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急,不救窮

我常年做公益,那是公益,不是諮詢。在我們做抗疫援助期間,明顯的純公益,應急狀況目標非常清晰——穩定,快速緩和應激反應,危機評估或干預,諮詢都要求大量在半小時內靠近或者實現目標,往「淺」層做。

我過去接待的危機個案,往往付費一小時工作四五個小時,直到對方平復和有警力/親人接手。這是無怨無尤的,生命在前,誰也不會計較那個諮詢費。但是,我絕對不會再次詢問關注或者主動跟蹤這位求助者的後續,誰能負責誰的一輩子?做一次這樣的危機干預,神經非常緊張,好些天緩不過來。天天泡裡面更受不了了啊。目前一些規範的援助熱線,諮詢師一天也不超過三個小時的工作時間。

好了,再說個非常科學的問題。大家都知道,有效的諮詢發生在來訪者的自我領悟,或咨訪合作的「矯正性體驗中」,這裡面就有個動力性問題了,諮詢師的時間專業成本和來訪者的自我價值。再加上現實經濟能力,很複雜。我特別鼓勵做諮詢是一種合作,來訪者是個獨立個體,能進得了諮詢室,也出得了諮詢室。最好是選擇自己能承擔的付費標準的諮詢師

我只說我的,從業早期我礙於朋友推薦,也有過折扣收費或第一次不收費,然後,都會「急」。急於「給」,這種急就是因為收費設置被打破,你想給來訪者123456,對方還在0的位置,真心沒效果的。

洗完車了,回頭再敲字

接著來,我必須得承認,當我用低價和折扣時,我有倆種心情,一種是希望Ta快點好,就急於給123456789,一種是希望我們之間的諮詢儘快結束,我需要大量的時間去生活,甚至從閱讀和休閑,家庭等各種充能,我才能面對諮詢室里很多的大量的不可違,不可為。我水平還不夠,平均每天不能超過倆個小時的諮詢量,因其有限因我有限。我沒法分辨倆個因素哪個多哪個少,所以,穩定的資費和工作時間保障我的穩定狀態,我穩定我才能更好的更清醒智慧的幫助來訪共同合作。誠實招打不(;`O′)o

後來,我的處理是,不打折。如果來訪確實經濟困難,我會推薦適合的收費標準的同行123供其選擇。如果是已經穩定的長程諮詢,臨時遇到困難,短期內支付方式的變化,比如先付一部分,這個是可以商量的,記個賬。我有奔頭Ta有動力。

我也有些朋友,會在收費上彈性特別大,客觀說哈,1是滿足諮詢師助人的拯救者心理需求,2是滿足諮詢師個案量不足的成長或經濟需求,3是被帶跑了……hohoho


諮詢費用是諮詢師收入的重要來源,諮詢師們也是要養家的。如果為了所謂的「公平」去動價格設置,那等於是諮詢師在拿自己和自己家人的利益去做慈善,這些金錢和時間本可以用到諮詢師自己的孩子和家人身上的,偶爾一兩次還可以,總是不合時宜的慈善本身就是一種偽善。

同時,為什麼經濟情況好的來訪者就應該多付錢呢?國家已經通過稅法進行過了再分配,諮詢師自己來搞價格差異,反而變成了價格歧視,公平何在?

再說了,面對不同付費的來訪者,諮詢師怎麼保證能夠有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價格差異帶來的微妙影響在短時間內難以察覺,但時間一久會積累出大問題來。之前就遇到過有同行感嘆,原以為差異設置會影響到自己對低價來訪者的耐心,沒想到那種「錢多就可以多付費」的信念最終影響到的卻是諮詢師對高價來訪者的共情,這一點發生在諮詢中就很致命了。因為一些追求完美的來訪者,本身就是在原生家庭的苛責中成長起來的,雖然完美主義讓他們有了高成就,但也變得越來越孤獨和焦慮,這個時候諮詢師要是再對他們形成了「你優秀就應該承擔更多」的想法,那對來訪者的潛在傷害就太大了,畢竟他們為了得到良好的關係,已經付出了太多了。

