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沙环礁原本有非常丰富的珊瑚礁生态,1998年因为气候影响,海水温度升高,当地珊瑚大规模白化、死亡,历经二十年多的时间,海洋生态复原了吗?东沙的环境又面临哪些转变与危机?

搭乘研究船出海,准备去探访东沙的海底世界,东沙位在南中国海的北边,距离高雄450公里,整个环礁面积约有500平方公里,接近两个台北市的大小,而东沙岛是唯一突出水面的岛屿。估计要形成这样完整的环礁地形,需要两千万年以上的时间。

潜入海中,遇见成群的珊瑚礁鱼类,不时还可以见到𫚉鱼、鲨鱼悠游而来,东沙有丰富的珊瑚礁生态系以及茂密海草床,不同样貌的栖地型态,可以提供各种海洋生物栖息。不过早期的东沙更精彩,是世界级的珊瑚天堂。

资深记者柯金源说:「这里的珊瑚大概有四百种、鱼类有六百多种,听以前的研究人员说,下去就像看到一座森林,然后人就像小鸟一样在上面飞。」

1998年,东沙经历了一场大崩坏,因为圣婴现象,海水温度升高,珊瑚发生大规模白化,最后环礁内有九成的珊瑚死亡。

台大海洋所教授戴昌凤回想当时,「白化过后我们去看,一跳下去全部完全变样,都是黑的,就像是火烧过的森林一样,看起来真的是又没有什么鱼,所以看起来,哇,真的是非常难过。」

历经二十多年,东沙环礁的珊瑚生态还没有完全痊愈。

台大海洋所教授戴昌凤表示,「百分之九十几的珊瑚都死掉的时候,牠根本没有种苗的来源,所以牠前面十年的复原非常的缓慢。」

不过长期以来,仍有外籍渔船越界捕鱼,以掠夺性的渔法进行捕捞,甚至盗采珊瑚,对生态造成长远影响。不只如此,来到海岸边,可以看到许多废弃的渔具以及塑胶垃圾,随著海流漂送到东沙岛,成为处理上的难题。

而东沙岛的海岸原本还有独特的沙嘴地形,因为会随著季风与海流季节性的摆动,被称为龙摆尾,但因为海岸工程,龙摆尾景观早已经消失。

资深记者柯金源解释,「因为在1994年的时候,当地的驻军为了要保护碉堡跟避免海岸侵蚀,就放了消波块,然后有一些是盖突堤,有一些是跟海岸平行,1995年之后龙摆尾就从此消失。」

另外,气候变迁的威胁仍持续发生,2020年夏季暖水团来袭,台湾附近海域经历了数十年最严重的一次珊瑚白化事件,东沙也难逃劫难。

中研院生物多样性中心研究员郑明修指出,「水温已经到32度了,环礁内的珊瑚都一直在白化了,我所知道应该快四成了,那这样的情况是很令人忧心。」

随著天气转冷,有些珊瑚慢慢恢复健康,不过仍有不少珊瑚敌不过高温已步入死亡,东沙环礁不只是海洋生物栖息繁衍的庇护所,更是全球气候变迁的前哨站,它的环境变迁,需要更多的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