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学者对七项双生子共情个体差异的遗传性研究进行荟萃分析, 结果发现遗传因素占了共情差异的35%。七项研究中的六项研究发现, 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的个体差异分别有30%和26%是由遗传因素所导致。共情能力越高的个体受遗传的影响越大。也就是说,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子女共情能力强的可能性越大。

只有在优越的环境中儿童潜在的共情基因才能得到完全的发展。在恶劣的环境中, 环境因素主导了共情能力的发展,遗传因素次之。

此外,共情遗传效应随著年龄的增长而愈加明显。

共情并不是简单的「情商」问题,它具有神经基础, 且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 如遗传、年龄和环境等。共情涉及到的特异性脑区主要有IFG、脑岛和ACC; 认知共情的特异性脑区主要是vmPFC。此外,家庭成员的特质、父母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和人际关系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共情反应和共情能力的发展。

从实际生活来看,共情能力高的人,外界普遍认为情商会比较高,但是高共情能力也容易导致情绪敏感和社交上的疲倦。一个人的共情能力能够通过后天培养去提高,但是也存在相当一部分「天生」的因素和「客观」的因素在发挥作用。遗传因素和成长环境因素是我们所不能干预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没有同情心」的行为都应该受到指责,有些人就是没有共情的能力。

共情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成分, 即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情感共情是指个体对他人情绪的识别和判断;认知共情则倾向于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情感, 并区分这种情感是源于自己还是他人。

情感共情是一种较原始初级的共情, 婴儿出生时便具备这种能力, 其发展依赖于镜像神经元系统中共享表征的日益丰富和精细。相比较之下, 认知共情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共情, 在儿童或青少年期不断发展, 老年期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随著颞极联合区和前额叶皮层的成熟, 以及个体区分自我-他人 和抑制自我中心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发展。共情的两种成分相互补充、协调工作, 其中任何一种受损或者缺失都会导致个体在情感方面的障碍或失调.

这里举两个极端的例子说明一下,孤独症患者情感共情正常, 但是认知共情缺失, 表现为难以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和理解他人的观点;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则是认知共情能力完好,但是情感共情缺失, 主要表现为难以识别他人的情绪。

所以,共情能力的不完全表现也有可能给人造成共情能力弱的直观感受,有些人可能具备情感共情能力,但是认知共情能力比较弱,对外界的很多事物反应冷淡,也可能给人造成共情能力不强的感觉,实际上ta具备基础的共情能力,但是后天发育不完全,在ta身上不存在很多显性的共情行为,共情能力没有诱发利他行为,人们就会感觉「这人没什么同情心」之类的感受,也就是我们常常提到「我知道你的感受,但是我也不知道怎么帮你」。

以上回答如有不妥,敬请指正,谢谢。


谢邀

我执深重,以至舍本逐末。

人若过于执著自我成败,共情能力就被遮蔽了。就好比一盆清水,你往里面滴了几滴墨水,水变黑色了。有人说水是黑的,清水没了。但是实际上清水还在,只不过跟墨混在一起看不出来了而已。

所以不能共情的人不是不再能共情,而是目的太强、或是欲望太重,以至于只看水中墨黑不见墨中水清。

有朝一日他知道财帛多了无用少了不行,或是懂了所谓超人不过是能让别人是其所是而已,也就可以共情了。


共情力和同理心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这种能力的缺失可能是由一种名为「冷血精神病」的人格障碍引起的。


冷血精神病是一种让人们失去同情能力的人格障碍。其主要特征是麻木冷漠、行为控制能力差以及诈骗和操控他人之类的反社会行为。冷血精神病患者不一定都有暴力倾向,不过大都如此。在美国,只有 1%~2% 的人会被认定为真正的冷血精神病患者。但是,在暴力犯罪分子当中,冷血精神病患者的比例高达 50%。冷血精神病患者的一大特点就是倾向于做出「挑衅性攻击行为」(proactive aggression)——其暴力和攻击行为不是因为脾气暴躁或者冲动,而是出于恶意。


冷血精神病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其遗传度可能会高达 70%。我知道有许多人对这一发现都感到意外,这说明,人们对攻击型人格的一般看法受到了行为主义思想的严重影响,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大部分人都认为暴虐、冷酷的人一定是因为在家里受到了虐待或者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才如此的。但是这根本不是事实。


