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2岁半开始上的蒙特梭利幼儿园,现在马上3岁半了,看了这个问题,我确实思考了好一会,回顾了孩子这一年成长的变化,我想说:蒙特梭利,值得上!给孩子选一个好的蒙氏园,我想这是我育儿以来做的最对的一个决定之一。

我喜欢蒙特梭利的原因,根据自家孩子的变化,我先来总结几个点吧:

  • 蒙特梭利是基于观察,因材施教
  • 蒙特梭利提高动手能力,鼓励自主学习
  • 混龄教育更有助于孩子的社交能力
  • 真实的教育让孩子更加独立思考和自信
  • 科学系统的学科知识助力小学知识

  1. 基于观察,因材施教

孩子刚去幼儿园的时候,在班里「晃荡」了一两个月,每次分离,就是撕心裂肺的哭,分离焦虑比较严重。她是观察型的孩子,对于新的环境、新的老师似乎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适应。我观察到老师也并没有著急为了让孩子「适应」而去给孩子介绍很多的工作(事实上是前面的几个月好像一个都没有),她就是带著孩子,让孩子在一旁,让她观察老师怎么给其他孩子做教具示范。这个过程不仅孩子在观察,我感觉老师也在观察孩子吧,孩子感兴趣的是什么,能力在哪里等等....

我记得孩子第一份正式的工作,是「串珠子」。那天放学,她很高兴地和我说,「妈妈,我今天自己串珠子啦!!」那种兴奋和满足的神情到现在我还记得。

木质的串珠子工作,图片来源网路

过了一段时,孩子也带回来一些用吸管做成的「串珠」,这样的串珠,给了孩子更多材料的探索,同时也增加了趣味性和难度。

孩子从学校拿回来「吸管串珠」

这也是我喜欢蒙特梭利的一点,根据观察孩子的能力给予适当的工作,做到因材施教。这和维果斯基提出的「脚手架」理论或「最近发展区理论」(Scaffolding)有许多相通的地方。维果斯基认为,教学过程的引导就像脚手架一样,孩子一出生是一个积极的自我成长的参与者,他们参与周围的环境学习与他人交流,形成对周围世界和社会的认知。孩子的成长需要足够的学习机会和支持性环境。作为父母和老师要为孩子搭建成长的脚手架,他们正如一级级的阶梯,为任务的完成,提供必要的支持。[1]

给孩子的提供的工作,必须是遵循孩子内心的兴趣,并且每次总比孩子「现有的发展水平」要高一些,但是又不能难度过于高,否则孩子就会失去兴趣,感觉到挫败不愿意再尝试。适当的难度和压力,可以让孩子向「可能的发展水平」进行自我挑战。

老师正是通过观察,拥有了对孩子能力和兴趣的「敏感性」。当敏感的老师用「脚手架」的方式作为教育方式时,他提供的只是可能的最小的帮助,帮助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摆脱挫折感,而是让孩子坚持持续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的注意力,同时又让孩子了解到,自己其实又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就在不知不觉间,学会了串更高难度的珠子,注意力、耐心、手眼协调、意志力、心智的建构就又上了一个台阶。

2. 提高动手能力,鼓励自主学习

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家孩子每天都从学校里带回来一些小卡片,上面有一些孩子刺的小洞洞,在蒙特梭利里老师们称为「刺工」。

蒙特梭利「刺」的工作

给大家看一组孩子带回来的刺工作品,可以看到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自我学习的过程。

第一阶段:卡上满满都是刺的洞。孩子此时更多的是探索握著刺针,可以搓出洞的过程

第二阶段:开始意识到手和眼睛对著卡纸上的点做出刺的动作,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手眼协调

