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害怕这种状况久了自己不正常,找不到存在感。


是的,就是看自己是否合理安排自己的独处时间


学会跟自己独处 慢慢就会遇到志同道合得人了 友情跟爱情一样 可遇不可求


当代社会,有几个正常人。


可以,只要有基本的社交就好,不是那种世外高人性格超级怪癖,并且精神不正常,生活过得下去就可以


你这说让我反思了一下,我是不是不正常!还好吗,不能说没有志同道合,可是就是不那么三观一模一样。人本来就是孤独的!


当你问出这个问题时,可能你已经不正常了。

独处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常厉害,看不起周围的人,因而独来独往,在他们看来,与别人待在一起毫无意义,而且浪费自己的时间。像这样的人,他们是不会问出这样的问题的。另一类是内向、孤僻、不自信、怀疑自己、甚至是自卑,他们看似清高孤傲,不屑与其他人来往,实则内心孤独自卑,不敢与他人来往。而正是这种人,会感到独处是不正常的,想要寻求帮助。

有人喜欢交往,有人喜欢独处。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比交往更为重要的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独处这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著不再感到寂寞,而是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想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使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归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著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自己一个人呆著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呢?

  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种缺陷,而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

  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最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失去自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什么是正常?什么又是不正常?

你认为的正常不一定是别人认为的正常。

成年人的世界,个人觉得应该多点独处,现代社会压力大,人心太浮躁,往往好多抉择都是趋之若鹜,长此以往思考就变成了奢侈,多点属于自己的空间,多点良性思考,或许就能多点出奇不意的效果。


不会,因为我已经很久没有碰到过了


正常肯定是正常的,只是偶尔会做出一些脑残事情释放一下压力。


志同道合当然会好很多,没有的话心不乱就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