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油畫專業畢業三年了,現在工作一直感覺沒有多麼合適的工作,工資待遇也很低,想轉行拓展技能,但是內心又過不了這個坎,還是喜歡畫畫。生活壓力讓我現在迷茫了。


不窄

最穩定且門檻較低的在考前領域。幼兒繪畫,藝術考前培訓。這類是合約制,大機構滿足五險一金,年終獎教師評級,通過教師培訓並成績優異且有相關出版物的通常能迅速進入主教行列,2線城市月薪2W左右。不過繪畫以應試為標準,基本等於放棄藝術創作。

第二類是成人畫室,靠在當地的名氣招生,屬於半創業類型。內容主要是成人油畫,成人水彩,素描色彩基礎等。課時費通常30到50一個小時。一週一次,一次3個課時左右,平均水平5個學生管溫飽。

第三類是自由藝術家,在北京叫北漂藝術家,在黃桷坪叫黃漂藝術家。有宋莊工作室冬季凍死年輕藝術家的例子,也有一畫成名的例子。純粹靠個人能力的理想主義者道路艱險,值得尊敬。

第四類是體制內型,專,本,高校的藝術教師,收入與創作空間相對穩定,好學校能給教師提供更大的平臺和更多的創作機會。近年高校的教師招聘緊縮,要求博士並有突出成就。

近年新興的第五類屬於網紅藝術家,其中一部分只在媒體口中被稱為藝術家而得不到內行公認。以網紅繪畫出版物,網路繪畫課程,網路出售水彩插畫人像,線下展覽,巡迴授課等形式出現,其中以水彩材料表現的最為突出,且還有一定提升空間。B站近幾年培養了一批「倉鼠症」水彩愛好者,說來也是動漫產業孕育而生的cosplay以外另一個燒錢怪圈。說它怪並不是貶低業餘水彩愛好者,是強調畸形的攀比現象非常可怕。借「倉鼠症」與「收集癖」為由,只買最貴的,包裝盒最好看的水彩畫材,絕不把固彩包裝紙拆開了用來畫畫。甚至帶壞了一大批剛入水彩坑的愛好者,以為水彩就是買好看的顏料,然後塗個乖乖的色卡,錄個視頻就完事,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真的會以為畫不好是因為買的顏色太low了!(這TMD是畫畫不是塗口紅選色號啊!)例如我見過B站某剛入水彩坑的up主在國外買了兩套老荷蘭全塊搪瓷盒珍藏48色,我目測那盒顏料在五六千左右,兩盒小一萬。他說一盒留著「收藏」,一盒塗個色卡。視頻有三四十分鐘,每套這樣的畫材平均花費一分鐘介紹,你算算他大概畫了多少錢?還有一批「試色」up主,不停在視頻中重複,「這個顏色好看,適合塗小裙裙,我還想買個MG新出的礦物顏料....」 (殊不知大部分水彩礦物顏料不過是雙色或三色混合再加一點珠光色)。B站水彩初學者對水彩材料市場的瞭解絕對不差於美院水彩專業,但他們根本不知道畫畫是怎麼一回事。顏色不好看是色調的問題不是買的顏料本身的問題!光是材料這一塊就有體量巨大的盲目追捧熱,真正開始下筆能畫得像模像樣的,光是B站就會有很多人想看的。油畫上手就容易一身臟並且對新手非常不友好。具體來說,你3秒鐘表演個最基本的水彩擴散效果,彈幕就一片哇哇哇好神奇,油畫你3秒想表演個什麼?

第六類屬於職業藝術家,簽約畫廊或相關藝術機構,根據和畫廊的條約出售藝術品版權或展覽權以及藝術作品。

你畫畫能否養活自己甚至賺錢,取決於你的專業水平以及智商情商。個人觀察到的環境不好不代表整個大環境不好,也有很多情況很好的。


謝邀 我學油畫16年 美院科班畢業古典出身 在這路上走了很長時間 發現才剛剛觸碰到繪畫基本的問題 我的老師是實力派畫家今年已經60 他說現在剛剛找到一點感覺 如果你想當一名優秀的畫家(我指的是系統掌握藝術與圖像語言來從事創造性活動)那麼這條路極其窄 你必須不斷的學習新的東西 關於油畫材料技法語言的 關於圖像學的 關與文學敘事與圖像敘事的 文學母題的 結構主義的 電影與戲劇結構的 數據可視化的 甚至精神分析與人類學的 這些學習與實踐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 每一項都難極了 但如果你指的是會畫畫 能熟練掌握一門語言並能在一定範圍的運用 又能和生存有直接的聯繫 路就寬了 說幾句要緊的話 唯一的方法是形式研究 就是專註 如果你想得你想要的就要付諸行動 自己去拿 怎樣去拿呢 是在你的時間表中的


