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说反败为胜


这道题应该是问刘备如何在夷陵之战过程中取得胜机了。

我认为,刘备取胜的唯一机会在于著重于政治层面的施压,而非军事层面的步步紧逼,只有刘备自己能先稳住,保持著一种足够对孙权形成压力造成紧张但又不过早地直接下场展开既不必要也不明智的内耗的一种软存在状态,最终形成如湘水划界前刘备所面临的前有孙权隔江对峙之急,后有曹操图谋巴蜀之危的形势比人强使得他不得不低头妥协迅速从荆州抽身的局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才是上策。

然后在讲刘备可以采取的可行的对策之前,我先给大家展开讲一下当时能够深刻影响三方决策上的一些信息迷雾。

有些人认为孙权图取荆州之后以为刘备不会报复,以此来批评孙权取荆州的短视和愚蠢。然而事实是

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吴主传》

权以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陆逊传》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先主传》

在荆州围剿关羽的时候孙权就委任陆逊驻守夷陵防备蜀军来犯了,荆州平定之后,陆逊仍留守夷陵,被孙权拜为镇西将军。再根据《先主传》的描述,可知刘备伐吴初期的军事情报是获悉了陆逊在夷陵的存在的,李异、刘阿等应该都是陆逊麾下的部将,但根据前期蜀军攻占巫和秭归的战绩来看,蜀军在攻拔两县的过程中并未直接与陆逊交战,也可证陆逊两年来始终屯驻于峡口之处(夷陵正处三峡峡口),一开始的任务是防备蜀中方向的援军援救关羽,荆州被成功夺取之后的后续任务应该就是作为吕蒙之后堪当方面重任的将领防备蜀军的报复行动。

夷陵之战的最终结果我们都知道刘备惨败,随后两月曹丕也来赶场,开启三路伐吴,而陆逊作为当时荆州名义上的最高统帅在三路伐吴的过程中并未直接参战和到第一线指挥吴军反击,而是依旧屯驻于夷陵防备刘备的趁火打劫,其中可见孙权仍对刘备怀有戒心,对于刘备是否还有趁火打劫的能力是捉摸不清的。

吴录曰: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余,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

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先主失利于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云别传》朗兄子宠,先主时为牙门将。秭归之败,宠营特完。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诸葛亮当北行,表与后主曰:「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论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也。」——《向宠传》芝见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修好于权。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偪,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邓芝传》

正如《吴录》中所言,刘备曾想过趁著曹丕三路伐吴的当口再开伐吴一雪前耻,并致信陆逊放狠话想要吓唬这个年轻人,陆逊则以自己亲眼所见的蜀军败亡的惨状回敬刘备,劝导刘备回头是岸,不要再想著以「倾覆之余」前来送死,毕竟你再来送人头的话,我不收似乎也对不起你的深情厚谊。当然我们最终知道刘备自知自己已经无力再趁人之危搞事情了,于是嘴炮也只能到此为止。由此来看刘备的五万精锐部队如果能保存到曹丕先开伐吴之际再做要挟,孙权如当初湘水划界前的刘备那样暂时先认下明亏退还三郡集中兵力抗击曹丕应是最圆满的剧本。

而以吴军视角来看,无疑对于刘备剩余多少实力还是心有疑虑的,这一点从江陵保卫战持续半年孙权都仍旧没有调动陆逊亲临前线指挥挫败魏军也可窥测一二。毕竟吴军追击到永安后全琮攻打永安确实不力,陆逊也没有久做停留,在得知魏军大动的情报之后果断撤军,最后也算从容应对了魏军的大举进攻。夷陵之战蜀军死伤惨重,吴志中的「仅以身免」应该还是有所夸张,但形容蜀军精锐十不存一,元气大伤应不为过,随军的张南、冯习等军中骨干将领皆阵亡于此役,但也有吴班、陈式、向宠等将领逃出生天,推断应该是同刘备一起败退到了白帝城。根据《云别传》也可获知,赵云在战前被安排在江州带预备队,当赵云接到刘备在秭归大败的情报的时候迅速进兵到永安接应刘备,赵云到达永安之时,吴军已然退去。而再据《向宠传》记载,夷陵覆败之时,只有向宠的军营保存了完整的建制,而据诸葛亮《出师表》关于向宠的称赞内容来推测,所谓的「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行陈和睦,优劣得所」有可能正是吴军围攻永安过程中向宠以其尚属完整的残军据城而守有过成功防御吴军的表现。这也合理解释了为什么刘备和诸葛亮对其能力颇为赞赏和认同以及赵云的援军赶到之前刘备退到白帝城有惊无险的原因了。

