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我也是数学系的。下面的观点可能有误,可能与一些人对大学的看法不同。毕竟我也还是本科,看法不见得成熟。可以表示反对。

题主这种感受在数学系还是挺常见的,我也经常有这种体验。我一同学,数分、高代、微分方程,没有一门课不是边玩手游边听课度过的。但是成绩仍然很好。好多时候我心态也很炸,和别人讨论问题经常觉得自己很笨,思维很慢。

不过题主到了数学系应该也有体会。大学的学习不是高中的学习,数学系的数学更不是高中的数学。高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高考,大学学习有很多目的,除了考试,GPA,还有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训练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这一点在数学系是比其他专业更加明显的。当然,不否认更多的人在大学学习的目的不在于此,如果你的目的是转专业去工科或者金融,那你就无需往下看了。

应该说,考试有考试的方法,学数学有学数学的方法。备考最好的方法是刷题。做课后习题,刷往年考题。但这却不是学数学的好方法。数学系课程的整个逻辑完全不同于高中,它是一个严谨的体系,而非仅仅是技巧的堆砌。你学习的过程中,要关注体系的架构情况。学完了一章,要想一想每一个定理在这一章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这是从整体上讲的。

那么,具体地,如何更好地掌握单个知识点呢?一个好的方法是用例子来辅助理解。你学一个定理,看证明之前,可以先举几个例子看看它们是否符合地很好,并感受它们符合定理的细节(动手验证一下,感受把定义或定理具体化到例子上的过程)。倘若举不出来,可以看看书上有没有实例。之后可以看看证明,证明是一个定理最一般情况下的推理,你可以看看这个一般的过程可不可以具体化。为什么要重视实例?这是因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的第一个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你要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才能产生全面的、深入的理性概念。在获得了一定的理性认识之后,你还要重新投入实践,来验证你的认识是否真正全面了,真正深入了,以此来纠偏和正误。这个过程是无穷尽的。在深化对知识的认识上,你应该不知满足。

下面说说如何对待证明。数学系,最看重的就是证明。但是很多证明非常巧妙,对已知条件的转化,没有常年的积累则难以想到。这时候你可以选择先看看别人的证明。注意看的过程中,不要单纯地「过逻辑」,即不要把看证明变成验证别人的步骤。要看的是整个思路。看完了自己盖著书写一遍。等你看了一定量的证明,比如看了一年数分的证明,你会更清楚,哪些定理的证明技巧是一定要学会的,而哪些只是用作欣赏的。

长此以往,你的功力会慢慢地有长进。慢慢地,那些靠做往年题考高分的人会越来越吃力,而你会越来越熟悉数学的「性子」,进而不觉得数学这么「反人类」了。

沉淀下来的过程需要心静,这在现代社会是非常难得的品质。学会了静心做一件事儿,学会了在困难中坚持不懈。即便你以后不做数学,这也是你毕生的财富。数学确实很难,但如果你坚持下来,她带给你的收获是无价的。

一起努力吧!加油(? ??_??)?

————————————————————————

挖个坑,最近一段时间有了点新体会,稍后来补充。

关于「从不动笔到动笔,再从动笔到不动笔」。

最开始学数学很缺乏经验,很多时候花了很多时间看懂一个题目的思路就以为懂了,实则不然。正所谓,脑子:「我懂了」;手:「不,你没懂」,此之谓也。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以后,我开始强迫自己能自己算的题要自己算一遍,起码要「感受一下这个过程」。但是最近我发现,动笔开始有点流于形式了。笔是动了,脑子没动。特别是不会的题,看到了关键步骤,马上自己也写一遍,却未认真思考这个思路产生的动机。导致出现了,手:「我会了」;脑子:「不,你不会」。意识到这一点,我明白了,动脑和动手,偏向哪一方都是不正确的,看题和写题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分析,能够独立解决新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目的,既不要为了看题而看题,也不要为了动笔而动笔。这样都没有意义。还是没有真正学会。

————————————————————————

再更一点和考试有关的看法(教训)。毕竟学业成绩对本科同学非常重要……(大神请自动忽略)下面语言风格和上面可能有点不一样,因为写的时候心态不一样,但我还是我……

1.平时要学,不要期末抱佛脚,不要说你平时有什么什么事儿比跟上进度重要,数学系的课最好不要考前突击。真的有急事儿,你可以不听课;你迫于无奈,可以抄作业…但是每周学的东西当个周要解决。当天更好了,免得夜长梦多……真的当周解决是底线了,过来人告诉你,一拖准完蛋……