年輕藝術家如果完全進行油畫創作,路子的確很窄,太窄了,有種無路可走的感覺。

無論在地球那個地方,大多數不出名的藝術家,狀況都一樣,一個字:慘。

還有你在中國,能夠喜歡併購買你作品的人很少很少,喜歡的買不起,買得起的不喜歡。

如果基本功很強,做點其他小畫維持生活也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

做點水彩畫水粉畫木板畫應該不難吧。

主要是選對題材。

畫不喜歡的畫當練手。

中國古代繪畫大師很多並不是以賣畫為生的,那他們應該其他有職業,但並不影響其藝術成就。

比如蘇東坡在詩文書畫有巨大成就,但其職業是宋朝的官員。

一個藝術家的成功並不是一定要做專職 纔能夠成功。 看中外藝術學院的教授們有幾個是成功的藝術家?

很少很少。

他們全部是專職。

藝術史是看作品的,從來不在乎你是專職還是業餘。

作為年輕藝術家未來 想要成功,心態上能夠保持寵辱不驚最佳。


看到題主寫的一些回復,得知題主也是油畫專業。那這個事兒就好說了,因為我們很像!

不一樣的是!我比你更純藝一點!本科在美國學了四年painting,但是我雕塑,映像,都有涉獵。應該說是當代藝術吧。。。

接著這個題目,我想來說一下,美國的純藝術家,是如何平衡純藝與商業的關係的。希望對你有所啟發。(雖然兩國國情不一樣,即使美國現在這麼亂,我覺得玫瑰平衡商業和純藝術的理念值得被探討。)

藝術和商業一直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而這在當代美國的純藝術領域更是難以給出明確的答案。不過美國的純藝術相對於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來說,確實更加實際一些。

然而,美國優秀的藝術家多如牛毛,想要讓自己的藝術獲得更多人的認可,首先要做的便是要讓自己的作品活下去。

在美國這片競爭激烈的土地上,市場是檢驗藝術家最直接的方式,也只有當藝術家把自己投入到市場中去的時候纔有可能通過與社會的聯結進一步瞭解策展人、收藏夾、觀賞者的愛好,從而成為稱職的職業藝術家。

因此,在美國這個以開放和包容為特點的移民國家,藝術家並不會去掩飾自己的商業目的,並且認為在純藝術中吸收商業的內容在當前語境下其實是一件好事,是通過資金積累為觀念藝術家開闢保護區,同時為職業藝術家提供機會的一種良性循環。

換句話說,在美國的藝術系統中,是商業給藝術注入了活力和多樣性,無論是深刻的概念性藝術,還是具有普適性的大眾類藝術,都能夠在美國的藝術市場中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而不至於讓藝術最終走向趨同。

所以你能說美國的純藝很純嗎?不能,因為商業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你能說美國的純藝顛覆了做純藝的初衷嗎?也不能,因為它的商業正是為了藝術的延續而存在的。

~~~~~~~~~~~~~~來一個小小的分割線

美國最受歡迎的當代藝術家之一——Jeff Koons。

Jeff Koons是一個相當高產的藝術家,他的成功離不開他的商業運作,他自己也是著名的策展人和收藏家。他的作品並不會給人高深莫測的距離感,反而通過拉近與觀者的距離而獲得經濟效益。

Austin Lee也是備受關注的紐約年輕藝術家,他的作品雖然仍是架上繪畫,但他會用噴槍在畫布上製造獨特的圖像反應當代社會落在虛擬世界的目光,使現實和虛擬產生交互,從而獲得大眾的審美認可。

~~~~~~~~~~~~~~再來一個小小的分割線

美國有太多藝術家,他們堅持自己做自己的純藝術,也接受市場的檢驗。因為他們的藝術受眾的審美很廣泛。我覺得題主在中國也可以先從市場去分析,然後可以多從於市場的接觸中汲取靈感。

一遍坐著自己的全職,一邊推銷營銷自己,做自己的東西。把自己的藝術當做有熱情的副業來搞。沒必要把自己陷入到純藝術發展很窄的這個死循環裏。

另一個是。題主需要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藝術社羣。跟著大家一起走,共享資源,很容易很多,也更能讓你瞭解藝術市場。

最後,題主的問題我可能沒有正面回應,但是我覺得題主內心裡是想要嘗試走進純藝術圈子的。不然也不會問這個問題了。。。純藝術確實不好走,因為中國的特殊情況確實會讓純藝術家們覺得,喜歡的人,買不起,買得起的人,不喜歡。這還是因為跟市場結合度比較低。

一旦與市場默契結合,到時候,純藝術就不會想大家想像的這麼窄了。你可以去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跟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挑戰新的模式,出文衍品,參展,參賽,賣作品,搞文學,做電影,攝影,,總之很多。

