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發生在諮詢室里的感受


謝邀。

我的督導是一個很好督導,他像古典音樂樂章一樣,有力量,節制,結構完整。並且,他是精神分析基礎最嚴實的精神分析師之一;但也是確定所有同行業人中人文類書籍閱讀量最大的諮詢師,並且沒有之一。

我非常敬愛他。敬愛的意思就是:很尊重,很熱愛,一切深情起於諮詢室內,止於諮詢室內。

至於我和我的諮詢師(自我體驗師)們的關係,那值得吐槽的就太多了…罄竹難書!

我有時候講給我的督導聽,他如聽相聲一樣樂不可支。(有時間真的給你們寫寫,笑中帶淚呀,比看新年檔喜劇還樂)

但是講真,華人在國外,能找到一個好的諮詢師非常非常難。簡單心理那個坑爹網站,從400到1000人民幣的都試過,對我來說,要麼人格有缺陷,要麼理論基礎都不過關。畢竟同行遇同行,套路心思流派…彼此都清楚。

問題是,對方自戀受損,還會暗搓搓的攻擊我。

現在終於一直穩定的諮詢師,人在英國,學經典精神分析的。理論很好,就是人還是有些太年輕。但他有很多值得尊重的地方,有時候,我開玩笑,說,其實你是一個挺好的老母親。於是,這個年齡不大的男人臉上就不禁露出了得意的笑容。擺出「我最共情」的派頭。

既然邀請我的人,是你,也許其實還是想聽一下我和來訪者們的關係吧?

嘿嘿,具體的不能說。

嗯。但是,我覺得心理治療是分離的藝術。

有時候,長程的來訪者們快結束,會因為分離焦慮而反覆,呈現出偏執分裂的狀態。但是心理諮詢的目的,很多時候是為了好好告別一段關係,以此更好的構建各種千絲萬縷的其他關係,更好的活下去。生命中有很多東西都是比與諮詢師關係重要多的…而我們,只是一個媒介、或者一艘渡海的船,彼此相互遇見,一起前行的一段時光。

也許,我在此告別,將不會存在。但是,在任何時候,我也一直都會在。

最最重要的,我想表達一下,諮詢師與來訪者最好不要有的關係吧:把來訪者或者學員當自己的信用卡、名車、新款奢侈品,他們孩子的學區房名校的學費…(我真的認識一個,非常著名的某院長,好多頭銜)

上個月回中國見到他,他手指上戴七枚戒指,手腕上名表,寶格麗手環,小葉紫檀佛珠。椅子上放哈雷機車頭盔,告訴我新換了寶馬跑車,脖子掛哈蘇相機和佛牌(這貨根本不會拍照)。他微信朋友圈裡還轉了一溜兒的陳果與靈性成長…

偏偏還很多來訪者粉絲認為,他有藝術氣質,有人文精神,是成功人士典型範兒。

所以,如果遇到這種物慾之心過重的諮詢師還是三思,ta們腦子清醒的很!通常,ta們不會把來訪者的利益放在最先,也不會好好理清與來訪者的關係。懂的滿身奢侈的logo能夠讓你最快的建立移情,也明白如何讓你心裡隱隱會覺得,找ta諮詢,也許也能變成這種「成功人士」…但其實,他們心裡自戀(私)的很冷漠,來訪者與學員不過是一茬茬韭菜…

當然,這種,我認為,最最下作。

還有一種,不那麼清醒吧。容易把來訪者當作滿足自己自戀的工具。就像一個控制欲很強的母蜘蛛(不論真實性別男女,這只是一個比喻),要把所以子女配偶都緊密吞噬在身邊。比如,來訪者們都纏纏綿綿的看上幾十年(真的有,還覺得一直是ta在幫助你)那是諮詢師離不開來訪者,而不是來訪者需要諮詢師了。

