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油画专业毕业三年了,现在工作一直感觉没有多么合适的工作,工资待遇也很低,想转行拓展技能,但是内心又过不了这个坎,还是喜欢画画。生活压力让我现在迷茫了。


不窄

最稳定且门槛较低的在考前领域。幼儿绘画,艺术考前培训。这类是合约制,大机构满足五险一金,年终奖教师评级,通过教师培训并成绩优异且有相关出版物的通常能迅速进入主教行列,2线城市月薪2W左右。不过绘画以应试为标准,基本等于放弃艺术创作。

第二类是成人画室,靠在当地的名气招生,属于半创业类型。内容主要是成人油画,成人水彩,素描色彩基础等。课时费通常30到50一个小时。一周一次,一次3个课时左右,平均水平5个学生管温饱。

第三类是自由艺术家,在北京叫北漂艺术家,在黄桷坪叫黄漂艺术家。有宋庄工作室冬季冻死年轻艺术家的例子,也有一画成名的例子。纯粹靠个人能力的理想主义者道路艰险,值得尊敬。

第四类是体制内型,专,本,高校的艺术教师,收入与创作空间相对稳定,好学校能给教师提供更大的平台和更多的创作机会。近年高校的教师招聘紧缩,要求博士并有突出成就。

近年新兴的第五类属于网红艺术家,其中一部分只在媒体口中被称为艺术家而得不到内行公认。以网红绘画出版物,网路绘画课程,网路出售水彩插画人像,线下展览,巡回授课等形式出现,其中以水彩材料表现的最为突出,且还有一定提升空间。B站近几年培养了一批「仓鼠症」水彩爱好者,说来也是动漫产业孕育而生的cosplay以外另一个烧钱怪圈。说它怪并不是贬低业余水彩爱好者,是强调畸形的攀比现象非常可怕。借「仓鼠症」与「收集癖」为由,只买最贵的,包装盒最好看的水彩画材,绝不把固彩包装纸拆开了用来画画。甚至带坏了一大批刚入水彩坑的爱好者,以为水彩就是买好看的颜料,然后涂个乖乖的色卡,录个视频就完事,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真的会以为画不好是因为买的颜色太low了!(这TMD是画画不是涂口红选色号啊!)例如我见过B站某刚入水彩坑的up主在国外买了两套老荷兰全块搪瓷盒珍藏48色,我目测那盒颜料在五六千左右,两盒小一万。他说一盒留著「收藏」,一盒涂个色卡。视频有三四十分钟,每套这样的画材平均花费一分钟介绍,你算算他大概画了多少钱?还有一批「试色」up主,不停在视频中重复,「这个颜色好看,适合涂小裙裙,我还想买个MG新出的矿物颜料....」 (殊不知大部分水彩矿物颜料不过是双色或三色混合再加一点珠光色)。B站水彩初学者对水彩材料市场的了解绝对不差于美院水彩专业,但他们根本不知道画画是怎么一回事。颜色不好看是色调的问题不是买的颜料本身的问题!光是材料这一块就有体量巨大的盲目追捧热,真正开始下笔能画得像模像样的,光是B站就会有很多人想看的。油画上手就容易一身脏并且对新手非常不友好。具体来说,你3秒钟表演个最基本的水彩扩散效果,弹幕就一片哇哇哇好神奇,油画你3秒想表演个什么?

第六类属于职业艺术家,签约画廊或相关艺术机构,根据和画廊的条约出售艺术品版权或展览权以及艺术作品。

你画画能否养活自己甚至赚钱,取决于你的专业水平以及智商情商。个人观察到的环境不好不代表整个大环境不好,也有很多情况很好的。


谢邀 我学油画16年 美院科班毕业古典出身 在这路上走了很长时间 发现才刚刚触碰到绘画基本的问题 我的老师是实力派画家今年已经60 他说现在刚刚找到一点感觉 如果你想当一名优秀的画家(我指的是系统掌握艺术与图像语言来从事创造性活动)那么这条路极其窄 你必须不断的学习新的东西 关于油画材料技法语言的 关于图像学的 关与文学叙事与图像叙事的 文学母题的 结构主义的 电影与戏剧结构的 数据可视化的 甚至精神分析与人类学的 这些学习与实践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每一项都难极了 但如果你指的是会画画 能熟练掌握一门语言并能在一定范围的运用 又能和生存有直接的联系 路就宽了 说几句要紧的话 唯一的方法是形式研究 就是专注 如果你想得你想要的就要付诸行动 自己去拿 怎样去拿呢 是在你的时间表中的