因此,蜀军当时的情况东吴并不是完全清楚,虽然刘备夷陵惨败,但是刘备之后还能否拿出力量,能够拿得出多少力量再来搅这个浑水,东吴心里还是没底,因而只能选择让陆逊继续留守夷陵,绝不轻易调遣这个最为克制蜀军的大杀器震慑蜀军。

而刘备死后,刘禅新君继位,邓芝肩负两国和好的重任出使东吴,孙权起初对邓芝此行的用意有所怀疑,不愿意接见邓芝,也不排除可能是受到的前面所提到的信息迷雾的影响,孙权也乘此机会试图试探邓芝:寡人也想同蜀国修好啊,怕就怕蜀主幼弱,国势衰微,要是(此时)被曹魏乘机攻取,连自保的能力的都没有,我跟你还有什么修好的必要呢?邓芝从孙权的字里行间里听出了孙权对于蜀汉现状的试探和犹疑,立刻想出了对策,先阐述孙权和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再结合两国地理形势来给孙权打强心剂,完美的回避了蜀汉对曹魏如何自保的问题,紧接著邓芝剑走偏锋开始主动出击,在前面「非但为蜀,亦欲为吴」的铺垫下有意无意的分析时势,「以势逼人」地对阐明了现在的你没有选择的理由:你现在的选择只有在蜀和魏之间选一个较为可信的国家作为能够和平相处的对象,但我估计你跟曹魏是不可能和平相处的,你要愣是热脸贴人冷屁股,曹魏一定会要么要求你入朝为质把你当做楚怀王控制起来,或者要求你派太子入魏作为质子表达臣服的诚意,我觉得你是不会接受这些条件的,但你要是不接受,他们就还会再度讨伐你,而我们因为被你残忍拒绝了,觉得有利可图的话,也可能会顺流而下见可而进,到那时的情形肯定是大王您不想看到的。孙权听罢邓芝所意识到并借题发挥的基于他眼前的「信息迷雾」的话术后,终于承认了邓芝所言非虚,答应与蜀国修好。

而结合我以前分析过的东吴夺取荆州之前或许在荆州内部早已展开渗透的猜想,我们可以明显得知,东吴能够成功夺取荆州是有其必然性的,荆州内部的情报和信息为东吴尽皆探知,因而东吴此次行动出奇的顺利,甚至于能够兵不血刃地无损拿下荆州,实质上东吴能取得这样的战果其实是由长年累月的情报积累所决定的。(石亭之战同理)而后续虽然陆逊通过出色的指挥击败刘备,但在夷陵之后由于对益州内部的信息获取有限,不足以支持东吴上下做出最为科学合理的决策,因而孙权对蜀汉的实力判断更多时候是存在著疑虑的。

而事实上,夷陵之战的过程中,刘备也无法超越「信息迷雾」的局限,同样有被战争迷雾所干扰到的地方。

及称尊号,将东伐吴,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及吴将军陆议乘流断围,南军败绩,先主引退。——《黄权传》

黄武元年,刘备举兵攻宜都,然督五千人与陆逊并力拒备。然别攻破备前锋,断其后道,备遂破走。——《朱然传》

根据《黄权传》里黄权提给刘备的建议我们可以得知,蜀军对于眼前对阵的吴军的内部情况也是捉摸不透的,黄权认为吴军战斗力强悍,而且水军顺流而下,顺流而下进攻容易但逆流想要撤退却很难,为了稳妥起见黄权请求让他先带一部分军队顺流而下刺探吴军的情况,而刘备最好坐镇秭归从容调度。由此可知以黄权的视角来看,黄权是能够清醒的认识到此战最大的难题是一旦军队全部运送下去基本就陷入只许胜不许败的境地了,而蜀军在这片地形下对抗吴军并没有十拿九稳的把握,黄权暂时也猜不到吴军会如何应对顺流而下攻势迅猛的蜀军,但蜀军最终一定会囿于逆流不利于退兵的境地久则生变,因而给出了他认为的最为保险的意见。刘备没有听取黄权的建议,并分给黄权万人令其驻守在江北一边与陆逊对峙,一边监视并防备著魏军的动向,这也说明在刘备的视角里,虽然如一些人判断的那样刘备确实可能有寄希望于曹丕伐吴助其打开局面进而要挟东吴吐出荆州的想法,但同时刘备对于正在隔岸观火的曹丕究竟会选择对谁下手并没有确切的把握,因而出于防备魏军可能突然进攻自己的考虑,将防备魏军进攻的任务交给黄权。