而且,利用邊緣人格障礙的來訪者的色情性移情,ta們是很熟悉技巧的。

這種就稱為「不清醒的熱情」吧。

就像我的督導告訴我的,來訪者能整合到什麼程度,很多時候是由諮詢師的人格高度決定的。

對啦,嘿嘿,還有,理論上講,諮詢師愛與欣賞所有的來訪者們,這是真的,或者是,我的來訪者們都很美好,這個美好是指:宋代的一隻瓷碗,有裂痕。

賽博朋克重金屬,讓人著迷…

……

就是這個比喻。

圖為修復過的一隻宋代瓷碗。現在也拿著喝茶用。

(這裡僅僅代表我自己,別人,要看ta們人格的程度)。

但其實有悄咪咪最心愛,就好比我真心熱愛世界上絕大多數美術館以及各個流派的作品,(除了工作,最瘋狂的就是這個了,反正兩者也是一回事)。

但心底里,也有最偏愛的那一所畫廊,或者某件作品。也許並不是盧浮宮蓬皮杜…這些都很偉大。但也許就是佩吉古根海姆里的一張基里科,阿西西某破敗教堂的殘破喬托……劇烈的震撼著你的心。

但是,但是,心裡是清晰的,博物館美術館獨立而自由自在的為人類和世界存在,你可以欣賞甚至狂熱珍愛,但永遠不會起佔有之心,比如,你永遠不會想把梵蒂岡博物館搬到自己家客廳吧?

但是這些,對自己默默的會心一笑,永遠不會讓來訪者們知道滴。


題主好,諮詢師和督導的關係是怎樣的存在呢?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一個回答:

  • 一、心理諮詢督導和「學徒」關係
  • 二、督導是什麼?
  • 三、案例解析:諮詢師為什麼需要接受督導?
  • 四、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督導師?

督導這個概念,最初是從「學徒」概念中借鑒而來的。(學徒概念,透著一股手工匠人般的韻味——人情味,技藝尚未純熟的學徒,通過給師父打下手,從而技藝高超的老師那裡得到指點,從而提升自己的技藝。)

心理諮詢師接受督導的過程,和學徒體驗有異曲同工之處:當新手諮詢師遇到診斷上的問題時,在來訪者訴求中遇到不熟悉的領域時,或者遇到困境與盲點時,甚至是想嘗試新的方法時,都可以尋求一位經驗更加豐富的諮詢師的建議。

督導對於新手諮詢師,以及成長中的諮詢師來說,不僅非常實用,也非常重要,在有些國家,甚至是拿到執業執照的基本要求。

諮詢師和督導是什麼關係,怎樣的存在呢?讓我們先從「督導是什麼」開始談起吧~

督導 (supervision) 是什麼?

在心理諮詢師成長的路上,接受督導是至關重要的一步。但對於許多剛開始做諮詢的諮詢師來說,督導這個概念其實有些陌生,督導究竟是什麼呢?

Bernard 和 Goodyear (1998) 這樣解釋了督導的概念:督導,是一種由經驗更加豐富的諮詢師,對相比之下經驗不足的諮詢師的一種干預

督導和諮詢師之間的關係與普通的咨訪關係不同。這種關係帶有輔助性和評估性,以提升諮詢師職業能力、監管諮詢效果、關注倫理規範為目的,通常維持較長的時間(Bernard Goodyear, 1998)。

督導不僅僅是為了提升經驗不夠充分的諮詢師的專業性,同時,也是心理諮詢行業的「把關者」,通過督導的監管可以保證來訪者所接受的諮詢是有質量的,也是專業的。

督導制度可以確保心理諮詢的質量。在美國,臨床或諮詢心理學的博士生在學習的最後一年都需要進行專業的全職實習。在實習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有一個督導師,每周至少進行一次一對一的督導。

現在,國內的心理諮詢行業也在逐漸成熟起來,一些國內高校的臨床與諮詢心理學碩士研究生,也開始在正規的實習機構實習,並開始接受一對一的督導師的督導。

督導師在心理諮詢師的成長旅途上更像一個引路者。這個角色對於諮詢師的成長來說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

諮詢師為什麼需要接受督導?