年轻艺术家如果完全进行油画创作,路子的确很窄,太窄了,有种无路可走的感觉。

无论在地球那个地方,大多数不出名的艺术家,状况都一样,一个字:惨。

还有你在中国,能够喜欢并购买你作品的人很少很少,喜欢的买不起,买得起的不喜欢。

如果基本功很强,做点其他小画维持生活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做点水彩画水粉画木板画应该不难吧。

主要是选对题材。

画不喜欢的画当练手。

中国古代绘画大师很多并不是以卖画为生的,那他们应该其他有职业,但并不影响其艺术成就。

比如苏东坡在诗文书画有巨大成就,但其职业是宋朝的官员。

一个艺术家的成功并不是一定要做专职 才能够成功。 看中外艺术学院的教授们有几个是成功的艺术家?

很少很少。

他们全部是专职。

艺术史是看作品的,从来不在乎你是专职还是业余。

作为年轻艺术家未来 想要成功,心态上能够保持宠辱不惊最佳。


看到题主写的一些回复,得知题主也是油画专业。那这个事儿就好说了,因为我们很像!

不一样的是!我比你更纯艺一点!本科在美国学了四年painting,但是我雕塑,映像,都有涉猎。应该说是当代艺术吧。。。

接著这个题目,我想来说一下,美国的纯艺术家,是如何平衡纯艺与商业的关系的。希望对你有所启发。(虽然两国国情不一样,即使美国现在这么乱,我觉得玫瑰平衡商业和纯艺术的理念值得被探讨。)

艺术和商业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而这在当代美国的纯艺术领域更是难以给出明确的答案。不过美国的纯艺术相对于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来说,确实更加实际一些。

然而,美国优秀的艺术家多如牛毛,想要让自己的艺术获得更多人的认可,首先要做的便是要让自己的作品活下去。

在美国这片竞争激烈的土地上,市场是检验艺术家最直接的方式,也只有当艺术家把自己投入到市场中去的时候才有可能通过与社会的联结进一步了解策展人、收藏夹、观赏者的爱好,从而成为称职的职业艺术家。

因此,在美国这个以开放和包容为特点的移民国家,艺术家并不会去掩饰自己的商业目的,并且认为在纯艺术中吸收商业的内容在当前语境下其实是一件好事,是通过资金积累为观念艺术家开辟保护区,同时为职业艺术家提供机会的一种良性循环。

换句话说,在美国的艺术系统中,是商业给艺术注入了活力和多样性,无论是深刻的概念性艺术,还是具有普适性的大众类艺术,都能够在美国的艺术市场中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而不至于让艺术最终走向趋同。

所以你能说美国的纯艺很纯吗?不能,因为商业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你能说美国的纯艺颠覆了做纯艺的初衷吗?也不能,因为它的商业正是为了艺术的延续而存在的。

~~~~~~~~~~~~~~来一个小小的分割线

美国最受欢迎的当代艺术家之一——Jeff Koons。

Jeff Koons是一个相当高产的艺术家,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商业运作,他自己也是著名的策展人和收藏家。他的作品并不会给人高深莫测的距离感,反而通过拉近与观者的距离而获得经济效益。

Austin Lee也是备受关注的纽约年轻艺术家,他的作品虽然仍是架上绘画,但他会用喷枪在画布上制造独特的图像反应当代社会落在虚拟世界的目光,使现实和虚拟产生交互,从而获得大众的审美认可。

~~~~~~~~~~~~~~再来一个小小的分割线

美国有太多艺术家,他们坚持自己做自己的纯艺术,也接受市场的检验。因为他们的艺术受众的审美很广泛。我觉得题主在中国也可以先从市场去分析,然后可以多从于市场的接触中汲取灵感。

一遍坐著自己的全职,一边推销营销自己,做自己的东西。把自己的艺术当做有热情的副业来搞。没必要把自己陷入到纯艺术发展很窄的这个死循环里。

另一个是。题主需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艺术社群。跟著大家一起走,共享资源,很容易很多,也更能让你了解艺术市场。

最后,题主的问题我可能没有正面回应,但是我觉得题主内心里是想要尝试走进纯艺术圈子的。不然也不会问这个问题了。。。纯艺术确实不好走,因为中国的特殊情况确实会让纯艺术家们觉得,喜欢的人,买不起,买得起的人,不喜欢。这还是因为跟市场结合度比较低。

一旦与市场默契结合,到时候,纯艺术就不会想大家想像的这么窄了。你可以去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跟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合作,挑战新的模式,出文衍品,参展,参赛,卖作品,搞文学,做电影,摄影,,总之很多。