第三阶段:基本上可以完成全部的刺点,有部分遗漏

第四阶段:所有刺的点都在相应的位置上,遵循卡纸上的规律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孩子循序渐进自我学习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她学习专注去做一件事情,意志力、动手能力、逻辑能力、观察能力都可以得到提高。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当孩子刺的地方不对、或者刺的洞少了,老师并没有去示范和纠正。换做是很多成人,我们可能会善意的「提醒」孩子「要刺在这个地方哦」,和孩子在一起,却不去「教」孩子什么,这对很多人来说很难。所以蒙特梭利环境最好的地方在于,它允许孩子以自身发展需要的步骤玩耍、发展和学习。老师的职责就是创造一个美丽的、让孩子易于融入的环境,以鼓励孩子能用这些精密设计过的教具来进行自我引导、自我建构、自我学习。

3. 混龄教育更有助于孩子的社交能力

绝大多数正宗的蒙特梭利儿童之家,都是混龄教育,一个班级里大约有25-30个孩子,并且鼓励「点对点」的学习。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点,他们喜欢交的朋友也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成人也是一样,在一个party里有各种各样的人,我们总会想要找到磁场相近、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天;但是有一些人,他们看上去就不是我们会想要去聊天的类型,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孩子也是一样,他们的社交和友谊是自然发展出来的。数量相当的混龄环境,可以帮助孩子更快找到自己的朋友,(这几个不和我玩,那我就去找另外几个,总能找到朋友),而当他们发展友谊时,他们对幼儿园的链接就开始了。

刚开始孩子去学校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自己扣扣子,很著急。孩子的班里有一个韩国的小姐姐,虽然他们语言不通,但是小姐姐动手能力很强,就帮助了她。后来有一次我竟然在班级群里看到一张图片,孩子正在帮一个刚入园的小弟弟扣扣子。

所以在混龄教育里,大的孩子照顾小的孩子,小的孩子知道如何与大孩子相处,就像一个真实的迷你社会一样,这对孩子适应未来社会很有帮助。混龄的方式允许孩子们互相学习、互相教育,并发展出包容和接纳的生活技能

4.真实的教育让孩子更加独立思考和自信

蒙特梭利很强调真实性。教室里提供的材料很多都是真实的。吃饭用的陶瓷制的真实易碎的碗和盘子,而不是塑料或不锈钢制品。孩子会了解到如果自己不小心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有一次我看到老师发的一个孩子们吃饭的视频,有一个公碗里面放了大家吃的菜,一个孩子夹菜后,将碗放在桌子很边边的地方,很容易就会打翻。老师看到了也没有提醒。

其实当东西摔碎打翻时,如果我们用正确的态度,就可以帮助他来面对这个自然的结果。孩子会发现,东西摔碎了,这个结果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力量。它仿佛是在告诉孩子,"下次你要小心一点"。那么孩子就会学习自己独立思考,而不是每次需要别人的提醒。

去年秋天的时候,阳澄湖的螃蟹特别肥美。老师就带了一些螃蟹,有公的也有母的,让孩子们坐在学校的操场上一起讨论。「公蟹腹部有一块贴肉长的壳甲是尖形的,母蟹则是圆形的。」 ;老师鼓励孩子们可以用手拿著螃蟹(绑好的)分辨查看,并传递给下一个孩子看。

有些孩子不愿意拿,有些孩子特别好奇的摸,我们家那位则是全程皱著眉头,(后来她告诉我有点腥)但是她也很愿意拿著看看并传递给其他的孩子。这种真实的教育让孩子从感官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甚至味觉)给了孩子很多真实的体验,他们就会有更多的认知和理解。当我们有更多的认知和理解时,往往我们就可以做出更多的判断,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

5. 循序渐进,科学系统的学科知识

蒙特梭利的学科知识是非常具有系统性的,这些学科知识不仅适合当前年龄段孩子的心智发展特点,同时也是对接未来小学的学科知识。3-6岁的孩子具体思维占主导,抽象思维能力开始逐步发展,因此他们的认知是建立在感官印象上的。同样,在蒙特梭利里孩子的数学教育同样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段时间疫情在家,孩子的老师就教我们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棉签、一次性筷子等制作纺锤棒和纺锤箱,让孩子学习数量和数字的对应结合,并且学会按数取量。孩子也很喜欢。

自制蒙氏教具

这就是蒙特梭利的教具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孩子先建立感官具体认知,再逐渐理解抽象画的数学符号的过程。