而夷陵之战的走向也正如黄权所担忧的那样,刘备被陆逊抓住战机利用火攻和前后夹击的战术全面反攻,一方面刘备的营垒布置久无变化肯定是没有想到这一点会被陆逊注意到,刘备也没想到陆逊在真正开始全面反攻前的试探性攻击正是对陆逊前面所观察到的蜀军军事布置的检验和试探。而在真正的反攻的时候,刘备原本或许是想拖到秋七月气候转凉之后在一鼓作气突破夷道强迫陆逊退却让出峡谷地带使得自己能够安全经过,却没想到陆逊选择的时机偏偏就是闰六月山林最易著火的时节以火攻破除了自己此前根据有利地形苦心布置的营盘。除此之外,我们前面还提到黄权所说的水军顺流,进易退难,那么陆逊利用三峡地带的这种条件迫使刘备不得不放弃水陆并进的有利态势成功让刘备进入峡谷地带,同样的,按理说吴军也一定会受限于这种地形,东吴水军想要逆流而上攻打蜀军势必也是极为不利的,但朱然究竟是怎么做到逆流而上断蜀军后路,闪过蜀军的视野成功乘流断围的,史书不可考,蜀军对此也是输的不明不白的,唯一的合理猜测就是,陆逊在三峡附近发现了可供战船通行能够使东吴水军绕到蜀军背后的不为蜀军所知的秘密水道,但在荆州经营十年的刘备对此一无所知,黄权虽有这种担忧和顾虑,但也无法确定吴军会怎样做到这一点。于是在夷陵之战的过程中,吴军胜在知己知彼,蜀军则败于士气下降、主帅的决策失误等可能为战争迷雾所困扰的客观原因。

魏国视角的「信息迷雾「,略……(不想码了,详情可见鄙人文章《夷陵之战细节考》)

由此来看,刘备本来意图「狐假虎威」借曹魏之势威逼东吴低头的战略构想是没问题的,但是具体实施上来说,首先应该听从黄权的意见,刘备自己作为主帅坐镇秭归,由黄权带一部分军队下去刺探敌情,即便黄权为陆逊所败,也能保证自己不至于全军覆没,仍有相当可观的力量静待时机,刘备自己完全不应该作为首先同吴军互相消耗的一方,事实上东吴能扛过曹刘交伐,正是利用了曹刘两方决策中的失误点成功利用时间差逐个击破的,在夷陵大胜蜀国之前孙权始终放低姿态力图最大限度的延缓曹丕的出兵,而夷陵战果出来之后孙权立刻就「诚心不款」,从容部署兵力等待魏军的大举南下,最终成功退敌。而根据当时情况的反向操作,我们可以断定的一点是,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都难以应付被两个国家同时大力针对的场景,而一旦遇到这种情况都会采取壁虎断尾、弃车保帅的策略解决最有希望解决的次要矛盾,以便能够集中精力去应对主要矛盾,湘水划界前的刘备对此就深有体会。那么按理说刘备自然也可以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复制昔日场景,在与吴军保持著隔著三峡的强势存在的军力却并不急于进攻的同时,静观其变,等待北方曹丕因质子问题质疑孙权称臣的诚意主动对孙权发难,若孙权见势不妙同意吐出荆州换取刘备的援助或是中立,刘备大可以见好就收坐视孙权与曹丕之间的苦战,左右逢源,保持著极大的操作余地;若孙权不识好歹坚持对荆州不放手,也大可以隔岸观火先令曹丕和孙权死斗(孙刘之间尚有些许媾和、妥协的余地,但孙曹之间一旦有机会吞并对方几乎是不会选择媾和方案的),无论孙权能否扛得住曹丕的三路进攻,孙权惨胜,则见可而进以筹划多时的精锐蜀军决战孙权刚刚经过大战的残军和疲军,对荆州以力取之;孙权如果有失败被灭的苗头,则如刘晔所言与曹魏争割吴地,同时也重点打击大战之后的魏军尽力将其逼出吴国领土,以便自己可以最大程度上占有和控制吴国的土地。至于此时的刘备对孙权的处置究竟是令其当蜀汉的狗作为附庸对曹魏起到部分牵制作用,还是诛杀泄愤为关羽报仇,此处就不深入探讨了。


谢 @文刀半瞎 邀:

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指导原则。

当然是虚张声势,与吴议和,取地停战。任何出兵之举皆战略错误,战术胜出不能弥补战略失利!