而更可怕的是,有些諮詢師之所以對經濟實力不夠的來訪者設置低價格,是帶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的。他們認為經濟實力越差的來訪者,就會對諮詢效果期待越高,收多了錢又辦不好事,容易出糾紛。但這種想法暴露出來的是諮詢師自信和能力不足,以及對咨訪關係的不重視。而且「我收錢幫你辦事」的心態,只會造成來訪者的依賴,把問題越搞越糟,畢竟來訪者要是相信了諮詢師有什麼可以立即幫自己解除痛苦的靈丹妙藥,就意識不到生活的改變是需要他們自己去努力的,這樣的諮詢最終都會搞成「付費陪聊」。諮詢師長期被廉價諮詢依賴,耐心耗竭,甚至會出現對來訪者的反移情,開始指責來訪者怎麼總是這麼多問題,或者開始以優越的心態給來訪者灌輸價值觀,控制來訪者的人生。

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我個人普遍採用的設置是一定要統一標準。至於有經濟壓力的來訪者,我們可以通過商議諮詢方案的形式來解決,有經濟能力就詳盡一些,沒有就精簡一些,事後自己看書補充,總之力求有一次諮詢就要產生一次的作用。實在有特殊原因需要提供低價諮詢的,也一定要設置有限的次數,不能一直持續。比如承諾前幾次頻率較高的諮詢半價,後面進入鞏固期後恢復原價,或者和在諮詢中途遇到經濟危機的來訪者商議一個有期限的臨時價格設置。

關於諮詢流程的長短,很多諮詢師和來訪者都有誤解,認為便宜、短程甚至是不完整的諮詢就完全起不到幫助,但其實只要打下了改變的基礎,日常生活依然可以改變一個人。就我個人幾年的觀察,諮詢次數少,但是咨訪雙方都比較投入的諮詢,發生的改變往往比長期不投入的諮詢要多。有些只做了一兩次諮詢,只接觸了諮詢基本框架的來訪者,通過自己看書學習,在一段時間之後也發生了不少改變,這一點通過他們後續反饋的信息都可以看到。

比如像值乎,就經常能看到有求助的學生在一兩次問答後,提的問題質量有明顯提升,採用諮詢框架的術語在變多,看問題的點也更加清晰具體化。而我每次進行這種短程諮詢問答時都會告訴來訪者,這個回答只是指明一個基本方向,後續還要靠自己努力學習和持續練習來改善,溝通不了太多的內容就先保證要溝通好觀念,觀念改變命運可不是一句玩笑話。

而對於一些經濟實力比較好的來訪者,當他們發現廉價諮詢中可以獲得幫助時,自然也會傾向於和諮詢師建立長期諮詢合作關係,反而你想便宜還是在耽誤別人的時間呢。

綜上所述,我認為諮詢師應該在對來訪者的問題理解、諮詢方案設計、諮詢形式上多花功夫,去力求適應不同經濟實力的來訪者,而不是單純用價格歧視來解決所有問題。


面對不同經濟情況的來訪者,動態設置諮詢價格不是一種太合理的辦法,這不是「公平」。作為諮詢師,千萬不要把「降低價格、優惠來訪者」作為諮詢的公平體現,比如你給女性來訪者做諮詢是300,給男性來訪者做諮詢是400。

這不叫公平啊, 反而這還有欺詐嫌疑,人家會覺得你不專業,諮詢設置亂七八糟的。憑什麼女性來訪者就是300,男性來訪者是400?理由是什麼?

這就像去飯店吃飯一樣,你去吃魚香肉絲,價格是15塊錢,別人去吃,是10塊錢,要是某一天,你從別人那裡知道這個消息,你會是什麼心情?肯定會去找飯店理論一番,為啥自己的這麼貴,別人那麼便宜?

