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些人吐槽看不懂粵語的「嘅」「咁」「系」等方言字,突然想到這些北方方言是否也對粵語地區人或者南方人不友好呢?


行政的力量

從某年開始,央視要求不得在節目中有方言。

結果電視一打開,其他方言沒了,東北方言還在

可能一些領導幹部自己是東北人吧,覺得「啥、唄、咋」不算方言


說明【口字旁方言字】,越來越深得民心,呵呵。


這些"啥,唄,咋,啦,呀」等等這類語氣助詞自古一直廣泛通行於各地口語土白話中,但自宋元戲曲與傳奇刻本興起,明清古代白話小說登堂入室,這些口語化的語氣助詞亦被一個個具象化符號化成為書面用語(這過程有很多是異變過來的不一一說了),清未民初的現代白話運動將文言掃入故紙堆中,表達情感更豐富更強烈的這類語氣助詞則隨白話文的興盛而茁壯成長。

所以對大部分人而言,您只需知道,這些字是隨白話文興盛而起的就行了。畢竟我不想寫考證性論述,您也不想看一篇論文。

再說另一方面的事兒,這些字的頻繁使用正充分說明推普的目的並不是消滅方言俗語,在現代漢語如煙如海的詞庫裏大量的各地方言用詞,甚至外來語。

但如何使自己方言辭彙進入詞庫而廣為使用呢?書面語作品創作,方言只是載體,只有內容纔是跨越時空的永存。比如"斷橋"一詞無論你用那種方言,只要受一點傳統華夏文化薰陶的就不會理解為橋斷了,而是一幕愛情。"斷橋"一詞強大到形成一個符號,趙雅芝演技再好粵語再標準,可人們總是到杭州尋斷橋之緣。反過來北方小夥子李連杰的身手再敏捷,可說起黃飛鴻那還是佛山。語言是載體,內容纔是王道,文字是語言的高階表達。


我想了想 好像除了「唄」 (吳語這麼多後綴語氣詞 似乎沒聽到過 唄)其他兩個都是吳語裏的既有辭彙。。。


因為在當今中國,大部分人都是使用方言混雜普通話的混雜漢語在進行日常交流。

當不同的地域語言和文化交流越漸頻繁,接觸得就越多。而很多時候,單個方言用字的引入是不會影響整句理解的。

我在有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的聊天羣中,也經常有使用「嘅」作為句末語氣助詞;同理,羣裏的朋友也有使用「啥」這類方言用字。你聽多了我說的,我聽多了你說的,自然而然就受到影響了,那麼在使用過程中再次引用也是正常的,畢竟對方也在用啊!

但是,從嚴謹性來講,例如普通話等級考試,國家法律法規或公文的書寫和頒布,是不會也不允許出現方言辭彙的。因為普通話是一門規範化語言,規範性用法對於國家來說是基本。

所以我才說,日常我們使用的不標準普通話,事實上都是方言混雜普通話的混雜漢語。

但是日常生活誰管你呢!目前國家的教育方針是學會普通話,而非學好普通話,只有那些需要面向全國的主持人、播音員,才需要運用字正腔圓的普通話技能。一般人,能聽懂就好了!

P.S:學會普通話:做到溝通交流無障礙,不存在聽不懂的情況。

學好普通話:普通話運用達到母語等級,或考取了普通話一級甲等證書。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