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远不可能真正拥有什么 你只是在「借」

除了你的灵魂以外的所有东西,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向世界和大自然「借」来的。

这里的所有物质与存在都已经在诞生又归于虚无的轮回之中循环无限次了。(包括你自己的身体)但它们永生不灭。

所以我们何曾「拥有」过任何东西呢?

我们只是向自然「借」来这副肉身以能够体悟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存在的。

这宇宙之中并无「拥有」或者「失去」这种定义

唯有经历和感悟 朋友

这段旅程的所有琐碎都会在你的灵魂里留下印记

终有一天,我们都必须要将这副肉身归还给大自然。

而每个人在这里经历与体悟的不同人生

才是熠熠生辉的宝藏。

祝好


既然来的时候空著手,去的时候什么也带不了,那么注定,我们走这一遭就是为了感受过程。在不断失去的同时,只有「」感受」属于你,任是谁都夺不走。

感受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的四季更替,也感受高歌一曲掩明镜,昨日少年今白头的人事代谢;

感受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高光时刻,也感受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的怅然若失;

体验过凤歌笑孔丘的张狂,就会有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的自嘲;

有过身后有余忘缩手的贪婪,方能体会酺糟啜醨皆可以醉,草木蔬果皆可以饱的道理;

知道此生此夜不常好,明年明月何处看的无常,才能体会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

而最艰难的,是对死亡的理解。互联网时代把死亡变成了一串抽象的数字,比如每天都在变化的疫情报告。只有当亲人和朝夕相处的宠物离开时,才能真正触动到人,引发对死亡的思考。中国人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我们一般是很避讳这个问题的。我更欣赏西方哲人的说法——学习哲学就是学习死亡。人是唯一一种永远活在死的阴影下的动物,即便是在安逸的时刻,其实我们也沮丧的感知到,脚下的根基宛如沼泽。既然这样,就不要回避对它的感受,越是令人恐惧的东西,便越是凝视它,或与之和解,或被它吞噬。那个时候就可以说,我爱过恨过哭过笑过,这就够了。再多要就是贪心,为什么再多要就是贪心?这却是不能问的,就像「世界为什么是存在而不是不存在」也是不能问的问题。人生是苦的,与钱多钱少,上班遇上早高峰,被领导刁难…都无关,人之苦,莫过于以非金石之质,而欲与草木争荣,莫过于一个必朽的身体,却要生出僭越之心,想要和神一样。

世界只有一个,但有哲学的,科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版本,看怎么读。我选艺术版的,面对作品,最重要的是感受,而不是买来锁在卧室里才是「拥有」。何况有些东西,任你多少钱都买不到,就像我们的生命,只不过是暂时交到我们手中代为保管,硬要据为己有,那是不对的,叫作「妄念」。

我以前不懂盆景,觉得那是老人家喜欢的玩意,是对自然的扭曲。读了杜诗「凿破苍苔地,偷它一片天」,才明白自己无知,盆景是微缩的宇宙,方寸之间,有山有树,阡陌交通屋舍俨然,犹如从上帝那里偷来全景视角,俯瞰人间。

最好的东西都是求不来的,要么偷,偷它一片天,偷得浮生半日闲,要么借,每一个生命,都是从永恒中借来的吉光片羽,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幸亏,还回去之前,我们已经把爱和希望播撒出去了。


诸法实相是。不是一切终会竟归虚无,而是当下即是虚无。你从来未曾拥有过,也从来未曾失去过。

若悟此理,即好好活在当下。困来即睡,饿来即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常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无有一事在心头,潇洒快活无比是也。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赤壁赋》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 但我已飞过

请你认真的活过,再赴死

到那时,才会明白生活的意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