真正的公平,不是打價格戰,通過低價吸引來訪者,而是「諮詢師在相應工作時間內的付出得到回報,來訪者在諮詢工作里獲得受益」,這才是真正的公平,也就是所謂的「一分錢、一分貨」。

心理諮詢畢竟是一份工作,不是聊天,也不是瞎聊,還是為了解決某種問題或者緩解情緒來的,讓自己獲得滿意的服務。

服務滿不滿意,來訪者感覺舒不舒服,諮詢師好不好,最終還是要以「工作質量」以及「付出的性價比」來作為評價標準。

價格高低,只是諮詢設置的其中一個因素。

舉個簡單的例子。

你花1200塊錢,去找個大咖諮詢師做諮詢,做了以後覺得不錯,很有效果,你會覺得很值。相反你花200塊錢,找個亂七八糟、在諮詢里到處罵你、批評你的諮詢師做諮詢,總是說你這也不行,那也不是,還各種打擊你,你的體驗也會非常差,也會覺得這200塊錢的付出是不是太冤枉了?

顯然,心理諮詢不是說「我價格給你優惠,低一些,你就能感覺舒服」,這裡面還有來訪者動力在裡面、諮詢師的工作水平、經驗等多方面因素,當所有條件都能達到,而且諮詢關係融洽,才能達到諮詢應有的效果。

因此,作為來訪者還是要保持警惕,千萬不要被諮詢師降低價格做諮詢所迷惑,給你優惠就開始對諮詢師產生信任。通常情況下諮詢師給予來訪者優惠,是要有客觀原因的。

比如近期疫情很惱火,大家經濟特別困難,部分來訪者由於疫情失業、找不到工作,生活很拮据,然而又迫切需要諮詢,諮詢師了解來訪者近況以後,適當針對來訪者所在地區疫情的特殊情況,對諮詢價格適當微調,控制在合理範圍內,原先諮詢價格是400塊錢,現在是300塊,這種就沒有太大問題。

這屬於特殊情況而採取的非常措施,調整價格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要是諮詢師是這樣的操作,就像我剛才所說,女性來訪者300,男性來訪者400,反而這不是公平,而是欺詐。看到女性來訪者多,特意降低價格優惠,誘導來訪者覺得便宜,然後長期做諮詢,這種也要不得。

從客觀的角度來說,理想的諮詢價格需要根據來訪者的心理問題、準確評估以後,判斷是什麼情況,然後再制訂價格最為合適。

就像你去醫院看病,是感冒,那麼花的錢是幾百塊錢,假設是嚴重的病,比如胃潰瘍,需要動手術,那這種價格就會很高,要好幾萬。

根據心理問題的不同,來收取合理的費用,是最好的狀態。

然而,心理問題的種類和性質太過複雜,很多問題都是交織在一起的,很難區別,甚至很多人都是伴隨著多種癥狀,要按照類別來收取費用,也比較難操作。加上心理諮詢師的操作千差萬別,技術又不一樣,光是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的方法就有成百上千,如何定價,這也是個難題。

這也導致了現在心理諮詢市場價格一片複雜,既有300、400的,也有600、800、1000以上的,誰好誰不好,也沒有一個定數,諮詢價格並不能完全判斷一個諮詢師的真實水平。

所以來訪者做諮詢還是要謹慎,多了解對比一下,找尋最適合自己的諮詢師、匹配度高才是重要的,價格是考慮的主要因素,諮詢師的水平也得多加留意。


對不同的來訪收費不同就是所謂保證公平??


一定要先有「規則」,再調整價格。

比如,在開業之前,就制定,符合某某條件的來訪者,可享受半價;來訪者出示某某證明,可以超低價諮詢。

最忌諱的就是臨時起意,突然覺得來訪者很不容易,就給他們調整價格。

這個現象在動力學中,叫做見諸行動。

你的臨時降價行為,有可能暗示來訪者——你是個弱者,你沒有能力承擔責任,你就應該處處受人照顧。

當然,也有可能是來訪者在暗示你——我是個弱者,不能承擔責任,應該受人照顧。

暗示,意味著來訪者並不是故意的,而且他們會心生虧欠感。

諮詢師跟別人都收好幾百,對我就要50。我怎麼報答人家啊?

愧疚感帶來的東西很多,比如「仇恨」——你對我太好了,我難以承載虧欠這種自我攻擊,索性將其轉移給你,對你表達攻擊性吧!

再比如自卑,總覺得自己享受超低價,自己是個異類。

還有焦急,總覺得自己要是不快點好起來,就對不起諮詢師。所以會謊報自己的信息,其實狀況很糟,但不跟諮詢師講。

總之,不是個好現象~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心理小廚plus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