孩子从认识1-10,到认识10进位,连续数,到学习记忆性的四则运算,可以说是层层递进,不断地对已知知识的进行复习整合,同时又为未知的知识打下坚定的基础。

大概就是这么多吧。如果我还想到一些,再写上来补充吧。

我之前10年都是在幼教领域工作,在娃准备上幼儿园的时候,又开始了蒙特梭利的学习之旅。这一学,就入坑了。呵呵~


广告区:推荐一些蒙氏书籍吧

正版 童年的秘密 育儿书籍 家庭教育 (意)蒙台梭利京东¥ 15.36去购买?

包邮现货 蒙台梭利早教系列全书 精装全6册蒙氏教育书京东¥ 72.40去购买?

欢迎关注 @玫瑶老师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给我点个赞可以鼓励我多输出哦,谢谢大家~

参考

  1. ^发展心理学,第八版


我是蒙氏老师。蒙氏教育和公办教育相比,有优势也有劣势。价格贵、质量参差不齐什么的这些我就不说了,外人查一查都能了解到。我就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说吧。

1.蒙氏对个体的教育做得比较好,真的做到了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蒙氏本来是没有团体活动的,但光工作多无聊啊,为了适应本土和丰富孩子在园生活,衍生出团体课。因为是混龄,团体活动设计难以做到各年龄层的平衡。中国本土的幼儿园五大领域团体课程,真的很优秀,但对个体差异教育薄弱些。理念也与实践脱轨。

2.蒙氏上午连续三小时工作时间与教育部规定的每天至少户外运动2小时有冲突。个人觉得晨间运动真的很重要,有助于孩子身心智发展。蒙特梭利博士发现孩子连续工作三小时才能得到有效练习。而国内从作息安排上也很难做到三小时。蒙氏对培养专注力很棒,但是国内很多蒙氏园很难培养出。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非连续的三小时。

3.蒙氏的五大领域很棒,尤其是数学非常符合中国需求,从具象到抽象的学习,让数学不再应试化,学完可以达到小学二三年级的水平。所以很受大家推崇。但其实很考验老师功力,正如题主所说有的老师做得很机械化,不会灵活应用,效果适得其反,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这是老师自身领悟力不够,没有把教学法吃透。

4.蒙氏注重品格教育,处理孩子问题,更科学化。但其实也是考验老师功力。孩子的气质上,相对来说,蒙氏园出来的沉稳、视角国际化些,公办园出来的活泼好交际,因为园里活动经常唱唱跳跳嘛,孩子之间也有充足的机会锻炼交际。而蒙氏在艺术领域很薄弱,工作期间,交朋友的时间减少。

5.在教育不断地改革下,公办园在不断改进,和蒙氏、瑞吉欧等教育理念越来越靠近,但具体如何实施也还在摸索中,相信会越来越好。而蒙氏教育在本土化中还不成熟完善,也在改进著,争议比较大的是有些改变是否违背了蒙氏原理,变了味。我早期是在省示范性幼儿园工作,后来做了蒙氏老师,见识了各自的优秀,也了解到各自的不足。正在摸索一条蒙氏本土化的道路,在尽量遵循蒙氏理念下,结合中国国情,做好幼小斜街。

6.这两种教育,家长如何抉择,视需求和经济情况量力而行吧。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主要还是家庭教育决定。


我就是一名蒙特梭利老师,深受蒙特梭利教学影响,并深深爱著和践行著。

简单说一下蒙特梭利教育对孩子的好处:

  • 把握敏感期,成长「事半功倍」
  • 培养生活技能,学会照顾自己
  • 透过感官轻松学习复杂知识
  • 享受语言交流,成为「社交达人」
  • 均衡发展体能,与世界互动
  • 感受艺术,大胆想像和创造
  • 关心社会,参与活动,成就「领导力」

1.把握儿童敏感期,在对的时间学对的知识

蒙特梭利研究发现:当幼儿处于某个敏感期时,会产生一种敏感力,驱使他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逝。蒙氏称这段时期为「敏感期」。