2.复习时不要一个复习方法对应所有数学课。要针对课程特点制定复习方略。比如概率论这种,算得比较多(当然大数定律那儿证明也多…),你可以在计算题上多下功夫。而且这种课程比较连贯,你可以从前往后复习。但是有些课像数值分析(或者有些叫计算方法),这种课时各个板块泾渭分明的(思想都是「近似」这个思想,但是具体内容差别很大,譬如方程求解、插值拟合、数值微积分和微分方程),各板块可以交叉复习,因为如果你按部就班,等你复习完下一块,上一块很可能早就忘了……

3.抓住典型性搞透,不要做太多重复的题。一个好的方法是多看题,少做题(不是绝对的少,是相对的少,相对于看题来说少)。看题让你见识「哦这些知识点能出这么些题型啊」,看了以后肯定发现有的是重复的,要是你的教材做到了每题都完全不同(包括构造方式,用到的解法),不管哪门课的,请推荐给我!我认真的……有些题看似很像,你会以为是重复的,但是可能其中有细微的差别。有些作者会故意出几道很像的题,但其实他们之间有差别,而这个差别其实是作者希望你关注到的,你看出了差别你就对这个东西理解更深。所以说题目重不重复,要用心体会,不要走马观花。

有空再更……


谢邀...?

我身边的确有很多一学就通的人,但我觉得更多人还是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在努力。比如有人会把长假期拿去做实习或者到处去玩,有些有计划的人就会泡在图书馆/咖啡馆每天学习......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任何一门(不水的)数学是需要至少学两遍才能弄明白基本脉络的。往往第一遍学得云里雾里,可能题目能做一点但就是搞不清楚这门课在做什么;当你开始学这门课的后继课程,回头再看这门课的时候,很多东西就豁然开朗了。因此我觉得你同学学得很轻松,很可能是入学以前就已经对这些东西有所接触了,再学一遍比较轻松很正常。


撑过去就好了,我也是学数学的,前两年都很渣,数分还挂过,高代也是70多,看书觉得云里雾里的,做题就不会,就是不开窍,后来就突然开窍了,分数也变成8、90了,有的课甚至98分,然后还全奖来美国继续读phd了,再然后还能裸考满分了,再再然后数学phd毕业了,现在还在这个圈子里。大学的知识内容和高中完全不同,思考方式不同,每个人需要适应开窍的时间也不一样,别灰心,慢慢来,总能找到适合你的学习方法


因为高中数学和大学数学很多地方不一样吧。

就我自己而言,高中数学学的内容基本没有证明,就算有也是课本上有标准答案或者有标准流程的(例如数学归纳法);但是大学数学(这里尤其指数学系的数学)在大一时,会花很多的时间在教你「怎么写证明」,可能高中时能够拿到9分的答案,在大学是0分,哪怕是在最开始假设时开区间和闭区间的细微差别都可能让你的证明南辕北辙。

高中数学,属于计算技巧的博弈,要的就是快狠准;大学数学,属于逻辑思维的微操,要的就是慢慢磨。

高中数学的王者,看到题目瞬间反应出解法;大学数学的王者……别说大学了,就算是拿了菲尔兹奖,也不一定能解得出困扰人类数百年的难题。

能进入数学系,想必是高中时对数学感兴趣或者数学学得不错,那么计算能力和计算技巧上多半是过关的,也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如果能够确保自己每条定义都记清楚,每个理论都能证得出来,那么恭喜你,你适合数学(虽然未必能够拿到高分,但是逻辑够强);如果不擅长证明,但是各种公式都能熟记且计算能力极强,那么也恭喜你,你在毕业后可以考虑向其他需要强大的数理能力的领域(例如商业金融)发展。如果都不擅长,那么很简单,找一个自己学得不那么痛苦的方向发展,或者直接选择转系也不错,毕竟就算读了数学系也很少人真的最后选择继续研究数学。

最后,看起来轻松不代表真的轻松,不否认有天赋极强的人存在,但靠努力上位的才是多数。


。其实学期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有过同样的想法。但是后来和教授聊天时,教授和我说的话让我印象很深: "第一,你怎么知道他们就学得很轻松呢?你是拿什么标准去判断的呢?第二,你可以去问数学部门的所有教授,有谁没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过相同的感受呢?况且学数学的人从来不缺你认为的"天才"。第三,有这个心思不如多做做题,找我讨论,没事别老乱想,分心。"然后我觉得挺有道理的,硬核地读书了一段时间,虽说学得很苦,可是,学习的基础打牢了,后来自己感觉学得就很轻松了。

#就是硬核读书的那段时间头有点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