接受督導是一名新手諮詢師成長為一名合格諮詢師的必經之路,並且幾乎是專業成長中最重要的因素。有的人會把督導師比作父母或者教師一樣的角色,在你尚不具有獨自行走能力的時候,督導作為「拐杖」可以陪你走一段路,督導師的指點與情感支持會讓你成長為更專業、更成熟的諮詢師。

督導對於諮詢師和來訪者來說都有非常明顯的積極影響,它會讓你對個案的處理更加有效。因為不論是對倫理還是對諮詢質量,督導都是最有效的把關者。研究證明,接受督導的個案比不接受督導的個案效果要好很多 (Bambling et al, 2006)。

不僅如此,督導也是諮詢師成長的一個契機。一個良好的督導體驗,可以為諮詢師提供很多在諮詢過程中所需要的力量,這些力量既包括情感方面的,也包括技術方面的,這些力量讓新手諮詢師在面對來訪者的時候不會亂了手腳。

Hawkins 和 Shohet 確定了督導過程在諮詢中的三個主要功能

  • 一是教育性的,接受督導為諮詢師提供了定期得到評估和反饋的機會,幫助諮詢師精進專業技能,促進職業成長。
  • 二是支持性的,督導師能夠與諮詢師共享兩難困境,處理來訪者給諮詢師帶來的焦慮、悲痛或者反移情。
  • 三是管理性的,督導可以幫助諮詢師對工作進行計劃,也可以幫忙探索可利用的資源。這些對於新手諮詢師來說都是非常有效的輔助。在你還不能獨當一面的時候,督導師可以成為你堅強的後盾。

文獻中用一個26歲新手諮詢師接受督導的例子體現了督導在諮詢中的三個功能 (Pearson, 2001)。

在諮詢生涯剛剛開始的時候,諮詢師 Karen 就遇到了一個想要自殺的來訪者。來訪者是個16歲的女性,因為和男朋友分手執意要自殺,她甚至在諮詢中提到了要割腕的具體計劃。

作為新手諮詢師的 Karen 感到非常焦慮,手足無措,這種情況她從未處理過。因此她馬上聯繫了她的督導師。

督導師首先評估了 Karen 目前所處的職業階段,明確了作為一個剛開始執業的新手諮詢師最需要的是管理自我懷疑的情緒,建立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自信。而第一次遇到有自殺傾向的新手諮詢師,急需的是清晰的、指導性的幫助

於是,督導師從教育性的角色出發,建議她按照如下步驟進行干預:

  • 1)評估自殺風險(包括自殺計劃的具體性、自殺計劃的危險性、是否有自殺工具、來訪者身邊是否有家人或朋友的社會支持等);
  • 2)爭取和她簽訂一個不傷害自己或者不自殺的協議;
  • 3)和來訪者以及她的父母商討一個危機應對方案;
  • 4)安排接下來的治療計劃,包括心理評估和藥物治療(如果需要)等等。

督導師與 Karen 再三確認她對干預步驟和實施計劃是否清楚,引導她對不清楚和不明白的地方進行提問和討論。

在從專業角度提出了許多建議後,督導師又扮演了支持性的角色,告訴 Karen,面對這種情況感到焦慮是很正常的。他對 Karen 有信心,相信她的能力可以應付這樣的情況。一旦發生什麼情況,可以隨時和督導師溝通。

在督導的幫助下,Karen 能夠從焦慮又無助的心情中走出來,按照督導的建議冷靜規劃干預方案,並以此為契機提升了自己作為諮詢師的自信和勝任感。

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督導師?

雖然督導過程和做心理諮詢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尋求督導師也和尋求諮詢師一樣,需要尋找和你「匹配」的那個人,就像互相咬合的齒輪,才能最高效地轉動。

首先,督導師不等於資深的諮詢師。成為督導師除了需要具備一定的諮詢從業經驗,也需要經過專門的督導培訓和實習。

在鑒別督導師的專業性時,建議大家考慮以下四個方面(從業年限和小時數參考《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專業督導認證辦法》和《中國心理學會督導師註冊標準》中的要求):

  1. 職業倫理:遵守心理諮詢師相關法律及倫理規範,且無違法記錄;
  2. 臨床經驗:具備至少三年從事臨床心理治療或諮詢實踐的經驗;
  3. 督導經驗:從事督導實習時間不少於150小時;
  4. 督導培訓與繼續教育:曾全程參加以培養督導師為目的的繼續教育項目和臨床心理專業倫理培訓項目。

此外,不要急於確定自己的督導師,哪怕你內心已經選定了某一位督導了,也要先和幾個可能做自己督導的人都認真聊一聊。在這個過程中,關注督導師的個人風格和指導方式與你的需求是否匹配。