敏感期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出现的,环境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当环境与儿童的内部需要协调一致时,一切都会顺其自然地实现。如果儿童在敏感期缺乏适宜的环境,将永远失去这个自然取胜的机会。

案例分享:比如孩子正处在口腔敏感期,父母却不理解孩子用口探索世界的行为,阻止他 ,使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长大后,当自己有了支配权之后,就可能会买好多好吃的来满足小时候没有被满足的情绪。

手是孩子用嘴巴发现的,这就是很多孩子爱吃手的原因。通过吃手,孩子发现,原来这个「手」是可以支配的。还会用手把各种能拿到的东西,都塞进嘴里。

比如:咬毛巾,咬积木。这是孩子在认识软硬。当他在咬毛巾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他,这是软的。通过我们的解释来满足他想认知的需求。

2.培养生活技能,学会照顾自己

鼓励孩子们尝试照顾自己并在活动中培养生活技能,形成安全感、信赖感。有的孩子在家里的一切都很好奇,包括扫地的扫把,切水果的工具,浇花的水壶等等,但是在家里,父母对孩子并不信任,担心他们打破水壶,担心刀会割破手指,所以孩子往往没有机会接触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工作。

而在蒙氏教室里,有合适的教具能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到这些日常生活的工作中,你会发现,孩子可以独立切完一根香蕉,还懂得收拾桌面。

3.透过感官轻松学习复杂知识

透过多元的启发性教具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提供孩子完整的观察、知觉识别及判断能力的机会。

蒙氏教育环境中有大量的感官教具,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分类、数与量等。例如光滑与粗糙的教具,通过触摸不同材质的纸,来分辨不同的物品,学习光滑与粗糙的概念,孩子自己接触过验证过才会真正懂得光滑与粗糙的区别,理解什么是光滑,什么是粗糙。当然他也会通过触摸来感觉光滑和粗糙的不同程度,认识更多的物品。

4.享受语言交流,成为「社交达人」

蒙氏会创造自由轻松的交流环境,鼓励并引导孩子与老师、同伴之间进行对话交流。混龄是蒙氏教育的一个特色,那些大一点的孩子已经学会讲话和交流,他们会引导小一点的孩子,勇敢地说话,说出他们的需求,带领他们一起进行孩子们的社交,这样的语言环境比在家里生动有趣,再加上语言类教具的帮助,神秘袋、实物与图卡的配对等,都会激发起孩子学习语言的兴趣。等他能完整的叫出很多蔬菜、水果、交通工具的时候,你会感谢蒙特梭利的。

5.均衡发展体能,与世界互动

通过均衡发展平衡、协调和体能等多方面运动能力,保障孩子的互动能力和自我照顾能力。蒙氏的教室中通常有一些运动类的设施,供孩子们锻炼玩耍,有适合孩子学走路的把杆、学步梯、镜子等,孩子看到镜子中的自己会兴奋,会小心翼翼地扶著把杆,想要站起来,去触摸镜子里的自己。

6.感受艺术,大胆想像和创造

鼓励孩子运用多元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利用周边物品制作各种玩具、工艺饰品,大胆地想像与创造,体验手作创意的乐趣。

在蒙氏环境中,一些简单的工具就能变为艺术创作的工具。例如两颗小球、一个纸箱、一些颜料、一张白纸,将白纸铺在纸箱底部,将小球粘上颜料,让小球在纸上自由滚动,一副色彩丰富,画面生动的艺术作品。孩子在简单的艺术创作中易上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感受艺术的魅力。

7.关心社会,参与活动,成就「领导力」

通过游戏和活动,拓展孩子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培养孩子的领导力和创造力。在游戏和活动中,孩子会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在园所中,他会关心群体的生活,到了游乐场,也会关心别人的思想看法,当把周边的环境与人物熟悉了,就知道怎么去利用资源,让别人为自己服务,让自己快乐。在想玩别人东西的时候,就会采用一起玩、交换、等待,等各种方法,做与人为善的孩子。