比如说加里·里奇韦,他是家里的第二个儿子。他跟他的兄弟们一样在华盛顿的麦克米肯高地长大,就在我的故乡塔科马北面不远。他们家确实很穷:父亲托马斯隔三岔五开卡车赚钱,一家人挤在一间 600 平方英尺的房子里。母亲玛丽爱发号施令,控制欲比较强。她的长子后来回忆说,她是个「强悍的女人」。她和丈夫经常吵架,有时甚至会动手打起来。有一次,她吃饭时拿一个盘子砸在丈夫的头上。但是,在里奇韦的记忆里,她是个慈爱的母亲,在他小的时候陪他一起玩智力拚图游戏、给他讲故事。里奇韦的父母并没有真正虐待过孩子,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他们家的氛围也没有超出正常的范畴,里奇韦的兄弟们长大以后也都过著正常的生活。


可是,里奇韦长大以后变成了令人闻风丧胆的「绿河杀人魔」,是美国历史上杀人最多的连环杀人犯。现在,他被判处终身监禁,被他杀害的经证实有 49 人,而据他本人称,他实际杀的人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他第一次试图杀人是在 1963 年。巧合的是,米尔格拉姆也是在那一年进行服从实验研究的。


当时,里奇韦大概 14 岁,准备参加学校的舞会。在步行经过一片小树林的时候,他遇上了一个 6 岁的小男孩。他几乎不假思索地把小男孩拖进灌木丛,顺手抽出自己一直随身携带的刀刺穿了小男孩的肝脏。他迅速将刀拔出,看著鲜血汩汩涌出,然后扬长而去,听任小男孩在原地等死或者获得一线生机。他其实并不关心小男孩的生死,只是希望万一小男孩没有死不会认出自己。(男孩没有死,但是从来没有指证里奇韦刺伤自己。)后来,里奇韦甚至无法确定自己究竟为什么那么做,感觉这一切似乎顺理成章地发生了,对他而言,好像其他不好的事情也是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比如用石头砸玻璃窗,用气枪打很多鸟,把一只猫闷死在野餐冷却器里。


里奇韦渐渐长大,变得越发残暴。他体内无法压抑的性冲动觉醒了,加上一贯的冷酷和杀人带给他的快感,让他变成了一个永无餍足的性虐待狂。他强奸并杀害了至少 49 名女孩和妇女,这些案件多发生在 20 世纪 80 年代,受害者大都是离家出走的少女和锡塔克街头的性工作者。那时候,我就在距离锡塔克大约 30 英里之外的地方读小学。


即使是与其他杀人犯相比,里奇韦也是特别穷凶极恶的杀人犯,他自称「卑鄙干瘦的杀人机器」。联邦调查局(FBI)著名的罪犯行为观察和变态心理研究专家玛丽·艾伦·奥图尔曾经对里奇韦进行了数小时的访谈。她告诉我,里奇韦是她遇到的最极端、最具侵略性的冷血精神病患者之一。


里奇韦会给受害者看自己儿子马修的照片,或者故意在他卡车的座位上遗落几件马修的玩具来引诱被害人。在绑架受害者之后,他会性侵并杀害她们,即使是对多年来已经因为《犯罪现场调查》(CSI)和《真探》(True Detective)的热播而对罪犯的残忍习以为常的美国大众而言,其作案手段也绝对称得上残忍与变态。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电子书查看完整内容

电子书

人性中的善与恶

[美]阿比盖尔·马什

中信出版社

¥35.40 会员免费


共情力和同理心本身是一种能力,是经过学习和练习获得和提升的。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种技能。


建议答主可以看看《恶的科学》,一些人格偏自我倾向的人,以及某些精患,都会丧失掉共情力。他们的眼中只有目标,其他人在他们看来,只是可以被利用的工具。工具是没有人性的,所以这种残缺的认同,会让人变得残忍。小到小偷为偷金戒指割掉主人手指,大到惊世骇闻的大屠杀,这些现象的产生都可以以共情力来解释。

他们不是没有共情的能力,而是从小内外在的性格塑成(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所受教育,价值观构建等因),或者经历重大变故,使他们把情感封闭掉了(即单向的情感通道),别人进不去,他也不会想进入他人的情感世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