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歷史上發生過齶化和尖團合流

齶化應該是先發生的,演變路徑是ki>ci>c??i>t??i

(經評論區 @UntPhesoca 姐姐指正,北京音中尖音變齦齶音應該是先發生的,當t?si已經變成t??i的時候原來的ki還在ci和c??i之間晃悠)翻譯一下就是zii變成ji的時候gi還沒有直接變成ji,而是停留在一個聽感上更像英語裏ch音的位置

用漢語拼音寫一下就是歷史上的gi變成了今天的ji ,今天的部分方言沒有發生類似變化

比如閩南語基(文讀)讀ki (ipa標註,漢語拼音標註爲gi)

漢語拼音中的zi ci si(ipa t?s?? t?s??? s??) 是整體認讀音節,並沒有i的成份,那麼我們就把z和i相拼描述成zii(ipa t?si)好了

漢語拼音中沒有zii這樣的音節是因爲歷史上發生過尖團合流,之前由gi ki hi齶化來的ji qi xi 和保留在那裏的 zii cii sii 進一步合流成爲了ji qi xi

同樣也有很多方言都沒有發生這樣的變化(包括一些中原官話,部分吳語,閩南語)在這些方言裏京≠精,以蘇州話爲例。

用漢語拼音試著描述下蘇州的京是jin 精是zin

那麼既然今天的j q x是從zii cii sii 和gi ki hi變來的,那麼古代是不是就沒有j q x 呢,也不是

今天我們讀翹舌音zh ch sh 的一部份就是從j q x變來的(內部說法章組字)另一部份和今天一樣讀zh ch sh(內部說法莊組字)

那麼今天還有沒發生j q x變zh ch sh的地方嗎,(衹要你想找還是有的)

吳語 太湖片 毗陵小片 靖江話

喲,j神既然來了,那麼來解釋下爲甚麼蘇州精京不同音,以及爲甚麼下面的吳語 上麗片 浦城腔 齊氣不同音

如果j神看不懂ipa 我來翻譯下 t??ie等於拼音jie,k?i等於拼音ki


gkh和jqx「互補」是因為前者只有合口呼(一等字)、開口呼(二等字)字,後者只有齊齒呼(三等字)、撮口呼(四等字)。

zcs只能講局部和jqx「互補」,是因為北京地區的帶東北口音通語成為了標準語,而東北念不來尖音(燕趙重濁),於是zicisi尖音字全部併入團音。

其實南方廣東一帶往往把zhchsh念成jqx,他沒有這個檔,要麼zicisi,要麼jqx。


所謂互補,也就是可以和jqx拼讀的韻母i,v,ian不和gkh,zcs拼讀,可以和zcs,gkh拼讀的韻母e,an,uo等不和jqx拼讀

這是源於漢語語音演變中的齶化現象,很多答主解釋得很好了,搜索「齶化」就可以找到


存在互補?啥意思?,沒明白。


也是不明白「互補」。

但是在蒙古語裏,後面8個輔音都能與g互換,相應地詞意有時不變,有時小變。

這是「蒙古語通轉音規律」。

不僅是這8個,其他的輔音裏,除b和h不能與g轉,l、p、n不能與g直接轉外,其餘單輔音都能與g直接或間接轉通,也就是同義/近義互換。

從十三世紀以來,北方漢語受到蒙古語語音的影響是很大的,而普通話又以「北京方言為基礎,結合北方語音而構成」——又怎可能不受以上「通轉音」的影響呢?

所說的「互補」是這種「互換」嗎?


因為 gi ki hi=j q x 又因為 zi ci si=j q x

所以gi=zi=ji ki=ci=qi hi=si=xi


互補是什麼意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