我家孩子上的蒙氏园。我侄子也是。我比较认可。

目前侄子三年级了,公立小学。成绩年级前五吧,深圳排名前三的小学。我孩子还在上最后一年。不是同一所蒙氏。一个在深圳,一个在武汉。

首先是要会选学校,能识别到底哪些是真的蒙氏,哪些是挂羊头卖狗肉的。

我侄子上三年幼儿园,把我妈转变了不少,我妈从一个经常暴躁,指责我们的人,变得越来越平和,慈祥了。因为那个学校经常有家长学习,都是我妈去。回来就给我们传输育儿经。哈哈哈~

我自己的孩子读了一年的普通私立幼儿园,孩子变得非常情绪化,动不动就指责,批评我,搞得我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在幼儿园里有一些不好的体验。而且一放假就生大病。后来打听到附近有一个小小的家庭蒙氏园,然后跑到学校去蹲点一天,跟园长打了三个小时电话。就把孩子转过去了。现在最后一年。我和我老公都挺满意的。我老公还说,如果老二在我们新住的地方找不到好的幼儿园,还来这个园。

其实最感动的是,他们幼儿园有一个小孩子,发育迟缓,进园的时候三岁多,说话很不清楚,而且行动也不受控制。他们幼儿园所有的老师,小朋友对他都很有耐心,为他的每一次进步鼓掌。现在这个孩子基本上看不出跟其他孩子有啥区别。而且超有爱。喜欢帮助其他小朋友。

我也有朋友在一个月收一万的蒙氏园上学。但是学校的管理不怎么好,虽然老师都是持证的,硬体很好,但是软实力我觉得一般。

一个理念,还是要看去践行的人怎么样。再好的理念,如果践行的人不好,那也是空的。对于幼儿来说,老师有爱,能足够耐心的引导,对孩子有信心,有方法,而不是一味的吼,压制。这个是基础。


蒙特梭利教学法,是十八世纪由义大利教育心理学家玛利亚·蒙特梭利女士创造的。

创建之初是为了帮助那些有学习障碍的儿童,后来发现对其他儿童也适合,才普及到普通儿童。

蒙氏教学讲究的是环境创设,家具、教具、玩具的摆放,都以儿童为中心,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蒙氏教学法以教具为载体,特别是数学领域和感官领域的教具,非常适合儿童年龄的发展特点。蒙氏教学,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老师上课不是在上面侃侃而谈,而是在不同的区域辅导孩子,观察孩子的操作,发现幼儿的需求,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小。蒙氏教育采用混龄教学,这样,小年龄的孩子不但可以从「工作」上学的东西,而且可以从哥哥姐姐那学到东西;哥哥姐姐则在幼儿园中学会了担当和关爱,一个班就像一个小社会。

蒙氏教学讲究的是以儿童为中心,以「爱和自由」为理念,注重儿童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自理能力和归位意识的培养。蒙氏混龄教学的模式,让班级更像一个小社会,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但是蒙氏教学除了在收费上贵以外,在中国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

一、师资力量上的良莠不齐。蒙氏教学非常考验老师的功底和知识面,对老师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也有很高要求。蒙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儿童存在问题和困难的发现者,也是解决问题的引导者,但是我接触到的一部分蒙氏教师,教学方法呆板,教学只是简单的培训时的复制和粘贴,缺乏灵活运用教具,制作教具的能力。所以,家长要让孩子上蒙氏班,幼儿园的选择很重要。

二、蒙氏教学讲究的是儿童的自由,尊重儿童的想法,教育儿童自己的事自己做。这在许多家庭就很做到,它和中国的传统教育方法是相悖的,这会让儿童产生困惑。所以,要让孩子上蒙氏班,家长的育儿理念必须同步跟进。

三、会和中国的小学教育脱节。蒙氏幼儿园的孩子比较自律,自理能力比较强,归位意识比较好。但是从幼儿园自由的教学方法,过渡到传统学校教育的老师在上面讲,孩子在下面听一节课的过程转换,会让一些孩子无所适从。

所以,只认可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考虑的是孩子和小学教育的衔接阶段能否适应,需要考虑孩子的性格是否适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