一旦你選定了一個人做你的督導,就需要與他簽好一份書面協議,這份協議要清晰界定你們之間的專業性關係。記住,督導師和你的關係不僅是一個專業性的關係,也是一個具有權威性的關係。不要模糊了這些界限,也不要放任督導師模糊這些界限

在你接受督導的過程中,如果發現你的督導師所提供的督導和你所期待的完全不同,那麼你就需要主動和督導師聊一聊。懷著開放的心態,坦率地和督導師講出你的顧慮,並且尋求你所需要的幫助。如果你嘗試了與督導師溝通,卻沒有得到滿意的回饋,你可以先試試和同伴聊一聊。

但是,如果你一直沒有辦法和督導師達成一致,那你可能需要找一個新的督導師了。如果由於你和督導師發生了衝突而不得不離開這個督導師,那麼你可能需要留一段時間自我反思。為了不重蹈覆轍,你需要從這段經歷中學習,同時,這也是一個加深自我了解的好機會。

在督導過程中,你需要要留心什麼是你覺得督導過程中做的不錯的,也要留心哪些方面還可以改進;這些討論是成長與學習的良機。

記住,督導師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哪些方面我們可以做得更好,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現在正在做得事情是錯的,不用太玻璃心,在督導師的幫助下耐心成長就是了。

新手諮詢師往往不知道從哪裡可以找到督導師,下面提供一些尋找督導師的渠道

  • 大學可以查一查自己周邊的大學,看看是否有心理諮詢相關的學院。有些時候這些心理健康的老師會提供專業的心理諮詢,有時也會願意提供督導。
  • 機構許多機構在提供心理諮詢服務的同時,也常常為諮詢師們提供督導服務。
  • 人脈可以挖掘一下自己的人際關係網路——從自己的同事到富有經驗的專家。他們可能已經做過督導了,可能也很想和你分享他們的經驗,無論是成功而順利的經驗,還是的有啟發意義的教訓,都值得借鑒。如果你很幸運的話,他們可能會願意讓他們的督導師為你督導。
  • 簡單心理Uni如果你沒有以上提到的資源,或覺得這些方式都太複雜,你也可以來簡單心理的督導師平台看一看。我們參考國際國內的督導師註冊標準,為大家篩選了許多可供選擇的資深督導師,就在這裡等你來翻牌。戳→【預約督導師】就可以一鍵直通督導平台一看究竟啦。

參考資料:

1.林令瑜,錢銘怡,王浩宇,庄淑婕 (2017). 國內心理諮詢一對一督導的倫理實踐情況調查.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第31卷,第1期,25-29.

2.約翰麥·克里奧德 (2005).心理諮詢導論第3版,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3.Bambling, M., King, R., Raue, P., Schweitzer, R., Lambert, W. (2006). Clinical supervision: Its influence on client-rated working alliance and client symptom reduction in the brief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on. Psychotherapy Research, 16, 317–331.

4. Bernard, J. M., Goodyear, R. K. (1998). Fundamentals of clinical supervis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5. Hawkin, P., Shohet, R. (2000). Supervision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s: An individual, group and organization approach. Open University Press, Buckingham.

6.Pearson (2001). A case in Clinical Supervision: A framework for 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Vol.23 (2) 174-183.

7.Owen (2015). Supervisory Processes in the Training of Psychotherapists: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Section, Psychotherapy, 2015, Vol. 52, No. 2, 151–152.

8.Westefeld Rasmussen (2013). Supervision: The Importance andInteraction of Competency Benchmarks and Multiculturalism.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41(1) 110-120.

9.Where Do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Find Clinical Supervision?

(http://tamarasuttle.com/where-do-mental-health-professionals-find-clinical-supervision/)

10.9 Steps You Can Take To Insure A Great Supervisory Experience

(http://tamarasuttle.com/9-steps-you-can-take-to-insure-a-great-supervisory-experience/)

11.Getting The Most Out Of Clinical Supervision

(http://tamarasuttle.com/getting-the-most-out-of-clinical-supervision/)


最後,動動手指點個讚唄,一門學了就能用的心理諮詢實操應用課程免費贈送給你~

關注公眾號:簡單心理uni(ID:jdxl-uni),回復「365」即可獲得《每天學點心理諮詢》課程。課程學習你將收穫:
  • 掌握理解情緒,識別自我情緒、正確對待情緒甚至「雙向情感障礙」的方法
  • 了解人格障礙、抑鬱症、進食障礙等常見心理疾病的識別與治療
  • 學習團體諮詢、藝術治療、曼陀羅彩繪心理治療等心理技術的實操和應用
  • 懂得像諮詢師一樣建立關係、理解情緒、打開胸懷接納更美好的世界
  • ……

尋求心理幫助請直接添加簡單心理諮詢助理微信:jdxlzxzl,給你最溫暖的心理支持。

編輯於 2019-03-04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張怡張怡?