就算不出名,老了之後也會有一筆不曉得精神財富。


是,很窄。

在我讀書的時候,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職業的作家,靠著稿酬養活自己。後來我發現,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那些稿酬最多隻能讓你實現奶茶自由,想衣食無憂完全是癡人說夢。後來我試圖成為一名雜誌編輯,發現普通雜誌的編輯薪資同樣微薄得可憐。於是最後成為了一名廣告人,依然靠文字生活,只是在轉型的過程中,也經歷了艱難困苦的學習過程。

我大學時代的朋友,有直到現在還在從事文字工作的,以採訪各路名人,給時尚雜誌撰稿為生,也就是所謂的自由撰稿人。但她的收入依然養不活自己,她之所以能養活自己,是因為她的情人是中國某位聲名顯赫的畫家。

我一度非常的憤懣,覺得懷揣著作家夢想的人,出生在商業至上的時代是一種悲哀。因為如今的文學圈、藝術圈和娛樂圈並沒有大的不同,知名度決定了你的生存力,而知名度不僅依賴於你的專業才華,還依賴於商業包裝和新聞炒作。當我進入廣告行業之後,更加深刻的領會到了這一點。

但後來我漸漸的發現,這個時代並不存在真正的懷纔不遇,在自媒體時代,出人頭地的渠道太多了,大部分所謂的懷纔不遇,只是因為「才」本身太過有限而已,並不是出類拔萃的存在。還有,你也不夠努力。

我有幸認識過一些所謂的「嚴肅作家」與「網路作家」,有的作家在作協體制內已經「位高權重」,但收入並不豐厚。他們每月從政府領很有限的工資,除非自己的著作有幸被改編成影視作品,纔有收入倍增的可能,否則靠賣書,真的賣不出多少錢來,有的作家甚至不惜屈膝給富豪們寫有償傳記謀生。在杭州,像麥家、餘華這種能夠靠寫作生活的人是極少數,很多寂寂無名或者小有名氣的作家、詩人,都逃亡去了廣告行業,連前杭州市作協主席、中國「尋根派」文學的代表作家李杭育,都被迫轉型去做了畫家。

還有另外一種羣體,收入是「嚴肅作家」的數倍甚至是數十倍,這就是網路文學平臺的簽約作家。在杭州濱江白馬湖,就有一個「網紅作家村」,一批在全國乃至國外有重大影響力的網路大神都居住在此:唐家三少、月關、管平潮,還有《羋月傳》的作者蔣勝男等等。但網文作家的收入,是建立在超大負荷的工作基礎上的,除卻剛剛提到的那些聲名顯赫的大神,大部分普通的「網路作家」,面對的是絕對強勢的資本平臺,每天頂著5000字以上的更新壓力,完全淪為一名純粹的文字流水線工人。今年「五五斷更節」的抗爭,也是以失敗慘淡收場。在資本面前,情懷終究是乏力的。

藝術圈和文學圈,有相似也有不同。在信息碎片化時代,「讀圖」的優勢更加顯現,在相似的知名度下,畫家、書法家比作家的收入要豐厚得多。這些年風靡各地的「亂書」,只是這種現象的驚鴻一瞥而已。畫是一種剛需,人們對於畫的需求,遠遠多過對文字的需求。大部分人沒有耐心去閱讀和購買一本無名作家創作的純文學作品,哪怕它很優秀。但如果是一幅優秀的畫,或者書法字,很多人都會有購買的慾望,畢竟買了掛在家裡,也顯得有品位,有面子。所以畫家們可以開畫廊,可以網路賣畫,實在不濟還可以描摹名畫賣錢,因為大部分家庭裝修,都會用到。

——我剛剛說的這些情形,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你的作品是否足夠出色。如果你試圖走純藝術道路,這是你首先需要面對的靈魂拷問。在缺乏資本追捧和商業包裝的前提下,作品本身是你唯一的依靠。你需要對自己的藝術天賦、作品水準有客觀準確的判斷,這種判斷決定了那條道路究竟是通往深淵的暗橋,還是通向王座的階梯。

當我從一名文學青年變成一名廣告人,我中學時代那些美術專業的同學,也懷揣著破碎的畫家夢,紛紛向視覺傳達、服裝設計等行業轉型,這是大部分普通人的現實選擇。只是,當我成為一名廣告人後,依然會在閑暇時寫寫詩,用稿費換上幾杯奶茶。而我那些已經成為平面設計大牛、服裝設計大牛的朋友,在閑暇時,那些陽光燦爛的午後,也偶爾會在自己窗明幾淨的大HOUSE裏,畫上幾幅油畫,在朋友圈換得幾個點贊。

將藝術當成拯救生活的葯,它定是苦澀的;將藝術當成調劑生活的酒,它美好而愉悅。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