我能用演义里的话来做答案吗?

却说先主欲发兵前进。忽近臣奏曰:「东吴遣使送张车骑之首,并囚范疆、张达二贼

至。」先主两手加额曰:「此天之所赐,亦由三弟之灵也!「即令张苞设飞灵位。先主见张飞首级在匣中面不改色,放声大哭。张苞自仗利刀,将范疆、张达万剐凌迟,祭父之灵。祭毕,先主怒气不息,定要灭吴。马良奏曰:「仇人尽戳,其恨可雪矣。吴大夫程秉到此,欲还荆州,送回夫人,永结盟好,共图灭魏,伏候圣旨。」先主怒曰:「朕切齿仇人,乃孙权 也。今若与之连和,是负二弟当日之盟矣。今先灭吴,次灭魏。」便欲斩来使,以绝吴情。

单在演义里说,刘备出兵前期的效果很好。名义上的仇人全部杀了,实际上的敌人也被打害怕了,期望的战争目的也要达到了(欲还荆州),长期的战略目标也可能达到了(永结盟好,共图灭魏),这时候收手,应该可以达到利益最大化。

但是玄德一世聪明,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反而糊涂了呢?我认为,这是吴国给的条件里,有他接受不了的东西。

仔细看了一下马良说的话,应该都能接受,唯有一点,好像欠考虑。

「送回夫人」

前文说过夫人的特点,虽然没说相貌,但是其它条件也不是一般男人能接受的。

数日之内,大排筵会,孙夫人与玄德结亲。至晚客散,两行红炬,接引玄德入房。灯光之下,但见枪刀簇满;侍婢皆佩剑悬刀,立于两傍。?得玄德魂不附体。

却说玄德见孙夫人房中两边枪刀森列,侍婢皆佩剑,不觉失色。管家婆进曰:「贵人休得惊惧:夫人自幼好观武事,居常令侍婢击剑为乐,故尔如此。」玄德曰:「非夫人所观之事,吾甚心寒,可命暂去。」管家婆禀复孙夫人曰:「房中摆列兵器,娇客不安,今且去之。」孙夫人笑曰:「厮杀半生,尚惧兵器乎!」

这可是幸亏是玄德公,要是一般人,说不定就给吓得阳痿了。

另外,刘备当时已经娶了吴氏,还是正妻,这时候如果孙夫人回去,还真没有位置放她。以孙夫人那个性格,刘备的后宫就别想安生了。

刘备当时应该想过这些,然后才下的决定。

送孙夫人归,不能忍。

先主怒曰:「朕切齿仇人,乃孙权 也。今若与之连和,是负二弟当日之盟矣。今先灭吴,次灭魏。」便欲斩来使,以绝吴情。

毕竟先主也是男人啊。


随便说说,欢迎吐槽。


战场上的事儿,哪有必定的。


一、刘备军占据上游,优势在于可以随时发动速决战,劣势在于无力承受挫折。

斩首战术并不合适。什么条件可以采取斩首战术呢?如果孙吴内部较为分散,那么冒险突击,直取首脑,是有很大胜机的。但是现实条件呢?孙吴立国已久,赤壁又胜,可谓凝聚力强、战斗力强。此敌未可易与,所以斩首战术并不合适。

二、三国鼎足,曹魏势强,刘孙交战,虑敌乘后。

除曹魏形势较为完整,对于孙刘两家具备一定的战略突击能力外(实力较强,可以在一侧防御的态势下,争取一段时间,与其中一方进行战略决战。因为时间不算很长,可以认为是战略突击),孙刘两家都缺乏营造足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尤为重要的是,即便侥幸取得战略胜利,也担心实力大损、立足未稳的背景下,遭到第三方乘虚而入,最终导致胜利果实被第三方夺取。

以上两点是形势分析。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夷陵之战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呢?