淡江大學 心理諮詢碩士在讀

在台灣受訓期間,經歷了4位來自實習機構的一對一督導(每位半年),2位擔任實習課程授課的學校督導老師(每位持續一年,是小班團督),以及實習機構提供的團體督導(共約4-5位督導,每位提供團督12~40小時不等)。

單純從「關係」層面看去,每一位老師都帶著鮮明的個人風格,我們之間的關係也有著各異的質地。

先說說一對一個督吧。

督導A總會以非常熱情、專業、一切就緒的狀態迎接每一個走進會談室的人,包括她的受督者,很有power,極具影響力的感覺。當我們坐下來,她會主動關心督生的生活與現狀,常常以「還好嗎?」開頭,也是她督導的特色吧。「督導」不是「諮詢師的諮詢師」,但督導的一小部分角色也有「諮詢師」的功能,譬如說反饋ta看到諮詢師的個人議題影響諮商進展時,督導就可能提出來討論。督導A走覺察模式的督導派系,常常問我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但可能是臨床經驗的緣故,有時當建議的方向與我的判斷不合時,好像只得順著她建議的方向去做,接受建議(和另外共同的督生都有類似的感覺),其實判斷不同的情況挺容易出現的,通常我都會補充資訊或是順著督導的意見進一步提出疑問,只是感覺與督導A的「對話「的空間較少。在她面前我像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學生」吧,我們的關係是專業而安全的,但似乎有點缺乏彈性。

督導B作為督導的存在,感覺更像是coach、consulting而不是counseling的狀態,他會很快給出分析,以及講具體怎麼做。我們之間的關係也有種「你問我答」,商務開會風的感覺XD。因為談的次數不多,實在沒有太多可說的。

督導C是一位走人本經驗取向的督導師,美國受訓。非常明快,清晰,聚焦,高效,給我感覺就像是一條叮叮咚咚的小溪或小河,拋出的球不論大小,都能接到,而且快速給予很具體的回應。這位老師雖已滿頭白髮,是我經歷過的年紀倒數第二長的,但我感覺到我們的關係是很平等的。督導不吝於自我表露,展現她的脆弱面(身體狀態、時間安排、專業成長遇見的坎坷)以及曾經困窘的經歷(臨床層面),會拓展我對於個案和一些議題的理解與思考,增加諮詢歷程微觀層面的敏感度,在她督導下的確是看得到快速進步。很像是一個親切友善而客觀的合作夥伴。

督導D是動力取向的治療師,台灣諮商學會認證督導(雖然我不是走動力取向的,不過台灣的資深督導基本功都很紮實,能學到的依然很多…),我個人很喜歡她的督導風格。她像是一面深潭,也是一條寬廣平靜的江,感覺受督者拋出的東西會先「悄悄」被接住(她的身體語言很多時候是看向別處、撓撓頭、沉思,因此說「悄悄」),似乎沉到水面下,正翻滾席捲著,一些片刻過後,當我好奇「咦?督導在想什麼?她看見了什麼呢?」的時候,水面便翻騰起來,接著,江面上吐出了一些很珍貴的東西作為歸還。這些拋回來的球真的都挺有分量有深度的。除了督導期待能夠被承接、解鎖,也用某種非語言的力量,讓我更穩下來,有深刻的、被涵容的感覺。而且常常結束督導,這種深深的被涵容的感覺會慢慢從腹腔里浮起來。我也不知道督導是怎麼辦到的,但我的確體會到了這種力量。