就算不出名,老了之后也会有一笔不晓得精神财富。


是,很窄。

在我读书的时候,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职业的作家,靠著稿酬养活自己。后来我发现,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那些稿酬最多只能让你实现奶茶自由,想衣食无忧完全是痴人说梦。后来我试图成为一名杂志编辑,发现普通杂志的编辑薪资同样微薄得可怜。于是最后成为了一名广告人,依然靠文字生活,只是在转型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学习过程。

我大学时代的朋友,有直到现在还在从事文字工作的,以采访各路名人,给时尚杂志撰稿为生,也就是所谓的自由撰稿人。但她的收入依然养不活自己,她之所以能养活自己,是因为她的情人是中国某位声名显赫的画家。

我一度非常的愤懑,觉得怀揣著作家梦想的人,出生在商业至上的时代是一种悲哀。因为如今的文学圈、艺术圈和娱乐圈并没有大的不同,知名度决定了你的生存力,而知名度不仅依赖于你的专业才华,还依赖于商业包装和新闻炒作。当我进入广告行业之后,更加深刻的领会到了这一点。

但后来我渐渐的发现,这个时代并不存在真正的怀才不遇,在自媒体时代,出人头地的渠道太多了,大部分所谓的怀才不遇,只是因为「才」本身太过有限而已,并不是出类拔萃的存在。还有,你也不够努力。

我有幸认识过一些所谓的「严肃作家」与「网路作家」,有的作家在作协体制内已经「位高权重」,但收入并不丰厚。他们每月从政府领很有限的工资,除非自己的著作有幸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才有收入倍增的可能,否则靠卖书,真的卖不出多少钱来,有的作家甚至不惜屈膝给富豪们写有偿传记谋生。在杭州,像麦家、余华这种能够靠写作生活的人是极少数,很多寂寂无名或者小有名气的作家、诗人,都逃亡去了广告行业,连前杭州市作协主席、中国「寻根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李杭育,都被迫转型去做了画家。

还有另外一种群体,收入是「严肃作家」的数倍甚至是数十倍,这就是网路文学平台的签约作家。在杭州滨江白马湖,就有一个「网红作家村」,一批在全国乃至国外有重大影响力的网路大神都居住在此:唐家三少、月关、管平潮,还有《芈月传》的作者蒋胜男等等。但网文作家的收入,是建立在超大负荷的工作基础上的,除却刚刚提到的那些声名显赫的大神,大部分普通的「网路作家」,面对的是绝对强势的资本平台,每天顶著5000字以上的更新压力,完全沦为一名纯粹的文字流水线工人。今年「五五断更节」的抗争,也是以失败惨淡收场。在资本面前,情怀终究是乏力的。

艺术圈和文学圈,有相似也有不同。在信息碎片化时代,「读图」的优势更加显现,在相似的知名度下,画家、书法家比作家的收入要丰厚得多。这些年风靡各地的「乱书」,只是这种现象的惊鸿一瞥而已。画是一种刚需,人们对于画的需求,远远多过对文字的需求。大部分人没有耐心去阅读和购买一本无名作家创作的纯文学作品,哪怕它很优秀。但如果是一幅优秀的画,或者书法字,很多人都会有购买的欲望,毕竟买了挂在家里,也显得有品位,有面子。所以画家们可以开画廊,可以网路卖画,实在不济还可以描摹名画卖钱,因为大部分家庭装修,都会用到。

——我刚刚说的这些情形,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的作品是否足够出色。如果你试图走纯艺术道路,这是你首先需要面对的灵魂拷问。在缺乏资本追捧和商业包装的前提下,作品本身是你唯一的依靠。你需要对自己的艺术天赋、作品水准有客观准确的判断,这种判断决定了那条道路究竟是通往深渊的暗桥,还是通向王座的阶梯。

当我从一名文学青年变成一名广告人,我中学时代那些美术专业的同学,也怀揣著破碎的画家梦,纷纷向视觉传达、服装设计等行业转型,这是大部分普通人的现实选择。只是,当我成为一名广告人后,依然会在闲暇时写写诗,用稿费换上几杯奶茶。而我那些已经成为平面设计大牛、服装设计大牛的朋友,在闲暇时,那些阳光灿烂的午后,也偶尔会在自己窗明几净的大HOUSE里,画上几幅油画,在朋友圈换得几个点赞。

将艺术当成拯救生活的药,它定是苦涩的;将艺术当成调剂生活的酒,它美好而愉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