在确定战略之前,首先我们要清楚夷陵之战的政治意义。

三国志没有记载夷陵之战的实际政治意义,只是记录了一些表面意义。例如「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看起来,似乎只是简单的情绪问题,「以怒兴师」。从政治形势分析,蜀汉立国时,不是在胜利的背景下立国,而是在不断失败的背景下立国。军事上丢失荆州、阵亡大将,政治上汉献帝被废、汉朝灭亡,人事上重要高官接连死亡。在此之前,曹操取汉中时,蜀中震怖,刘备每天都要处决很多人来震慑局势。可以说,蜀汉开国局势相当之差。对于蜀汉来说,亟需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来挽救建立信心、凝聚人心,一方面让大家知道跟著刘备混有希望,一方面通过军事行动整肃全国。

历史上,夷陵之战失败了。这导致蜀汉陷入到了可能要灭亡的、更加重大的危机之中。这一危机也起到了迫使蜀汉团结的作用。如果错误借鉴这一经验,可以认为亡国危机也有利于整合国家,于是故意制造失败去加深这一危机,那么距离真正灭亡就为时不远了。这种「马谡」、键盘政治家很难说不会没有。

战略决战,胜利当然比输要好。

这样,夷陵之战的政治意义就很明确了:

通过胜利强大国家。

这就是夷陵之战要取得的目标。至于说是是否夺取荆州,或者夺取什么郡,那是根据胜利大小来确定的事情。首先是挣钱,然后在挣钱过程中,才能根据形势变化在终局之前做好挣了一千万还是一个亿的预案。

那么,根据政治目标,以及战场形势,刘备集团最佳的对敌策略,应该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上游优势,屡次做出迅速突击直取武昌的战场佯动,迫使孙吴频繁动员。

因为刘备位于上游,一旦突击,孙吴就必须全线戒备,从西陵到金陵,必须全线动员。可以说,刘备只要动一郡,孙权就要动两州,四两拨千斤。

不用玩多了,两三次以后,孙吴就会陷入到一举一动都要跟著刘备走的被动局势,人人都知道己方形势有多么被动,高级将领再吹牛,士兵们也人心惶惶,对他们的军心士气打击很大。而刘备方面发现自己啥也没干对方就已经跟耍猴一样上窜下跳了,好像自己只要稍微一用力对面就疯了,军心士气的提振也会很明显。这样,我长彼消,胜利的天平就会向自己一方倾斜。在此之后,哪怕只是继续在前线佯动,打两场小规模战斗,哪怕是那种双方都可以宣布自己胜利的战斗,也会加剧天平的倾斜。

这样做,在决战之前,就已经预先扩大了赢面,之后就可以决战了。所谓庙算胜,其实就是不断将胜利的天平推到自己一边。

具体到决战时,以三国时代的军事形势,当时的人应该可以提出更加合适的战术设想。我们距离当时那么远,又缺乏当时的军事经验,对于具体的战场形势把握也不到位,只能提出一些粗略的战术设想。一般而言,强攻险要,损失会比较大。除非对方认为险要已经失去意义,那么最佳方案就是安排精兵强渡,跃进攻击,从而让一线敌军失去战略意义,并且陷入腹背受敌的局势。历史上孙吴夺取西陵,也是先破援兵,断其坚守之心,然后再决战攻城的。但是这个战术比较冒险,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考虑现场形势细化完善。历史上刘备也基本上打过了最难走的地段。

总的来说,战役目标不宜太大。能够控制今宜昌一带、构成对东吴的军事威胁就不错了。是否夺取江陵,要看形势再说,最好是不去,下次再说。

让蜀汉知道自己有能力东进夺城,不会被封死在益州,这就够了。这一次胜利意犹未尽,下一次再来就更有信心了。

从政治上来说,这一仗一定是要打的,除非不懂政治。

以上是从胜利的角度考虑,如果失败了,怎么办。

如果这样打仍然失败了,那么就意味著国家形势非常危险了。一定会有人离心离德。这个时候借此机会肃清队伍。比如说,一开始先放几天空档,让一些投敌比较快的人走掉,放这些比较坚决的人先走。然后再加紧拜访一些重要人物,表示出自己的高度重视,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可有可无可以随便离开你也不会心疼的人物,获得尊重感。接著再发布约束,同时商讨目标计划,团结留下的人。

战略上,在失败之后,尽量保留精兵,但是锻炼新部队,在失败中打出几个值得一用的将领和部队。按照一般规律,可以用几场胜利来结束敌人的追击。然后建立一个监视、骚扰东吴的军事集团进行防御。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起东征,迫使东吴陷入两面作战的不利局势,最终接受东吴的主动求和。

在整个过程中,做好转移战略方向、集中攻打雍凉二州的战略准备,比如进行战略佯动,打击上庸方向,做出进攻襄阳收复荆州的假象,借口与东吴和解、为东吴缓解军事压力,逐渐将主力调集到北侧。争取在刘备生前,完成集团巩固和战略转向两大任务。

在整个过程中,注意为刘禅接手政权做好准备,不要让他像历史上一样,完全被架空。封建时代就要有封建时代的样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