在團體督導的部分,學校的兩位老師也順便談談吧~

督導老師E很愛跟學生開玩笑,很努力和學生建立關係~團督時常會有「一針見血」的犀利反饋,總是能看到學生「不知道怎麼運用自我去與個案工作「的不足,在「諮詢師的主體如何現身在諮詢室中」這一點上和這位老師學到蠻多。也因為他長期與社工單位合作,很擅長看見系統層面的影響。此外就是很擅長督導「反移情」和「平行歷程」(即督導現場出現了諮詢師和個案會談過程中類似的情況與體驗)。聽了半年感覺獲益漸漸減少了。

督導老師F,非常後現代的治療師XD,很幽默,異常清晰有邏輯,感覺可以舌戰群儒…督導現場分外刺激,喜歡模擬演練。他提供的思路往往跳脫思維局限,有布局,有謀略,也有勇武(怎麼跟武俠小說一樣…… )事後細細去想,他的每一句話背後的評估和考慮都是很周全的。督導本人也很不拘小節,堪稱「T恤大褲衩,業務很能打」。打鐘到點就會走人,利落不膩歪。從個人經驗來看,有問必答,能指明路。是個看似瀟洒其實很有情有義的督導吧

此外,還有實習機構提供的團體督導G,一位70多歲,從業四十餘年,「桃李滿天下」的督導,目前主要做的是創傷、婚姻家庭系統取向、IFS、心理劇…到今天還在持續大量臨床接案、接督導培訓,找她的客人絡繹不絕。對這位督導首先是崇拜和敬佩~(奶奶)她的翩翩風采讓督導過程很有魅力,旁徵博引,因地制宜,以非常快速流動的過程轉化著、搖晃著受督者既定的建構與覺知。同時她會給予受督者很多的增能與鼓舞,也很愛開玩笑。每次聽她說話我腦袋裡常常都只有「wow「,也會情不自禁地微笑

督導H,溫柔知性,專精伴侶治療,寸步寸步地陪伴著受督者學習,小心又細膩地給予協助,到了需要給予受督者反饋和指令的部分,也不失勇敢果決。so,很像一個會照顧人又貼心的大姐姐

寫完發現,督導平均年齡大概都要45-50. 感覺在台灣做督導真的肥腸需要歲月的沉澱呢。……


督導基本策略(作用)附圖:


在台灣受訓期間,經歷了4位來自實習機構的一對一督導(每位半年),2位擔任實習課程授課的學校督導老師(每位持續一年,是小班團督),以及實習機構提供的團體督導(共約4-5位督導,每位提供團督12~40小時不等)。

單純從「關係」層面看去,每一位老師都帶著鮮明的個人風格,我們之間的關係也有著各異的質地。

先說說一對一個督吧。

督導A總會以非常熱情、專業、一切就緒的狀態迎接每一個走進會談室的人,包括她的受督者,很有power,極具影響力的感覺。當我們坐下來,她會主動關心督生的生活與現狀,常常以「還好嗎?」開頭,也是她督導的特色吧。「督導」不是「諮詢師的諮詢師」,但督導的一小部分角色也有「諮詢師」的功能,譬如說反饋ta看到諮詢師的個人議題影響諮商進展時,督導就可能提出來討論。督導A走覺察模式的督導派系,常常問我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但可能是臨床經驗的緣故,有時當建議的方向與我的判斷不合時,好像只得順著她建議的方向去做,接受建議(和另外共同的督生都有類似的感覺),其實判斷不同的情況挺容易出現的,通常我都會補充資訊或是順著督導的意見進一步提出疑問,只是感覺與督導A的「對話「的空間較少。在她面前我像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學生」吧,我們的關係是專業而安全的,但似乎有點缺乏彈性。

督導B作為督導的存在,感覺更像是coach、consulting而不是counseling的狀態,他會很快給出分析,以及講具體怎麼做。我們之間的關係也有種「你問我答」,商務開會風的感覺XD。因為談的次數不多,實在沒有太多可說的。

督導C是一位走人本經驗取向的督導師,美國受訓。非常明快,清晰,聚焦,高效,給我感覺就像是一條叮叮咚咚的小溪或小河,拋出的球不論大小,都能接到,而且快速給予很具體的回應。這位老師雖已滿頭白髮,是我經歷過的年紀倒數第二長的,但我感覺到我們的關係是很平等的。督導不吝於自我表露,展現她的脆弱面(身體狀態、時間安排、專業成長遇見的坎坷)以及曾經困窘的經歷(臨床層面),會拓展我對於個案和一些議題的理解與思考,增加諮詢歷程微觀層面的敏感度,在她督導下的確是看得到快速進步。很像是一個親切友善而客觀的合作夥伴。

