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些人吐槽看不懂粤语的「嘅」「咁」「系」等方言字,突然想到这些北方方言是否也对粤语地区人或者南方人不友好呢?


行政的力量

从某年开始,央视要求不得在节目中有方言。

结果电视一打开,其他方言没了,东北方言还在

可能一些领导干部自己是东北人吧,觉得「啥、呗、咋」不算方言


说明【口字旁方言字】,越来越深得民心,呵呵。


这些"啥,呗,咋,啦,呀」等等这类语气助词自古一直广泛通行于各地口语土白话中,但自宋元戏曲与传奇刻本兴起,明清古代白话小说登堂入室,这些口语化的语气助词亦被一个个具象化符号化成为书面用语(这过程有很多是异变过来的不一一说了),清未民初的现代白话运动将文言扫入故纸堆中,表达情感更丰富更强烈的这类语气助词则随白话文的兴盛而茁壮成长。

所以对大部分人而言,您只需知道,这些字是随白话文兴盛而起的就行了。毕竟我不想写考证性论述,您也不想看一篇论文。

再说另一方面的事儿,这些字的频繁使用正充分说明推普的目的并不是消灭方言俗语,在现代汉语如烟如海的词库里大量的各地方言用词,甚至外来语。

但如何使自己方言辞汇进入词库而广为使用呢?书面语作品创作,方言只是载体,只有内容才是跨越时空的永存。比如"断桥"一词无论你用那种方言,只要受一点传统华夏文化熏陶的就不会理解为桥断了,而是一幕爱情。"断桥"一词强大到形成一个符号,赵雅芝演技再好粤语再标准,可人们总是到杭州寻断桥之缘。反过来北方小伙子李连杰的身手再敏捷,可说起黄飞鸿那还是佛山。语言是载体,内容才是王道,文字是语言的高阶表达。


我想了想 好像除了「呗」 (吴语这么多后缀语气词 似乎没听到过 呗)其他两个都是吴语里的既有辞汇。。。


因为在当今中国,大部分人都是使用方言混杂普通话的混杂汉语在进行日常交流。

当不同的地域语言和文化交流越渐频繁,接触得就越多。而很多时候,单个方言用字的引入是不会影响整句理解的。

我在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的聊天群中,也经常有使用「嘅」作为句末语气助词;同理,群里的朋友也有使用「啥」这类方言用字。你听多了我说的,我听多了你说的,自然而然就受到影响了,那么在使用过程中再次引用也是正常的,毕竟对方也在用啊!

但是,从严谨性来讲,例如普通话等级考试,国家法律法规或公文的书写和颁布,是不会也不允许出现方言辞汇的。因为普通话是一门规范化语言,规范性用法对于国家来说是基本。

所以我才说,日常我们使用的不标准普通话,事实上都是方言混杂普通话的混杂汉语。

但是日常生活谁管你呢!目前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学会普通话,而非学好普通话,只有那些需要面向全国的主持人、播音员,才需要运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技能。一般人,能听懂就好了!

P.S:学会普通话:做到沟通交流无障碍,不存在听不懂的情况。

学好普通话:普通话运用达到母语等级,或考取了普通话一级甲等证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