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只是压制自己的兄弟,曹植跟他争过嫡位、曹彰在曹操死后问过符玺。

曹真曹休夏侯尚……这些宗亲曹丕并没有压制,反而非常重用。

曹魏灭亡的根因在于士族,士族有土地佃户有坞堡私兵,实际上就是新贵族,它们本能地反对中央集权。

三国两晋南北朝,最长寿的晋朝,大半时间皇帝就是世家大族的傀儡;其它朝代也是如此:有一两个曹操刘备这样的强人能大权独揽,剩下的好一点与世家大族共治天下,差一点就是个傀儡。

不压制宗亲或许可以让曹魏多续几年,但终究逃不过短寿的命。


曹丕没有能够正确借鉴历史和理解当时流行的观点。

从借鉴历史的角度来说,曹丕面临的历史是这样的:

自从汉景帝削藩和汉武帝推恩令之后,汉朝诸侯国已经徒具形式,变成任人摆布的傀儡。特别是东汉时代,在历次皇位继承风波中,地方诸侯王都是被朝臣作为棋子随意选择和抛弃的。到了东汉灭亡时,从朝廷到地方,各级主官都敢拥兵自重,号称「十八路诸侯」,实际上也就意味著汉朝诸侯已经毫无意义。

在汉朝诸侯毫无意义的情况下,东汉不断发生君主任人摆布的事情,朝臣们毫不客气地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立君,各种小皇帝层出不穷。可以说,东汉历史已经很明确:

主弱臣强,主家偏弱而客卿过强,作为主家代表的皇帝是无法独存的。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曹丕不但不能继续压制诸侯,反而应该适当加强诸侯王,给予一定的权力,以平衡庞大的官僚系统。但是,平衡归平衡,在给予权力时又不能简单开倒车,不能简单恢复诸侯国权力。那怎么办呢?其实是有办法的。比如说可以赋予诸侯王一部分刺史权力,让他们定期不定期的秘密上疏奏报地方情况,或者公开奏报地方情况,并且对他们的奏报情况予以考评,迫使他们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内容包括官吏任职情况,地方风土民情。这样一来,诸侯在没有兵权财权的情况下,有了很片面的监察权(没有人事权和司法权)。这样一来宗室集团的政治能量就可以得到很明显的提高,而又受到一定限制。以当时人们的智慧,可能还会有别的方法。

但是,曹丕一上手路子就不对。

他面临的情况是,个人经历了比较激烈的储位争夺战,因此对于继承权问题十分重视,注意打击近亲属,对远支的所谓重用,也是十分远、没有封王的那种远支。换言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只看到了属于个人的一个小小断面,根本就没有将个人遭遇放在历史中去看,不能认识到个人遭遇的争储问题的偶然性和东汉以来皇权旁落问题的必然性,缺乏大局观。在没有大局观的情况下,盲目采取加强集权的措施,各项措施所针对的范围还是王公贵族。王公贵族属于拥有继承权的人物,以及关联人物,从较宽泛的范围来说,还是属于君主集团。曹丕的集权措施,本质上还是针对的君主集团内部来思考的,所削弱的还是君主集团内部的势力。这样一来,并不能改善君主集团与官僚集团力量对比失衡的根本问题,反而由于君主集团的整体削弱,适得其反,进一步加剧了君主集团与官僚集团之间的力量失衡问题。内圈清空导致核心只有消耗而无补充,进一步削弱内圈,最终越来越弱,退缩到内圈以内,结果彻底丧失了从外圈获得补充的可能。这种恒星陷阱造成的洁净太空实际上是高度贫瘠的。

曹操高度重视垄断权力,怎么会选了这么蠢的儿子呢?追根溯源,曹操其实也有类似的问题。他和曹丕有相似的思维方式。曹操也有这种收敛化的思维方式。比如说他在为曹丕篡位进行铺垫时,采取了先建郡称公、再建国封王、最后在篡位称帝的路线。表面上看一步一步阶段性很强,实际上整个汉献帝控制区都是他的,这种裂土封王的步骤分裂的不是别人的势力范围,而是他自己的。他本来可以名正言顺地废黜汉献帝,结果非要把自己弄成篡位。从建国者搞成篡位者,要害就在于曹操不能从历史大势的角度,直接建立自己的政治宣称,取代汉朝的政治宣称,形成自己的、向全国上下推行的政治统治学说,形成自己的政治合法性。这种把自己玩成篡位的雄主也是神了。

曹操和曹丕一样缺乏足够的大局观。

曹操缺乏大局观,在汉朝统治已经失去民心、仅仅因为历代皇帝都是空壳所以才让民众抱有幻想的情况下,生生把自己玩成了篡位者先驱。曹丕缺乏大局观,在君主集团已经十分削弱的情况下继续削弱君主集团,生生把自己的魏朝搞成了西晋过渡阶段。话说三国时代魏是不是和伪同音啊,这名谁选的?


这有什么,不同的治国理念而已,西晋倒是重用宗亲了,结果呢?

这玩意就是怎么说怎么有理,关键在于你的操作,或者说在于君主的政治水平,说到底还是曹丕曹睿玩女人太多死的太早,不然就没有司马家族什么事,司马家族篡不了魏天下岂不是还是曹家的?

这件事只能给我们一个启示:领导干部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历史如此,主少国疑!君弱臣强!历来如此。孔明也只有一个!


综观历史,压制宗王是必须的,为了政权稳定,必然不能给宗王过大权力。历代宗王出镇几乎都出乱子,比如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往小了说一家人自相残杀,往大了说生灵涂炭国家兴亡。即使平定了叛乱也得再花老鼻子力气削平诸王权力。那又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所以曹魏限制诸王权力的政策很对,只给封地食禄,不给统治地方的实权,保证皇权的集中统一。而在这基础上,曹魏并没有手足相残,少了那历朝历代的宫廷流血故事。

只是,曹丕在政策之上的人情作得实在太差。虽没杀害手足,但他竟然将兄弟类似圈禁,在拔去羽翼的同时将其拘束在小小蕃篱,连正常的人情来往也禁止,未免太过。魏明帝下诏说,他有近十年没有见过叔叔们了,特令叔叔们带嫡子入朝并提高诸王的待遇。也就是说,曹丕在即位之后,诸王连进京团聚的机会都没了,到了曹睿这一辈,才稍稍放松了管制,起码可以一年一度在洛阳团聚。人生有几个十年?

有人说,曹植曹彰入过京啊,可那不是常态。而且后人还编排出了毒枣杀弟及七步诗的故事。为什么不说别人单说你呢。曹丕确实纠枉过正,出离人情之常了。


曹魏的政策是压制近支宗亲(比如曹植曹彰这种,尤其要提防),重用远支宗亲(曹真、曹爽、曹休、夏侯尚等)。

策略倒是没啥大错,至于两代皇帝早死,所托非人,也是没啥办法的事。


夏侯氏,曹真等人表示不服。

曹丕压制个毛的宗亲,《大军师xxx》里面瞎演你不能瞎信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