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很好的问题,但题主应该把两汉、唐纳入一起观察,我们秦以后一个王朝也就不到三百年的王气,所以这个问题肯定是和科举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我们的文化有著深刻的内在原因。

【为什么我们一个王朝不过两三百年的王气】这样的问题我数年间也回答过数次,都不太满意,所以借题主所问换个角度再尝试一次。

纵观世界诸国,工业革命之前只有我们是世俗国家,其都是神权和王权相互支撑,王权以高压形成等级制,神权以彼岸或来世安慰受压迫者接受这一压迫。

但我们呢,武乙射天、斩建木绝地天通,也就是从政治实践和神话传说都事实上的打倒了神权,但人有需要抚慰,所以代表我们这个高密度熟人、精耕小农的本土意识形态的儒学兴起。

但我之前也指出过,自春秋开始,我们的政治架构就是从【天子-诸侯-贵族-领民】向【皇权-小民】进行演化的历史大趋势,所以在春秋时期出现、顺应这个历史演化趋势、更代表了小农意识形态的儒学自然也没有太强的等级压迫思想,反而提出仁者人也的人本思想,孟子更提出民为贵的思想。

所以呢,对比其它诸文明,我们就始终存在著一个内生矛盾:

王朝以要开创一个太平盛世为理想而建立,政治实践却是独裁的皇权因为领导力的下降【嫡长子继承制而非开放性的政治领导竞争选拔制】导致社会逐渐固化、等级化,但这一过程所产生的弊端,如压迫的合理性解释【如天主教的原罪说、佛教的因果轮回说等】在儒学是否定的【凡以为儒学是支持等级制的,我已经批判过很多次了,有兴趣的自己去看,这里没必要赘述】。儒学提供的是: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患寡而患不均

也就是说,西方可以有一千多年的封建,是由于王权的武力和暗黑教廷合力的结果。而熟人社会的我们骨子里信奉的却是一碗水要端平、不患寡而患不均

展开说一下,贾府里地位最高的贾母有月钱,而最底层的小丫头也同样有月钱!所以在我们这,大家的等级体现在月钱的多少,但必须按各自的分【各安其分的分】获得其月钱就叫做均。儒学维持的是分,认为各安其分自然就太平和谐了,而不维持身份等级。所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才会写在史记中,也从来不会被删除!

而在儒学的理念里,分是动态的,这个动态一方面是随人际场合不同,分自然是不同的,如父子、君臣、师生等等;另一方面,随世事变化,分的多少也自然是不同的,如唐开国一丁男一丁女给田百亩,但一代人之后自然就给不了这么多了的。

也就是说,以天下为公开创一个王朝,然后儒学定分止争来建设这个太平盛世,而其中的既得利益者逐步把这分和身份等级关联起来试图持久的压迫底层小民来维护其既得利益。但这种后加的关联解释太过苍白而终抵不过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根深蒂固,当压迫过甚而遇到天灾人祸时,则民众的反抗就有了对抗不公的天然正义,从而迅速发展壮大实现鼎革。


科举不科举跟王朝持续时间没关系。

科举察举都是为帝王选官,隋唐两朝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个制度根本上依赖统治者个人的素质。意思就是,这个制度本质上所有的事情取决于一个人,事情要不要做,要怎么做,追到最根本,就看皇帝怎么决定,所以皇帝素质强,王朝延续时间就长,反之王朝就短命。另外也得国家没有很多事,像我们现在工业化社会,人口也众多,就根本用不了君主专制制度。

差不多一战前后,世界上几个主要的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全部灭亡,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罗曼诺夫王朝的沙皇俄国、奥匈帝国以及清朝。这就是因为那个时代,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事务过于纷繁复杂的时期,只凭君主一个人处理不了了。

延续时间长的政体通常都是中央不折腾,权力下放地方,有事尽快解决,并且立足当地现实。君主不君主实际上不重要。选官怎么选也不重要。中央不知道地方情况就直接管的经常会出幺蛾子。隋炀帝被人诟病的所谓爱折腾,主要就是因为隋朝那个通信条件,他对各地情况的掌握必然有限,但是他却什么都要管,后来唐太宗不怎么管,反而一切正常运转。


科举制度与王朝的持续时间之间并没有任何关系。

而且隋朝的科举制度与我们理解的科举制度完全不同,事实上隋朝实行的依旧是延续自汉朝以来的察举制,真正意义上的科举制度开始于唐朝,并逐步完善的。

隋朝持续两代数十年即灭亡,原因较多,主要是隋炀帝滥用国力导致民变、对功臣大臣的打压导致的官僚集团的不满。

唐朝持续时间没有超过三百年,也是由王朝周期律的内部诸多原因决定的。


谢邀!个人感觉,科举制度对延长我国王朝寿命是有作用的。

隋只是创立科举制度,只是初步试行用考试代替原来的地方官员的察举,但尚没有全面深入地影响到选官用官。唐朝也只是在武则天当政后,科举才全面渗透到选官用官。不过即便如此,唐科举人员进入国家核心高层的机会及其许可权有限。开科取士,并且科举士子成为为官僚的主体,主要宋、明、清三代,其中宋真宗是主要分水岭。

从历史对比地角度看,中国越向后的王朝寿命是趋向增加的,西汉、东汉的寿命都没有超过200年,后面魏晋南北朝各代寿命几十年,事实上如果读两汉魏晋南北朝历史,最好是西汉,能够读个100年左右,其次是东汉,能够读个60、70年左右,其他的都没超过几十年;在这个年限内,觉得这个王朝还是正常运作的王朝,后面就觉得这个王朝寿命差不多了,所谓维系的日子也都是半死不活地拖著。

到明清时候,王朝寿命能够读到200年左右,其中重要原因是科举入仕官僚一定程度能屏蔽君王昏庸对朝政的过分影响。并且,在王朝200年前后,来自科举入仕的人员,在维系王朝生命力方面仍发挥重要作用。如明朝的张居正、王阳明、卢象升、孙承宗、袁崇焕等人,如清朝的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指望一个选官制度就能保平安,这也只能算是想瞎了心吧。

制度、法律之类的东西只能算是软体,硬体坏了软体再好也是白搭!!!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