叙事线索也就不再是时间了,而是空间。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里面有那么一段,写农产品展览会,写有人高谈阔论有人赶著家畜横冲直撞,还有人站在窗边俯视著这一切,这个,就是很典型的空间并置,这种手法对我们而言属实不陌生,因为我们本身就居住在一个空间化了的社会里。但是这种手法对与看惯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的人来说,这就是一种开创了,可以说,福楼拜的这篇小说,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叙事方式的,以往人们都觉得时间才能给小说意义,空间不过就是个壳子,这壳子除了充当背景板也没什么用处,但是到了福楼拜这里就不一样了,这个壳子不再没有意义了,它开始承载叙事功能了,这就把以前很多的文学理论都推翻了,当然,这也推动了空间在小说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以至于到现在,很多的小说叙事都是空间性的或者说至少包含了一部分空间叙事的手法的。

不是在我心中最有开创性的吧,但是就正好想起来了。


第一个是屈原,一人之力,把楚辞发扬光大。春秋时代诗经里没有楚风,但是战国时代的楚辞完全可以挑战诗经。

第二个是白居易,在《乐府》这个庞然大物轰然倒塌之际,力挽狂澜创造新乐府。虽然乐府最终被并到诗里,但是摆脱了被历史抛弃的厄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