督導D是動力取向的治療師,台灣諮商學會認證督導(雖然我不是走動力取向的,不過台灣的資深督導基本功都很紮實,能學到的依然很多…),我個人很喜歡她的督導風格。她像是一面深潭,也是一條寬廣平靜的江,感覺受督者拋出的東西會先「悄悄」被接住(她的身體語言很多時候是看向別處、撓撓頭、沉思,因此說「悄悄」),似乎沉到水面下,正翻滾席捲著,一些片刻過後,當我好奇「咦?督導在想什麼?她看見了什麼呢?」的時候,水面便翻騰起來,接著,江面上吐出了一些很珍貴的東西作為歸還。這些拋回來的球真的都挺有分量有深度的。除了督導期待能夠被承接、解鎖,也用某種非語言的力量,讓我更穩下來,有深刻的、被涵容的感覺。而且常常結束督導,這種深深的被涵容的感覺會慢慢從腹腔里浮起來。我也不知道督導是怎麼辦到的,但我的確體會到了這種力量。

在團體督導的部分,學校的兩位老師也順便談談吧~

督導老師E很愛跟學生開玩笑,很努力和學生建立關係~團督時常會有「一針見血」的犀利反饋,總是能看到學生「不知道怎麼運用自我去與個案工作「的不足,在「諮詢師的主體如何現身在諮詢室中」這一點上和這位老師學到蠻多。也因為他長期與社工單位合作,很擅長看見系統層面的影響。此外就是很擅長督導「反移情」和「平行歷程」(即督導現場出現了諮詢師和個案會談過程中類似的情況與體驗)。聽了半年感覺獲益漸漸減少了。

督導老師F,非常後現代的治療師XD,很幽默,異常清晰有邏輯,感覺可以舌戰群儒…督導現場分外刺激,喜歡模擬演練。他提供的思路往往跳脫思維局限,有布局,有謀略,也有勇武(怎麼跟武俠小說一樣…… )事後細細去想,他的每一句話背後的評估和考慮都是很周全的。督導本人也很不拘小節,堪稱「T恤大褲衩,業務很能打」。打鐘到點就會走人,利落不膩歪。從個人經驗來看,有問必答,能指明路。是個看似瀟洒其實很有情有義的督導吧

此外,還有實習機構提供的團體督導G,一位70多歲,從業四十餘年,「桃李滿天下」的督導,目前主要做的是創傷、婚姻家庭系統取向、IFS、心理劇…到今天還在持續大量臨床接案、接督導培訓,找她的客人絡繹不絕。對這位督導首先是崇拜和敬佩~(奶奶)她的翩翩風采讓督導過程很有魅力,旁徵博引,因地制宜,以非常快速流動的過程轉化著、搖晃著受督者既定的建構與覺知。同時她會給予受督者很多的增能與鼓舞,也很愛開玩笑。每次聽她說話我腦袋裡常常都只有「wow「,也會情不自禁地微笑

督導H,溫柔知性,專精伴侶治療,寸步寸步地陪伴著受督者學習,小心又細膩地給予協助,到了需要給予受督者反饋和指令的部分,也不失勇敢果決。so,很像一個會照顧人又貼心的大姐姐

寫完發現,督導平均年齡大概都要45-50. 感覺在台灣做督導真的肥腸需要歲月的沉澱呢。……


督導基本策略(作用)附圖:


督導是諮詢師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有助於我們突破成長過程中的瓶頸。所以,想借用陳昌凱老師在聊到諮詢師的個人成長上,所提到的督導的三個重要角色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我們充分掌握了諮詢師的基本諮詢技能之後,加上我們學習的一些理論和方法,那這個時候就會發現我們的諮詢本身會變得更有效。但是這個時候也會發現一些瓶頸,比如有些問題你沒辦法解決,或者說來說去,你覺得諮詢沒辦法推進,或者來訪者完全不聽你的話,這個時候你會變得很苦惱,困惑。

這個時候,真正能幫到你的,可能只有督導,而且是個別督導,或者是團體督導中由你彙報案例的督導,並不是那種別人報案例,而你在一旁只是看看的督導。督導在心理諮詢師成長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再說一遍,非常重要,因為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

