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应该是这句,出自白居易的《江楼夕望招客》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哈哈哈,将夏夜月光比为霜的诗句

本来我不会,于是我就上了个百度,古诗词大全告诉了我这个很多人都给的回答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使用了「晴天雨」「夏夜霜」两个形象比喻。前者将风吹古木树叶的萧瑟声同雨声联系,说明酷似雨声;后者将皓月临照平沙的银白色同霜色比并说明形如秋霜。以强烈的主观想像把互相矛盾的自然现象通过艺术的对接,合情合理,使景色透射出一股清凉气息。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或者题主你可以看看这些也没有你想要的

夏日夜晚古诗词 描述夏天夜晚的诗句

《纳凉》宋代 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译文:携杖出门去寻找纳凉圣地,画桥南畔,绿树成荫,坐靠在胡床之上惬意非常。寂寂明月夜,参差的笛声响起在耳边萦绕不觉,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幽香散溢,泌人心脾。

《夏夜追凉》宋代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译文:夏天中午天气炎热,想不到夜晚还是那么热。打开门,到月光下去站一会儿吧。这时,远处的竹林和树丛里,传来一声声虫子的鸣叫,一阵阵清凉的感觉也迎面飘来。可是,这并不是风,或许就是大自然宁静的凉意吧?

《夏夜叹》唐代 杜甫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译文:天空升起皎洁的月亮,茂林上承映著稀疏的月光。仲夏之夜苦于太短,打开窗子享受一下微凉。

《乌夜啼·纨扇婵娟素月》宋代 陆游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译文:手拿团扇在洁白的月下,纱巾被风吹得起伏飘动像轻轻的烟雾一样。高高的槐树叶子非常茂密,清新雨后天气很好。拿著笔胡乱地写著字,喝醉了放下帘子闲适地小睡一觉。一夜没有更声来打扰,只是在枕头上静静地听初夏的蝉鸣。

《夏夜苦热登西楼》唐代 柳宗元

苦热中夜起,登楼独褰衣。山泽凝暑气,星汉湛光辉。

译文:酷热难熬半夜起床,披上衣服到西楼乘凉。山泽凝聚著炎炎的暑气,银河闪耀著湛卢似的亮光。

复制不易愿你珍惜(○?ω?)っ〔???〕


将夏夜月光比为霜的诗句,我认为最符合的有两句,其中之一是白居易的「月照平沙夏夜霜」,很多答主已经回答了。

但还有一首情感截然不同的作品,白居易的「夏夜霜」夏夜凉爽消暑的畅快之感,而释善珍的「夏月霜」则是以夏月之清凉衬内心之寒霜,以示明妃心寒至极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晴天时风吹古木,沙沙作响,好像是天在下雨一般。

夏夜里皓月当空,月光倾泻,如秋霜一般覆盖大地。

能否来江楼消消暑气?比起您的茅屋更凉爽。

另一首是宋代释善珍所作的《古怨》。

少卿入胡庭,明妃辞汉殿。

君恩如雨绝,生死难再见。

至忠反为逆,至美反为贱。

含冤天地间,日月为谁转。河梁泣满衣,琵琶啼背面。千年传乐府,曲变恨不变。常恐胡冢傍,夏月零霜霰( xiàn,雪粒)

汉元帝宫人王嫱字昭君,晋代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之为明妃。

《后汉书》中记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昭君毅然出塞,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她的功绩流传至今。

无数骚人墨客为她作诗,抒发伤心同情之意,宋代释善珍也是其中之一。

我觉得这首诗前面设想的明妃对汉元帝的思念愤恨,泣涕如雨应该是不存在的。

宫内不过小小一方天地,塞外却有广阔的苍穹。

昭君出塞是为民族大义,无关儿女私情。

如果昭君埋骨胡尘后有知,有的应该只是思念故乡的真情挚意。

霜为水汽冷结,诗词多用秋霜。夏霜其实相当有创意。

白居易将月照平沙的银光比作秋天的霜白,用了霜之色

释善珍则表达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夏月流银,如落霜雪,是霜之色。而另一层是明妃葬于胡冢,至死不得归家,身沐夏月,而心如秋霜的彻骨冰冷,是霜之寒

色寒皆有,我觉得「夏月零霜霰」这句更佳。


你与其在这里问不如先百度,我怀疑题主是知乎的员工吧


当然静夜思

静夜思

作者: 李白 (唐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反正没点明时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