那麼督導師到底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呢?其實我覺得,Janine M.Bernard在他的一本書裡面講的就非常好,他認為督導師有三個角色,這三個角色可以很好地幫助來訪者。

首先,督導師是諮詢師的教師。

換句話說,當你某個流派不熟悉的時候,比如說我沒有學習過精神分析的這樣一部分,如果你的督導師發現在你這個個案,或者在你身上,精神分析理論的缺乏,讓你受困於某個個案或者某一類型的個案的時候呢,你的督導師就教會你,或許給你更多的在精神分析方面的一些指導啊,甚至給你講述一些知識和理論,讓你在這部分有非常大的提高,從而突破自己。這是第一個身份,我們把他叫做教師的身份。

第二,督導師的諮詢師角色。

其實大家都可能會發現,很多時候諮詢本身會引發我們諮詢師的內在的深層次體驗,就像我經常在我的課上跟同學們分享的,我認為共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但是同時共情也會涉及到我們內心最深處,那個最柔軟,或者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有些時候,有些諮詢個案的那些事情會觸碰到我們,讓我們很難受,很壓抑,甚至很痛苦,原來諮詢本身觸碰到了我們的個人,或者是我們過去未解決的事件。所以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你的諮詢效能的,就會大打折扣,你會受困於諮詢當中,甚至和你的來訪者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當這個時候來臨,我們就知道你需要你自己的諮詢師了。在督導過程中,督導師可以試著與你一起分享你的這個諮詢的經驗,然後探索到可能影響到諮詢過程的個人議題。這時督導師就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諮詢師的角色。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督導師對受督導者的治療性干預和心理諮詢有所不同。前者更多的只是為了促進受督導者對來訪者的諮詢效果,而不是全面深入的對受督導者的個人議題進行處理。如果諮詢師想要全面深入持續的處理個人議題,則需要選擇一個個人諮詢師。

第三,督導師的顧問角色。

因為諮詢師並不是萬能的,很多時候諮詢師在遇到困惑的時候,督導師可以給你一個非常好的一個分享或者給你稍稍指點一下。

比如由於我們長期受著CBT的訓練或者人本主義訓練,那麼可能我們對這個來訪者的童年經驗地把握或者成長史的把握,可能就沒有那麼好,那這個時候我們的督導師可能會給我一個小小的建議:或許你可以去讀一讀這方面的書,或許可以聽一聽某個人的理論。這個時候就變成了顧問的角色,督導師會給你一個比較好的有機會的一個分享。

讓你在這個過程看到其實你的諮詢還有另外一條路可以走,特別是當我們的諮詢陷入困境的時候,就是原來那條路走不通了,怎麼辦呢?那或許就可以通過督導師的這樣一個顧問的角色,給你些方向,讓你看到其實諮詢有很多的不同的路徑。你可以從別的路徑試一試,或許會有海闊天空的感覺。

發佈於 2020-03-25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唱歌的石頭唱歌的石頭精神科醫生/音樂人/心理諮詢師

有固定督導師是一個諮詢師是否正規的標誌嗎?我不這麼認為。諮詢師需要督導,但督導這個功能,可以由不同的人,甚至通過一些日常的活動與交流來完成。合格的諮詢師有相對獨立完善的自我,最信任的是自己,需要具備獨立處理情緒與垃圾的能力,也不會特別崇拜某位大師,打上別人的印記。畢竟,心理學是與時俱進的,需要後人不斷去顛覆創新,而心理諮詢,更是與自身特點,時代和文化背景息息相關,可以說一個人就是一個流派。再說,那些開山祖師們,又找誰做督導呢?


有固定督導師是一個諮詢師是否正規的標誌嗎?我不這麼認為。諮詢師需要督導,但督導這個功能,可以由不同的人,甚至通過一些日常的活動與交流來完成。合格的諮詢師有相對獨立完善的自我,最信任的是自己,需要具備獨立處理情緒與垃圾的能力,也不會特別崇拜某位大師,打上別人的印記。畢竟,心理學是與時俱進的,需要後人不斷去顛覆創新,而心理諮詢,更是與自身特點,時代和文化背景息息相關,可以說一個人就是一個流派。再說,那些開山祖師們,又找誰做督導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